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上)

東京開封。

已近年終,開封府剛剛下過一場大雪。城中厚厚的積雪,昭示着明年的豐收,給了苦於今年南方旱災的君臣們一點安慰。只是東京城內街巷上的積雪並不能久留,很快就被開封府組織的人力清掃一空,不會阻礙行人。尤其是從皇城南面正門宣德門一直向南延伸到州橋的御街,寬達兩百步,根本就是一座廣場,卻早已看不到半點殘雪。

北宋開封的皇宮,論面積並不算大,至少遠遜於隋唐時西京長安的大明宮。朱溫在開封立都時,汴州早已爲勝地,人煙輻輳,戶口已愈十萬,根本沒有大興土木的空間,只得把原來的節度使衙門改了改,住了進去。而五代各朝,都是紛紛而興,紛紛而敗,沒有時間和財富在皇宮上下工夫。等到宋代周興,太祖趙匡胤勉強將皇城整修了一番,而太宗趙光義登基後,想着擴建皇宮,卻因附近的民家反對而作罷。

不過宮室再簡省狹促,也不會在門面上省工料。宣德門爲皇城正門,高近十丈,有五門橫列,“門皆金釘朱漆,壁皆磚石間甃,鐫鏤龍鳳飛雲之狀。莫非雕甍畫棟,峻桷層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朶樓,朱欄彩檻”,與其說是座城門,不如說是棟修造精美的樓宇,故而也稱爲宣德樓。宣德門兩側又有兩座副門,名爲左掖門,右掖門,形制比宣德門稍小一些。

宣德門後,是一片面積可容萬人的廣場,廣場之後的巨型殿宇便是開封皇城的主殿——大慶殿。大慶殿位於皇城中軸線上,是皇城中最爲雄偉壯麗的建築。但大慶殿只有正旦、冬至的大朝會,或與之同級的朝廷大典纔會啓用。如今日的朔望朝參,則只啓用大慶殿西側的文德殿。

四更剛至,天色仍是黑沉,冬夜的寒風依舊刺骨,可皇城前的御街上已經熱鬧起來。這一天是熙寧二年閏十一月十五,乃是朔望大朝參之日,僅比正旦、冬至的大朝會低上一等。在京的所有正八品以上、有朝參之權的文武官員,都紛紛踏足御街上,前往皇城參加朝會。御街上的官員,有身着金紫,隨從多達百人的宰相、親王,也有單身獨騎的青袍、綠袍小臣。即便不算隨從,只論官身,熙熙攘攘也足有四五百人之多。

因爲朝會起得如此之早,走在御街上的官員隨從們大半都是肚裡空空。並非他們出來前廚中不開火,而是因爲就在御街兩側,各有一條千步長廊,號爲御廊。御廊之中,就有許多攤位做着早點生意,水飯、爊肉、幹脯、肚肺、赤白腰子,南北餐飲琳琅滿目,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根本不需要將家中的廚娘或是渾家喚起。以御街的寬度,並不會因爲長廊中多了些攤販而擁堵。

當官員們在御廊中吃飽喝足,陸續抵達皇城腳下後,都紛紛下馬。宣德門五道城門,正門慣常緊閉,當天子出巡或是朝堂大典時纔會開放。官員們皆是下馬從宣德正門邊的副門入宮。宰執官們同樣走宣德旁門,不過卻能獨騎昂然自入。宰執身負軍國之重,得享殊禮,可以直入皇城,在第二道門處方纔下馬。

又是一隊浩浩蕩蕩的騎隊抵達宣德門前,八十多人的隊伍比起百多人的宰相隨班要單薄一點,卻已遠遠超過其他文武官員,這是執政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八十多人以兩名腰繫金帶的朱衣吏爲引導,張起宰執纔有的青涼傘,簇擁着一名身着紫色方心曲領公服,腰佩金魚袋的中年文官,直抵皇城前。

一見其人騎馬而至,猶在皇城外的官員們,紛紛避道行禮。比起見到方纔入宮的宰相陳昇之,還要恭敬上數倍。卻是如今最得天子寵信,有扭轉國家頹勢、一洗百年積弊之心的參知政事王安石到了。

王安石騎在一匹普普通通的騸馬之上,所穿公服上的紫色已經被洗淡了許多。他肩寬體闊,身材高壯如牛,只是面色黧黑,彷彿多少年沒有好好洗過。曾有人說他和同樣身材高大的文彥博,是牛形人能負重致遠,乃堪爲宰執之相,但如今擔任樞密使的文彥博和王安石卻是水火不容,如同死敵。

在宣德門處,王安石沒有多做停留,馭馬直入皇城之中。他和文武百官從宣德門進入皇城,正面的是大慶殿的廣場。轉向左經過一道分割宮城中部和西部的橫門,抵達文德門前。王安石至此方纔下馬,徐步走進文德門中。

文德門後,是一條百步長的御道,直通文德殿。御道兩側,先是鐘樓、鼓樓一東一西隔路對峙。鐘鼓樓之後,隔着御道又是兩條長廊式的宮舍,名爲東西上閣門。文武百官穿過文德門後,並不是直入殿中,而是要按照文武分東西兩班,在東西上閣門處列隊,等待上朝。

王安石到得已經算是遲了,需要參加朝會的文武官員已經到了大半,兩間閣門中站滿了人,卻是鴉雀無聲,呼吸可聞。誰也不敢亂說亂動,宰相亦是如此。御史和閣門使們就在邊上盯着,若有大聲喧譁,或是站錯班次,不是當即被呵斥,就是朝會結束後,被彈劾砸到頭上。

王安石默不作聲地從後向前走,東班的官員各自躬身退避,爲他讓出路來。王安石腳步不停,只在翰林學士班稍稍一頓,不知爲何,六名翰林學士只到了五人,過去的老朋友、如今的死對頭司馬光卻不見蹤影,不知又是因反對何事而稱病不朝。

想到司馬光,王安石心中暗暗一嘆。隨着新法逐步頒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條約一項項出臺,司馬光、呂公著、滕甫,這些老朋友們也是一個個跟自己分道揚鑣,甚至鼓動朝論清議橫加反對。原本支持變法的,現在也因清議而沉默下去。

難道他們不知道國計如何艱難?!

太祖太宗的積累,在真宗皇帝迎天書,封泰山,大建上清感應宮的過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仁宗即位後,好不容易有了點積蓄,卻又由於党項叛亂立國,而砸進了陝西邊陲的那個永遠都填不滿的無底洞裡。國庫至此已是勉強支應,但仁宗皇帝大行後四年,英宗又跟着駕崩,兩次國喪的耗費終於將國庫的最後一塊遮羞布都扯了下來。

對此司馬光給出的辦法是什麼?減少依例賜給參與國喪的臣子的封賞。

好高明的策略!

一千五百萬貫的虧空,終於能省下幾十萬來了!

義正辭嚴地說着君子不言利,也不見他們辭了俸祿,捐了身家。如果所有的文臣都來個君子不言利,每年千萬貫的虧空說不定真的能填起來。

但這可能嗎?!

司馬光敢這麼提議嗎?!

冗兵、冗官、冗費,這三冗是大宋財計步履維艱的主因。其中朝廷養起的百萬大軍,吞吃掉了財政支出的八成。其戰鬥力,也許還不如開國時,太祖皇帝麾下南征北討的十萬禁軍。

爲了減去龐大的軍費開支,仁宗朝的宰相龐藉曾經主持過裁軍八萬的艱鉅任務。他下了軍令狀,若有被裁士卒因此而叛亂,甘受死罪。但視龐藉如父的司馬光,卻從來沒有膽量說一句裁軍省費的話來,只是要天子節省再節省。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王安石早看透了這些清流。

越過一衆翰林學士,他繼續向前,一直走到隊列的最前端。站進東班中自己的位置,王安石手持笏板,閉目不言,等待朝會的開始。如今在他的前面,只剩下最後的兩名宰相,再上一步,便是位極人臣。

王安石沒有等待多久,參加朝會的官員絕大多數都已到齊,上朝時間也到了。東上閣門使和西上閣門使計點過人數,作爲監察朝臣禮儀的臺官,御史中丞呂公著便領着兩位殿中侍御史當先入殿。

他們與宰執班擦身而過,目不斜視,唯獨呂公著瞥了王安石一眼,閃過一絲厭憎。他的御史中丞之位甚至可以說是因王安石而來,但呂公著卻一點也不高興。因爲王安石並非善意,其目的不過是想將他時任樞密使的兄長呂公弼趕出京城。

呂公弼身爲樞密使,執掌朝中軍政,最喜歡說的話就是鎮之以靜,以和爲貴,對王安石拓邊西北的政策大加反對。與另一位樞密使文彥博一搭一唱,甚至差點將好不容易纔奪到手的綏德城還給西夏人去。後爲邊帥反對,其事不果,便把奪取綏德的種諤貶到隨州安置來安撫西夏。王安石難以容忍兩塊巨大的絆腳石繼續擋在前路上,否則接下去他對軍制、馬制進行改革的將兵法、保馬法必然會受到掣肘。

文彥博資歷太老,一時難以動搖,而呂公弼雖爲前朝權相呂夷簡長子,但底蘊比已位列執政幾十年的文彥博差得老遠,何況他還有個做翰林學士的弟弟呂公著。所以就在不久前,呂公著他便被舉薦爲御史中丞,開始領導朝中的臺諫系統。

本朝爲防臣子弄權,把持朝政,宰執官和臺諫中,通常不會有兄弟父子或是近親存在。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在位日久的一人必然要上書辭位,外放爲官,從無例外。若是有人想賴着不走,御史們就有事做了,有時候甚至連姻親同時出現在兩府、臺諫之中,都會受到御史們的彈章攻擊。這是個不成文的慣例,很少有人敢違反,呂公著既爲御史中丞,自身豈能不正,所以他大哥呂公弼在樞密院的日子也不會有多長了。

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一)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七)第一百一十六章 慶雷(下)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六)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六)第三百二十二章 說服(中)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八)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悖(二)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中)第二十六章 當潮立馬夜彎弓(上)第二章 搖紅燭影憶平生(下)第九十九章 微雨(六)第二百九十二章 狂浪(中)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七)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七)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三)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一)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七)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八)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九)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梳理(九)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五)第一百二十九章 後顧(中)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上)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四)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七)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五)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五)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四)第二百三十五章 新議(一)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五)第一百七十三章 暗潮(八)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下)第一十二章 大廈將頹急遣行(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六)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二)第三百二十章 無妄(下)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九)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一)第六章 氣貫文武與世爭(下)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九)第四十七章 氣接瑤臺驂帝御(中)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下)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四)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五)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六)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上)第一十二章 廟堂(三)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八)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十)第四十三章 竹紙知何物(中)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中)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一)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四)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三十)第二百三十章 變故(二十七)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中)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一)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二)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三)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九)第一百九十七章 火箭(五)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六)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三)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六)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三)第二十一章 涉川無咎黃龍鎖(下)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七)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九)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三)第二百零八章 變故(五)第三十三章 道遠難襄理(下)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五)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六)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上)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四)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二)第二十二章 虛實(二)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三)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九)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三)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八)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六)第二百零三章 火箭(十一)第六章 日暮別鄉關(上)
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一)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七)第一百一十六章 慶雷(下)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六)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六)第三百二十二章 說服(中)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八)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悖(二)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中)第二十六章 當潮立馬夜彎弓(上)第二章 搖紅燭影憶平生(下)第九十九章 微雨(六)第二百九十二章 狂浪(中)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七)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七)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三)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一)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七)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八)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九)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梳理(九)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五)第一百二十九章 後顧(中)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上)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四)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七)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五)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五)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四)第二百三十五章 新議(一)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五)第一百七十三章 暗潮(八)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下)第一十二章 大廈將頹急遣行(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六)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二)第三百二十章 無妄(下)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九)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一)第六章 氣貫文武與世爭(下)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九)第四十七章 氣接瑤臺驂帝御(中)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下)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四)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五)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六)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上)第一十二章 廟堂(三)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八)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十)第四十三章 竹紙知何物(中)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中)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一)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四)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三十)第二百三十章 變故(二十七)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中)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一)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二)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三)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九)第一百九十七章 火箭(五)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六)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三)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六)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三)第二十一章 涉川無咎黃龍鎖(下)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七)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九)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三)第二百零八章 變故(五)第三十三章 道遠難襄理(下)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五)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六)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上)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四)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二)第二十二章 虛實(二)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三)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九)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三)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八)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六)第二百零三章 火箭(十一)第六章 日暮別鄉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