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

即將與徐道覆大戰。戰前劉道規部署軍隊,並分出一部分兵給劉遵,使其做遊擊,見機行事。道規親統大軍與徐道覆決戰。有部下很是疑惑,問道“我們本就兵少,不宜再行分割,再說遊兵也未必能起到作用。”劉道規言道“用兵之法固非一道,不可拘泥成規。現在沒有時間細說,戰後你們自然會明白。”

劉道規率衆與徐道覆在豫章口相遇,雙方即刻展開激戰。徐道覆樓船高大堅硬,劉道規前鋒船隻被撞沉、拍竿擊毀者甚衆。劉道規岸上之軍也因兵少而處於劣勢。眼看敗局已定,忽然劉遵率領遊擊兵從岸上敵軍的斜後方殺了進來,如同一把錐子直刺至岸邊。晉軍逼迫敵軍,邊殺邊擠,敵軍大敗,入水而死者難以勝數。而敵軍中更多的落水者遊向己方船隻,慌忙攀爬。這使得敵軍船隊也陷入紛亂之中。劉道規趁此際帶衆猛衝敵船,徐道覆船隊被擊個落花流水。徐道覆爲流矢所射穿者有三處,單船拼命逃回了湓口。此一戰被晉軍斬首就有一萬多級,溺水者更多,三萬兵力喪失殆盡。

十一月,劉裕發動大軍追擊盧循。王仲德聽聞大軍將至,便準備進攻範崇民於南陵。劉鍾清晨帶十餘船隻去探賊,出發時已微有霧氣,行駛中霧越來越大,咫尺間難辨東西南北。劉鍾就這樣誤入了敵區,所乘船隻被敵艦所鉤住。劉鍾鎮定心神,心想霧中敵人一定不知我有多少兵力,當下劉鍾便下令急攻敵船,雙方在霧中戰了起來。再說王仲德看到大霧突起,擔心劉鍾會有什麼閃失,便帶軍前去會和劉鍾。路上聽聞戰鬥聲,急忙加速前行,使軍士製造聲勢,高聲呼喊“殺殺殺”,並使金鼓齊鳴,響聲震天。霧中難以望見遠處的敵軍在此威勢下,都以爲晉軍數量甚多,自相驚慌,亂了軍心。範崇民的很多兵士又誤以爲鳴金聲爲自己軍隊所擊,不戰即退。王仲德與劉鍾因此大敗敵軍,敵船潰散,四處奔逃,範崇民在霧中僥倖逃得性命。

劉裕大軍到達後與王仲德合軍追盧循,十二月上旬,大軍至雷池,緊逼盧循。盧循此時卻揚言要順流而下,不攻擊雷池。但劉裕卻戒令船上將士做好大戰的準備,並佈置數千步兵騎兵於西岸,使其準備好火具。將士們不解,問道“賊勢已窮,奔逃不暇,怎敢再戰?”劉裕說道“呵呵,賊言乃是詐我。盧循雖敗,徐道覆尚未肯甘心,定會孤注一擲,死戰一場。此戰不同於往日,大家萬不可輕視。”

盧循、徐道覆果真帶數萬大軍塞江而來,旗幟蔽天,前後不見舳艫之際,橫跨兩岸。劉裕舞動軍旗,指揮將士作戰。忽然旗杆斷折,旗子掉落入水。兵士們都相顧失色,認爲是不祥之兆。此時盧循仍有兵衆近六萬,遠過於劉裕,很多軍士心懷畏懼。劉裕哈哈大笑數聲說道“當年周武王伐紂之戰,軍旗斷折仍然戰勝紂王。今日之戰必然滅賊,望大家盡力!”言畢更換軍旗指揮,前鋒爭進。

戰前徐道覆已曉諭衆兵士“諸位兄弟們,你們跟隨盧公多年,爲的就是求取榮華富貴。建康之戰雖敗,但今日賊裕勢寡,我們只要拼死一戰,將其擊破,江山仍在我手。若不盡力,敗退無路,將難逃一死,多年辛苦付諸流水。將相無種,富貴需靠自己努力求取!”衆軍士都思奮命。此際徐道覆身自衝鋒,率船隊猛攻。賊兵都知這一戰事關生死存亡,個個殊死爭鬥。兩軍船隊相遇,兵刃交接,矢雨亂飛,戰鬥無比激烈。劉裕望見有一艦隊在後遲遲不進,便令人去將隊主押來,是參軍庾樂生畏懼不前。劉裕立即將其斬首,以警示諸軍,並親自執桴擊鼓,於是衆軍畏威,騰踊爭先。

東風轉盛,劉裕下令將船隊都移至敵艦東側,取出事先準備好的萬鈞強弩一齊連番發射,壓迫敵船。敵船在強弩與勁風的雙重作用下被推向了西岸。早就在岸上等待多時的步騎兵燃起火把扔向敵船,並不斷髮射火箭。火趁風勢,大部分敵船起火,燒紅了整個大江,瞬時變成火海。很快煙霧遮蔽了天空,敵軍更亂,哀嚎聲不絕於耳。劉裕令衆船趁勢發動衝鋒,盧循之衆被殺的大敗,被火燒的體無完膚者處處皆是,紛紛投水而死。爲晉軍所殺所虜者更是難以清數。

盧循、徐道覆乘船慌亂逃走,一路收集散卒數千人,準備南還廣州老巢。劉裕使劉藩與孟懷玉率輕軍追擊,自己帶軍返回建康。臨行前劉裕告誡孟懷玉“此行不得再容賊逃走。徐道覆害我仁兄無忌,你一定要將他的頭顱給我帶來。”“遵命!”

盧循、徐道覆一行日夜兼程逃亡,度追軍太緊,徐道覆向盧循說道“留我二百兵士斷後,請主公先行。回到廣州再從長計議。”盧循二話沒說,留下二百兵力給徐道覆後繼續南逃。盧循剛走沒多遠時,追隨徐道覆多年的部將李長青對徐道覆說道“盧公如果沒有你不會有將來的。今日事急,請讓我領衆壯士拼死阻敵,將軍速速前去陪同盧公一起返城。”徐道覆嘆道“我知將軍忠心。只是現在這情形,再無東山再起之可能。我今番寧肯戰死,絕不再做逃亡之賊。”

孟懷玉帶領數千軍士追及徐道覆。徐道覆手下二百人都是跟隨自己多年的舊部親信,個個奮命搏擊,有死無退。徐道覆勇力驚人,部下死亡殆盡,鮮血滿體,遍身刀瘡仍揮刀不已。孟懷玉喝退衆軍士,“將此狠賊交給我。”

徐道覆見孟懷玉來戰,將手中刀擲向孟懷玉,孟懷玉閃身躲過。徐道覆苦笑道“呵呵,時不我予!可惜了我英雄。來吧,小子,拿我頭顱去領功吧。”孟懷玉上前一劍砍掉了徐道覆的頭。

第十一章 崢嶸一戰第三十六章 卻月挫魏第三十八章 魑祟驚魂第三十八章 魑祟驚魂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十九章 入地交攻第三十三章 壯士劫營第三十章 千里送喪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三十章 千里送喪第一章迷途知返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十二章 梟雄末路第十六章 臨朐會戰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三章 以一敵千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十九章 入地交攻第三十八章 魑祟驚魂第二十七章 蜀地靜川 下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一章迷途知返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三十章 千里送喪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八章 密謀建義第十二章 梟雄末路第九章 京口起兵第二十章 無忌有忌第十九章 入地交攻第二十四章 魂兮歸來第三十四章 劍客行魏 上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四十章 懷恨南還第九章 京口起兵第三十章 千里送喪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二十四章 魂兮歸來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二十章 無忌有忌第二十五章 二劉不容第五章 澄清妖氛第二章 附鳳之喜第三十三章 壯士劫營第二十章 無忌有忌第三十四章 劍客行魏 上第一章迷途知返第十八章 廣固圍城第七章 忍辱負重第二十章 無忌有忌第三十九章 溯流背水第三十八章 魑祟驚魂第二十九章 多難荊州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二十九章 多難荊州第十九章 入地交攻第十八章 廣固圍城第三十三章 壯士劫營第二十二章 江陵之危第二章 附鳳之喜第二章 附鳳之喜第十一章 崢嶸一戰第三十九章 溯流背水第十二章 梟雄末路第三十九章 溯流背水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四章 驚風駭浪第三十九章 溯流背水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十四章 蜀地驚川第一章迷途知返第三十二章 同根相煎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三十三章 壯士劫營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二十五章 二劉不容第十四章 蜀地驚川第二十七章 蜀地靜川 下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二十一章 駭浪滔天第三十八章 魑祟驚魂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三十二章 同根相煎第三十七章 把酒問勢 青泥奇捷第四章 驚風駭浪第一章迷途知返第八章 密謀建義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十五章 燕可伐歟
第十一章 崢嶸一戰第三十六章 卻月挫魏第三十八章 魑祟驚魂第三十八章 魑祟驚魂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十九章 入地交攻第三十三章 壯士劫營第三十章 千里送喪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三十章 千里送喪第一章迷途知返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十二章 梟雄末路第十六章 臨朐會戰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三章 以一敵千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十九章 入地交攻第三十八章 魑祟驚魂第二十七章 蜀地靜川 下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一章迷途知返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三十章 千里送喪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八章 密謀建義第十二章 梟雄末路第九章 京口起兵第二十章 無忌有忌第十九章 入地交攻第二十四章 魂兮歸來第三十四章 劍客行魏 上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四十章 懷恨南還第九章 京口起兵第三十章 千里送喪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二十四章 魂兮歸來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二十章 無忌有忌第二十五章 二劉不容第五章 澄清妖氛第二章 附鳳之喜第三十三章 壯士劫營第二十章 無忌有忌第三十四章 劍客行魏 上第一章迷途知返第十八章 廣固圍城第七章 忍辱負重第二十章 無忌有忌第三十九章 溯流背水第三十八章 魑祟驚魂第二十九章 多難荊州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二十九章 多難荊州第十九章 入地交攻第十八章 廣固圍城第三十三章 壯士劫營第二十二章 江陵之危第二章 附鳳之喜第二章 附鳳之喜第十一章 崢嶸一戰第三十九章 溯流背水第十二章 梟雄末路第三十九章 溯流背水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四章 驚風駭浪第三十九章 溯流背水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十四章 蜀地驚川第一章迷途知返第三十二章 同根相煎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三十三章 壯士劫營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二十五章 二劉不容第十四章 蜀地驚川第二十七章 蜀地靜川 下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二十一章 駭浪滔天第三十八章 魑祟驚魂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三十二章 同根相煎第三十七章 把酒問勢 青泥奇捷第四章 驚風駭浪第一章迷途知返第八章 密謀建義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十五章 燕可伐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