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糧食大計

除火炮之外,剩下的禮物體積都不是很大,谷大用親自檢查過後,已經全都送到大帳裡了,所以看到正德問起玉米和番薯,周重立刻從那堆禮物中拿出一個一尺長的小箱子,打開之後,裡面放着幾根玉米和幾塊番薯。

只見周重先把裡面的玉米棒子拿出來放到桌子上,結果還沒等他開口,正德就伸手把玉米拿起來在手中把玩道:“這種糧食倒也稀奇,竟然長的這麼大,而且顏色也如此豔麗,看起來倒像是黃金一般。”

看以正德只注意到玉米亮麗的顏色,周重也不禁苦笑一聲,正德本來就不是一個勤於政務的皇帝,再加上從小長於深宮,沒有接觸過民間的疾苦,所以他看到玉米時,自然不會想到這種作物的產量和種植等方面。

想到這裡,周重一臉鄭重的對正德皇帝道:“陛下,您手中的這種作物名叫玉米,外表漂亮還只是其次,關鍵是這種作物比較耐旱,十分適合我大明北方一帶栽種,而且玉米的產量極高,草民在雙嶼港開闢了一塊土地試種,結果僅僅半年時間,畝產就達到了五百多斤,相比之下,北方小麥的畝產卻多在兩百斤之下,若是能……”

周重的話還沒說完,坐在他對面的正德皇帝卻忽然站了起來,臉上也滿是激動之色,只見他雙手扶着桌子,身體前傾急切的問道:“周重,你說的這些話可是真的,?玉米的畝產真的可以達到五百多斤?”

正德雖然不喜歡處理朝政,但並不意味着他就真的把朝政完全放手。其實恰恰相反。內閣每天都會送一批奏摺入宮。這些奏摺在經過司禮監的處理後,正德皇帝都要親自再看一遍,所以他對於大明國內各方面的情況也是十分了解,現在聽到玉米這種逆天的作物,自然也明白其中意味着什麼,所以由不得他不激動。

“啓稟陛下,周重敢以項上人頭保證,玉米的畝產量絕對沒有半點水分。而且在玉米收穫之時,吳山和馬亮他們這些人就在當場,他們是親眼看着玉米打下曬乾稱重,所以陛下若是不信的話,可以向吳山他們求證!”周重早就做好了準備,當初讓吳山他們參與玉米的收穫,就是爲了給自己做個人證。

“當然了,草民只是在南方的雙嶼港種植了一季,因爲土壤和環境不同,若是把玉米移植到其它地方。產量應該會有所波動,不過草民認爲就算產量再怎麼波動。也要比小麥的產量要高一些!”周重最後又補充道,他可不敢把話說死,畢竟面前這個人是大明的天子,和他說話最少也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好!太好了!既然吳山他們親眼所見,朕自然不會懷疑!”只見正德激動的帳篷裡來回走動幾趟,臉上也露出幾分興奮的潮紅,同時口中又喃喃自語道,“若是能夠把玉米推廣開來,那麼在北直隸、河南、山東、山西甚至是陝西這些地方,每年就能增加大批的糧食產量,甚至整個北方都不再依靠從南方運糧,這不但節省了大筆的開支,而且有了糧食民心也就穩定了,日後就算再出一個安化王,朕也不用擔心百姓會跟隨這些亂臣賊子造反了!”

正德再怎麼胡鬧,他也是一國的帝王,對於自己的江山社稷比任何人都關心,每當國內傳來造反的消息時,他也是十分的牽掛,而且他也知道,大明的百姓若非實在活不下去了,他們也不會冒險造反,所以想要國家安定,就必須有糧食,而周重送來的玉米剛好解決了這個大問題,甚至毫不誇張的說,玉米的作用簡直可以和百萬大軍相比。

看到正德見到玉米後如此興奮,周重也是心中暗笑,同時決定趁熱打鐵道:“陛下不必太激動,玉米的產量雖高,但是與草民手中的另外一樣作物比起來,卻是小巫見大巫了!”

“什麼?”一臉激動的正德聽到周重上面的話,一下子震驚的站在那裡,過了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不過眼中卻露出幾分狐疑的神色道,“周重,你不是開玩笑吧,難道這世上還有比玉米產量更高的作物?”

周重聽到這裡微微一笑,伸手從箱子裡把一塊毫不起眼的番薯拿出來放在桌子上道:“陛下請看,此物名叫番薯,它的根莖長的十分肥大,可以用來食用,因爲根莖長在地下,所以對一些天災和蟲害有很強的抵抗力,而且在大部分的田地中都能生長,就算是鹽鹼地也同樣可以,至於它的產量,陛下不妨猜上一猜!”

周重說到最後故意賣了個關子,臉上也露出一種神秘的表情。正德這時也正在興頭上,聽到周重讓自己猜番薯的產量,當下考慮了片刻道:“剛纔你說番薯的產量比玉米還高,玉米畝產就已經達到了五百斤,難不成這種番薯可以達到六百或是七百斤?”

聽到正德僅僅把番薯的產量比玉米增加了一兩百斤,周重卻是得意的一笑道:“陛下這次卻是猜錯了,這種番薯我讓人從海外只帶回來數顆,後來又增加了一些,不過也不過種了一分地,但就算是一分地的產量,也達到了三百多斤,若是種滿一畝的話,絕對可以達到三千斤的產量。”

“三……三千斤?”正德皇帝聽到這個數字立刻目瞪口呆,他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這個各叫番薯的東西竟然如此逆天,若是畝產三千斤的話,那麼大明的糧食恐怕根本就吃不完,甚至很可能出現拿糧食餵豬的情況。

不過還沒等正德皇帝高興,這時周重卻清咳一聲又解釋道:“當然了,陛下您也看到了,番薯不像玉米和小麥那樣都是曬乾的,番薯中含有不少的水分,所以若是把出產的番薯曬成番薯乾的話,產量肯定會縮水大半,不過在一般的田地中,番薯達到畝產千斤倒也不是什麼難事!”

“呃?”正德聽到三千斤一下子變成了一千斤,心中也是一陣心疼,好像被人給偷走了許多錢一般,不過緊接着他就醒悟過來,雖然番薯的產量達不到三千斤,但是能有一千斤的產量也已經十分不錯了,至少種上一畝番薯的話,簡直相當於種五六畝的小麥了。

“太好了!太好了!”只見正德聽到番薯的高產量後,這時也顧不得再坐一,整個人興奮的在大帳中走來走動,腦子中盤算着這兩種作物給大明帶來的變化,甚至他可以預見,若是能夠成功的把兩種作物推廣全國,那麼說不定他也會成爲歷史上的一代名君。

想到這裡,正德心中又是興奮又是得意,同時也感嘆自己真是好運,每天不上朝呆在宮中游玩,竟然還能遇到這種利國利民的好事,光憑着推廣玉米和番薯的功勞,說不定後人對他評價比他的父親孝宗皇帝還要高。

不過在興奮過後,正德立刻又冷靜下來,因爲他想到推廣玉米和番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是由朝廷強行推廣的話,說不定還會引來百姓的不滿,甚至可能變好事爲壞事,所以這件事一定要好好籌劃一番。

“周重,現在你那裡有多少玉米種子和番薯種子,朕若是想要推廣的話,你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正德這時忽然想到周重,於是他想聽一聽對方有什麼好的推廣辦法?

其實就算正德皇帝不問,周重也要說一說自己的看法,因此只見他躬身說道:“啓稟陛下,草民是在今年年初時得到了這兩種作物,經過一年的種植,玉米倒是收穫了幾千斤,下一年可以全都做爲種子,但種植面積依然不是很大,至於番薯的數量則更少,不過番薯不用種子種植,它的藤蔓剪成小段後保存過冬,等到來年就可以直接插在地中存活,草民已經讓人保存了不少。”

說到這裡時周重頓了一下,擡頭看了看正德接着又道:“玉米種子和保存的番薯藤蔓,草民只留下少量自己種植,剩下的大部分都隨船帶到了京城,草民認爲陛下可以在北京附近的皇莊中試種,這樣一來積累種植經驗,二來也能培育種子,等到後年時,就可以大規模推廣了!”

皇莊始於明朝,顧名思義,所謂皇莊就是被皇室直接經營的田莊,在正德即位之後一個月,就連增了七處皇莊,總田地面積達到了三萬七千多頃,這些皇莊的來歷並不怎麼光彩,甚至有些就是由一些太監搶佔的民田,而且這些管理皇莊的太監們對莊戶盤剝嚴酷,使得莊民生活困苦,甚至經常有人起來反抗。

周重提出把玉米和番薯在皇莊中試種,也想給那些生活困苦的皇莊莊戶增加一些收入,雖然無法改變被太監欺壓的狀況,但日後應該可以多一些餬口的糧食。

“好,這個辦法也正合朕意!”正德聽到這裡也是點了點頭道,皇莊的事他雖然也知道一些,但卻也沒辦法,首先宮中的開支太大,國庫中又沒錢給他,所以他只能讓宮的太監給自己找錢,皇莊就是宮中一個主要的財源,所以暫時他也不想改變。(未完待續。。)

第328章 災民與殖民第378章 戰後的影響第109章 進退兩難第304章 偷襲(下)第34章 門外的血人第81章 個高的女人也愁嫁第137章 白珺婉的心事第380章 平安軍李安良第1章 破產之家第40章 準岳父有請第2章 負債累累第146章 有人鬧事第266章 “熱火朝天”的定海衛第134章 反常的朱厚照第286章 有趣的實驗第76章 與謝靈芸的複雜關係第355章 烽火四起的朝鮮第509章 兵臨城下第121章 南洋商會的新生意第406章 舊港的問題第271章 一場戲第264章 齊彥名又逃了第445章 無聊的正德第457章 戰前的馬六甲第46章 又見謝靈芸第20章 秀才們的影響力第451章 內閣的想法第437章 攔路的老婦人第478章 應州之戰(上)第138章 船隊歸來第343章 南北漸平的朝鮮第378章 戰後的影響第354章 朝鮮變局第442章 要入京嗎?第460章 兵臨果阿第440章 周重做飯第410章 受到限制的雙嶼港第182章 去京城?第405章 地獄般的景象第135章 李東陽的誤會第151章 焦炭與木炭之爭第472章 繁華下的危機第99章 黃泉路上的約定第388章 不死小強齊彥名第317章 天大的計劃第82章 潛在的威脅第4章 再無瓜葛第225章 白氏姐妹的往事(中)第413章 焦芳的執着第311章 祭拜第280章 拜訪唐伯虎第341章 對馬島之戰(上)第465章 天津造船廠第348章 達伽馬和麥哲倫第495章 內閣議事第68章 殺進全羅商會第288章 落魄的張銳第8章 菜市場第216章 海腸冒充海蔘第181章 主動退出雙嶼港第127章 回松江(上)第393章 倭國拉鋸戰第361章 張銳的經歷(下)第176章 一百多個賠錢貨第132章 一張臭嘴第242章 與正德一起忽悠內閣第121章 南洋商會的新生意第194章 影響大明國運的作物第486章 入侵草原計劃第387章 李隆之死第210章 謝靈芸想通了第285章 過年守歲第29章 災民來了(上)第400章 逃跑的王守仁楔子第385章 正德的大沙盤第501章 朵顏衛花當第138章 船隊歸來第339章 周重出兵第399章 古今思想的碰撞第514章 京觀第254章 巧合第4章 再無瓜葛第279章 請不來人第525章 使團歸來第331章 遷移災民第352章 正德與葡萄牙人的初會第525章 使團歸來第489章 晉商(上)第375章 反悔第339章 周重出兵第220章 王倫對倭國的認識第146章 有人鬧事第217章 海腸的妙用第490章 晉商(中)第94章 一封書信第374章 大明的援軍第75章 聯手滅門第242章 與正德一起忽悠內閣第441章 邊軍入京
第328章 災民與殖民第378章 戰後的影響第109章 進退兩難第304章 偷襲(下)第34章 門外的血人第81章 個高的女人也愁嫁第137章 白珺婉的心事第380章 平安軍李安良第1章 破產之家第40章 準岳父有請第2章 負債累累第146章 有人鬧事第266章 “熱火朝天”的定海衛第134章 反常的朱厚照第286章 有趣的實驗第76章 與謝靈芸的複雜關係第355章 烽火四起的朝鮮第509章 兵臨城下第121章 南洋商會的新生意第406章 舊港的問題第271章 一場戲第264章 齊彥名又逃了第445章 無聊的正德第457章 戰前的馬六甲第46章 又見謝靈芸第20章 秀才們的影響力第451章 內閣的想法第437章 攔路的老婦人第478章 應州之戰(上)第138章 船隊歸來第343章 南北漸平的朝鮮第378章 戰後的影響第354章 朝鮮變局第442章 要入京嗎?第460章 兵臨果阿第440章 周重做飯第410章 受到限制的雙嶼港第182章 去京城?第405章 地獄般的景象第135章 李東陽的誤會第151章 焦炭與木炭之爭第472章 繁華下的危機第99章 黃泉路上的約定第388章 不死小強齊彥名第317章 天大的計劃第82章 潛在的威脅第4章 再無瓜葛第225章 白氏姐妹的往事(中)第413章 焦芳的執着第311章 祭拜第280章 拜訪唐伯虎第341章 對馬島之戰(上)第465章 天津造船廠第348章 達伽馬和麥哲倫第495章 內閣議事第68章 殺進全羅商會第288章 落魄的張銳第8章 菜市場第216章 海腸冒充海蔘第181章 主動退出雙嶼港第127章 回松江(上)第393章 倭國拉鋸戰第361章 張銳的經歷(下)第176章 一百多個賠錢貨第132章 一張臭嘴第242章 與正德一起忽悠內閣第121章 南洋商會的新生意第194章 影響大明國運的作物第486章 入侵草原計劃第387章 李隆之死第210章 謝靈芸想通了第285章 過年守歲第29章 災民來了(上)第400章 逃跑的王守仁楔子第385章 正德的大沙盤第501章 朵顏衛花當第138章 船隊歸來第339章 周重出兵第399章 古今思想的碰撞第514章 京觀第254章 巧合第4章 再無瓜葛第279章 請不來人第525章 使團歸來第331章 遷移災民第352章 正德與葡萄牙人的初會第525章 使團歸來第489章 晉商(上)第375章 反悔第339章 周重出兵第220章 王倫對倭國的認識第146章 有人鬧事第217章 海腸的妙用第490章 晉商(中)第94章 一封書信第374章 大明的援軍第75章 聯手滅門第242章 與正德一起忽悠內閣第441章 邊軍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