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一)

交趾沒有冬天,沒有四季,只有雨旱之分。

如今正是旱季,天藍得通透,只有幾朵薄雲點綴其上。

身下的肩輿隨着轎伕的步子,一起一伏地上下輕擺。李洪真擡頭望着天空,輕聲一嘆,這樣的天氣,還要持續數月之久。最是適宜出行的氣候,自然,也就適宜用兵。去年李常傑和宗亶就是在此時領軍北上,而現如今,北方的敵人南下,也是選在了這個時候。

北方邊境的防線,在宋國的奸計下,半年來已經被戳得千瘡百孔,甚至可以說是不復存在。被左右江三十六峒的蠻軍掃蕩過,羣山攢聚的地區,現在找不到稍大一點的村落,沒有周邊鄉民的支撐,北方的任何一座城寨都不可能再有抵擋宋軍的能力。從邊境一直到富良江,都無險可守。只有一條並不算十分寬闊的富良江,如何防得住從北面涌來的復仇大軍?

李洪真這一年來多少次嘆息,李常傑將宋國當成爛泥一般易於揉捏,這件事真的是做得大錯特錯,太祖太宗留下來的大越,就在奸臣、淫後的敗壞下,眼看着便要毀於一旦了。

“四太子!四太子。”

宮門已經在望,李洪真乘着肩輿正往宮門去,後面突然傳來了喚聲。他回頭一看,叫他的是兵部侍郎黎文盛。

黎文盛最近與李洪真走得甚近,甚至近於阿諛。李洪真也需要更多的在朝堂上派得上用場的棋子,並不介意將原本屬於李常傑一系的黎文盛,收歸自己的門下。

兵部侍郎隔着老遠就下了自己的肩輿,匆匆來到李洪真身側,揚起頭壓低聲音問道:“不知四太子聽說了沒有,章惇將獻降表的使臣都趕回來了!”

這麼大的消息,李洪真自然聽說了,心知黎文盛也不過是打算以此起頭而已。他嗤笑一聲:“光是一張降表,奉還擄來的漢人,宋國皇帝如何能答應?”

“所以章惇還說要罪魁自縛去東京城受審。”黎文盛仰着脖子,隨着肩輿往前走的樣子有幾分可笑,像是被捏着脖子拖着走的鴨子,不過黎文盛看不到自己的模樣,只能看到李洪真嘴角邊淡淡的笑意,“這當也是宋國皇帝和宰相的想法。”

“罪魁?”李洪真笑了,李常傑怎麼肯去東京城?不過事情再往下發展,說不定就由不得他了。到時候,所有的罪魁也都能送進東京城去。

“章惇這一句話出來,太后和李太尉可就不能降了。”黎文盛飽含深意地衝着李洪真微微一笑,“四太子爲大越的中流砥柱,可是要爲君分憂啊!”

在交趾國中,只要是皇子,除了朝會之上,平常時候皆稱爲太子。而高品的妃子,則多稱皇后。

李洪真排行第四,是李日尊的親弟弟,故而被稱作四太子或是洪真太子。他對李乾德的即位,一百個不服氣。李日尊是三子,而李洪真則是四子,如果李日尊無子,論理就是該由他即位。但偏偏李日尊到了中年之後,一下就得了兩個兒子。

這件事讓人很是奇怪。李日尊之前一直無子,是到了四十多歲,納瞭如今的太后倚蘭之後,才連得兩子。而別的嬪妃,還是連個屁都沒放出來。這其中的緣由,要麼就是外面紛紛傳說的倚蘭有神佛襄助,要麼就是其中另有鬼祟。

李洪真雖是李乾德的王叔,是宗室的身份,但他手上照樣有着一部分兵馬,這是他自保的底氣,也是他窺視大寶的本錢。

黎文盛的態度很是明白,甚至太過直率,而李洪真則是滿意地衝他點了點頭,仰天一聲長嘆,“本想做個悠閒王公,只是天不從人願。”

說話間,李洪真的肩輿已經與黎文盛一起入了宮城之中。

紫宸殿前,交趾國正等着朝會開始的文武百官,並沒有大宋朝會時的森然戒律,幾人一羣的正在議論着剛剛傳來的噩耗。

“這一下就只能打了。”

“大越人丁數以十萬,人人皆可上陣,何須畏懼區區數萬宋軍!”

“不要小覷了宋人。得賜旌節的帥臣是章惇,輔佐他的是韓岡,而實際領軍兩名大將則是燕達、李信,這些文官武官,哪一個不是打慣了仗的?這一戰可不能硬拼!”

“別忘了北人不服南方水土,到了我大越國中,就該知道什麼是瘴癘瘟疫了。只要能守住升龍府,不用半年,宋人就得退軍了。”

“得先拖到明年二月才行。”

“正月一到,雨水就開始多了,只要抵擋兩個月便足矣。”

“聽說宋人南下軍隊纔到了五六千,等全數到齊,肯定要到明年了。”

“雨水一起,瘴氣便會跟着起來,到時候,宋人至少病死一半。”

李洪真抿起嘴。一衆大臣竟然天真地將希望寄託在疾病上,也不知道他們想過沒有,萬一宋人不生病怎麼辦?

黎文盛在李洪真耳邊冷笑着,“指望宋人會有因爲疾疫,不知道大敗了李常傑的韓岡是什麼人嗎?藥師王佛座前弟子轉世!荊南軍到了廣西一年了,派了多少密探過去,也沒聽說他們有多少人病死。聽說在邕州,有幾十名中國給皇帝太后治病的醫官,日夜給士卒們傳授醫術,閒暇時還給當地百姓問診施藥。”

這一樁樁事都不是秘密,但國中百官卻一個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該清醒了!”李洪真抿着嘴。

一對眼睛望着立於一側的李常傑,想必他不至於會跟其他人一樣,聽說過韓岡的傳聞之後,還能將勝利寄託在交趾的氣候之上。轉頭又看了看其他幾個以明智著稱的大臣,都是陰着臉,並不與他人交談。視線轉到另外一邊,李洪真的一名黨羽暗暗指着李常傑,向他使了個眼色過來,李洪真點點頭,心領神會。

幾聲淨鞭響起,交趾國的文武百官忙排起隊,走進紫宸殿中。

李常傑並未站在班列之首,在原顧命大臣、太師李道成暴卒之後,他爲邕州之敗上表請罪,由輔國太尉降爲金吾太尉,官階也貶斥三級,並罰俸一年。不過,李常傑的請罪也就是做做樣子,誰也不敢當真以爲他在軍中已經是過氣了的人物,駐屯升龍府內外的三萬天子兵,大半都對李常傑唯命是從,他的一句話,比起現在坐在御榻上的大越皇帝管用一百倍。

當然,李常傑說話的分量,比起坐在年幼的李乾德身後、用一道薄紗遮起面容的倚蘭太后,倒也不至於重上一百倍。

倚蘭太后隔着幕簾,問着羣臣:“宋臣章惇行事不可理喻,將我意欲通好的使臣趕回。如今其聚兵邕州,謀圖南下攻我,不知諸位卿家,有何良策卻之?”

這應是開戰前例行的詢問,太后的一番話,也不是她隨口能說得出來的。交趾衆臣靜靜地站着,都在等待李常傑出來說話。

李常傑身形欲動,但李洪真當先步出班列,“臣有言欲稟於太后和陛下。”

簾幕後的倚蘭太后明顯愣了一下:“……太傅請說。”

李洪真躬身一禮:“宋人在邕州秣馬厲兵,大越已是危急存亡之時,臣忝爲宗室,太祖太宗之子孫,不敢側身事外。願領一軍北上,抵擋宋軍入寇。”

當朝太傅,天子的親叔竟欲自請出徵,這話一說出來,殿上頓時一片騷動,李常傑木然的臉色也猛然間有了些變化。

李洪真暗暗冷笑:“別以爲我不知道,你不是準備推薦我去北方嗎?現在我主動去。”

李常傑要防着李洪真爲首的宗室,賣了他和倚蘭太后給宋人;而李洪真難道會不防着李常傑對自己下手。打聽到消息,心知難以避過,就立刻主動出手,以進爲退,要讓李常傑猶豫難斷,懷疑他另懷鬼胎。

李常傑似乎是猶豫不定,倚蘭太后也不能決定到底是點頭還是搖頭,萬一李洪真投降宋人,事情就麻煩了。

在掌控朝堂的一派首腦陷入沉默的時候,突然間站出來的是李常傑的黨羽禮部尚書陳仲和,他的出現打斷了李洪真咄咄逼人的氣勢,“太后,臣有一策,不動刀兵,也能讓宋人自取其敗。”

只聽聲音,就知道倚蘭是精神一振:“不知陳卿有何良策?”

“韓岡威重廣西,而章惇則聲名不顯。如今宋國安南經略司以章惇爲主、韓岡爲副,這是輕重倒置。當以計間之,使兩人不和,自相紛爭。”陳仲和爲李常傑爭取着時間,“章惇既爲主帥,權柄當在韓岡之上,而李信聽聞又是韓岡的表兄。既然與韓岡交惡,章惇也不會再任用李信。只憑毫無經驗的燕達,如何能攻入我大越?”

“此計大妙,當即刻命細作往邕州去施行。”倚蘭說着,那眼睛瞥着李常傑。

李常傑終於開口:“此計當行,但戰事依然難免。宋人攻我,自當全力相抗。如今兵馬糧秣都以備齊,只待發兵。既然太傅慨然請戰,臣請太后即刻下旨,點集兵馬,以太傅爲帥往門州駐守。”

說話的口氣平平靜靜,看不出到底是不是真心同意。

李常傑要讓他去門州,李洪真對此並不在意。不論去留,他有路走,他只是想搶着先機而已。略略擡頭,望着殿上的李乾德和他背後的倚蘭,“請太后、陛下下旨。”

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七)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五)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四)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五)第二十二章 早趁東風掠馬蹄(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二)第五十九章 宴火(一)第一百四十七章 梳理(十七)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窮(上)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下)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三)第一百八十五章 變遷(十二)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九)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九)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四)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九)第一百二十七章 消息(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暗潮(四)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上)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中)第六十六章 宴火(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五)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下)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三)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三)第二百五十八章 新議(二十四)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一)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二)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六)第一百四十八章 梳理(十八)第三十五章 願隨新心養新德(下)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九)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七)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三)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上)第二章 搖紅燭影憶平生(上)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下)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下)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中)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六)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七)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六)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中)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八)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三)第一十三章 廟堂(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九)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二)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九)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五)第二百一十九章 變故(十六)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九)第三百一十章 僞帝(中)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下)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五)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八)第三十三章 女兒心思可知否(上)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議(十九)第八章 破釜沉舟自專橫(下)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一)第一百六十章 京師(二)第二十五章 虛實(五)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三)第三百一十九章 無妄(中)第一百一十五章 慶雷(中)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梳理(十五)第三百零八章 崩塌(下)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六)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上)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九)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八)第四十三章 長風繞城遙相對(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九)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七)第三十一章 離鄉難知處(中)第一十章 霹靂絃動夙夜驚(上)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下)第四十四章 南北(四)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一)第一百六十九章 暗潮(四)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中)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一)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一)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變故(二十九)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九)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八)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六)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啓昌運(上)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二)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八)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新議(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七)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一)
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七)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五)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四)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五)第二十二章 早趁東風掠馬蹄(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二)第五十九章 宴火(一)第一百四十七章 梳理(十七)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窮(上)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下)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三)第一百八十五章 變遷(十二)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九)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九)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四)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九)第一百二十七章 消息(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暗潮(四)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上)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中)第六十六章 宴火(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五)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下)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三)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三)第二百五十八章 新議(二十四)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一)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二)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六)第一百四十八章 梳理(十八)第三十五章 願隨新心養新德(下)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九)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七)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三)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上)第二章 搖紅燭影憶平生(上)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下)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下)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中)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六)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七)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六)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中)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八)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三)第一十三章 廟堂(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九)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二)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九)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五)第二百一十九章 變故(十六)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九)第三百一十章 僞帝(中)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下)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五)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八)第三十三章 女兒心思可知否(上)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議(十九)第八章 破釜沉舟自專橫(下)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一)第一百六十章 京師(二)第二十五章 虛實(五)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三)第三百一十九章 無妄(中)第一百一十五章 慶雷(中)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梳理(十五)第三百零八章 崩塌(下)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六)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上)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九)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八)第四十三章 長風繞城遙相對(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九)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七)第三十一章 離鄉難知處(中)第一十章 霹靂絃動夙夜驚(上)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下)第四十四章 南北(四)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一)第一百六十九章 暗潮(四)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中)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一)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一)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變故(二十九)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九)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八)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六)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啓昌運(上)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二)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八)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新議(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七)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