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札只恨自己當初爲什麼那麼傻,非得簽下那個自作自受的條約,留在學校裡多好,管的也不嚴,想偷個懶還不是輕輕鬆鬆?
然而此時的她卻全然忘掉了當時對沈樂軟磨硬泡是怎麼的一個可憐樣。
靠在窗臺上,看着娜札哀怨的背影,抿上一小口咖啡,微笑着搖了搖頭。
爲什麼沈樂一定要逼着娜札好好讀書?
自然不是爲了那一紙文憑。事實上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那一紙文憑對於娜札來說都並不會有多大用處,畢竟選擇了演藝道路的她現在已經算得上一個明星了。
之所以把娜札丟進學校繼續‘掙扎’爲的是讓她能有個好的的成長經歷,而不是猶如‘金絲雀’般鎖在自己身邊。
在自己身邊固然能不讓她受得一絲委屈,卻也無形中扼殺了她的前途,畢竟改變了軌跡的她不可能經歷北漂時代的摸爬滾打,如果再隨時隨地把她捆綁在身邊,那便不算生活了。
沒有生活過的人能演繹好別人的人生嗎?
自然是不能的。
如果沒有這些經歷,且不說娜札會不會成爲前世的那一個‘黑紅婊’,就以沈樂的私心來說,他也不希望娜札如同前世的自己一樣留下許多遺憾!
“阿樂,已經跟主辦方聯繫上了,咱們的電影安排在Ray劇院中,有四場普通公映和一場媒體公映,分別是19號、20號、21號、22號和23號。”正沉浸在濛濛雪景中的沈樂卻被王鳴菲打斷了。
沈樂一行人來帕克城的目的自然不是單純來遊玩的,而是來參加電影節的,也就是遠負盛名的聖丹斯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即“日舞影展”,專門爲獨立電影人而設,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
聖丹斯電影展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由聖丹斯研究所舉辦,研究所由25個成員組成。
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果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爲期11天。
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果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爲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爲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
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
其實早在《恐怖遊輪》剛完成剪輯的時候沈樂便踩着聖丹斯多電影節報名期的尾巴寄去了樣片,直到過了半個月才收到主辦方傳來入選展映的消息。
沈樂決定拿《恐怖遊輪》參加電影節並非是想要獲得什麼獎,事實上像《恐怖遊輪》這種商業屬性濃厚的非傳統型k恐怖懸疑片是不大可能獲得諸如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類大獎的。
沈樂之所以參加聖丹斯多電影節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藉此打開西方的市場。
有別於柏林、戛納和威尼斯三大歐洲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即“日舞影展”,專門爲獨立電影人而設,其影響近年來是越來越大。
它旨在鼓勵低成本、獨立製作的影片,表現了與好萊塢電影截然不同的旨趣。
1981年,羅伯特·雷德福有志於增強美果電影多樣性的藝術生命力,和他的同事、朋友在猶他州的聖丹斯共商大計,結果成立了聖丹斯研究所,致力於支持和培養新生的電影編劇、電影導演;支持和幫助新的劇情片和紀錄片參加美果國內影展和國際影展。
研究所是一個非盈利性公司,現在每年預算1000萬美元,其中35%是研究所自己掙的,65%是捐贈收入。
研究所每年要資助400多名電影製作人,還要資助20000多人蔘加聖丹斯電影節。
許多受到資助的導演或電影后來獲了奧斯卡獎、艾美獎或各個國際電影節大獎。
電影節乃至聖丹斯研究所都有獨立的運作與管理機構。
每年影展工作人員和聖丹斯研究所成員要觀看3000多部要求參展的影片,從中選出100部左右長片,60部左右短片參加影展。
聖丹斯電影節的比賽激發了美果獨立製片的創作熱情,提供了互相交流學藝的共同體氛圍。
美果的獨立製片活動源於電影人對好萊塢的大製片廠制度和美果類型電影的反動。
華夏觀衆比較熟悉的有《英國病人》(米拉邁克斯公司)、《閃光的風采》(火線公司)、《冰雪暴》(格雷莫西公司)等都是獨立製片的作品,只不過它們的商業味較濃,所以票房成績不俗。
拍什麼樣的電影與製作體制有很大的關係。
美果社會的多元化,製作資金的多元化,製作技術的多元化使得越來越多的有着電影感覺、受過電影教育的人有可能拍攝自己想拍的東西,而且拍的東西相對容易地找到營銷渠道,找到特定的觀衆羣體。
美果當地時間1月19日,著名的獨立電影盛宴,2012年聖丹斯電影節在猶他州的帕克市正式開幕。
在第一天的發佈會上,電影節的創始人,著名影星羅伯特·雷德福炮轟美果政府是“癱瘓政府”,使得發佈會顯得十分嚴肅。
大佬雷德福在炮轟過後,話鋒一轉,感嘆幸而在接下來的幾天內,有獨立電影可以慰藉人們的心靈。
在發佈會開始,羅伯特·雷德福還拿導演約翰·庫珀開了個玩笑,稱後者只是自己的司機。
但是之後的話題則相當嚴肅,雷德福開始了對政府的炮轟:“讓咱們從目前這個艱難的時代開頭吧,這不是什麼秘密,現在確實是既黑暗又嚴峻的時期。
更何況,我們還有一個不幸癱瘓的政府,這就讓時局更加難熬。”
其後雷德福又先抑後揚,說起了電影,他說:“但是,值得高興的是,至少在這周,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電影作品。即使某些作品也反映了現實,至少那個現實不是癱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