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藉機敲打

福寧殿。

這一日,例行的處理政務期間,劉娥忽然問起了前日錢惟演上疏的事。

“錢惟演呈上來的札子,六哥可看過了?”

“看過了。”

“六哥是如何想的?”

李傑沉吟道:“吳越錢氏確實有獻土之功,然,僅憑此功卻不足以配饗廟廷。”

“唔。”

劉娥微微點頭,官家的看法並沒有超乎她的意料,況且,她提此事也不是爲了幫錢惟演求情。

而是爲了引出接下來的問題。

“關於配享的功臣,六哥心中可以定計?”

“正要和大娘娘提及此事。”

李傑坦言道:“關於人選,我比較屬意王文正公(王旦),以及中書令李繼隆。”

在王旦和李沆兩個人選中,李傑當然會更偏向於王旦。

至於原因嘛。

靈州是在李沆爲相的時候丟到的。

雖然棄守靈州的責任,不能完全歸咎於李沆,但和他也脫不了干係。

其實,關於是否堅守靈州的議題,最早可以追朔到太宗時期。

太宗淳化五年(994),李繼遷第一次大舉圍攻靈州,彼時,太宗的態度很是堅決。

決意討之,兵分五路,直驅夏州!

但這一戰的結果嘛,起初有些小勝,可隨着時間的推移,李繼遷開始搞起了游擊戰。

党項人主要是以騎兵爲主,進可攻,退可守,李繼遷總是避而不戰,令當時的宋軍將領李繼隆很是苦惱。

靈州地處西北,糧草全靠朝廷支援調度,持續了兩三年的戰事,對於後勤的壓力極大。

最終,

這一戰以失敗而告終。

便是此時,宋太宗生出了棄守靈州的念頭。

然而,宋太宗掌兵的能力不行,但他的眼光還是有的,他很清楚靈州的重要性。

只要靈州握在朝廷的手上,党項就沒有對外擴張的空間。

於是,到了至道三年(997),宋太宗準備再度出事,橫擊党項。

後來,因爲宋太宗身體的緣故,此戰最終不了了之,沒過多久,宋太宗便駕崩了。

皇權交替之際,最終要的當然是天子之位。

當時,宋真宗是太宗親自冊封,昭告天下的太子,而且已經當了一年多的太子。

但宋真宗繼承大統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宗法制度中,嫡長子繼承製是最基本的一項規則,而宋真宗並不是太宗的長子,而是第三子。

長子趙元左是最早被立爲太子的,後來因爲同情叔父秦王趙廷美,被太宗不喜,以致於廢了他的太子之位。

不過,廢太子歸廢太子,他確實是宋太宗的嫡長子,並且至道年間他也沒有死。

另外,至道三年時,宮中的皇后乃是太宗的第三任妻子,也就是李繼隆的妹妹。

李氏膝下無子,不論是真宗,還是太宗長子趙元左,對於她而言,都是別人的孩子。

同時,對於楚王元左,她也是抱有同情的。

畢竟,趙元左被廢不是因爲德行問題,只是因爲同情了不該同情的人。

所以,在真宗登基之前,大宦官王繼恩暗中於參知政事李昌齡、知制誥胡旦密謀,意圖擁立廢太子楚王元左爲帝。

他們的密謀,得到了李皇后的認可。

當然,最後他們並沒有成功,宰相呂端堅持的貫徹了太宗的旨意,擁立太子趙恆爲帝。

這場密謀擁立楚王元左的風波,雖然很快就被平息了,但餘波卻很悠長。

直到半年後,也就是至道三年七月,宋真宗纔將目光重新投到靈州一事上。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在這半年內,真宗提拔了幾位潛邸舊臣,李至和李沆轉遷至參知政事。

而他們兩個卻是鐵桿的保守派,堅持棄守靈州。

呂端雖然是堅守派,但他錯誤的估計了真宗的性格,懦弱的宋真宗可沒有強大的決斷力。

相比於呂端,明顯是出身潛邸的李至和李沆,更加了解宋真宗。

這一次靈州棄守之爭,最終以保守派獲勝而告終。

在王禹偁的建言下,真宗雖然沒有徹底放棄靈州,但是卻把夏州、綏州、銀州、宥州、靜州賜給了李繼遷。

這等行爲,完完全全是資敵,即便是‘大宋戰神’,也幹不出這等湖塗事。

得到了五州之地的党項人,獲得了極大的戰略縱深空間,同時,也爲靈州失守埋下了伏筆。

鹹平元年(998),呂端自請罷相,出於異論相攪的基本原則,宋真宗同時拜張齊賢、李沆爲相。

前者是呂端推薦的,後者乃是真宗潛邸舊臣。

因爲呂端推薦爲相的張齊賢,自然繼承了呂端的政治主張,力主堅守靈州。

而作何棄守派的主力人物,李沆當然不會同意堅守。

爲此,兩派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直到四個月後,堅守派才堪堪佔得上風,真宗下詔,調遣了六萬大軍支援靈州。

然後嘛,等援軍到了,靈州知州裴濟的屍體早就涼了。

至此,靈州徹底失陷,落入了党項人之手。

毫無疑問,靈州失陷,宋真宗絕對要負首要責任,如果不是他的懦弱,出身潛邸的幾位宰輔大臣,或許也不會力主棄守。

次責便是李沆。

如果沒有棄守派的激烈反對,朝廷也不會錯失最佳的救援時機。

戰局瞬息萬變,別說是耽擱了四個月,就是耽擱了四天,一場勝利或許就會變成一場大敗。

另一邊,當劉娥得知李傑打算將李沆排除在外,心中不免生出幾分疑慮。

如今的次相王曾是李沆的女婿,學士院翰林承旨李維,則是李沆的弟弟。

官家如果真將李沆剔除,這兩人心中多半會生出怨懟。

一個是宰相,一個是有着‘內相’之稱的翰林學士,兩者的號召力,絕對不容小覷。

眼看劉娥陷入猶疑之中,李傑不由稍稍提醒了一下。

“大娘娘,王相前些日子……”

點到爲止,接下來的話,李傑即便不說,劉娥也是懂得,恰好可以藉助此事,敲打一下王曾。

“也罷。”

“便依六哥的意思吧。”

劉娥想了想,最終還是同意了,事實正如官家所言,王曾之前的行爲確實過界了。

第77章 重回凡人世界第一百六十六章 徐徐漸進第八十章 惶惶不安第十九章 冷小兵的分析第四十章 改變第四十一章 懵逼的裴之第五十二章 一年第62章 伯納烏的掌聲第六十八章 斧王第二十三章 未來會更好第二章 闖關東第三十三章 給得寶提親?第二百八十六章 議和?第一百零九章 醉流霞第三十四章 書院第十章 你的事,發了第五十章 抵達伏牛鎮第八十九章 鄰居的怪異舉動第十三章 意外第五十八章 撲空了第六十章 雙喜臨門第四十四章 淡定與激動第七十二章 家宴第一章 新任務第二十一章 可怕的人第三十八章 給他希望第二百九十七章 五等?第一百三十四章 浮出水面(五更完畢求首訂)第七十九章 大失所望第33章 死鴨子嘴硬第61章 真相第六十章 歸家第七十五章 結果第八十九章 獻計第三十六章 周秉義第三十七章 三卦第七十七章 驚喜第55章 回返第三十三章 頓悟第五十二章 斷貨了第七章 命中註定第112章 跑路了第四十五章 排名(求推薦、收藏)第七十七章 女媧甦醒第十三章 追擊第四十四章 院試下第八十六章 晚宴第四十八章 變化第五章 家庭環境第七章 空心磚第八十八章 不解第三十五章 餘韻第21章 擂鼓山之約第一百四十三章 半同居第一百章 末路第四十九章 出手第十八章 示敵以弱第十八章 驚嚇!第五十七章 交鋒第八十九章 我說的第四十五章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第六章 曲線救國第三十八章 幸福地二口子第一百二十七章 暗流涌動第47章 續約和新球衣第五十五章 落花有意第三百章 管勾國子監公事第三十八章 團聚第二十一章 智商重新佔領了高地第六十四章 迴歸第22章 空降國青隊第四十七章 愧疚第二十一章 有仇必報第五十九章 錄製第五十八章 益都李氏第六十八章 第一屆CCTV-MTV盛典第二十章 出遊第三章 張茂則第一章 大江大河第十五章 覆盤第六十五章 宋廷來人第六十一章 斯人已逝第一百章 人人吃飽飯,人人有衣穿第五十九章 我元寶鎮不弱於人!第50章 火星撞地球第九十三章 壽二百第二十八章 接連受挫第四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四十八章 滾石內部的爭議第二百一十章 崇政殿問政第五章 填報志願第六十一章 氣炸了第三十章 死得好第二十四章 事發第三十五章 心花怒放第八十九章 獻計第三十三章 敲定第七十四章 進展第一百八十七章 進退二難
第77章 重回凡人世界第一百六十六章 徐徐漸進第八十章 惶惶不安第十九章 冷小兵的分析第四十章 改變第四十一章 懵逼的裴之第五十二章 一年第62章 伯納烏的掌聲第六十八章 斧王第二十三章 未來會更好第二章 闖關東第三十三章 給得寶提親?第二百八十六章 議和?第一百零九章 醉流霞第三十四章 書院第十章 你的事,發了第五十章 抵達伏牛鎮第八十九章 鄰居的怪異舉動第十三章 意外第五十八章 撲空了第六十章 雙喜臨門第四十四章 淡定與激動第七十二章 家宴第一章 新任務第二十一章 可怕的人第三十八章 給他希望第二百九十七章 五等?第一百三十四章 浮出水面(五更完畢求首訂)第七十九章 大失所望第33章 死鴨子嘴硬第61章 真相第六十章 歸家第七十五章 結果第八十九章 獻計第三十六章 周秉義第三十七章 三卦第七十七章 驚喜第55章 回返第三十三章 頓悟第五十二章 斷貨了第七章 命中註定第112章 跑路了第四十五章 排名(求推薦、收藏)第七十七章 女媧甦醒第十三章 追擊第四十四章 院試下第八十六章 晚宴第四十八章 變化第五章 家庭環境第七章 空心磚第八十八章 不解第三十五章 餘韻第21章 擂鼓山之約第一百四十三章 半同居第一百章 末路第四十九章 出手第十八章 示敵以弱第十八章 驚嚇!第五十七章 交鋒第八十九章 我說的第四十五章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第六章 曲線救國第三十八章 幸福地二口子第一百二十七章 暗流涌動第47章 續約和新球衣第五十五章 落花有意第三百章 管勾國子監公事第三十八章 團聚第二十一章 智商重新佔領了高地第六十四章 迴歸第22章 空降國青隊第四十七章 愧疚第二十一章 有仇必報第五十九章 錄製第五十八章 益都李氏第六十八章 第一屆CCTV-MTV盛典第二十章 出遊第三章 張茂則第一章 大江大河第十五章 覆盤第六十五章 宋廷來人第六十一章 斯人已逝第一百章 人人吃飽飯,人人有衣穿第五十九章 我元寶鎮不弱於人!第50章 火星撞地球第九十三章 壽二百第二十八章 接連受挫第四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四十八章 滾石內部的爭議第二百一十章 崇政殿問政第五章 填報志願第六十一章 氣炸了第三十章 死得好第二十四章 事發第三十五章 心花怒放第八十九章 獻計第三十三章 敲定第七十四章 進展第一百八十七章 進退二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