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雲鶴也再次看了看二人,和顏笑道:“電力部推選這兩位小同志來,也是有用意的,咱們的年齡畢竟擺在這裡,無論是思維和腦子裡的技術,都是比較傳統,比較老舊的,讓小同志來用新思維,新角度來討論討論,有益無害。”
沒人再應和,岳雲鶴這麼說有些自命菲薄了,在大多數人眼裡,電力技術一直求的是硬,是穩,而非新,再說了,大多數專家也都沒有退休,沒有脫產,怎麼可能技術上落後於這兩個小年輕?
岳雲鶴也沒有再多說,就此展開議題。
“經過前九次討論研究結果,以175米蓄水位方案爲基礎,就電力系統與機電設備,本小組結論如下,我在此進行逐項、逐點的最後宣讀,每一項宣讀完畢,進行最後表態與討論,最終確定論證報告。”
三溪大壩的蓄水位設計,是後續一切研究論證的基礎,經過了幾十年的研討,175米的蓄水位設計方案最終脫穎而出。
175米看似簡單的一個數字,其實是對地質、環境、水文、發電技術等等多方面綜合研究的結果,非三言兩語能解釋清楚。作爲張逸夫,他只需要知道最簡單的道理就夠了,蓄水位越低,意味着蓄水量越低,大壩的實際作用也就越小,對環境的影響也就越小,發電量也就越小。
反之亦然。
實際上175米都有許多人反對,這已經是努力很久達到的高度了,當然還可以更高,但那對技術是更高的挑戰,對長江的影響也將更大,沒人玩得起了。
爲什麼嶽老說發電技術論證也要根據這個175來。原因也很簡單,根據中學物理所述,p=pgh。翻譯過來就是液體內部的壓強,隨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我們的蓄水位越高,水輪機發電機的水頭就可以越深,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壓強壓力去推動葉輪。
這麼說起來,水輪發電機組其實比火力發電機組原理要簡單了許多,鍋爐汽輪機與水汽管道都不需要了,直接就是水流推動轉輪旋轉,切割磁感線發電,在省去了熱力部分的同時。也省去了千萬噸的石油和煤。
當然,這麼解釋蓄水位與發電的關係有些粗淺,稍微科學一點,引入一個“水頭”的名詞來衡量這一切。水頭指單位重量液體所具有的機械能,跟勢能的意思有些相近,可以說蓄水位越高,水頭越高,則勢能越大,做功越多,因而發電量更大。在工程設計上要用到“最大水頭”概念。因爲在一年的不同時段,特別是枯期、汛期,水頭差異是比較大的。
根據張逸夫手上拿着的資料來看。專家們早已做出了這部分的計算。
假設蓄水位分別爲156米和175米。
那麼他們的最大水頭分別是93米和112米。
最終得到的年平均發電量,則是700億千瓦時,和850億千瓦時。
粗略來看,19米的蓄水位差異,代表着一年150億度電的差異,大概相當於4到5個冀北電廠,或者說是上萬個文天明。
不過根據張逸夫所知的實際情況是,20幾年後三溪的最高年發電量幾乎達到1000億度,那又是更多的文天明瞭……
不管怎麼說。張逸夫爲了聽懂岳雲鶴說的第一句話就已經廢了這麼多腦子,那夏雪可咋辦?
轉望夏雪。不慌不忙,甚至沒有去看手上的報告。
“你確保聽得懂麼?”張逸夫小聲問道。“要不要我給你講講?”
夏雪不屑地望向張逸夫:“你知道我爲什麼報考電力專業麼?”
“嗯?”
“因爲水利方面的書,我上高中的時候已經翻爛了。”夏雪表情中透露出了一種孤獨狂人的寫意感。
“……”
許久未感覺到的寒氣再次輕輕吹過,把業餘時間都用到讀書上的話……這人不要太可怕。
岳雲鶴那邊簡單地掃視衆人後,隨即開始逐項宣讀。
“我們從水輪發電機組談起。第一點是水輪機類型的選擇,根據61-112米的水頭變化範圍,可以選用混流式或斜流式水輪機,考慮到混流式結構簡單,技術成熟,國內外應用廣泛,具有豐富的設計、製造與運行經驗,國外已生產的50萬千瓦以上水輪機均爲混流式,斜流式則…………因此,三溪電站應選用混流式水輪機。”
岳雲鶴話罷擡頭道:“今天要確定最終報告,大家有意見的話,可以立刻提出,包括兩位小同志,在討論結束後,就要提方案簽字了,到時候再爭辯就沒有意義了。”
鄒世亮在旁笑道:“混流式肯定是唯一的選擇,沒有任何爭議的。”
“是,這一點在第三次會議就確定了。”
“斜流式只在小機組上有應用,怎麼可能用在三溪。”
笑聲之中,張逸夫也低聲問夏雪道:“這倆有什麼不一樣啊?”
“你裝什麼大尾巴狼?”
“沒,我真不知道。”
“就是把結構搞得特複雜,提高效率的,大機組不敢用,再往細瞭解釋得給你畫圖,回去再說。”
“原來如此……”張逸夫真的服了,這種冷門的專業知識丫都這麼明白。
確定這一點沒反對意見後,岳雲鶴繼續會議進程。
“水輪機部分的第二小點,關於機組容量,還有一些小的不同意見,我們大多數人認爲70萬千瓦比較合適,小部分人認爲80萬或60萬,極少部分同志則堅持50萬爲好,這是本次會議集中討論的兩個核心問題之一,希望能確定一個結論。”
岳雲鶴說着,望向了旁邊的老鄒:“世亮,你先代表70萬發言吧。”
“嗯。”鄒世亮拿着手中的資料,衝周圍說道,“根據中央精神,以及咱們三溪的水資源狀況,這個電站出來肯定就是世界第一水電站,機組容量也必然要符合這個標準。從國外的經驗來看,50-70萬機組是大電站的主流,部分已經投產平穩運行10年,拿現在世界第一大的伊泰普水電站來說,近十年來投產的都是70萬機組,這是先進水電機組的黃金額定功率,技術、效率與經濟性最好的結合,我們沒有什麼理由去反對他。”
“是麼?”張逸夫小聲問夏雪。
“一定的啊,三溪的機組至少是70萬的。”夏雪點了點頭,“單機再高也沒用了,一方面水頭會浪費,一方面技術難度和造價陡增,不如直接上兩臺70萬的。”
“你很懂啊。”
“這些資料天天在我爸的桌子上……”
老鄒話音落下之後不久,另一位年輕一些的專家就發言了:“各位領導專家,我在此之前確實是支持80萬的,原因也很簡單,畢竟是三溪,目標是世界第一大電站,我認爲應該做到更多的第一,80萬的機組無疑更高效。具體來說,假設咱們三溪的目標裝機容量是2000萬千瓦,選用70萬機組就需要建29臺,80萬的話,則只需要25臺。在座諸位都是電力專家,但要注意水電和火電的根本不同,火電添加一臺機組無非就是電廠在佔地面積上的擴建,水電則需要在大壩上單開一個全新的進水口,這對整個大壩都是有相當影響的,我們的進水口數量和密度都會影響大壩的穩定性,一定是越少越好,因此我爲了將來三溪擴容考慮,才支持的80萬機組。”
“擴容之前,先要考慮的是穩定。”對面一人很快反駁道,“三溪這樣的工程,誰都是第一次搞,必須腳踏實地,切忌好高騖遠,我們可以先保證70萬穩定運行後,再考慮你所說的80萬。”
“是的,您說的對。”年輕專家立刻點頭道,“後來我也私下做了一些研究,80萬機組國際上確實罕有前例,起手就採用的話,還是有一定潛在風險的,我們首先要做到穩定,才能考慮這些問題,因此我不再堅持80萬,同意70萬的單機容量方案。”
周圍人紛紛點頭,終於搞定了一個,70萬看來已經板兒上釘釘了。
正此時,一個老太太的聲音傳來……
“你們總是一口一個國際,一口一個國外,有沒有考慮過三溪工程的重要性?”
張逸夫也是這才注意到,原來會場中還存在着這樣一位女性老專家!
老太太滿頭白髮整齊地背過腦袋,同時帶着一副很粗的黑色塑料眼睛,身穿深藍色上衣,怎麼看……都是一個相當古板且可怕的存在。
沒人說話,所有人的表情都頗爲尷尬。
老太太四望後繼續說道:“我知道,很多人認爲五十萬的機組太小了,太落後了,但實事求是,這就是我們有能力國產的機組。長江乃是國之命脈,三溪則是咽喉,怎麼可能讓美帝和德意志涉足這裡?我認爲三溪工程的一切必須堅持絕對國產,50萬國產機組是唯一的選擇,當然隨着技術進步,我們完全可以研製出60萬、70萬的機組,到時候再上也完全可以。”
攝人心魄的老太太聲音落下後,沒人急着反駁,都是尷尬的表情,有人咳兩下,有人撓撓頭。
見沒人說話,老嫗側頭望向老鄒:“世亮,你談兩句,你在自動化方面不是旗幟鮮明堅持牴觸美帝麼!你最清楚國家安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