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1)

道士是信奉道教的教徒,以從事道教活動爲職業。

《太霄琅書經》稱:“人行大道﹐號爲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爲事﹐故稱道士。”其中女性的“坤道”,又稱女冠,俗稱道姑但是道士早期是也稱謂道事【即奉道行事】不是道士,只是後來與道士混淆了;男性的道士稱爲“乾道”,也稱道人、羽士、羽客、黃冠等,又尊稱爲道長。初步統計,至2011年,中國有道士近10萬人。

道土是道教的神職人員。他們因信仰道教而皈依之,履行入教的禮儀,自覺自願地接受道教的教義和戒律,過那種被俗世視爲清苦寂寞而他們卻視爲神聖超凡的宗教生活。

同時,道土作爲道教文化的傳播者,又以各種帶有神秘色彩的方式,佈道傳教,爲其宗教信仰盡職盡力,從而在社會生活中,也扮演着引人注目的角色。

道士乃信奉道教教義並修習道術的教徒的通稱。《太霄琅書經》謂:“人行大道,號爲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爲事,故稱道士。” 道士之稱始於漢,當時意同方士。北魏寇謙之改革天師道,規定道徒可在家立壇,朝夕禮拜,不必出家修行。

金元之際,全真道等興起,仿照佛教規定,道士不蓄妻、不茹葷,須出家住叢林。遂形成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兩類。道士一般是師徒相傳。道教認爲若不受師,道則不降;而傳道度人,須擇出身名門、孝於所親、忠於所君、資性淳良之人。欲入道爲道士、女冠者,須齎經戒、符籙在受道院造壇及對齋堂、靜室緣法。弟子受經籙須齎金銀玉帛等信物。

入道後,唯道爲務,持齋禮拜,奉戒誦經,燒香燃燈,不雜塵務。 “道士”之稱始於漢代。但當時指稱的範圍較廣,除東漢時期“五斗米道”、“太平道”的信徒之外,方士、術士及一些道家也可以稱爲道士。魏晉南北朝時期,道士之稱甚至與對佛教僧侶的稱謂相混。直到隋唐時期,道士及相應的稱謂如道人、羽士、羽客、羽人、黃冠等,才逐漸成爲道教神職人員的專稱。隨着女性入道的增多,也有了道姑、女道等稱謂。但泛指道士時,也可以包括女道。

在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稱爲乾道,女道士則相應地稱爲坤道。黃冠專指男道士時,女道士則相應地稱爲女冠。

道士之間互禰道長、道友、道兄等,對女道士也可同樣稱呼,教外人士(包括居士、信士及一般世俗之人)亦可以如此稱呼他們。在道門中有些道士享有特殊的尊稱,譬如張道陵、寇謙之以及後世龍虎山天師派的歷代掌門人,都享有“天師”之稱。道士中那些德高望重、學識淵博者,又常常被教內教外尊稱爲真人、先生、高道、高土等等。這些尊稱,有時又是由朝廷封贈的,在古代這也算是難得的殊榮。

在道門中,有時又按道士實際的修行水準而給予相應的尊號,如(唐六典·祠部)所記:“道士修行有三號,其一日法師,其二日威儀師,其三曰律師,其德高思精謂之鍊師。”(三洞修道儀)中將道士分爲洞神部道士、高玄部道士、升玄部道士等9種,將女道士分爲正一盟威女官、洞神女官、高玄女官等8種,也是對道士的等級劃分。

在“道”是道教宗教信仰的核心或曰最高準則,故在道士心目中,“道”及其化身“太上老君”老子具有至高無上的位置。可以說,他們皈依道教,就是皈依於“道”,皈依子老子,成爲“道”與老子的狂熱信

徒。但是,正如前面所言,道教在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受特定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因素的影響制約,“道”、老子在宗教化的過程中實際上被神仙化了,“神仙”成了“道”、老子的化身,因此“神仙”便成爲道教最爲直接、最爲顯赫的崇拜對象。崇拜神仙即爲崇拜“道”、崇拜老子,反之亦然,此爲道教宗教信仰的最根本的特點。

可以說,道士生活中的一切都與道教的這一神仙崇拜的特點密切相關。他們因崇拜神仙而皈依道門,而修道的目的則是爲了成爲神仙。當然,由於道教內部教派之不同,各派道士所崇拜、敬奉的神仙便有所側重,比如丹鼎派道士重修煉故較爲崇敬“仙”,符篆派道士則重祈禳故較爲崇敬“神”,但不管如何,所信奉的都不外是神仙。因此,鑑於神仙崇拜在道士的宗教信仰中具有根本的意義,是道土宗教信仰的基本特徵,故道教又常被稱爲“神仙道教”或“仙道”,而道士也常被稱爲羽人、羽土、羽客等。

道士的宗教信仰既然在於神仙,那麼他們所信仰的神仙究竟是怎麼來的?又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由於道教系多神崇拜性質的宗教,這便決定了道士們信奉的神仙極其衆多,作爲至高天尊的“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以及三天君和五老君等尊神,到包括四御(紫微北極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只)、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日月星辰、風雨雷電、河嶽山川諸大神,以及靈官(十天靈官、九地靈官、水府靈官、五百靈官等,皆系高功法師作道場時供9區使的小神,同時又司巡察世界,濟世護法)、太歲功曹、城隍土地之屬、瘟疫諸神、人鬼之神(包括各姓祖先、歷代聖哲賢才、忠孝義烈之士等)、人體四時五行諸神,還有諸仙真,統統在信奉之列,由此而構成了道教所特有的名目繁多而龐雜不一的神仙系統。

所謂“神仙”,便是對這一系統中衆多信奉對象的統稱。然而,如果細緻區分,“神”與“仙”又有所不同。“神”一般指那些天地未分之時的先天真聖,如三清、四御、南辰北斗諸星君等,“仙”則指天地開闢以後得道成仙的仙真以及地方神靈。“神”.由於是先天而存在的,並且有天帝的封誥,所以能在神仙世界裡擔任或大或小的官職,故而也能得到道土們的祭祀;而“仙”由於是後天“得道”(或修煉而成,或經神仙點化而成)而成仙的,僅能長生不死,在神仙世界中不管事,專以逍遙自在爲樂事,當然偶爾也管一點世俗間的事,所以一般不爲道士們所祭祀。

道士們所崇拜的神仙的來源,概而言之,一是繼承來的,二是臆造出的,而這二者又常常是結合着的。所謂“繼承”,就是將中國古代原始宗教中的各種神靈和神話傳說中的一些人物統統“接收”過來,力口以一定的改造,而成爲道教諸神。比如在上古自然崇拜中產生的雨神、土地神、嶽神、雷公、水神和日月星辰諸神等天地神祗,以及神話傳說中的盤古、女媧、三皇五帝、大禹、九天玄女、西王母、東王公等人物,便都被道教吸收,或原封不動,或改頭換面,成爲道教神仙系統中的成員。

所謂“臆造”,就是通過編造一段離奇曲折的故事,將歷史上的一些顯要人物,包括帝王將相、文化名流或技藝能手,如周文王、周武王、老聃、扁鵲、魯班等,以及道教中的著名人物和傳說中的古代仙人,如張天師、左慈、葛玄、陸修靜、孫思邈、呂洞賓、陳摶、王重陽、丘處機等著名道士及赤松子、容成子、彭祖、廣成子等傳說中的“仙人”,渲染成得道昇天的神仙。繼承來的多爲先天之神或既有之神,而臆造出來的則多爲後天之仙真或仙化之人。前者屬於“神”之範疇,後者屬於叫山’之範疇。可以說,道教神仙系統中衆多的仙真完全是道士們爲了達到特定的宗教目的而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臆瘟出來的,比如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八仙”,就是道士們臆造神仙的一個傑作。

道士們熱烈地信仰着神仙,也熱烈地創造着神仙,他們廣開“神”源,以種種方式來塑神造仙。隨着道教的發展,神仙的數額也越來越大。不但冥冥之中有神,各路仙人往來不絕於天地之間,就連人自身軀體的每個部位,也被臆造、安排了一位神仙,如《上清黃庭內景經》便認爲人體中有八大宿衛,又有稟自然之道氣的24位真人。而《老子中經》則詳細地描述了存在於人體中的55位神仙的具體所處位置、職能,以及與人體之外神祗如何一一相對的情況。

儘管這樣,道士們創造出這些神仙,並非是將他們雜亂無章地堆積在一起,而是按照區分高低尊卑及職能劃分的原則,使他們各處其位,各司其職,組成一個龐大而有序的神仙譜系,從而使神仙世界亦如理想社會那樣,整飭(chl斥)有序,和諧統一。當然,在道教初創時,這個神仙譜系還是相當簡單的,神仙們的位置也往往不確定,處於顯要位置的尊神只有黃帝和老子(後宋,黃帝的尊神位置漸漸喪失,而老子則憑藉他是《道德經》的作者,始終居於神仙譜系中最高尊神的行列之中)。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着道教的發展,道士們也掀起了造神擬仙的運動,而道教神仙譜系的建構也在此時初具規模。北魏高道寇謙之除了主尊太上老君外,還提出了三十六天宮均有宮主(神仙)的譜系,已相當可觀。南朝名道陶弘景在神仙譜系的建構上,所費心力最大,所產生的影響也最大。他在《真靈位業圖》中,將神仙世界劃分爲7個層次,每一層都有一位主神仙居於中位,其餘諸神仙分列於左、右位或特意留置的散仙、女仙之位,使得在當時能蒐羅到的近700名各類神仙秩序井然地各就各位,組成一個既龐大而又整飭的神仙陣容。如第一層,元始天尊居中位,左右分列着五靈七明混生高上道君、東明高上虛皇道君、紫虛高上元皇道君、洞虛三元太明上皇道君等。又如第三層,太極金闕帝君居中位,左右排列着黃帝、堯、舜、禹、孔子、尹喜、莊子、安期生、葛玄等由歷史名人變化而成的仙人。像陶弘景這樣精心排出一個道教神仙譜系,在道教史上還是首見,但他所列示的這一譜系並非是神仙譜系的最終形態。

事實上,道教的神仙世界素來是開放性的。道教教義向人們許諾,任何人只要修煉得道即可躋身仙界,位列仙班。也只有這樣,才能吸引道士,使他們樹立起修道理想,並堅信只要精誠修煉,即可實現理想目標,羽化成仙,從而依其階次而升入相應層次的天界。所以,道教神仙譜系在陶弘景之後仍不斷擴充,不過發展到宋代,道教神仙譜系便定型爲10層結構,定編的主神也不再變動,顯示着道教神仙譜系的建構已基本完成。其結構特點是這樣的:最高層是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第二層是四御;第三層是日月五星諸神;第四層爲四方之神,即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神;第五層爲歷代傳經諸名法師,如玄中大,法師、靈寶三師、三天大,法師等;第六層是雷公、電母、龍王、風伯、雨師等;第七層是五嶽神、諸山神以及各洞天福地仙官;第八層是北陰酆(feng 封)都大帝、水府扶桑大帝及所屬諸神;第九層是各種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仙吏等;第十層爲城隍、土地、社神及門神、財神、竈神等。

可以看出,道教神仙譜系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世間萬事萬物幾乎都可以在某種情況下化作神仙,並在神仙譜系中獲得一席之位。更重要的是,有了這一龐大而又開放的神仙譜系,可以在兩方面對道士產生積極的影響。首先,可以強化道士們的宗教信仰及其感情,使他們虔誠地匍伏在神仙的腳下,安心地過那種崇拜不已而信仰不止的宗教生活;這種生話帶有神秘感,在神聖的體驗中又滲入了恐懼和敬畏的成分。因爲有這樣一個龐大而又分工明細的神仙隊伍的存在,道士們相信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神仙在暗中監控着,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因言行失慎而獲罪受罰,輕則減去修道之功和陽壽,重則打入地獄,身心之苦永難解脫。其次,又能激勵道士們的修道信心,使他們時時銘記着自己的修道目標,窺視着神仙世界的門戶,渴望着有朝一日的仙化,從而位列仙班,逍遙自在,其樂無窮。

道士們之所以崇拜、羨慕神仙,是因爲在他們看來,神仙作爲“道”的化身,具有永生不滅、形神同在的特徵。那些先天地而存在的“神”,自然是不存在生死問蹋的,即使是後天修煉得道的山真”也可以超越死亡而永生,這又並非僅僅是靈魂不死,其身體也永生不滅,亦即能以活人的形式成爲仙真。這與佛教的涅磐思想即捨棄此生而死後成佛的觀點不同,也與基督教的原罪說和皈依上帝、進入天堂的觀點不同。因爲佛教徒、基督教徒都把人的身軀(“命”)當成了與神及彼岸世界格格不入的東西,而道士卻力圖將人的生命無限制地延長,等同於神仙,超越死亡,從而進入生存的自由境界,亦即活神仙的境界。在道士們看來,這是能夠做到的,方法就是採用仙術(修煉方術)。“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爲難也。,’《抱朴子內篇·論仙》葛洪的這一段話,爲道士們如此迷醉於修煉方術的生活行爲提供了一個腳註,原來那種種修煉方術在他們看來均是成仙之術。所以,方術修煉便在道士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了最重要的位置。可以說他們修道的目的就是以仙術致長生,而長生不死即爲神仙,這與道士們的神仙崇拜信仰正相吻合。在道士們看來,神仙不但長生不死,而且超越了一切身處塵世的人所必受的限制,而徜徉在仙境之中,享受着悠閒自在、快樂愜(qi色妾)意的生活。這同時也表明他們不願受塵俗聲色犬馬、功名利祿之累,而渴望在超塵脫俗、高雅飄逸的生活中體味生命的真正樂趣。葛洪在《神仙傳·彭相傳》中論仙人的一段話,便集中地體現了這一點,其曰如::仙人者,或竦身入雲,無翊而飛;或駕龍乘雲,上造天階;或化爲鳥獸,遊浮青雲;或潛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氣;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間而人不識;或隱其身而莫之見。面生異骨,體有奇毛,率好僻,不交流俗。”可見,道士們對那些通過後天修煉得道而臻於永生不滅、形神同在之境的真人、仙人最爲崇拜,並時刻引以爲楷模。道土們崇奉的仙真很多,有四大真人(南華真人莊子、沖虛真人列禦寇、通玄真人辛研(x{吧形)、洞靈真人亢倉子)、赤松子、寧封子、廣成子、彭祖、容成公、安期生,以及三茅真君、北五相、南五相、北七真、八仙等等,不一而足。

爲了使人們相信“舊身不改”也能成仙,道士們參與編造了許多常人通過仙術修煉或經仙人點化而成仙的故事,如漢代淮南王劉安“白日昇天”的故事,東晉道士許遜舉家拔宅飛昇成仙的故事,等等。道士們宣揚的成仙方式,主要是“飛昇”。不過在飛昇時又有一些具體的差異,有的是乘火昇天,如西周嘯父;有的是騎龍昇天,如黃帝和他的大臣們;有的是受到仙人點化與仙人一起飛昇的,如“八仙”中的曹國舅就是經鍾離權、呂洞賓點化昇仙的。除了“飛昇”之外,“尸解”也是凡人修道成仙的一種方式。所謂尸解,是一種假託死去而成仙的方式。表面上足死了,留下了屍體,但道士們認爲,這是成仙者留下的假屍體,通常是用劍、杖、拂塵等物變化而成的。即使有時真魂先行仙化,其後也會設法回來與真身複合在一起,成爲形神同在的神仙。總之,從道士們對神仙的無限嚮往和不懈追求中,不難看出他們對心身恆存的非常強烈的渴望。正是在這種渴望的驅使下,道士們迷戀於種種方術,勤苦修煉,以冀得道成仙、長生不死。這種對於神仙的崇拜和追求,既是道士的宗教信仰之實質所在,又是他們的生活目的與理想之所在,道士們的日常修道生活的種種特點即與他們的這種信仰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

折道教宮觀中,道士又因其所擔任的職務而有相應的稱謂,如方丈、住持、高功、監院、執事以及所謂“三都五主十八頭”等。又全真道興起之後,規定道士不蓄妻,出家住宮觀,所以那些有妻室而不出家的道士便被稱爲火居道士,或徑曰火居。而爲了尋真問道而云遊在外的道士,則被稱爲遊方道士。《太霄琅書經》雲:“人行大道,號曰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爲事,故曰道士。”這就是說,道士之所以被稱名爲“道士”,是因爲他們的行住坐 臥,舉念運心,即生活中的一切思想言行,惟道是修,惟德是務,惟行道業,亦即將信“道”、修“道”、行“道”作爲人生的惟一目的。這一點至爲重要,道士們的生活內容及其特點即是由此而決定的。

道士又稱道人。《老子想爾注》有“道人所以得仙壽者,不行屍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有“道人賢者奉敬教戒”等語;南宋道士白玉蟾也自稱“瓊山道人”。但在佛教初入中國時,道人又是對僧人的稱呼。《南齊書·顧歡傳》有“道士與道人戰儒墨,道人與道士獄是非”的記載,此道人即僧人

。此外,還有稱道士爲羽衣、羽客、羽人、羽士(羽,含飛昇之意,指道士喜言飛昇成仙)以及黃冠(以男道士戴黃冠,或謂道士衣冠皆黃帝之衣冠,故名)等。女道士則稱女冠或道姑、女道。全真道之男道士亦稱乾道,女道士又稱坤道。

《三洞奉道科誡》分道士爲六階:“一、天真道士,二、神仙道士,三、山居道士,四、出家道士,五、在家道士,六、祭酒道士。”又據道行高低另有尊號。《唐六典》卷四《祠部》雲:“道士修行有三號;其一曰法師,其二曰威儀師,其三曰律師。其德高思精,謂之鍊師。”熟悉經書和宗教儀範,舉行宗教儀式時,在法堂上居中高座,在道士中被認爲道功最高者,稱爲高功。主持宮觀事務的道士,一般又沿用佛教之方丈、住持、監院等稱謂。

道士學識淵博、修養高的被尊爲先生、真人。

此尊號除由道士推戴外,南朝及唐、宋、元諸代,多由帝王賜於生前,或諡於死後。封贈之風,明代猶盛。憲宗時,真人高士充滿都下,真人之號遂濫。

天師亦爲道士之尊稱。但一般作天師道張陵及其嗣位子孫之專稱。北魏寇謙之改革天師道時亦自稱天師。

道士作爲一種宗教角色,是隨着道教的產生而出現的。沒有道教,便沒有道士的存在;離開道教發展的歷史景觀,便不會看清道士的宗教面目。所以,我們先簡要地介紹一下道教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概況,以及道土是如何隨着這一過程而誕生和他們的宗教信仰的特點。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大約出現於公元紀前後的東漢時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了。

“道教”這個詞在中國古箱中出現的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們都將自己所講的思想學說稱之爲“道”,如關於治理天下的叫“治國之道”,關於個人道德修養的叫“修身之道”。如果用這些學說主張去教育別人,便叫做“道教”,如《墨子》一書中就有“先王之道教”、“儒者以爲道教”的說法。但是,這裡的“道教”與後來的作爲宗教名稱的“道教”完全是兩碼事。作爲宗教名稱的“道教”,首見於《老子想爾注》,而這已經是東漢年的事情了。

許地山在考察道教產生過程後指出:“巫覡(xi席)道與方術預備了道教底實行方面,老莊哲學預備了道教底思想根鵬。到三張三葛出世,道教便建立成爲具體的宗教。”明確地指出了道教產生與原始巫之風、神仙方術、道家哲學的密切關係。事實上,道教的創立與讖(ch6n襯)緯神學、黃老思想也有密切的關係。總之,道教和道士的誕生是多種文化因素和社會因素及相應的社會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上古時期,人們對日月星辰、河海山嶽和祖先甚爲崇拜,視爲神靈,對它們進行祭祀和祈禱,形成了原始宗教和巫術。巫就是在這種鬼神崇拜的氛圍中產生的專門從事交通鬼神、傳達神意而爲民祈福禳災的宗教職業者,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巫在政治生活、民衆生活中仍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原始宗教和巫術中的鬼神崇拜思想以及相應的一系列巫術儀式,比如上古祭祀中的“齋”、“醮”(jiao叫)儀式,以及天神、地祗、人鬼崇拜觀念等,後來基本上都爲道教、道士所吸收、繼承。道教神靈系統的建構和道教法事活動中對齋醮、符篆和”其它祈禳術的重視,以及道士的修煉方術等,都從原始宗教和巫術中接受了許多現成的東西,以致人們可以從道士身上看到一些古代巫覡的遺風流韻。因此,道教的創立豐口道士的產生與古代巫術有着十分密切的文化親緣關係。

神仙觀念的起源亦甚爲久遠;到戰國時期,已廣爲、流佈,深入人心,‘不死”、“昇天”成爲人們仰幕和追求的目標。所謂神仙方士,就是在這種風氣下出現的鼓吹和傳授長生成仙之術的術士。這些方士千萬百計地搜求和行使奇方異術,來滿足一些人長生不死的願望,以致得寵於”諸侯;帝王。秦始皇和漢武帝就十分寵信神仙方術,網羅了不少方士在身邊;來幫助他們實現長生成仙的夢想;方士們所行使的方術很多,諸如煉丹採藥、服食養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以及祠竈、穀道、侯神、望氣、導引、燒煉、卻老方、按摩方等,無不在其使用之列,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煉丹採藥。由於這些神仙方術還非常零散,不成系統,爲了更加擴大其影響,一些·方士便利用戰國時齊人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他們-的方術,形成了所謂方仙道,而這些方士便被稱爲神仙家。方仙道對道教的創立產生了最爲直接的影響,方士們的神仙信仰和求仙之術全部被道士們所承襲。所以,道士們所奉行的修煉方術實際上就是由神仙方術衍化而宋,而道士則是方士的演變。在漢代,方士之稱與道士之稱通用,這固然表明一種混淆,但也更表明道教、道士與神仙方術、神仙家之間的非常密切的承襲關係。

從原始宗教和巫術;神仙方術到道教,從巫覡、方士到道士,還必須經過一座重要的思想之橋,這就是先秦道家學說。在道教的創立過程中,道士們從老子、莊子的思想學說中,尤其是從他們的宇宙本體思想和人生哲學中吸收了許多東西,宋建構或充實道教的教義教理。同時,道士們還將道家的著作奉爲教內經典;給道家人物披上道袍,或奉爲教主或許爲真人。所謂“道教”,正是由於對“道”的宗‘軟化而得名。老子學說中的“道”,具有極難把握的神秘性質,其無形無名,自然無爲,是開天闢地之前宇宙渾沌混一的原始狀態,也是超越現實世界的最高法則。在道教創立不口發展過程中,道’士們以“道”爲基本信仰不口教義,他們視“道”爲具有神格的聖靈,認爲其不僅是萬物之源泉,而且還是人世的救主;其無處不在,不斷地變化自己的身形名號,降臨人世,輔助明君,救危扶難,傳經佈道,教化民衆。在神化“道”、神化“老子”的同時,道士們還把道家的清靜無爲、重視養生以及相應的一系列意念和方法與神仙方術糅合在一起,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修煉方術。正因爲這樣,那位據說耳長七寸名叫李耳又叫老聃(dan單)的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便成了道士心目中的倍受尊崇的偶像被奉爲“太上老君”,成爲道教公認的教主。

在道教的形成過程中,漢代的黃老道也起了極大的作用。黃老學說本是起源於戰國時期稷下道家學者的一種思想學說,其特點是主張清靜無爲,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爲道家創始人。漢初文、景時期以黃老清靜無爲之術治天下;一時黃老思想盛行,學者蜂起,其中亦包括許多神仙方士。由於黃老思想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神秘主義的色彩,而這些治黃老之學的神仙方士們又以神仙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解釋黃老學說,便使得黃老之學與神仙方術、方仙道合流,逐漸形成了以崇奉老子爲神明的黃老道,併成爲早期道教的前身。

除此而外,儒家、墨家以及佛家的思想對道教、道士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道教在創始過程中對儒家思想亦作了一些吸收,尤其是吸收了經漢代新儒家以圖讖觀點和陰陽五行學說改造過了的儒家經學思想,如在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老子想爾注》中便有強調忠孝仁義、講求陰陽災異的內容。在早期道教及經典中,也留下了墨家影口向的痕跡,如講求五行變化,役使鬼神F口修煉丹道等。另外,墨家天志明鬼和民衆之道的主張也爲道教的創立開闢了以神道設教的蹊徑,而墨家的尚俠精神也融入了那些創設道教的先驅及一些高道的心理結構之中。佛教對道教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爲道教的創立提供了現成的宗教參照,道教在教理教義、戒律禮儀及教團組織形式等方面都曾對佛教有所借鑑。

道士之名源於戰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之士。道教創立之後,道士則專指從道修行的道教神職教徒。隋唐前後道士,習慣上男稱道士、黃冠;女稱女冠、女真。較晚至今,則分別稱男、女道士爲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時代奉道之士增多,對在家修持的人,稱爲“火居道士”,以區別出家道士。

在歷史上,隨着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謂,擇要簡述如下:

天師:指張陵或其嗣號之後裔。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北魏),隋焦子順,唐

胡惠超等。

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爲衆範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爲人師表者叫法師。

鍊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煉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師/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曰祖師;各派傳道的首領稱之爲宗師。

真人: 通常尊稱那些體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顏色,稱道士爲黃冠。

羽客:亦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昇上天,引申爲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諡號、賜號。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衆。

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衆擁戴而選的道士。佛教的方丈最初也是起源於道教這一稱謂。

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衆公選,爲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衆,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

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

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於齋醮科儀,善於踏罡步鬥,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

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於《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於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

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

道士也稱道人、羽士、羽客、羽衣、羽人、黃冠等。

道士是男女的通稱,女道士也可稱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稱乾道,相對女道士稱坤道;黃冠專指男性道士時,女道士稱女冠。道士的敬稱道爺是男女通用的,而沒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間,則稱道長、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這樣稱呼他們。尊稱學問精深、修煉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稱爲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頒賜。道士們自己按修行也有尊號。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不出家的又稱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沒有必須出家的道

士。金代全真教等創立後,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和正一兩大派。

全真派道士爲出家道士,不結婚,素食,住在道觀裡。男爲道士,女爲道姑,皆蓄長髮,攏發於頭頂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鬍須。

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吃葷。大部分爲不出家的道士,也稱火居道士,少部分爲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宮觀裡活動,也有一部分沒有宮觀,爲散居道士。沒有宮觀的散居道士,一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爲男性,不蓄長髮和鬍鬚,髮式同俗人相同。他們不穿道裝時,看不出是道士。

全真派和正一派在教法和科儀上有許多不同。比如全真派修煉內丹,正一派道士經懺中用符咒。在科儀、所做法事的側重點和所敬祖師上更差異。比如一個明顯差異是,正一派弟子須經過授籙才成爲有資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則需授戒。授籙、授戒均有嚴格規定,儀式非常隆重。

比較權威的《太霄琅書經》講道士一詞又作了進一步的解

釋,書中說:“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爲事,故稱道士。”這句話的意思是身體和心靈都順應自然演化的道理,只按照大道運行的方式運行,按照順應大道的方式作事,所以我們稱這種人作道士。這句話說明了不順應道的必然不是道士,這個道並非抽象的道,而是以道教修行方式作爲方向的道。(琅字在此指天庭中的藏書房)

當然道教徒還有其他別稱,比如男女通用的羽士,羽客。又比如女性道教徒專用的坤道,女冠。男性道教徒專用的黃冠,乾道。

以上這些都是道教徒必須知道的稱呼,是道教徒必須學習的經典與規誡。

下面講一下道教徒的其中分類。

《道門通教必用集》中將道士分作了七等,這個分類至今仍在通用。以下爲七種道士詳解。

天真道士:此類道士指得道修得天仙后仍在世間遊走的仙人,呂祖(呂洞賓)便是此類道士的代表。

神仙道士:此類道士指得道修得地仙后仍在人間遊走的仙人,三國時期戲弄曹操的左慈便是其中代表。

幽隱道士:此類道士指修的高深道術即將成仙的道士,張三丰真人遊戲人間時就是此類道士的代表。

山居道士:此類道士大多已了卻了世間的俗務入深山修行,此類道士的代表即隱居名山的道教徒。

出家道士:此類道士指在道觀內修行,起居飲食都在道觀內進行的道教徒。道觀修行是道士爲道教作出相應貢獻的階段,道術的傳授必須要有損有盈,如果只爲個人修行而不理道教傳承,則很難修道有成。

在家道士:又稱火居道士。在個人家中修行,在家中傳道的道士,此類道士多是還未了卻世間俗務的道士,但順其自然,待到功成,道自然而來。

祭酒道士:指熟悉道教經典規誡瞭解齋醮具體操作卻不願接受傳度儀式的道教徒。

早期道教道士的位階是同軍事、行政組織結合在一起的,如張角的太平道設三十六方,方相當於將

軍。張魯的五斗米道,道士最高位階爲師君,其次爲治頭大祭酒或祭酒,最低爲鬼卒。隨着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消失,這些位階制度也隨之變化。

《給籙壇靖元科》規定,受戒道士分九階,稱九“品”。必須掌握規定的經籙、達到規定的修行才能授予品位。規定是:

第一品:必須熟悉《大洞真經》和《黃庭經》。

第二至三品:必須精通《三洞五雷經籙》。

第四至五品:必須精通《盟威經籙》。

第六至七品:必須精通《三五都功籙》。

第八至九品:必須勝任舉行科儀的直香和引班。

道教服飾有樣式規定。道裝有大褂、道袍(或稱得dǔo羅)、戒衣、法衣、花衣(或稱作班衣)。

大褂、道袍爲日常服,戒服在受戒時穿,法衣是做法或宗教大典時高工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時穿的繡花衣。

道士帽稱巾。全真之巾有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九陽巾等九種。

正一之巾有純陽巾、南華巾、莊子巾、荷葉巾、混元巾、九樑巾、諸葛巾、太陽巾、包巾(幅巾)等九種。

道人戴的冠子有黃冠、五嶽冠、蓮花冠、星冠、五老冠等。

星光都是上網查的,還有很多,其他的你們可以自己查閱哦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道士楊奕自投羅網的白頭鷹三種力量道士楊奕初遇白頭鷹遇見蒼松白頭鷹當模特自投羅網的白頭鷹不當電燈泡遇見蒼松初遇白頭鷹生命之羽道士楊奕長知識只想要你活着不當電燈泡最大的敵人不會讓你受傷冷殤、饕餮、唐曉冉公平?最大的敵人自投羅網的白頭鷹親吻白頭鷹再度黑化不會讓你受傷白頭鷹當模特生命之羽不會讓你受傷再度黑化三種力量只想要你活着遇見蒼松三種力量冷殤、饕餮、唐曉冉長知識不會讓你受傷只想要你活着只想要你活着最大的敵人起死回生最大的敵人自投羅網的白頭鷹只想要你活着白頭鷹當模特公平?遇見蒼松初遇白頭鷹白頭鷹當模特不會讓你受傷生命之羽道士楊奕公平?只想要你活着冷殤、饕餮、唐曉冉再度黑化長知識不會讓你受傷不會讓你受傷白頭鷹當模特只想要你活着公平?道士楊奕三種力量長知識冷殤、饕餮、唐曉冉初遇白頭鷹長知識生命之羽不會讓你受傷不當電燈泡煅亦=斷翼不會讓你受傷三種力量不會讓你受傷道士楊奕遇見蒼松起死回生道士楊奕煅亦=斷翼初遇白頭鷹白頭鷹當模特只想要你活着道士楊奕生命之羽長知識長知識最大的敵人起死回生煅亦=斷翼自投羅網的白頭鷹不會讓你受傷公平?白頭鷹當模特三種力量煅亦=斷翼
道士楊奕自投羅網的白頭鷹三種力量道士楊奕初遇白頭鷹遇見蒼松白頭鷹當模特自投羅網的白頭鷹不當電燈泡遇見蒼松初遇白頭鷹生命之羽道士楊奕長知識只想要你活着不當電燈泡最大的敵人不會讓你受傷冷殤、饕餮、唐曉冉公平?最大的敵人自投羅網的白頭鷹親吻白頭鷹再度黑化不會讓你受傷白頭鷹當模特生命之羽不會讓你受傷再度黑化三種力量只想要你活着遇見蒼松三種力量冷殤、饕餮、唐曉冉長知識不會讓你受傷只想要你活着只想要你活着最大的敵人起死回生最大的敵人自投羅網的白頭鷹只想要你活着白頭鷹當模特公平?遇見蒼松初遇白頭鷹白頭鷹當模特不會讓你受傷生命之羽道士楊奕公平?只想要你活着冷殤、饕餮、唐曉冉再度黑化長知識不會讓你受傷不會讓你受傷白頭鷹當模特只想要你活着公平?道士楊奕三種力量長知識冷殤、饕餮、唐曉冉初遇白頭鷹長知識生命之羽不會讓你受傷不當電燈泡煅亦=斷翼不會讓你受傷三種力量不會讓你受傷道士楊奕遇見蒼松起死回生道士楊奕煅亦=斷翼初遇白頭鷹白頭鷹當模特只想要你活着道士楊奕生命之羽長知識長知識最大的敵人起死回生煅亦=斷翼自投羅網的白頭鷹不會讓你受傷公平?白頭鷹當模特三種力量煅亦=斷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