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二徵葛爾丹(二)

議過了方略,康熙命皇五子,皇七子先散了去,只把太子,大阿哥,三阿哥和四阿哥仍舊留了下來。

康熙望着太子,又似笑非笑地看了一眼大阿哥,道:“方纔爾等皆爲坐而論道。即便講的花團錦簇,不過是些紙面文章。朕留你們下來,就是想再細細地考較你們。胤礽,你既有監國之責,理着戶部差事,朕便問你,督辦糧秣一事,你是什麼章程?”

太子早與胤禛商議過,此刻胸有成竹,回道:“稟皇阿瑪,自從年前理藩院摺子到京,兒臣尋思,若是朝廷出兵,糧草便至關重要。兒臣奉命該管戶部,自然應當早做預備。因此,兒臣三月之前便令戶部稽查所屬京西十三倉儲糧,以確保倉倉滿盈。同時,兒臣還令直隸諸州府縣,乃至黑龍江,吉林,陝西,甘肅等地,清查藩庫,補充存糧,並諭令各地督撫,不逢聖命,不得擅開藩庫。在上述各地方,戶部也以行文至布政使司衙門,貯備草料,馬匹,駱駝等,以備徵調。”

康熙聞言,面上終於露出了笑意,道:“懂得未雨綢繆,朕心甚慰。胤礽戶部管得妥當,很好!”

康熙平常很少如此誇獎太子,這一回算是破例,太子心中自然欣喜不已。

康熙於是又轉向其他幾位皇子,道:“上次朕征討葛爾丹,大阿哥,四阿哥隨軍當差。朕以爲,這些差事擔得好。讀萬卷書,未及行萬里路。歷練多了,纔能有見識。日後才能當得大任。譬如太子胤礽,自隨朝聽政,代朕批閱奏摺以來,頗有長進,與朝政也很有見地。此次,朕有意讓所有年長的皇子都隨朕同行。朕把整個八旗旗營都交給你們這些個阿哥!”

幾名皇子相視一下,便伏地叩謝皇帝聖恩,齊聲道:“兒臣等必不負皇阿瑪囑託!”只是大阿哥心中頗有不甘,面上還帶着些負氣之色。

康熙又看了一眼大阿哥,道:“爾等志氣可嘉。只是要牢牢記得,軍中之事,無有兒戲。令行靜止,皆有章法,若是有違,朕之天子劍便是爲爾等所設!”

衆皇子聞言皆是心中一凜,尤其大阿哥,不由得有些惶然。

不料此時,康熙話鋒一轉,道:“胤褆,你是皇長子,上次徵葛爾丹,你又任着副帥。朕此次再戰,你可願爲先鋒?”

大阿哥愣了一下,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原本他一心想爭主帥之位,卻不料康熙執意再次親征,大阿哥無奈之下只得轉而求其次。在他看來,先鋒之位總應非自己莫屬。然而,適才康熙之言,字字句句都像是在警戒訓示自己,使得大阿哥心有慼慼,不免生出些頹喪之氣,尤其四阿哥曾自薦爲先鋒,而康熙又對四阿哥分外看重,更覺先鋒之職必然旁落。豈料卻峰迴路轉,終於得償所願。胤褆有些激動,大聲道:“兒臣領旨謝恩!”

康熙其實於此安排上曾頗有躊躇。胤褆一徵葛爾丹時曾任副帥,對葛爾丹戰法頗爲了解,就其經驗而言自然是先鋒之上佳人選,然胤褆勇有餘而智不足,且爲人粗莽,上次爲爭功與裕親王福全鬧得不可開交,致使貽誤戰機。四阿哥胤禛倒是多謀之人,統領火器營也小有所成,只是從未獨當一面,只怕難以服衆。權衡之後,康熙還是點了胤褆的將。

見胤褆欣然領命,康熙正欲再加以勉力,就見胤禛道:“皇阿瑪,兒臣還有事陳奏。”

“嗯?”康熙身子向前一傾,他有些狐疑,難道胤禛還想當面爭這先鋒之職?康熙有些不快,但還是道:“說來聽聽無妨。”

胤禛目光灼灼,道:“此番皇阿瑪親率三軍與葛爾丹與漠北會獵,最緊要之處,非糧草莫屬。太子所言,兒臣深以爲然。除西北,東北各行省外,兒臣以爲,還可以海關厘金購置江南各省餘糧,儲之於直隸,山東。一旦與葛爾丹部戰事拖得長久,即可發往前營。此議於我軍如此,於葛爾丹部也爲其命門。兒臣願請命,隨費揚古將軍部,由歸化東進,將葛爾丹西歸之路切斷,這便斷了葛爾丹的糧道。我大軍三路人馬,將葛爾丹圍在克魯倫河一帶,即便圍而不打,兩三個月後,餓也餓死葛爾丹了。”

康熙聽罷,沉吟了片刻,道:“前一樁,朕準了。後一件,朕卻不許,另有差事派與你。烏蘭布通一役,你所領火器營居功至偉,可見操練有術。朕有意在滿蒙八旗兵中也組建火器營,你只管專心練兵就是。”

胤禛不免有些失望,卻也不敢再說什麼。康熙這一層安排,其實也有深意在其中。大阿哥與裕親王互相掣肘之事,使得康熙生出些許疑慮,擔心再派皇子入營參贊會使得統帥之將領難以駕馭,繼而導致軍令不暢。儘管胤禛此前與費揚古有過交情,然而時過境遷。胤禛此時已近成年,行事又一向果決,未必會如年少之時一般,肯以費揚古令是從。而費揚古之軍,是此戰葛爾丹之關鍵所在,絕對不容有失。因此,康熙還是決定,避胤禛之短而用其長,以胤禛操練滿蒙八旗火器營。經過數月的準備,康熙終於於三十五年,二度出征漠北。此次親征,中軍六萬餘人,以皇帝所在爲一營,八旗前鋒軍列二營,八旗護軍及驍騎列十六營,八旗漢軍火器營兵及炮手列四營,部院大臣官員列一營,左翼察哈爾兵列二營,宣化、古北口綠旗兵各列一營。

隨軍諸王及皇子分駐八旗各營。鑲黃旗由皇七子胤佑統領,正黃旗有皇五子胤祺統領,正白旗有信郡王鄂扎統領,鑲白旗有恪慎郡王嶽希統領,鑲紅旗有皇三子胤祉統領,正藍旗有顯親王丹臻,鑲藍旗有康親王傑書。而正紅旗則由剛剛練就兩支火器營的皇四子胤禛統領。同時,裕親王福全、恭親土常寧,經過胤禛的軟泡硬磨,終於同意隨軍出征,在營後行。

此次征討,依然以皇太子留京處理政務。康熙爲了彰顯對太子之信任,還特意頒諭各部院衙門,令其本章停止馳奏,凡事俱著皇太子聽理。若有重大緊要事,則可著諸大臣會同議定,啓奏皇太子後施行。又命馬齊、大學士阿蘭泰,佛倫等留京大臣分三班宿禁城內。並以馬齊署理藩院尚書事。

第222章 渾水(三)第330章 萬壽(七)第246章 渾水(二十七)第155章 冷暖自知(六)第244章 渾水(二十五)第255章 議儲(七)第250章 議儲(三)第384章 問鼎(八)第383章 問鼎(七)第233章 渾水(十四)第301章 意動第313章 一波未平(三)第216章 驚變(十二)第272章 塵埃落定(十五)第271章 塵埃落定(十四)第246章 渾水(二十七)第178章 南巡(九)第175章 南巡(六)第326章 萬壽(三)第1節 我來了 布魯塞爾第223章 渾水(四)第318章 一波又起(四)第170章 南巡(一)第229章 渾水(十)第282章 督撫之爭(八)第200章 風雷涌動(七)第266章 塵埃落定(九)第316章 一波又起(二)第355章 風雲漸起(一)第184章 科舉弊案(六)第319章 一波又起(五)第68章 何去何從(九)第194章 風雷涌動(一)第227章 渾水(八)第102章 父子兄弟(八)第197章 風雷涌動(四)第283章 督撫之爭(九)11 郊迎一第87章 首戰葛爾丹(三)第234章 渾水(十五)第114章 家宴(二)第268章 塵埃落定(十一)第62章 何去何從(三)第278章 督撫之爭(四)第114章 家宴(二)第161章 河務(四)第304章 南山遺恨(三)第321章 一波又起(七)第199章 風雷涌動(六)第141章 二徵葛爾丹(八)第218章 驚變(十四)第241章 渾水(二十二)第121章 波瀾橫生(四)第48章 初識愁滋味(二)第202章 風雷涌動(九)第280章 督撫之爭(六)第81章 出征(四)第222章 渾水(三)第258章 塵埃落定(一)第351章 父子兄弟(二十一)第279章 督撫之爭(五)第90章 首戰葛爾丹(六)第31章 八阿哥(二)第135章 二徵葛爾丹(二)第375章 風雲漸起(二十一)第330章 萬壽(七)第125章 暗潮洶涌(二)第45章 麻煩(五)第140章 二徵葛爾丹(七)第362章 風雲漸起(八)第191章 風雨欲來(四)第36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六)第50章 初識愁滋味(四)第261章 塵埃落定(四)第391章 問鼎(十五)第92章 首戰葛爾丹(八)第219章 驚變(十五)第185章 科舉弊案(七)第313章 一波未平(三)第154章 冷暖自知(五)第42章 麻煩(二)第39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九)4 修行第275章 督撫之爭(一)第375章 風雲漸起(二十一)第209章 驚變(五)第178章 南巡(九)第184章 科舉弊案(六)第36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六)第242章 渾水(二十三)第269章 塵埃落定(十二)第92章 首戰葛爾丹(八)第191章 風雨欲來(四)第285章 督撫之爭(十一)第246章 渾水(二十七)第360章 風雲漸起(六)第112章 歷史軌跡第306章 南山遺恨(五)第20章 圍獵(四)
第222章 渾水(三)第330章 萬壽(七)第246章 渾水(二十七)第155章 冷暖自知(六)第244章 渾水(二十五)第255章 議儲(七)第250章 議儲(三)第384章 問鼎(八)第383章 問鼎(七)第233章 渾水(十四)第301章 意動第313章 一波未平(三)第216章 驚變(十二)第272章 塵埃落定(十五)第271章 塵埃落定(十四)第246章 渾水(二十七)第178章 南巡(九)第175章 南巡(六)第326章 萬壽(三)第1節 我來了 布魯塞爾第223章 渾水(四)第318章 一波又起(四)第170章 南巡(一)第229章 渾水(十)第282章 督撫之爭(八)第200章 風雷涌動(七)第266章 塵埃落定(九)第316章 一波又起(二)第355章 風雲漸起(一)第184章 科舉弊案(六)第319章 一波又起(五)第68章 何去何從(九)第194章 風雷涌動(一)第227章 渾水(八)第102章 父子兄弟(八)第197章 風雷涌動(四)第283章 督撫之爭(九)11 郊迎一第87章 首戰葛爾丹(三)第234章 渾水(十五)第114章 家宴(二)第268章 塵埃落定(十一)第62章 何去何從(三)第278章 督撫之爭(四)第114章 家宴(二)第161章 河務(四)第304章 南山遺恨(三)第321章 一波又起(七)第199章 風雷涌動(六)第141章 二徵葛爾丹(八)第218章 驚變(十四)第241章 渾水(二十二)第121章 波瀾橫生(四)第48章 初識愁滋味(二)第202章 風雷涌動(九)第280章 督撫之爭(六)第81章 出征(四)第222章 渾水(三)第258章 塵埃落定(一)第351章 父子兄弟(二十一)第279章 督撫之爭(五)第90章 首戰葛爾丹(六)第31章 八阿哥(二)第135章 二徵葛爾丹(二)第375章 風雲漸起(二十一)第330章 萬壽(七)第125章 暗潮洶涌(二)第45章 麻煩(五)第140章 二徵葛爾丹(七)第362章 風雲漸起(八)第191章 風雨欲來(四)第36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六)第50章 初識愁滋味(四)第261章 塵埃落定(四)第391章 問鼎(十五)第92章 首戰葛爾丹(八)第219章 驚變(十五)第185章 科舉弊案(七)第313章 一波未平(三)第154章 冷暖自知(五)第42章 麻煩(二)第39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九)4 修行第275章 督撫之爭(一)第375章 風雲漸起(二十一)第209章 驚變(五)第178章 南巡(九)第184章 科舉弊案(六)第36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六)第242章 渾水(二十三)第269章 塵埃落定(十二)第92章 首戰葛爾丹(八)第191章 風雨欲來(四)第285章 督撫之爭(十一)第246章 渾水(二十七)第360章 風雲漸起(六)第112章 歷史軌跡第306章 南山遺恨(五)第20章 圍獵(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