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瑣事

顒原本計劃在州逗留一日,便啓程去濟南的。因耽擱了兩日,直到給京城與江寧的信都送去了,府裡也安排得妥妥當當,曹顒才帶了魏黑和幾個護衛長隨,快馬往濟南去了。

曹頌之前還想要跟着去,這回知道嫂子懷孕了,也有點爺們的樣子——因哥哥不在,他便留下來照看府裡。

山東布政司衙門在濟南府,現下擔任布政使司布政使的官員叫侯居廣,漢軍鑲紅旗人,前年從四川按察使任上升的。侯居廣已經是六十來歲的老者,身子略顯富態,有點鬚髮盡白的意思,對待曹顒也是笑眯眯的。只是微眯的雙眼中,不經意之間會露出一絲探究來。

曹顒並沒放在心上,他這個年紀,出來做四品文官,確實是有些扎眼。

侯居廣的反應,也在他的意料之內。

按照程序,曹顒領取了印信後,又由侯居廣帶着,拜見了巡撫蔣陳錫與按察使司按察使李發甲。

蔣陳錫還好些,是江蘇常熟人,與曹顒算是半個同鄉,另外就是與曹寅也是頗有交情的。雖然知道曹顒如今的榮耀還是倚仗皇子岳父那邊,但是見他雖然年輕,但是謹慎少言、穩重守禮,蔣陳錫對他印象頗佳,略微親切地勸勉了一番。

按察使司衙門那邊,曹顒受到的待遇就沒那樣客氣了。這按察使李發甲,字字瀛仙。河陽(今雲南澂江)人,年紀比侯居廣還略長几歲,已經六十五、六地年紀,身材瘦小。或許是這兩年主管刑名的緣故,臉上總是皮笑肉不笑的模樣。

看到曹顒這般年輕,就擔任守道之職,李發甲略感意外。本還以爲曹顒只是長得面嫩,待問過年齡履歷,知道其今年不過十九時,他的臉色就有些難看了。不陰不陽地說了幾句。這話來話外雖然沒有冒犯皇權的意思,但是還是將曹顒貶低得不行。就好像曹顒是個不學無術的紈絝,如今來禍害地方一般。

長這樣大,曹顒第一次受到如此奚落,心裡很是不自在。就算自己確實是沾了皇親的光,但是如今這還沒到任上,哪裡就成了禍害了?看着李發甲的花白鬍子一抖一抖的,曹顒對這個對自己有偏見的老頭不知道是該敬佩、還是該厭惡了

對於濟南這邊地撫臺(巡撫)、藩臺(布政使)、臺(提刑按察使)這三大憲,莊先生那邊的資料早就收集得詳盡。

蔣陳錫是書香門第、官宦世家,正經的進士出書;侯居廣是旗人。因父親當年從龍入關立下的功績,恩萌官位升上來的,身上還有着四品騎都尉的爵;李發甲則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

李發甲出自農家。小時候讀過私塾,少年入贅給施家爲婿。他岳父很是忠厚,器中女婿才華,仍然支持他努力攻讀,謀取功名。天不負人願,等到康熙二十三年時,李發甲終於了鄉試榜上有名。才了舉人。

康熙二十四年與康熙二十七年,連着進京參加了兩次會試,卻均是名落孫山。

此時,李發甲已經四十歲,便通過吏部,謀了個不入流的教授回雲南去了。後來,由教授轉正八品教諭,因“建樹卓著”,任滿後升調爲直隸靈壽縣令。後因“政績卓越”受到李光地的舉薦。康熙特賜予同進士出身,因而恢復李姓。連升三級爲從五品的監察御史。

這以後。李發甲就因“辦事剛直”,成爲天下聞名地鐵面御史。後來因得罪的皇親國戚太多。落得個“牽涉時政”的罪名,部議革職。

康熙愛才,存了保全之心,便外放了天津道。康熙四十八年,李發甲升爲山東按察使司按察使。

攻讀四書五經三十餘年,步入仕途二十四載,李發甲才由不入流熬成了正三品,這其中還有康熙地破格提點在裡頭。

曹顒就算從侍衛營的履歷算起,不過才二年半的時間,就已經是正四品。李發甲若是能夠看他順眼,那才叫奇怪。

侯居廣與李發甲完全是兩路人,雖然同地爲官,但是幾年下來卻只是泛泛之交。

眼下,見李發甲倚老賣老地發作曹顒,侯居廣卻有些幸災樂禍。先前被牽連到“陳四案”中的那個候補道臺,算起來是侯居廣的一個世侄。

原本侯居廣想着,雖然那個世侄被牽扯到“陳四案”中,但是畢竟只是過路知府,應該不會擔太大幹系,不過三兩個月走動走動就好了。東道這邊,又不是肥缺,惦記的人應該也有限。只要在吏部那邊打好招呼,留幾個月的缺應該不成問題。

沒想到京中帶回地音訊,卻是已經有人補缺了。因此,侯居廣看着曹顒就有些不自在。

侯居廣是旗人,對官場的道道明白的通透,不像李發甲似的,就是個土包子。曹顒官品是正四品不假,但是郡主額駙的身份同於武一品,一等男的爵位是正二品,就算在巡撫面前,也能夠平起平坐。更不要說這按察使本就不是直屬上官,李發甲這番作爲,實在是愚蠢之極。

侯居廣一邊火上澆油地爲曹顒說幾句好話,引得李發甲越發要反駁,一邊暗中觀察曹顒,抱着“坐山觀虎鬥”的心思。

若是早兩年,曹顒沒有戶部爲官的經歷,怕對侯居廣這番“維護”要感激涕零。但是,要知道戶部這兩年的內鬥就沒止過,什麼樣地人精曹顒沒見過?

這好話賴話,聽上幾句,曹顒心裡也就有

只是有些奇怪。

根據先前所知的,曹顒曉得自己與這位主官應該沒有什麼利益糾紛纔對,他這番卻是爲何?總不會是與李發甲一個原因。看着年輕人當官,心裡不忿,故意找茬吧?

實不怨莊先生收集地不仔細,因侯居廣與那位“世侄”早前並無什麼往來,到對方要謀山東地缺這才通了書信。莊先生在京城能夠查詢到的畢竟有限,怎能想到一個未赴任地候補道臺已經攀上了主官的關係?

李發甲就算在耿直,也是官場混了二十多年的人物,待發過了牢騷,便也琢磨過來不對味兒來。他隱隱約約地明白,自己被侯居廣這傢伙當槍使了。心中暗罵了兩聲“老匹夫”;有些不自在地打量了曹顒一眼,見他仍是不卑不亢、一派從容的模樣,牽了牽嘴角,端茶送客。

雖然在州那邊,有兩個前任道臺留下的屬員,但是像從六品的經歷、從七品的都事現下都空缺。這兩個缺早就有人補了,在濟南等着長官來,一起去赴任。經歷姓王,都事是馬,兩人都是三十多歲地年紀。對待曹顒這位年輕的主官,不管心裡想法如何,面上甚是恭敬。

曹顒在濟南。除了拜見三位上官外,還得到了京中的消息,那就是二月初四,江蘇巡撫張伯行參江南江西總督噶禮得銀五十萬兩,徇私賄賣舉人程光奎、吳泌等,不肯審明,請將噶禮解任嚴審。

康熙准奏。禮著解任,派張鵬會同漕運總督赫壽確審具奏。江南江西總督印務,著江西巡撫郎廷極署理。

同樣是二月初四,江南江西總督噶禮參江蘇巡撫張伯行,誣陷大臣私賣舉人得銀五十萬兩,乞賜對質。康熙亦准奏,張伯行著解任,命張鵬會同赫壽查明具奏。江蘇巡撫印務、著浙江巡撫王度昭署理。

歷時兩年多的督撫之爭,終於要告一段落。曹顒想起被噶禮牽連的李家。不知是該同情他們倒黴,還是氣惱他們的貪婪。

因惦記初瑜。曹顒在濟南停留了幾日。便又匆匆返回州。王經歷與馬都事雖然想要同行,但是都帶着家眷。便只好先給長官送行,而後在隨後啓程。他們只道長官是京官出來的,誰會想到他會從南邊回來,家眷已經到了州。

像小曹這樣的新官上任,通常都是巡撫衙門下公告,由地方屬官帶着大小官員去城外接官亭等着的,然後再是接風洗塵這一套什麼的。

偏到了曹顒這裡,這些個章程都有些用不上了。

衙門下來地公告日期是三月初一,是曹顒報上去的,是按照王經歷與馬都事的行程安排地。他自己帶着護衛長隨,快馬加鞭的,二月二十五就回到州。

不管是江寧曹府,還是京城淳平郡王府,都派人到了州。江寧這邊,吃穿用度、保姆嬤嬤不說,曹寅在家書中,還提到過幾個月李氏要北上來照看初瑜。京城王府那邊,也送來不少補品,就算太醫,也找妥當了,不過因手續繁雜,過些日子才能送過來。

平王府那邊,福晉曹佳氏特意給弟媳寫了封長信,將自己兩次懷孕生產的相關經驗之談,細細地交代明白。覺羅府雖然沒來人,但是曹頤得了信,也託平王府這邊送上賀禮。

二十來日沒見,初瑜這個小孕婦,不見胖,還略微清減了。因懷孕初期的緣故,她害喜比較嚴重,對什麼都沒胃口。雖然爲了肚子裡的孩子,她勉強吃些東西進去,但是望望不到一刻鐘,便又吐得乾淨。

整個道臺府上下,都是研究各種食譜。連曹顒,都親自到廚房裡指導了兩遭。雖然初瑜甚是趕緊,吃了也很香甜,但是仍是吃了就吐。最後,還是靜兒出手,用新鮮薺菜包了水餃,這才合初瑜的胃口。後來靜兒又做了些京式的家常餑餑,初瑜孕吐地症狀才漸漸好些。

之前,曹顒與初瑜本想託淳王府的人將靜兒帶回京的。因初瑜害喜的緣故,靜兒就主動留了下來。

曹顒與初瑜哪裡好有意思讓她個無父無母的小姑娘操勞這些,再三婉拒。

使得靜兒都急哭了,最後才道出實情,京中的那個姨母是填房繼室,本來是走投無路纔想着要去投奔的,如今感念曹家人恩重,情願留下來報答。等初瑜平安生產後,再行離去。

曹顒聽這靜兒說話反覆,雖然通過這幾個月相處來看,相信她沒有害人之心,但是這樣來路不明還是心裡有些提防。除了她幹活時,叫喜雲幾個跟着外,還特意詢問了她姨母家的姓氏官職。據她所說,她的姨母是伊爾根覺羅氏,嫁入鑲黃旗地富察家,姨母的名諱上傅下鼎,現下爲正黃旗地護軍副都統。

鑲黃旗地富察傅鼎?不知曹顒心裡震驚,連帶這初瑜都覺得聽着有些耳熟。能不耳熟嗎?雖然兩家曹寅夫婦與富察家鮮少走動,但是曹顒進京後,作爲晚輩與富察家還是有往來的,畢竟那是曹顒地親姑父家。

若是靜兒所說不假,那她就是傅鼎繼夫人的外甥女兒了!

只是伊爾根覺羅氏是滿洲大姓,在朝中做官的子弟不少,既然她母親是伊爾根覺羅家族出來的,她又怎麼會流落爲僕,成爲針線上人?這說起來,不是太蹊蹺了嗎?

第947章 早春第857章 迷蹤第1397章 抹平第376章 始悟第129章 剿“匪”(上)第349章 弔唁(下)第131章 議嫁第1401章 察覺第1266章 縱橫(上)第1201章 捨得第767章 財路(上)第702章 失勢(上)第108章 萌動第1092章 女兒的幸福第356章 章程(下)第1073章 大捷第44章 餘波第257章 侄子第790章 離人第46章 交際第1177章 掃興第739章 第一關(中)第162章 時疫第581章 藥材(中)第417章 不惑第131章 議嫁第625章 窘境(下)第538章 艱難(上)第799章 子欲養第865章 援手第15章 紈絝第600章 教子(中)第894章 規勸第67章 迴鑾第644章 蛀蟲第645章 木料第912章 佳音第420章 黯然第556章 公差(上)第853章 孝道第181章 送別第314章 出差第461章 朔日(上)第53章 風雨第885章 門人第1385章 提親第164章 端午第1087章 華天堂(下)第1140章 胃口第913章 診脈第607章 龍擡頭(二)第517章 罪孽第373章 歡喜第658章 “交鋒”(中)第875章 打擊第872章 崛起第110章 指婚第169章 陷阱第88章 亂姻緣第656章 “祈雨”第927章 “爭見”(上)第584章 雄風第683章 轉機(一)第875章 打擊第1328章 代賀第1226章 洪門再現(下)第960章 口風第420章 黯然第237章 秋來第123章 珍珠會(中)第1257章 官非(下)第270章 照拂第307章 清冷第855章 難題第981章 國舅府(上)第635章 陽春第314章 出差第341章 明志第73章 酒樓(下)第203章 人心第836章 “發作”(上)第42章 委屈第130章 剿“匪”(下)第371章 小年(下)第381章 多思第390章 妻妾第1078章 姨妹(下)第1131章 幕爭第586章 芳辰第一千三十五十四章 喬遷上第472章 薄怒第938章 喜重逢第744章 冤魂(上)第742章 “忠君”第617章 宿命(下)第1381章 拘押回京第655章 蹤影第42章 委屈第959章 惡年第252章 恩旨
第947章 早春第857章 迷蹤第1397章 抹平第376章 始悟第129章 剿“匪”(上)第349章 弔唁(下)第131章 議嫁第1401章 察覺第1266章 縱橫(上)第1201章 捨得第767章 財路(上)第702章 失勢(上)第108章 萌動第1092章 女兒的幸福第356章 章程(下)第1073章 大捷第44章 餘波第257章 侄子第790章 離人第46章 交際第1177章 掃興第739章 第一關(中)第162章 時疫第581章 藥材(中)第417章 不惑第131章 議嫁第625章 窘境(下)第538章 艱難(上)第799章 子欲養第865章 援手第15章 紈絝第600章 教子(中)第894章 規勸第67章 迴鑾第644章 蛀蟲第645章 木料第912章 佳音第420章 黯然第556章 公差(上)第853章 孝道第181章 送別第314章 出差第461章 朔日(上)第53章 風雨第885章 門人第1385章 提親第164章 端午第1087章 華天堂(下)第1140章 胃口第913章 診脈第607章 龍擡頭(二)第517章 罪孽第373章 歡喜第658章 “交鋒”(中)第875章 打擊第872章 崛起第110章 指婚第169章 陷阱第88章 亂姻緣第656章 “祈雨”第927章 “爭見”(上)第584章 雄風第683章 轉機(一)第875章 打擊第1328章 代賀第1226章 洪門再現(下)第960章 口風第420章 黯然第237章 秋來第123章 珍珠會(中)第1257章 官非(下)第270章 照拂第307章 清冷第855章 難題第981章 國舅府(上)第635章 陽春第314章 出差第341章 明志第73章 酒樓(下)第203章 人心第836章 “發作”(上)第42章 委屈第130章 剿“匪”(下)第371章 小年(下)第381章 多思第390章 妻妾第1078章 姨妹(下)第1131章 幕爭第586章 芳辰第一千三十五十四章 喬遷上第472章 薄怒第938章 喜重逢第744章 冤魂(上)第742章 “忠君”第617章 宿命(下)第1381章 拘押回京第655章 蹤影第42章 委屈第959章 惡年第252章 恩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