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屈原的建議,四國共分秦!(第一更)

看着面前臉色十分謙卑的秦國使者,其他的楚國將軍臉上都露出了高興的表情。

已經有多久沒有看到秦國人這麼在大楚面前低聲下氣了?

很多年輕一些的將軍甚至是第一次親眼目睹呢。

等到使者被帶下去之後,樂觀的氣氛瞬間就在整座大帳之中蔓延開來。

秦國人的條件大家剛剛可是都聽在眼裡的。

將方城(南陽郡)和郢都(南郡)之地全數歸還給楚國,只爲了跟楚國達成同盟一起對付趙國。

如此一來的話,楚國豈不是兵不血刃就收復了剩下的一個多郡的領土?

而且,秦國甚至還願意尊楚國爲盟主!

這簡直就是大翻身啊。

然而坐在最上首的主將屈原臉上卻並沒有露出多少笑意,反而在短暫的沉默之後,還把衆將給喝斥了一通。

“一個個都在那裡嬉皮笑臉什麼?是否答應和談那是大王的事情,我等身爲大楚臣子,在合約尚且達成之前應當盡心盡力的作戰,而不是在此盲目樂觀!都下去好好備戰,明日還要繼續攻關!”

屈原並沒有立刻讓這名獨身一人前來到楚軍大營的秦國使者立刻前往陳城,而是將使者扣留了三天。

直到第四天的早晨,自覺必死的秦國使者又一次的見到了屈原。

屈原臉色平靜的一揮手:“來人,把他帶去陳城,面見大王!”

一支千人的部隊護衛着使者離去,爲首之人是屈原的侍衛隊長,這名侍衛隊長除了肩負着將使者平安帶到陳郢的重任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任務,那就是將屈原的奏摺呈送到楚王的面前。

陳郢。

楚王宮。

大殿的空氣中飄蕩着美酒的香氣,絲竹樂聲嫋嫋,衆多舞女翩翩起舞,薄紗之下美妙的身軀讓人想入非非,血脈賁張。

楚王的臉上帶着極爲愉快的笑容,舉着酒爵對着下首的昭齊說道:“莫敖,你這一次進獻的美女很不錯,寡人很滿意。說吧,你想要什麼樣的獎賞?”

下首的昭齊慌忙雙手捧着酒爵起身,道:“大王謬讚了,臣只不過是盡了臣子的本分罷了,怎敢癡心妄想,向大王乞求什麼獎賞?再說了,能夠侍奉於大王身前便已經是臣最大的獎賞了,臣又有何顏面再向大王索求更多東西呢?”

楚王大笑,將美酒一飲而盡:“還是你會說話!寡人之前怎麼就沒有發現呢?”

昭齊忙道:“之前是臣無能,不能夠侍奉於大王身前,但請大王放心,只要臣一息尚存,將來必定爲大王駕車御馬,萬死不辭!”

楚王的笑聲越發的愉快了。

過了片刻之後,楚王重新舉起了手中的酒爵,開口道:“昭齊啊,其實寡人知道你和你們昭氏想要的是什麼。但是那屈原畢竟是屈氏之主,又剛剛爲寡人和大楚奪回了宛城。寡人若是在這個時候將他的主將之職拿下,那豈不是要被大楚子民看成一個大昏君了嗎?”

昭齊眼中閃過了一絲憤恨,但是他十分迅速掩飾住了這些情緒,擡起頭來的時候已經是一臉諂媚的笑容:“大王誤會了,我昭氏向來忠於大楚,那屈原既然能夠爲大楚做出貢獻,昭齊又如何會做出那種影響大楚的事情?只是臣父明明是爲大楚盡忠,但是卻被人誤會爲無能之將,實在是讓臣心懷不甘啊。”

楚王滿不在意的揮了揮手,道:“無妨。你父如今乃是上柱國,又有什麼不開眼的人敢說他的閒話?再說了,你父如今不也是在淮地平叛嗎?只要平叛完成之後,自然也就沒有人再說三道四了。”

昭齊臉色再度變幻了一下,隨後舉起了手中酒爵,乾笑道:“大王所言極是。”

昭齊很快岔開話題,將話題扯到了女人的身上。

楚王也是個花叢老手,兩人說起自然是非常的有共同話題,說到某些不堪入目的場景更是相視大笑,心有慼慼焉。

男人嘛。

眼看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昭齊在下首注意觀察着楚王,當發現楚王的注意力已經明顯不放在面前的美酒佳餚而是更多的看向了面前美貌舞姬的時候,他就知道這一次的晚宴也差不多該結束了。

但就在這個時候,一名寺人急匆匆的走了進來,在楚王的耳邊嘀咕了幾句。

楚王微微一愣,隨後不以爲意的揮了揮手,道:“寡人明白了,好了,明日再見他吧。”

昭齊心中微微一動,問道:“大王,莫非是那趙國又派來了使者?”

楚王哈哈一笑,酒醉之中帶着幾分自得,道:“不,是秦國人來向寡人求和了。”

翌日,楚王果然在大殿之中接見了秦國使者。

這倒不是因爲楚王對於秦國有多麼的奉承,而是因爲楚王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讓他的臣民們知道秦國被自己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前來求和這麼一件事情。

秦國使者畢恭畢敬的拜見了楚王,一口一個下國之臣,更是讓楚王心花怒放。

先別管最終能不能夠達成和約,單單是這個態度就讓楚王足夠滿意了。

當秦國使者說出願意割讓東南兩郡歸還楚國,條件是讓楚國和秦國達成同盟一起抗擊趙國的時候,整座大殿之中上百名楚國大臣瞬間沸騰了。

要知道在去年的時候,楚國還是被秦國打得滿地找牙,鄢都給白起淹死了幾十萬人,郢都則是因爲楚王的倉皇逃跑不戰而陷,就連祖宗的墳墓夷陵都被白起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

都說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秦國從收復河西到拿下河東尚且得用三十年的時間,但是楚國現在僅僅一年就能夠將方城和郢都之地收復,實在是一個大大的喜訊啊。

楚王一聽之下同樣也是大喜過望,但很快的他又將注意力集中到了秦國人的要求上來:“秦王所說的楚秦共同抗擊趙國,具體的意思是……”

秦國使者不假思索的說道:“大王應當也知道如今趙國正在率領韓魏兩國圍攻我大秦函谷關,因此鄙國割讓兩郡之後大王應當立刻派遣大將率軍北上呼應鄙國。否則的話一旦趙國攻破函谷關殺入關中,那麼到時候整個天下盡入趙國之手,鄙國即便是想要遵守盟約也不可能了。”

楚王唔了一聲,臉上的喜悅神情慢慢的消退了。

說起來,楚國和趙國之間由於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接壤的緣故,其實是很少爆發戰爭的。

但是在前幾年,趙楚之前爆發的那一場莒城之戰可是讓楚國結結實實的吃了一次大虧,論到對於楚國的重創程度也是不在郢鄢之戰之下的。

而且現在楚國和趙國之間還屬於一個盟友關係,讓楚國直接背叛趙國甚至是北上去背刺趙國,楚王一來是覺得這事情做的好像不太地道,二來心中也沒有多少底氣能夠和趙國作對。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在於跟着秦國使者一起到來的那封屈原親筆寫就的信。

不管楚王之前怎麼看屈原不爽,但是屈原有着拿下宛城的成績在這裡,楚王再怎麼昏庸都不可能忽視屈原的意見。

屈原的意見是很明確的,如果是在開戰之前,楚國當然要和秦國聯手共抗三晉,甚至可以想辦法策反韓國和魏國,大家一起來背刺趙國一波。

但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如今的秦國在各個方向上都被打得節節敗退,眼看是馬上就要失血過多整個國家完蛋了。

由於消息閉塞的原因,屈原此刻並不知道其實在關中秦國蒙驁所部已經吃到了一場大敗,否則的話他就會在這封信中更加堅決的認爲秦國會亡國了。

屈原認爲,這個時候的楚國不但不應該和將死未死的秦國聯手,反而應該從各地繼續抽調兵力,動用能夠動用的所有力量繼續伐秦。

就算是趙國攻破了函谷關進入了關中那其實也無關緊要,楚國可以在收復了方城、郢都之後繼續西進,去攻擊秦國另外的地方。

也就是說,大家一起瓜分秦國,韓國得到宜陽,魏國得到河東,趙國得到關中、義渠和隴西,而楚國則從秦國手中得到方城、郢都、漢中、巴蜀、黔中,算起了整整五個郡的地盤!

這麼一算的話,顯然楚國纔是這場瓜分秦國大作戰的最大贏家。

由於關中才是秦國的命脈所在,屈原斷言秦國一定會在關中和趙國死扛到底,於是這就產生了兩種可能。

第一種,趙國無法拿下關中,秦國必然也是元氣大傷,無法防禦楚國在其他方向上的攻擊,楚國可以順利的奪回屈原所說的五郡之地。

第二種,趙國拿下了關中,那麼在秦國拼死防守之下,趙國必然也是損失慘重。而秦國方面首都都丟了,那就更沒有辦法阻止楚國奪得屈原所說的五郡之地了。

總之,只要等到拿下這五郡之地之後,楚國就可以休養生息勵精圖治,在北邊則可以團結韓、魏、秦(如果還沒有滅國的話)諸侯一同對抗趙國的進攻。

到那個時候,雖然趙國擁有整個華夏北方之地,但楚國也一樣擁有整個華夏南方之地,楚國由於看上去勢弱是更加能夠爭取到中原韓魏等國支持的,即便是和趙國來一次南北爭霸,那也是大有可爲!

不得不說,屈原在心中描繪的這番宏圖盛景,實在也是讓楚王頗爲動心。

自從趙何公開提出了那個所謂的“華夏一統論”之後,諸侯們一個個在表面上大罵趙何狼子野心不將周王朝和周天子放在眼裡,但是私底下哪一個又沒有做過自己平定天下的美夢呢?

楚王沉吟半晌,道:“這樣吧,還請使者到偏殿之中休息片刻,寡人先和諸卿商議一下。”

等到秦國使者離席之後,楚王倒也不浪費時間,當場就讓人把屈原的信給讀了一遍,想要徵求一下其他衆臣們的想法。

讓楚王有些意外的是,屈原這個看上去好像還挺有道理的建議,竟然遭到了幾大楚國重臣的一致反對。

第一個開口的乃是左尹景翠:“大王,臣以爲此計不妥。且不說以函谷關之險趙國是否能夠攻破,就算是攻破了函谷關,那秦國也完全可以向趙國割地求和。一旦秦趙之間達成和平而大楚卻拒絕了秦國的和議,那麼以秦王之性格必然震怒而命白起再度伐楚。到那個時候,大楚如之奈何?”

楚王微微一滯。

第二個開口的則是由於昭雎不在而成爲昭氏話事人的昭齊:“大王,屈原之所以提出這樣的提議,只不過是想要讓大王將整個楚國的兵力都集中在他的手上罷了。此人向來是桀驁不馴狼子野心,在軍中更是擅殺大將殘暴不已,若是大王將傾國之師交到他的手中,臣真的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事情發生。”

楚王皺眉不語。

最後一個開口的是令尹熊子蘭:“大王,屈原所說的五郡之地,加起來已經完全和大楚現在的疆域相當了,大王真的覺得以如今大楚的國力能夠一下子吞下如此巨大的領土嗎?當年吳國不也是攻佔了大楚泰半土地,結果呢?還不是被大楚一戰而還。如今大楚確實是需要休養生息,所以萬萬不可貪功冒進。先拿回郢都和方城,接下來再繼續圖謀漢中巴蜀和黔中,如此步步爲營方是上策,而不是想要匆促而成,反遭其亂啊。”

在這三名重臣先後開口之後,整個大殿之中頓時變得熱鬧起來,無數大臣異口同聲,齊聲反對屈原的意見。

雖然也有一些人支持屈原,但是這些支持的意見瞬間就被淹沒了。

在滿殿的反對聲面前,楚王沉吟半晌,終於還是無可奈何的嘆了一口氣。

“既然如此,那麼就召秦國使者進殿吧。再讓下面的人準備一下犧牲,等會寡人就和這秦國使者定下盟約!”

聽到了楚王的這番話之後,景翠、昭齊和熊子蘭全部長出了一口氣,紛紛彎腰行禮,大讚大王英明。

等到起身之後,這三人暗中交換了幾個眼神,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笑意。

如果真的按照屈原的計劃去繼續攻伐秦國並且達成讓楚國的疆域直接翻倍的成就,那麼屈原所率領的屈氏必然是一飛沖天,凌駕於昭氏和景氏之上,這無疑是多年以來一直是三大家族之中前兩名的昭氏和景氏所無法容忍的。

更重要的是,景氏和昭氏都很清楚,屈原這傢伙根本就是想要結束掉三大家族共同輔政的局面,讓權力集中到國君手中。

若是屈原真的奪下五郡之地,那時候憑藉着這天大的功勞再回師要求楚王變法,那這事說不定還真就讓屈原幹成了。

這可是攸關生死存亡的事情,景氏和昭氏平時裡再怎麼內鬥,這種事情上也絕對是要一致對外,不可能讓你屈原得逞的。

至於令尹熊子蘭雖然是楚王的弟弟,但屈原若是奪下五郡之地,對熊子蘭而言同樣是個天大的壞消息。

原因很簡單,如果屈原真的拿下了五郡之地,那麼升官進爵是必然的事情。

而能夠匹配得起那樣潑天功勞的官職只有一個,就是如今熊子蘭正在出任的令尹!

半個時辰之後,在無數楚國大臣的歌頌之中,楚王正式和秦國使者締結了盟約。

秦國將會把南陽郡(方城)和南郡(郢都及其周圍)全數歸還楚國,兩國之間以楚國爲盟主,秦國爲副從。

作爲交換,楚王當場下達命令,讓屈原率軍北上,以求和秦國白起所部會和,共同防禦趙國爲首的三晉同盟!

第219章 趙王,這也在你的算計中嗎?(4.8K章節,第一更)第332章 關中秦王函谷,廉頗太后暴鳶(第二更)第188章 主父問樂毅,齊王問蘇秦(第三更)第87章 戰!第90章 趙何成人,孟嘗君來訪第127章 主父歡喜魏冉愁第418章 開戰(第二更)第316章 宜陽破(第二更)第297章 白起攻鄢(第二更)第409章 趙國太強,還是遷都吧(第一更)第98章 勾心鬥角的秦國政壇第453章 賭上大秦國運的冒險(第三更)第43章 大王,還是太年輕啊第491章 失敗的消息傳到了大家的耳中(第二更)第452章 白起的驚人計劃(第二更)第243章 趙國人有陰謀!(第一更)第299章 薊都破,燕王亡(第二更)第223章 田單救危,廉頗斬將(6.8k章節,第二更)第460章 出漢中,下南洋(第二更)第366章 肥義求見(第一更)第413章 滅魯國(第二更)第309章 白起獻計,趙王見鼎(第一更)第253章 鄒衍蘇秦各有計(第一更)第352章 趙何的判決(第二更)第426章 開科舉(第一更)第281章 破林胡,定河南(第一更)第336章 破函谷(第二更)第9章 臣,敢不爲大王效死!第227章 田單將軍,戰吧!(6K章節,第一更)第132章 懟信期第68章 來自大王的十六字真言第147章 大王真乃當世之扁鵲也第282章 戰局定,太后逝,主父隱(第二更)第383章 廉頗渡河,開門紅(第一更)第390章 趙奢的“好”主意(第二更)第85章 趙何大婚第21章 黑火藥第424章 寡人打算推行一項新制度(第四更)第266章 啓封破(第二更)第101章 白起VS樂毅,前奏第314章 趙王很輕鬆,秦王很苦惱(第二更)第8章 如此,趙國中原霸主之位成矣第305章 說服韓王(第二更)第370章 薛公,我們趙國是講道理的(第二更)第249章 大戰將起第454章 我秦羋氏有子如此,足堪自豪(第四更)第394章 趙何渡河,韓文掌軍,屈原開戰(第二更)第407章 大梁城破(第三更)第8章 如此,趙國中原霸主之位成矣第81章 樂毅,你可願意成爲龍驤軍的主將?第524章 匈奴(第一更)第204章 短兵相接(第一更)第125章 大王,主父打義渠,行不行啊第399章 初攻城(第二更)第216章 主父和趙國的雄心(4.5K,第二更)第45章 十六歲的大王,懂什麼兵事?第317章 不會連區區河東都拿不下吧(第一更)第132章 懟信期第493章 趙何東進(第二更)第367章 趙王楚王秦王,王王有計(第二更)第318章 屈原發難(第二更)第133章 主父罵信期第35章 大王,有主父之風啊第195章 大王,這樣下去不行啊(第二更)第71章 敵駐我擾第222章 新齊王田法章,風雲突變(5.5k章節,第一更)第369章 與和氏璧齊名的垂棘壁(第一更)第182章 繆賢問蘇秦(第四更)第86章 秦齊同盟,趙國危機?趙何有話說第64章 田甲之亂第69章 敵駐我擾第325章 遭遇戰(第一更)第75章 主父破上黨,秦使至邯鄲第403章 芒卯亡(第三更)第55章 齊國當真會內訌?第342章 秦王想跑?給本將軍追!(第三更,萬更完畢求訂閱)第313章 蒙驁的大麻煩(第一更)第211章 燕王,你要看清楚局勢(4.5K章節,第一更)第195章 大王,這樣下去不行啊(第二更)第258章 問心有愧(第二更)第90章 趙何成人,孟嘗君來訪第29章 李兌見趙成第154章 秦國危亡,便在大王一念之間第378章 大王又要親征?(第一更)第131章 信期誤我第168章 韓王的最終決定(第六更,求訂閱!)第401章 趙國人的重炮威力太強了(第一更)第373章 薛國亂(第二更)第472章 攻佔上蔡郡(第二更)第313章 蒙驁的大麻煩(第一更)第115章 簽訂盟約第464章 昭齊亡,趙國動(第二更)第391章 屈原的決定,趙何的信任(第一更)第174章 趙何主父共定計(四章萬更完畢,求訂閱)第408章 魏亡(第四更)第487章 不愧是你(第一更)第512章 大軍出征,收復遼西(第一章)第163章 且讓王兒去澠池走一遭(第一更)第439章 昭齊之亂(第二更)第204章 短兵相接(第一更)
第219章 趙王,這也在你的算計中嗎?(4.8K章節,第一更)第332章 關中秦王函谷,廉頗太后暴鳶(第二更)第188章 主父問樂毅,齊王問蘇秦(第三更)第87章 戰!第90章 趙何成人,孟嘗君來訪第127章 主父歡喜魏冉愁第418章 開戰(第二更)第316章 宜陽破(第二更)第297章 白起攻鄢(第二更)第409章 趙國太強,還是遷都吧(第一更)第98章 勾心鬥角的秦國政壇第453章 賭上大秦國運的冒險(第三更)第43章 大王,還是太年輕啊第491章 失敗的消息傳到了大家的耳中(第二更)第452章 白起的驚人計劃(第二更)第243章 趙國人有陰謀!(第一更)第299章 薊都破,燕王亡(第二更)第223章 田單救危,廉頗斬將(6.8k章節,第二更)第460章 出漢中,下南洋(第二更)第366章 肥義求見(第一更)第413章 滅魯國(第二更)第309章 白起獻計,趙王見鼎(第一更)第253章 鄒衍蘇秦各有計(第一更)第352章 趙何的判決(第二更)第426章 開科舉(第一更)第281章 破林胡,定河南(第一更)第336章 破函谷(第二更)第9章 臣,敢不爲大王效死!第227章 田單將軍,戰吧!(6K章節,第一更)第132章 懟信期第68章 來自大王的十六字真言第147章 大王真乃當世之扁鵲也第282章 戰局定,太后逝,主父隱(第二更)第383章 廉頗渡河,開門紅(第一更)第390章 趙奢的“好”主意(第二更)第85章 趙何大婚第21章 黑火藥第424章 寡人打算推行一項新制度(第四更)第266章 啓封破(第二更)第101章 白起VS樂毅,前奏第314章 趙王很輕鬆,秦王很苦惱(第二更)第8章 如此,趙國中原霸主之位成矣第305章 說服韓王(第二更)第370章 薛公,我們趙國是講道理的(第二更)第249章 大戰將起第454章 我秦羋氏有子如此,足堪自豪(第四更)第394章 趙何渡河,韓文掌軍,屈原開戰(第二更)第407章 大梁城破(第三更)第8章 如此,趙國中原霸主之位成矣第81章 樂毅,你可願意成爲龍驤軍的主將?第524章 匈奴(第一更)第204章 短兵相接(第一更)第125章 大王,主父打義渠,行不行啊第399章 初攻城(第二更)第216章 主父和趙國的雄心(4.5K,第二更)第45章 十六歲的大王,懂什麼兵事?第317章 不會連區區河東都拿不下吧(第一更)第132章 懟信期第493章 趙何東進(第二更)第367章 趙王楚王秦王,王王有計(第二更)第318章 屈原發難(第二更)第133章 主父罵信期第35章 大王,有主父之風啊第195章 大王,這樣下去不行啊(第二更)第71章 敵駐我擾第222章 新齊王田法章,風雲突變(5.5k章節,第一更)第369章 與和氏璧齊名的垂棘壁(第一更)第182章 繆賢問蘇秦(第四更)第86章 秦齊同盟,趙國危機?趙何有話說第64章 田甲之亂第69章 敵駐我擾第325章 遭遇戰(第一更)第75章 主父破上黨,秦使至邯鄲第403章 芒卯亡(第三更)第55章 齊國當真會內訌?第342章 秦王想跑?給本將軍追!(第三更,萬更完畢求訂閱)第313章 蒙驁的大麻煩(第一更)第211章 燕王,你要看清楚局勢(4.5K章節,第一更)第195章 大王,這樣下去不行啊(第二更)第258章 問心有愧(第二更)第90章 趙何成人,孟嘗君來訪第29章 李兌見趙成第154章 秦國危亡,便在大王一念之間第378章 大王又要親征?(第一更)第131章 信期誤我第168章 韓王的最終決定(第六更,求訂閱!)第401章 趙國人的重炮威力太強了(第一更)第373章 薛國亂(第二更)第472章 攻佔上蔡郡(第二更)第313章 蒙驁的大麻煩(第一更)第115章 簽訂盟約第464章 昭齊亡,趙國動(第二更)第391章 屈原的決定,趙何的信任(第一更)第174章 趙何主父共定計(四章萬更完畢,求訂閱)第408章 魏亡(第四更)第487章 不愧是你(第一更)第512章 大軍出征,收復遼西(第一章)第163章 且讓王兒去澠池走一遭(第一更)第439章 昭齊之亂(第二更)第204章 短兵相接(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