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千古一帝
此話一出,天幕下的大啓人都愣住了。
緊跟着,就有人大罵出聲。
“千古一帝?荒唐,簡直是太荒唐了。那樣的暴君,後世之人是眼瞎了嗎?”
景宣帝蹙眉,始皇帝,在後世的評價居然這麼高嗎?他有些酸了,他那麼勤勤懇懇的爲百姓做事,不知道後世又是如何評價他的。
爲什麼後世的歷史當中就沒有大啓呢?爲什麼偏偏到了前朝這歷史就走偏了呢?這下好了,自己到底有沒有得到跟秦始皇一樣的評價都不知道。
偏偏解說員緊跟着說道,“我們現在網上關於秦始皇非常流行的一句話,叫‘我那迷人的老祖宗,他不過就是想要一顆長生不死藥,爲什麼不給他?’”說着,他笑了起來,“當然,這是玩笑話,長生藥是沒有的。但足以見得,秦始皇在大家的心目當中,地位有多麼崇高。”
天幕下的大啓人,“……”
什麼鬼?
他們不能理解,後世之人竟然說秦始皇是迷人的老祖宗?
他跟迷人有關係嗎?
還希望他長生不老,居然希望暴君長生不老???
對秦始皇不太瞭解的百姓們面面相覷,“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嗎?”
一旁的讀書人斬釘截鐵,“當然是!史書都有記載的。”
隨即,他們就聽到解說員說,“但千百年來,大家對於始皇帝的印象,大多都是暴君,史書上也記載着他橫徵暴斂,剛愎嗜殺。尤其是漢朝的記錄,將秦朝的滅亡全都歸咎於他的暴政。但很有意思的一點,是漢朝,延續的秦始皇制定的規則,比如,郡縣制,這項制度,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現在也是。所以,秦始皇的眼光是十分超前的。”
“他在統一六國後,還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統一度衡量等等,他的每一項改革都非常重要,並且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意思是,歷史中不少罵他的朝代,都在使用他的制度。”
天幕下的大啓人,“……”這就很尷尬了。
尤其是之前還信誓旦旦的唾棄他的那些讀書人,臉色瞬間漲的通紅。
但他們依舊不死心,小聲的嘀咕,“就算,就算如此,也不能證明他不是暴君。”
朝朝歪着頭,“好厲害。”
解說員,“是啊,至於他的那些暴政。比如說他徵調民夫修建長城,靈渠,馳道等工程,導致不少民夫死亡。可若是長城不修,外敵便會長驅直入,到時候,死的人會更多。這些工程都是有利於人民的,只是他太急了,超越了時代的承受力,透支了民心。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是災難。但後世那些享受了這些工程便利的人,實在沒資格去罵他。”
“而且,我們在1975年發掘的湖北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秦代的竹簡一千多枚,裡面真實的記錄了有關秦代法律,醫學等許多內容。當時發現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爲竹簡裡記錄的和歷史書寫的,竟然完全不一樣。這其中就有關於服徭役規定,比如服徭役的時候遲到,最多就是罵一頓或者被罰做盔甲。”
“秦簡裡還規定了官兵在徵兵時,每家每戶必須留一個男丁在家贍養老人。身長不足一米三的可以免除刑法,每年的二月份不準上山砍樹捕殺幼鳥實行休林政策。甚至參加勞作的罪犯每天可以得到八錢的酬勞,而當時的秦國官方發佈的糧票一兩錢可以買到四斤粟米。”
天幕下的大啓人,“……”這是真的?
秦朝的律法竟然是這樣的,爲什麼和他們學的不一樣?
景宣帝豁然從龍椅上站了起來,從秦墓當中出土的秦簡記錄?
這是真實的歷史,原來這纔是秦朝的一部分律法。 他猛地對一旁的記錄官說道,“都記下來,記下來。”
“是,陛下。”
不少官員有些激動,尤其是那些編撰史書的,恨不得那個解說員能將秦簡展示出來,給他們都看看。
就連太傅都有些剋制不住的聲音顫抖,“秦代竹簡,那可是秦代竹簡……”
他只是連連的驚呼,卻一時說不出話來。
是啊,其實他們都清楚的,史書是有一定的偏頗的。尤其是後來的王朝,推翻前朝後爲了民心,總會多多少少去抹黑前朝君王。
而像秦始皇這樣的,本就樹敵衆多,又功績出色,加上秦朝太短,能大做文章的地方太多了。
哦,他還有個拖後腿的真正殘暴不仁的秦二世。
景宣帝微微閉上眼,墓地啊,看來他們大啓的一些律法和真實事件,也應該刻下來埋在墓地裡。
這樣就算後面的朝代一個勁的抹黑他,只要後世挖出了這些東西,就能還他清白,說不準他就是下一個千古一帝。
想到這,景宣帝竟然有些振奮,重新看向天幕。
解說員笑容溫和,一邊走一邊繼續講解,“還有秦始皇一直被詬病的焚書坑儒,那更是十分冤枉了。他只是焚燒了當時部分諸侯國的史書,秦始皇要統一文字,要加強國家管理,要實現統一,這是必要的手段。至於其他諸子百家的藏書,還有醫學農學等實用書籍都有保存下來。坑儒就更是無稽之談了,他坑殺的是那些方士,說白了就是騙子。這些方士騙他有長生不老藥,歷史上欺君之罪被砍頭可不少見。”
大啓的百姓們,“原來如此。”
“如此說來,秦始皇確實算不上暴君吧。”
“這麼算下來,前朝的那個什麼皇帝,比他還要殘暴呢。”
那些原本一個勁的批判秦始皇的書生氣得臉色難看。
可他們讀的是史書,並沒有真的考證過,而後世拿出來的卻是實實實在在記錄的秦代律法,他無法辯駁。
源源正好擡起頭問,“那孟姜女哭長城和秦始皇有關係嗎?”
書生眼睛一亮,“對啊,還有孟姜女呢。”
其他百姓也好奇,“孟姜女的故事我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