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之前的任命和呂布的話語上,司馬懿能夠感受到的是,呂布對於他是信任的,有着皇帝的信任之後,司馬懿可謂是信心滿滿,最爲美中不足的事情,就是在赤谷城內受傷,傷勢會影響到他返回長安。
離開司馬懿的住處之後,阿爾達班低聲交代了一番之後,氣定神閒的離開了。
司馬懿的提醒,讓阿爾達班的心中有了警覺,連司馬懿都發現了他在暗中的舉動,也就是說他暗中指使之人的行動,早就已經爲晉國的皇帝知道。
按說赤谷城的形勢這般的複雜,想要準確的探查到消息,肯定是困難的,沒想到晉國之人竟然有着如此的手段。
其實暗中之人傳來的消息,也是一些無關緊要的。
安息與晉國結盟,加上晉國與貴霜的條件,讓安息的商人得以來到晉國的領土,而這些的商人,也能夠爲阿爾達班傳來更多有用的消息,更多的利用商人的力量,對於阿爾達班接下來的行動是有着很大的幫助的。
前往長安,乃是爲了看看,晉國,到底是不是如同晉國商人所說的那般的繁華。
人口超過百萬的城池,阿爾達班還是比較好奇的,到底晉國是有着什麼樣的底蘊,能夠有着如此的城池。
與晉國結盟,對於安息來說是機會,晉國皇帝提供的器械製作方法,對於安息軍力的提升是有着很大的幫助的。
讓阿爾達班惋惜的是,司馬懿不能隨同大軍一起返回長安,司馬懿精明,這一點阿爾達班是有着體會的,但是通過司馬懿,阿爾達班能夠避免走更多的彎路。
不過沒有司馬懿隨同大軍離去,阿爾達班倒是找到了解決的辦法,那就是最近剛剛結交的晉國兵部尚書郭嘉,論及職位,郭嘉比之司馬懿要高了不知多少。
從兵部侍郎到兵部尚書,看似只有一步,然而就是這一步,就會讓更多的官員止步了。
三省六部的長官,是何等的重要,只要是稍加深思就能明白。
而晉國對於官員的任命上,把關是比較嚴格的,司馬懿有着何等的才華,爲晉國的發展更是做出了諸多的貢獻,也就是出使安息帝國成功之後,纔得到提拔。
晉國的用人制度,是嚴謹的,一名官員提升到重要的職位上,是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查的。
這也是爲了避免一些宵小之輩進入重要的部門,給敵軍提供相應的幫助。
正是這樣的用人制度,將許多世家出身的官員排除在外,除非是世家出身的官員之中,有着不小名聲和成就的,否則的話,想要得到重用都是困難的事情。
晉國方面對於世家出身的官員有着防範,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誰讓呂布的崛起是伴隨着世家豪族的倒黴呢。
多少世家豪族就是倒在了呂布的屠刀下,這樣一來的話,世家豪族對於呂布有着更多的仇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世家出身的官員,提升的機會很小,不過通過科舉制度進入官場的話,還是沒有太大的問題的,不過晉國的科舉制度實行的時間不長,短時間內根本看不到這方面的事情。
以往,世家出身的官員,就是他們的榮耀,就是他們炫耀的資本,但是到了晉國呢,他們恨不得將這樣的身份徹底的隱藏起來,這就是晉國不同之處了。
而想要在晉國有着更大的發展,官員肯定是想要不斷的提升的,這樣一比較的話,世家出身的官員在同等能力的情況下,比之寒門出身的官員,提升的速度要慢上許多。
不過就算是世家子弟有着再多的不滿,在這等時候能夠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他們進入官場之後,命運就是掌控在了晉國皇帝的手中。
再說晉國朝廷沒有極力的邀請他們入仕,還是這些世家豪族乖乖的讓子弟進入官場的。
阿爾達班突然覺得,這次前往長安,並不會是想象中那般的順暢,司馬懿精明,通過與郭嘉的交談,能夠讓阿爾達班感覺到,這位看似輕浮的晉國兵部尚書,比之司馬懿還要精明。
不過阿爾達班是不會輕易的認輸的,他要對晉國有着更爲深入的瞭解。
其實想要了解晉國的一些基本情況,通過商人傳來的消息,就能得知,但是這些消息,難免會有着不真實的地方,需要親身去體會,纔能有着更多的感觸。
這方面的事情,阿爾達班一直是比較注重的。
五日之後,呂布率領烈陽弓騎、親衛騎兵,離開了赤谷城。
與此同時,晉軍在康居和匈奴的戰事,並沒有因爲呂布的離開而停止,將任務吩咐完畢之後,就要看這些官員和將領的行動了,對於他們的能力,呂布是認同的。
匈奴有着匈奴單于從中幫助,平定還是比較順利的,不過有些部落,到了這等時候,仍舊不死心,他們不想投靠晉國,不想成爲晉國的附庸,他們要堅持匈奴人的驕傲。
但是這些堅持的部落,帶來的是晉軍的殺戮罷了,在晉軍的強悍實力面前,所謂的抵抗,顯得是那般的脆弱。
晉軍的戰鬥力之強悍,在之前的交戰中就已經有了充分的體現,站在晉軍的對立面上,就意味着要承受晉軍進攻所帶來的後果,而這樣的後果,往往不是匈奴部落能承受的。
匈奴單于的心中也是有着諸多的感慨的,匈奴部落若是面對晉軍的時候,皆是以投降爲主的話,他的心中難免會有更多的悲傷,似乎是缺少了一些什麼。
但是真正有部落站出來抵抗的時候,匈奴單于除了有驕傲之外,更多的是悲傷罷了,因爲這些部落的抵抗,帶來的是晉軍的屠殺,晉軍在對待匈奴部落的時候,可是沒有所謂的仁慈。
同樣是出身匈奴的呼廚泉,在執行趙雲命令上,是沒有絲毫的遲疑的,甚至沒有站出來爲匈奴人說話。
這樣的行爲雖說讓匈奴單于憤怒,但是匈奴單于卻是沒有更多的辦法,誰讓當前匈奴是處於絕對的弱勢呢。
匈奴部落能夠投降晉軍的話,對於匈奴部落的發展是好的,但是不少匈奴部落不會這樣認爲的,他們想要自己希望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投靠晉軍,爲晉軍效命。
再說晉國之前與匈奴聯盟,卻是背信棄義進攻匈奴大軍,這纔有了匈奴目前的失敗,在不少匈奴部落看來,晉軍將士就是不折不扣的小人,跟隨在這樣的人身後,會讓他們感覺到恥辱。
而匈奴單于投靠晉軍,更是爲這些匈奴部落所唾罵,作爲匈奴的單于,在戰爭失敗之後,竟然連與敵軍同歸於盡的勇氣都不具備,這樣的匈奴是合格的嗎?
匈奴單于的心中不能平靜,不過幫助晉軍征戰匈奴的腳步卻是不能停止,因爲晉軍騎兵的殺戮,每日都在匈奴人的領土上演。
不管匈奴人對於他會有着什麼樣的看法,匈奴單于覺得自己的勸說行動不能因爲這一點而停止下來,他不能眼睜睜的看着匈奴部落遭受災難,投靠晉軍之後的生活,或許沒有想象中那麼好,最起碼性命得到了保障。
呂布在對待異族的手段上,總體而言還是不錯的,當前草原上的狀況就是很好的說明,再說已經到了這種時候,晉軍有着欺騙他的必要嗎。
匈奴單于願意出力,趙雲自然是樂於見到的。
呂布臨行之前,趙雲並沒有見到,不過趙雲接到了呂布傳來的命令。
鎮守赤谷城,在趙雲的預料之中,如今趙雲的家人,已經爲他接到了赤谷城。
只要晉軍能夠在以後的戰爭中有着更大的成就,作爲晉軍之中的大將,他就應該爲晉軍的強大而做出努力。
當晉軍佔據匈奴和康居之後,肯定是需要有着諸多的事務需要處置,不過呂布將陳宮調遣來康居,對於形勢的穩定是有着很大的幫助的。
晉軍以往在戰爭過後施展出來的手段,效果上還是不錯的,所以趙雲對於戰爭過後的情景,並沒有更多的擔憂,若是有人違背晉軍的話,迎接他們的肯定是晉軍的殺戮。
在對待敵人的時候,晉軍將士向來是不會手軟的,因爲對待敵軍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匈奴的戰事順利,康居的戰事也是如此,康居王和康居大將身死疆場,有着康居國相的配合,形勢得到穩定是能夠預料的。
再說康居目前的狀況就算是想要對抗晉軍的統治,又能有多大的作爲呢,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景就是激怒晉軍。
這等時候激怒晉軍對於康居人來說是沒有絲毫的好處的,而康居人的生活方式與匈奴和烏孫有着很大的不同。
晉軍在對待康居子民的時候,並沒有大肆的殺戮,這樣的舉動,爲晉軍進一步佔據康居,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經過接連戰爭之後的康居子民,想要得到的是穩定的生活,康居的子民有着這樣的念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不管他們的君主在戰場上能夠有着合適呢麼樣的成就,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普通的子民罷了。
普通子民在戰爭中就是最爲悲慘的存在,他們要爲大軍征戰提供糧草,當上面有着命令下達之後,形勢已經不是普通的百姓能夠左右的了,他們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君主的命令辦事,如若不然的話就會遭殃。
這就是戰爭之後的殘酷,對於戰爭比較熟悉的康居子民,對晉軍的統治其實是沒有更多的意見的,因爲晉軍到來之後,並沒有更多的改變他們的生活。
之所以有着更多的康居子民逃離,是因爲他們擔心晉軍到來之後,會在康居境內大肆劫掠,之前匈奴人的行徑就是最好的說明。
如今匈奴大軍慘遭失敗,晉軍纔是康居的統治者。
有着晉軍對待康居子民的策略之後,但凡是得到消息的康居子民,對於晉軍是沒有更多的反抗的,似乎他們已經接受了這樣的命運。
實際上晉軍將領在攻佔康居的時候,也是嚴格執行上面的命令,不過在態度上晉軍將士是極爲謹慎的,誰也不能肯定康居的子民之中,不會有心存怨恨之輩。
以往晉軍征戰敵軍城池的時候,可是沒少遇到不好的狀況,在戰場上有着更多的小心,方能讓自身的安全得到最大程度山的保障。
晉軍將士對待戰爭的時候有着謹慎的態度,他們在戰爭取得勝利之後,仍舊如此,這樣的作風,會讓晉軍避免出現更多的折損。
而康居子民得知晉軍的策略之後,其實對於晉軍已經沒有了更多的牴觸,尤其是見到晉軍真的是如此做的時候,他們對於晉軍的到來,保持着沉默的態度。
其實在很多時候,戰爭不是普通的百姓能夠決定的,並非說百姓的狀況不適合君主征戰,君主就會因此而停止征戰的腳步。
康居和匈奴的狀況,正在向着好的一面發展。
但是有關晉軍在戰場上的種種舉動傳到貴霜之後,卻是在貴霜境內引起了比較大的轟動,誰能想到,晉軍與匈奴大軍聯合之後,竟然在攻破康居王城之後突然翻臉。
結果自然是晉軍毫無懸念的獲取了勝利,不僅如此,晉軍揮兵進入匈奴,正在逐步的將匈奴佔據。
貴霜官員驚愕的同時,對於晉軍則是有着諸多的忌憚,晉軍在對待盟友的時候有着什麼樣的態度已經很明顯了。
如今貴霜與晉軍結交,是不是應該在這方面多加關注,若是有朝一日,與晉軍聯合的話,需要的是更加的慎重。
晉軍的舉動,爲晉國帶來的是巨大的利益,在這樣的好處面前,縱然是貴霜的女王,也對晉國皇帝的手段讚歎不已,能夠想到通過這樣的方式,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好處,晉國皇帝在戰場上的謀劃之周密可想而知。
在這場交戰沒有開始之前,晉國方面肯定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或許貴霜大軍進攻貴山城對於晉軍的計劃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但是晉軍仍舊實現了他們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