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二)

當天夜裡,在一家僻靜的酒樓裡,韓岡和章惇又坐在了一起。

章惇剛剛落座,卻又站了起來。向着韓岡一揖到底:“玉昆,今次之事,愚兄實在對不住你!”

韓岡沒敢受章惇的大禮,很倉促地閃到一邊。但心中還是有幾分不快,言辭便鋒銳了一點:“蔡確毀諾,非是檢正之過。檢正何須越俎代庖!”

“不,愚兄是待蘇子瞻來道歉的。”章惇搖了搖頭,正色對韓岡道,“昨天去審教坊司的那個小吏的時候,蘇子瞻就知道他自己做岔了。但判狀已經發出去了,追也追不回來,只能徒喚奈何。”

韓岡神色不動。章惇繼續說道:“本來你和周小娘子的事,也是一樁佳話。若是子瞻事先聽說了,真的會成全了玉昆你。只是陰差陽錯啊……”

章惇其實也挺替他的老友感到無奈的。蘇軾的性格,結交數十年的章惇很清楚,若是周南貿然申請脫籍,身後又沒有什麼奢遮人物,蘇軾肯定不會同意,所以他前日提醒了韓岡,千萬不要把申狀遞到推官廳去。

只是當韓岡和周南的事鬧得滿城風雨,士林清議倒向韓玉昆的時候,以蘇軾的聰明,就不可能站到反派位置上去。而且以他愛湊熱鬧的性子,從中推波助瀾,幫着韓岡把事情鬧大,纔是蘇子瞻會做的事情!

但他的這位老友聰明歸聰明,偏偏是又個行事疏闊的人,判狀前也不是先打聽一下,周南申請脫籍是爲了什麼原因。但凡多問一句,也沒今次的事了。可嘆現在判狀一出,在士林中,蘇子瞻可算是丟了大臉。

章惇爲蘇軾低頭,光是看在他的面子上,韓岡都不能再繼續計較。章惇胸中一股任俠之氣,爲友兩肋插刀的做事,也讓韓岡甚有好感。

“不知者無罪。既然是檢正爲蘇子瞻說合,韓岡哪能再糾纏不休。”

韓岡的話,雖不代表已經冰釋前嫌,但也是無意繼續下去的表示,章惇挺高興地替蘇軾謝了。

“……還有蔡持正,方纔與他碰面時,他說是過兩日要向玉昆你擺酒致歉。”

章惇說起蔡確,就不如提到蘇軾時那麼誠摯。說起來,蔡確其實也是陰了他一下,讓他在韓岡面前丟了臉。章惇心中理所當然的不痛快,也有幾分看不起言而無信的蔡確。可是現在的形勢,讓他必須幫蔡確說話。

韓岡默不作聲端起茶盞,慢慢地啜着杯中的茶水。

蔡確這等人,總是會爲選擇對自己能帶來最大利益的一條路,毀信背諾之事雖不會刻意去做,但與利益相沖時,該如何選擇他們都絕不會猶豫。人不爲己,天誅地滅,蔡確當是抱着這樣的想法。而且要向韓岡這個並非進士的小小選人示好,恐怕蔡確心中也覺得憋屈。

而章惇對蔡確的態度也已經很明顯了,疏遠,但不會針鋒相對。

章惇等着韓岡的回答,房中一時靜了下來。一杯茶,一口口地慢慢喝光,掌中溫熱的瓷盞漸漸冷了下去,韓岡突然單刀直入地沉聲問道:“相公要薦蔡確爲何官?!”

“三班主簿。”章惇脫口而出,說出來後才“啊”了一聲,搖頭苦笑,自覺失言。

“三班主簿啊……”

這是主管低階武臣的三班院中的文職,不算低了。蔡確的確是陰了韓岡、章惇,但因此而得到了王安石的看重,從結果上看,他的選擇是沒有錯的。巴結王安石的親信,當然不如直接示好王安石本人。

而王安石現在正愁手上人才匱乏,連個半瘋癲、愛亂說話的唐坰都啓用——那可是上書說要斬韓琦、文彥博腦袋、以便推行新法的狠人;王安石想着千金市骨,所以便提拔了他——可見他手上究竟是多麼缺乏人才。如蔡確這樣旗幟鮮明的進士,王安石有不重用的道理。至於蔡確毀諾一事,就算韓岡和章惇說出來,王安石也不會太計較。就像章惇,名聲也不算好,還不是照樣被重用?

韓岡沉吟了一下,蔡確有王安石的看重,加之自己再來兩天就要離京,周南那裡還要處置,沒時間找蔡確麻煩。想了想,帳要慢慢算,先把利息拿筆回來再說,便道:“最近家表兄在三班院那裡頗不得意,也許今次試射殿廷可能會有人從中作梗……”

章惇先是一愣,然後就放鬆地笑了起來,韓岡肯提條件,便是與蔡確和解的表示。他雖然不值蔡確爲人,但王安石現在要用蔡確,韓岡與其過不去,不會得到王安石的支持,反會讓自己從中爲難。

“這是小事而已,三班主簿品位雖不算高,但在三班院中,也能說得上話。不過蔡持正要去三班院上任,還需要一陣子。今次試射殿廷最好讓李信稱病,等到年後的下一科。”章惇爲韓岡想着主意。

韓岡皺眉問道:“稱病誤考,可會有什麼掛礙?”

章惇搖頭笑着:“玉昆你多慮了。入京的文官武官,水土不服的情況多得是,三災八難誰也避免不了,何獨令表兄能例外?”

“那就要多勞檢正了。”

韓岡不提蔡確,只拜託自己,看起來還是心中有着芥蒂。當然,章惇心中也有芥蒂,蔡確的確是落了他臉面,“玉昆你放心,這次決不會讓人打擾了。”

“至於周小娘子之事……”提及周南,章惇則是猶豫了一下。本來能順利玉成的好事,卻被蘇軾和蔡確聯手給壞了。一個是他的摯友,一個則是他薦給韓岡的助力,說實話,這讓章惇這個中間人覺得很有些對不起韓岡,“王相公已經答應幫你,不過眼下風高浪急,想脫籍卻是要等到兩個月後。”

“兩個月?!”

韓岡聽了後,就皺起眉頭。他哪裡能放心?才一天就捅了婁子,還要幾個月?!韓岡可不會把信心放在王安石的承諾上,變數實在太大了。

他不答章惇的話,卻岔開話說道:“天子仁德,雍王孝悌,宮中如今倒是平和得很!”

“……”章惇眼睛越瞪越大,以他的才智,韓岡話中隱義當然是一聽便明。

常常逛教坊的成年親王,竟然還能住在宮裡,難道是嫌天子戴得長腳襆頭顏色不正,要抹些綠漆上去嗎?正常情況下,當然是要將其趕出宮去!

而且已經不是第一個有人上書要請雍王趙顥、高密郡王趙頵離開宮中。一年多前,曾有一名小官章闢光就上書天子。但在高太后的反對下,趙顥、趙頵都留了下來,反倒是章闢光被趕去了南方。

天家無私情,趙頊對兩個弟弟被太后強留住在宮中,心中若能高興那就有鬼了。如果能趁此機會把趙顥請出宮去,趙頊難道還會怪罪不成?

不過事情有這麼容易嗎?高太后那裡邊繞不過去。而且韓岡這麼做是爲了什麼?趙顥已經不可能再出頭與他爭奪周南了,突然繼承大寶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

“如果官家能下旨放周南的話……”

“官家下旨……玉昆你是這要讓雍王自己請辭?!”章惇已經越來越明白韓岡的行事作風,他的想法對章惇來說很是新鮮,但可以正確推測。

韓岡點了點頭。如今事情越鬧越大,已經大到必須處理的時候了。如果是爲了天家名聲而選擇幫趙顥遮掩,那麼周南就會被遣出京城,而讓天子來決定,事情可就不一樣了,順利的話,就能留下一段天子爲人結緣的佳話。

章惇都佩服起韓岡,也虧他能想到,驅逐雍王,賣好天子這一手段。對付眼下的情況,一個是不加理會,將風潮拖下去,拖到有人在來處置,這對趙顥的名聲是最好的。還有一個方法,就是特旨將周南賜於韓岡,這等於是明着承認雍王犯了錯。實際上,這麼做了後,趙顥只能申請避居宮外。

爲什麼趙顥出宮來必須要隱姓埋名,從這一條想過來就很容易明白,並不需要多少才智,只是需要把兩件事聯繫在一起的膽量罷了。

對……是膽量,而不是頭腦。

章惇已經聽明白了韓岡的用心,問題是他到底敢不敢上書提醒天子呢?

章惇當然敢。

富貴險中求,蔡確如今的加官晉爵就是個好例子。而示好天子的機會更是難得,章惇當然不會放過。當然,有章闢光的例子在,章惇也會把文章寫的隱晦一點。但這份功勞,他卻要生受。

至於韓岡,一句話就撬動了內宮局勢,因勢利導的手法當真是無雙無對。

章惇暗罵自己前面是糊塗了,周南之事竟然要讓韓岡等上兩個月,他怎麼可能會等,兩個月中的變數實在讓人無法安心。一般來說有人只會無奈地等下去,而韓岡卻直截了當地把天子都拉出來幫忙。

章惇看着韓岡,目光中不無敬佩之意,但也有幾分感嘆,“難怪呂吉甫要說他是賈文和!”

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十)第二百九十二章 狂浪(中)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六)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上)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三)第三十三章 女兒心思可知否(中)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二)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二)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四)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三)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第一百二十一章 伎倆(下)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願博軒冕(上)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七)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八)第二十二章 鼓角連聲彩雲南(上)第四十七章 豈意繁華滋劫火(下)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二)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十二)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三)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七)第四十五章 仁聲已逐春風至(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梳理(九)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一)第三十二章 營中紛紛難止休(上)第一百六十六章 暗潮(一)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四)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下)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中)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上)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七)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四)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三)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賢能舉(下)第二十章 廟堂(十一)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二)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中)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二)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七)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八)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八)第一章 坐忘渭水岸(中)第一百七十二章 暗潮(七)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上)第八章 四句千古傳(上)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一)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一)第四十五章 仁聲已逐春風至(上)第三十二章 榮辱憑心無拘執(上)第二百零五章 變故(二)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九)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六)第三十四章 彩杖飛鞭度春牛(下)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二十)第二百四十九章 新議(十五)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九)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六)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餘恨(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梳理(二十四)第三十二章 榮辱憑心無拘執(中)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七)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三)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中)第一十九章 虎狼終至風聲起(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借款(六)第二十七章 鸞鵠飛殘桐竹冷(下)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八)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五)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啓昌運(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三)第四十章 驟風(六)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九)第二百九十二章 狂浪(中)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二)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中)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梳理(八)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三)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三)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二)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十)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一)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二)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中)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八)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五)第四十章 何掌綸言奉帝尊(上)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三)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二)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上)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上)第九十二章 塵囂(二十三)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一)
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十)第二百九十二章 狂浪(中)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六)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上)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三)第三十三章 女兒心思可知否(中)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二)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二)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四)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三)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第一百二十一章 伎倆(下)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願博軒冕(上)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七)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八)第二十二章 鼓角連聲彩雲南(上)第四十七章 豈意繁華滋劫火(下)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二)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十二)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三)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七)第四十五章 仁聲已逐春風至(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梳理(九)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一)第三十二章 營中紛紛難止休(上)第一百六十六章 暗潮(一)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四)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下)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中)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上)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七)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四)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三)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賢能舉(下)第二十章 廟堂(十一)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二)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中)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二)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七)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八)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八)第一章 坐忘渭水岸(中)第一百七十二章 暗潮(七)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上)第八章 四句千古傳(上)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一)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一)第四十五章 仁聲已逐春風至(上)第三十二章 榮辱憑心無拘執(上)第二百零五章 變故(二)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九)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六)第三十四章 彩杖飛鞭度春牛(下)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二十)第二百四十九章 新議(十五)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九)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六)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餘恨(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梳理(二十四)第三十二章 榮辱憑心無拘執(中)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七)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三)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中)第一十九章 虎狼終至風聲起(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借款(六)第二十七章 鸞鵠飛殘桐竹冷(下)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八)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五)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啓昌運(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三)第四十章 驟風(六)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九)第二百九十二章 狂浪(中)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二)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中)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梳理(八)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三)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三)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二)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十)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一)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二)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中)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八)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五)第四十章 何掌綸言奉帝尊(上)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三)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二)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上)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上)第九十二章 塵囂(二十三)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