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四)

當韓岡和章惇被熙熙樓的掌櫃一臉殷勤地相送着從酒樓中出來,已經是華燈初上的時候。

落日的餘暉已然散盡,但西邊的天空還殘留一抹帶着絲光的深紫,瑰麗的色彩猶如出自湖州的吳綾,不需要任何紋路花樣,便堪於最上等的蜀錦相媲美。

熙熙樓樓外的街道,也是一處夜市,雖比不得州橋夜市的繁華,但人氣也不輸多少。當韓岡踏足樓外,就看到一盞盞燈高高地挑了起來,整條大街給照得猶如白晝,街上的行人反比白天還要多上幾分。

就在酒樓門邊的攤子上,一名身處褐衣、頭戴氈帽的小販,唱着貨郎曲兒,向來往的行人推銷着攤子上一支支銅質的梳子和髮簪。這個時代的酒樓,對攤販很是寬容,這個小販就在門邊不遠處坐着,也沒人出來趕他離開。身處市口,加之賣的貨物有些吸引力,他的生意倒還不錯,竟圍了五六人。

韓岡踏着臺階與章惇前後腳走出,只是順帶地看了攤子一眼,腳步就頓時停了下來。

“韓孝,你去買一支簪子回來。”

被韓岡點了名的伴當有些納悶,這裡明顯的就是幾文錢一支的低檔貨,自家都沒臉買給婆娘穿戴,怎麼舍人要買給家裡的夫人和三位娘子?但心中疑惑歸疑惑,他還是乖覺地上前擠進人羣,自掏腰包,拿了九文錢,一點也不還價地依言買了簪子,想了想,就又買了一把銅梳回來。

將簪子和梳子一起呈給了韓岡,韓孝還碎碎叨叨地說着:“這家攤子的銅簪怎麼這麼便宜?往常買少說也要十五六文才對。”

章惇正等着酒店的小二將他的馬給牽來,回頭一看韓岡,竟然是在命下人買着地攤貨。

“怎麼了?”他很奇怪地走過來。

韓岡沒作聲,先用指甲颳了刮簪子的表面,見上面的銅色依然燦爛。就將簪子交給了身後的另一個伴當,示意他在地上磨上幾下。就這麼磨了兩下,當銅簪重新拿到眼前時,當即就見到了裡面銀亮的鐵來。

“是浸銅法。”韓岡將簪子拿給章惇看。又掂了掂掌中的銅梳,果然重量似乎有些不對勁,遠不如他舊時家裡用的差不多大小的那一柄。

浸銅法,也就是用鐵來置換出膽礬水中的銅,是基礎化學中的內容。如今在南方的銅礦中使用的爲多,南方諸路生產出來的生鐵,有不少用此法來制銅。雖然此事世間有着不少人皆認爲此種制銅法制造出來的是僞銅,但從三司流傳出來的傳言卻說,浸銅法此後將會大力推廣,如江西鉛山等處的銅礦,都會陸續採用此法。

而另一個浸銅法用得多的地方,就是軍器監中用來給鐵器鍍銅色。韓岡上元節時拿出來的板甲,便是給工匠鍍上了一層銅。除此之外,就幾乎沒人用,甚至知道這種方法的都少,當初工匠給板甲零件浸銅時曾對韓岡說,除了軍器監的工匠之外以外,東京城中找不到第二個明白浸銅法的匠人。

可現在纔過去幾個月,就連路邊攤販賣的器物都用上了浸銅法,究竟是巧合,還是從軍器監中學來的?

韓岡的視線轉到了章惇臉上,翰林學士明瞭一切的神色,說明了他想到得正與韓岡一模一樣。

章惇咳嗽了一聲,現在出現的這個東西,也確證了軍器監已經成了世人關注的焦點,有些技術上的特色就立刻會被偷出去。方纔他對韓岡的話,看來也不是白擔心。“玉昆,愚兄今日所言,還望慎思之。”章惇沉聲說道。

“學士放心,韓岡明白。”韓岡一聲輕嘆。

技術擴散是好事,但自己的壓力可就要大了。但他到了現在這個位置上,已經不需要顧慮太多,而且在飛船出現後,有點錯處也是好事。且不管怎麼說,他的一切發明,都是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想仿效嗎?看一眼實物就夠了。唯一能讓朝廷佔據壓倒性優勢的,就是規模。這也是韓岡一直以來告訴趙頊的道理。

道別之後,章惇向東,韓岡向西。

身下的坐騎,四蹄嗒嗒地蹬着地面,漫不經心地向前走着。這匹閹過的河西馬肩高四尺二寸,剛剛過了軍馬的及格線,並不能算是好馬——好馬也捨不得閹割——但勝在老實溫順,甚至是遲鈍,在熙熙攘攘的東京城中,不會像另外一些河西馬一般容易受到驚嚇。行走得平穩,讓騎着這匹馬的騎手,在駕馭時都不會感到吃力。

沿着南門大街慢慢向西行去,前方天幕上的豔紫在一點點地蛻變成墨藍,天空中,稀稀落落的幾個星子還看不分明,但天色已經差不多都黑了下來。

天色將晚,已經可以看到街邊的巷子中,更夫在敲着梆子,每走上幾步就敲上一回。韓岡輕夾馬腹,往家中趕去。只是剛到浚儀橋,就見到了一個熟人。

是吳充的二兒子吳安持,另外,他也正是韓岡的連襟。

這吳安持從得勝橋上下來,眼睛在街邊左右掃着。似乎在韓岡看到他的同時,也發現了韓岡。但看他的態度又好像並沒有發現,反正視線是茫茫然的一帶而過,就想轉身上馬。只是從吳安持匆匆忙忙的態度上,韓岡估計他多半還是看到了自己。

“仲由兄!”韓岡遠遠喚了一聲。見面了就跑,吳安持的做法未免太不給他面子了。

吳安持這下子跑不了了,只得下馬回頭,臉上堆起了驚喜:“原來玉昆賢弟!”

“許久不見仲由兄,不知向來可好?”

伸手不打笑臉人,韓岡笑着走上來,吳安持也不好說兩句就走,卻是被他拉着在街邊說了好一陣話。既要疊起心思應對韓岡,也要防着一不小心被誑出一些不該說的話來,只寒暄了沒幾句,就是渾身是汗。

被韓岡耽擱了好一陣,甚至不由自主地答應下來改日一起喝酒的承諾,當吳安持回到家裡的時候,已經快要到二更天了。

走進房中向父母問安,吳充就不快地問道:“怎麼回來得這麼遲?可是去青樓了?!”

吳安持不敢隱瞞:“兒子是在路上遇上了韓岡。”

“韓岡?!”吳充不意從兒子口中聽到了這個名字。

“正是韓岡。”吳安持低頭道:“他上來跟兒子搭話,也不便不理睬他。”

吳充臉色沉了下來:“說了些什麼?”

“沒說什麼,就是閒聊了一陣。”吳安持見吳充臉上寫滿了不信,連忙將跟韓岡說得那些話,一五一十地轉述給吳充。

吳充聽了兒子一陣絮絮叨叨的廢話,不耐煩地往外擺了擺手,“你下去吧,以後見了韓岡離着遠一點。”

“大人……”吳安持沒有動,反而有些遲疑地在背後叫了轉身準備入內間休息的吳充一聲。

“怎麼?”正如如今大部分做父親的人一樣,吳充在家中亦如嚴君,標準的嚴父慈母中的前者。只是微皺起眉頭的回頭一瞥,就讓吳安持膽戰心驚。

“爲什麼大人要一直針對韓岡,他不是隻在安心地打造軍器嗎?”吳安持大着膽子問着,“大人的對手當是呂惠卿,何必與韓岡結下仇怨。也許現在韓岡只是直閣而已,可一二十年後,未必不能升入東西二府。”

吳充的眼神如刀似箭一般地變得銳利起來,使得吳安持的聲音越來越小,但聽着兒子的話,他卻沉默了。過了好一陣,方纔反問道:“知道爲什麼天子喜歡孤臣?”

“……不結黨營私,忠心事上?”吳安持的回答說到最後又變成了疑問句。小心翼翼地擡眼看着吳充,等着對回答的評判。

吳充不置可否,只是再問了一句:“見過孤臣做宰相嗎?”

“啊!?”吳安持聞言一愣。

“一個都沒有。”吳充冷冷一笑,“韓岡甚至連新黨都不親附,朝中上下無人,日後如何能升入東西二府?王安石爲官數十載,入朝任職雖然只有幾年。但朝中親厚之人無數,才學亦是一時之選。文寬夫、富彥國、歐陽永叔、包希仁,多少重臣元老看重於他?呂晦叔、呂寶臣、司馬君實、甚至包括爲父,又有多少友人與其來往唱和?其身在江寧,在今上耳邊,還有韓維、韓絳爲其做仗馬之鳴。朝野上下無人不讚,安石不出,奈蒼生何?!可你再看看韓岡,他參加過幾次詩會?上京以來,又結交過多少士人?朝中的幾名重臣,他親附過誰?就連他的岳父他都不理會!這樣的臣子,天子當然喜歡。但想要做到宰執,根本是休想。宣麻一事,可不是天子一人說了算的!”

“可兩府之中還有王韶。在關西,也有關學一脈。”吳安持小聲地爭辯道。

“王韶功勞不小,但開疆拓土,樞密副使就到頂了,沒機會再升上一步,能幫到韓岡什麼?更休提若關學,但凡關學有點底蘊,張載也不會一直守在橫渠。”吳充再一聲冷笑,“要不是有韓岡這名弟子,他的名聲一輩子都別想流傳到京城中!”

第三十四章 驟風(一)第四十一章 辭章一封亂都堂(二)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五)第三百二十三章 說服(下)第三百一十章 僞帝(中)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一)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六)第一百九十二章 借款(六)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七)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五)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四)第三百一十六章 反撲(中)第三十三章 道遠難襄理(下)第三十四章 雨澤何日及(三)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二)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下)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九)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一)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上)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五)第二十二章 早趁東風掠馬蹄(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二)第七十九章 塵囂(十)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七)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十)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六)第九十三章 塵囂(二十四)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二十二)第九十一章 塵囂(二十二)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二)第三十二章 榮辱憑心無拘執(上)第二百三十五章 新議(一)第一十九章 此際風生翻離坎(中)第一章 劫後夢醒世事更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七)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二)第二百八十一章 微瀾(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上)第九章 鬧市紛紛人不寧(上)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下)第一十章 霹靂絃動夙夜驚(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一)第六十一章 宴火(三)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六)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五)第三十五章 願隨新心養新德(上)第八十四章 塵囂(十五)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四)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第二百五十八章 新議(二十四)第二百二十七章 變故(二十四)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二)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三)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八)第一十六章 晚來誰復鳴鞭梢(上)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九)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中)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九)第二百三十三章 變故(三十)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一)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四)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下)第三十三章 道遠難襄理(下)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八)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二)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十)第三十六章 可能與世作津樑(五)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一)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三)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三)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一)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八)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二)第一百七十九章 變遷(六)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十一)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三)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中)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下)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六)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悖(二)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三)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三)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五)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二)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八)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五)第二百五十章 新議(十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二)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三)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三)第二百一十一章 變故(八)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八)第三十六章 不意吳越竟同舟(中)
第三十四章 驟風(一)第四十一章 辭章一封亂都堂(二)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五)第三百二十三章 說服(下)第三百一十章 僞帝(中)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一)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六)第一百九十二章 借款(六)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七)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五)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四)第三百一十六章 反撲(中)第三十三章 道遠難襄理(下)第三十四章 雨澤何日及(三)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二)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下)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九)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一)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上)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五)第二十二章 早趁東風掠馬蹄(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二)第七十九章 塵囂(十)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七)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十)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六)第九十三章 塵囂(二十四)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二十二)第九十一章 塵囂(二十二)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二)第三十二章 榮辱憑心無拘執(上)第二百三十五章 新議(一)第一十九章 此際風生翻離坎(中)第一章 劫後夢醒世事更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七)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二)第二百八十一章 微瀾(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上)第九章 鬧市紛紛人不寧(上)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下)第一十章 霹靂絃動夙夜驚(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一)第六十一章 宴火(三)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六)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五)第三十五章 願隨新心養新德(上)第八十四章 塵囂(十五)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四)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第二百五十八章 新議(二十四)第二百二十七章 變故(二十四)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二)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三)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八)第一十六章 晚來誰復鳴鞭梢(上)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九)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中)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九)第二百三十三章 變故(三十)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一)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四)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下)第三十三章 道遠難襄理(下)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八)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二)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十)第三十六章 可能與世作津樑(五)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一)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三)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三)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一)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八)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二)第一百七十九章 變遷(六)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十一)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三)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中)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下)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六)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悖(二)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三)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三)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五)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二)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八)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五)第二百五十章 新議(十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二)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三)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三)第二百一十一章 變故(八)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八)第三十六章 不意吳越竟同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