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朝堂之辯

洪承疇、孫傳庭被滿清韃子用大明百姓來要挾退兵的事情,遠在京師的崇禎皇帝通過伍忠身上的竊聽種子,大概有了個模糊的瞭解。只知道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卻不知道具體的情況。

第一戰打贏了,能看到竊聽種子傳回的“萬勝”字樣,可隨後卻是如此收場,不得不說,這讓崇禎皇帝是有點鬱悶的。他還以爲,被滿清韃子掠走的那二十多萬人畜都能在這次的戰事中被救下來呢!

鬱悶的同時,滿清韃子的兇殘,不折手段,也讓崇禎皇帝非常地憤怒。劫掠百姓,而後又以大明百姓爲要挾來對付朝廷官軍,他們又還有什麼底線可言?

不過回過頭來想想,似乎這種事情的發生,好像也不奇怪纔對!

滿清韃子的殘忍,哪怕到了後世,也是所有人都口誅筆伐的。像他們這種動不動就屠城、沒有一點把大明百姓當人看待的,會善待大明百姓就怪了!

大明百姓在他們的眼中,根本就不是人,視如豬狗一般!

而朝廷官軍就是朝廷官軍,不是流賊,更不是滿清韃子之流,是保境安民之軍,如果他們都無視百姓傷亡,不管百姓死活,那就不是朝廷官軍了。

對於這一點,兇殘的韃子顯然明白得很。用這個來要挾三邊總督和陝西巡撫這兩個進士出身的文官統帥,便是一下拿住了他們的死穴。

誠然,不管是孫傳庭也好,又或者是洪承疇也罷,他們在鎮壓流賊的時候,毫不手軟,甚至把俘獲的流賊也全都殺了。在這種時候,他們是有藉口的,因爲這些人不是大明百姓,而是禍害大明百姓的流賊,殺了也就殺了,並沒有多少負擔。

可就算如此,朝廷上也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他們是飢餓的百姓而已,孫洪兩人如此屠殺,其心可誅,有負聖人教誨。

如今對於孫洪兩人來說,被韃子拿來威脅地,還是大明百姓,總不能說他們已經是韃子了吧?對於朝廷一方來說,官軍不去解救他們也就算了,還要強行攻打導致他們喪命的,這個鍋,他們無論如何都是背不起的。就算皇帝能保住他們,可在政敵地攻擊下,他們的名聲必臭。

文臣有哪個不重名的?甚至有文臣還特意要廷杖,不就是爲了獲得一個直臣的名聲!不管是孫傳庭也好,還是洪承疇也罷,絕對不願意自己的名聲在士林中大臭!

如此一來,他們選擇退兵不打,崇禎皇帝哪怕不知道具體的戰況經過,也能理解他們的選擇了!

如果當時領軍打仗的只是各路總兵,都是一羣武夫,對政治上的東西考慮很少,那說不定就只會按照當時雙方戰事輸贏的可能來衡量進攻與否,如果覺得能趁機打進城去,一舉救下更多的百姓,或者說立下殲敵多少的戰功,說不定就會無視韃子的威脅了。

所謂慈不掌兵,當兵地,心都硬,只要戰事能贏得勝利,手段可以無所不用其極,這是兵家最常見的一種說法。

想到這裡,崇禎皇帝便想到了大明的軍神戚繼光,如果是他的話,這一仗會怎麼打?

剛好這段時間來,他一直在看戚繼光的兵書以及相關資料,對戚繼光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在戚繼光《紀效新書》卷十四《辯職守》中有這樣的觀點:視兵馬爲安國保民之具,一心從民社上起念。從這裡可以看出,雖然戚繼光只是一名軍事將領,當他卻懂得朝廷軍隊的真正目的是安國保民,一切以百姓爲先。

在他的長沙之戰中,得知倭寇巢穴中囚禁有數千大明百姓時,就曾下達兩條軍令:禁妄殺,禁火攻。

要是換了別的將領,把那些大明百姓當倭寇殺了,反正都在倭寇巢穴中,就算只拿其中一部分首級來報功,也能得到更多的獎賞。甚至沒有想着殺良冒功,但要是像戚繼光一樣下禁妄殺的軍令,就會導致自身對戰時束手束腳,這禁妄殺的軍令也就不會下了;如果用火攻更省力,還能減少己方傷亡的,估計也會想都不想就採用火攻了吧!

要是不打敗這些倭寇,那些大明百姓被倭寇掠走的話,就會被他們當奴隸賣掉,同樣飽受摧殘和折磨,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還不是一樣會死。有這樣的理由,不足夠了麼?

想到這個,崇禎皇帝就覺得,戚繼光真得是與衆不同,或許,這也是他能成爲戰神,而別的將領不行的原因之一吧!

想着這些,崇禎皇帝忽然又發現,當年的事情和如今的事情,真得有很多相同之處。既然如此,如果戚繼光來領軍的話,按照他以往的做法,估計也不會立刻攻城,而是另尋他計,再行解救之。

可是,如今的情況又和戚繼光時候又有所不同。

在戚繼光那個時候,他練出了當時最強軍,他有把握能打敗倭寇,因此,他在看到當前沒有機會時可以選擇下一次;代入這次的戰事中,被韃子如此要挾,他選擇退軍也沒問題,可以另外找機會,因爲他有信心,他的軍力,能打敗韃子。

而如今,則是已經反過來了。韃子軍隊的戰力更強。這一次,還是韃子分兵,盧象升那邊又吸引了一部分韃子軍力。可以說,看守大明百姓這邊的韃子,已經到了人數最少地時候,大概就是兩萬人馬;而秦兵突至,出其不意之下獲得了最可能打敗敵人地機會。如果錯過了這個機會,還能有另外的機會,能再次前去解救那麼多的百姓麼?

歷史上,不是沒有以弱勝強的戰例。但是,這種戰事少。打仗這事兒,更多的是以實力碾壓。除此之外,就只能行險,用計謀來彌補不足!

而要用計謀的話,首先要做到地,就是知己知彼!

知己還好說,知彼的話,對於大明如今的前線將領,就太難了!

想到這裡,崇禎皇帝突然心中一振。自己不就是有竊聽系統麼?如果把竊聽種子丟到韃子主將身上去,豈不是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了如指掌。如此一來,知己知彼地前提,不就達到了麼?

這麼一想,崇禎皇帝便再也坐不住了。二十來萬大明百姓,如果不去救他們的話,等待他們的命運可想而知!作爲後世的人來說,一條人命都是要尊重的,更何況是這二十來萬條人命呢!

如今伍忠的等級太低,就只是靠他獲悉敵方情報,並沒有多大用處!不管是爲了眼前這二十來萬的大明百姓,還是爲了以後消滅滿清,收復遼東,崇禎皇帝覺得,非常有必要,把竊聽種子丟到韃子主將身上去!

前兩日一直在考慮的事情,就在這一刻,崇禎皇帝便有了決斷。不管如何,這一次,一定要去前線一趟。明目張膽地去不可行,不要說京師這邊的朝臣將領全都會攔住,就算去了前線,如果韃子知道自己這個皇帝到了,那也必將全力來攻,以大明目前軍隊的戰力,估計自己會成爲宋徽宗、宋欽宗那兩個倒黴皇帝的,這絕不可行。

這也就是說,如今就只有一條路可走,偷偷前往前線,把竊聽種子丟給韃子主將,然後竊聽韃子主將的部署,尋找機會打敗韃子,救出百姓!

決心已下,崇禎皇帝便開始考慮如何偷偷跑出去而朝堂上卻不知道。這個事情,似乎必須要有人掩護才行。

在他考慮這事的時候,很快,洪承疇和孫傳庭聯名的加急奏章就到了京師。頓時,朝堂上一片譁然,對此議論紛紛,各有看法。

總得來說,有幾種觀點,不過都互有針鋒相對。

第一種觀點,說洪承疇和孫傳庭優柔寡斷,當時情況,應該趁機衝進城去,消滅建虜,救出更多的百姓,這筆賬,洪承疇和孫傳庭都不會算,很顯然是沒有擔當,就害怕承擔了害死大明百姓的罪名。

還有和這個觀點差不多的是,說那二十來萬百姓要是被韃子掠去,不說路上會死多少,就是掠去遼東之後,爲韃子耕種,壯大了韃子實力。與其這樣,還不如不用顧忌他們的死活,反而對大明有利。再者說了,如今要是死了,還能少受一些罪,死在大明國土上,至少也不算客死異鄉了!

甚至有人還提出,孫洪兩人要是把這些百姓都救下來,那戰後怎麼辦?朝廷又哪來地餘力去養活他們?要是不管的話,一旦他們成爲流賊,豈不是更爲朝廷添亂。所以,這一仗,就應該不用顧忌他們,當時就攻進去。

對此,自然有人反駁,說韃子用大明百姓的血肉之軀堵住了官軍攻打的路線,明軍要進城,那得親手殺掉那些百姓,軍心可用乎?舍小保大,這場戰事下來,到底是否會如願,可知否?

還有,洪孫兩人的奏章中已有言明,建虜雖初戰告負,可實力尚存。且之前吃虧,也只是大意之下而已。更何況韃子原本就不以堅城爲憑,更多的是擅於野戰,和大明軍隊短兵相接。就算孫洪兩人當時下令攻城,打進城去又如何?再次和韃子短兵相接,又是城內,沒有了騎兵突襲的優勢,誰輸誰贏都未可知!

朝堂上,激辯到激動之處,甚至還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說要是按照你們所說這些百姓會壯大建虜實力,那朝廷如今無力賑災,那是不是要把當地老百姓全部殺光,這樣就能避免他們成爲流賊,壯大流賊的實力,避免爲朝廷添亂?

“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

……

總得來說,這一次的辯論,御史言官一般都站在了道德的高地上發言,基本上都贊成孫傳庭、洪承疇的退兵之舉。而一些務實的官員,還有武將方面,則對此保留不同意見,或輕或重,都有。

面對吵成一團的朝堂,崇禎皇帝給出的意見是,大明百姓要救,韃子要滅。

至於這麼高難度的事情,到底該怎麼做?崇禎皇帝就沒有了章程,似乎很是頭疼,當場做出決定的事情,只是下旨把韃子沒有底線的兇殘,立刻明告天下,告誡各地,要是不同心協力地防守,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旦城破,落到兇殘的韃子手中,就會當豬狗對待。

在羣臣們看來,崇禎皇帝似乎被韃子的兇殘氣得頭疼,非常地傷腦筋。退朝之時,皇帝似乎還不停地揉腦袋。這讓羣臣見了,都心中暗暗嘆息,皇帝到底還是缺少經歷,面對複雜地朝政,傷腦筋了吧!

至於他們自己,基於各自的屁股問題,該表態地已經表態了。至於事情真正要怎麼樣,才能妥善地解決,那就不管他們的事情了。

他們自然不知道,崇禎皇帝在朝堂上的舉動,其實就是做給他們看的。退朝之後,他就直接去了後宮,屏退宮女內侍,要單獨和周皇后溝通。

不過崇禎皇帝纔剛說了個開頭,平時莊重,非常注意儀容的周皇后,就大驚失色地盯着崇禎皇帝說道:“什麼,陛下,萬萬不可啊!”

她確實是嚇壞了,皇帝乃萬金之軀,遼東建虜乃虎狼之徒,要是皇帝一旦離開了京師高大城牆的保護,那必然會陷於危險之中,搞不好都回不來了,這種後果,讓她如何不大驚失色!

崇禎皇帝見她的反應,先是乾坤獨斷地一言以決道:“朕已經決定了,皇后不用再勸。”

畢竟要周皇后配合的,崇禎皇帝接着緩和了一下語氣道:“不過皇后不用擔心,朕又豈能不顧自己的性命!朕想過的,微服出去,建虜又不知道朕去了,在秦軍之中,安全不會有問題!”

說到這裡,他的臉色又嚴肅了一點道:“太祖入夢,言社稷江山已到了最危急的關頭,朕要是連面對建虜的勇氣都沒有,又如何保住祖宗傳下來的基業?朕的皇后啊,建虜如此肆虐而不可制,他日必定亡我大明江山啊!”

516 詭異981 太平348 負隅頑抗835 能有什麼機會?694 衣錦還鄉186 那皇帝的腦子真是有病(爲葡萄美酒幾人嘗萬賞加更)521 趕緊救啊455 奪嫡之爭442 典型883 分兵34 拿本官的弓來424 整頓內政644 抱對大腿了(爲堂主鬥神迴歸加更2/2)538 誤打誤撞?265 天災人禍419 濟爾哈朗之死287 仙人跳828 那明國皇帝是屬狗的599 紙幣364 皇上明天白天怕是不好和大家見面了58 錢莊內832 做夢881 抉擇905 中亞命運之戰37 有沒有193 重現洪武盛況288 搞笑的事情475 爲什麼?320 王爺,恭喜啊725 今時不同往日505 他怕!718 想多了96 兩世爲人的經驗看事情823 他做夢了562 恭送上路之建虜版381 吾皇萬歲574 范文程的應對591 可一不可二314 天助我也32 賈莊10 明知不可爲而爲之26 掩護和突圍290 崇禎十三年的大事510 給建虜一個大大的“驚喜”840 收步軍755 問話碰撞346 要被豬隊友坑死了349 朝鮮反正187 打入詔獄嚴刑伺候893 趁火打劫麼858 坐山觀虎鬥127 敢戰之軍343 大明皇帝,實乃英主也!443 鰲拜的心都涼了736 神秘木雕540 跳坑111 又得種子547 仗義每多屠狗輩178 新的任命(爲月票六百加更)915 都是在逃747 當這個總督太難了390 掃把星111 又得種子599 紙幣116 濟南失陷519 阿濟格的下場701 湯若望的勸說252 最爲輝煌的時候到了39 痛哭流涕50 臥底87 密查75 表功544 的確是妙啊!560 猴展633 須佐銀礦428 盛京之亂(爲盟主岳氏肥牛加更2/11)528 落後就要捱打586 雨季595 朕說話算話(爲掌門風起葉落V加更5/5)438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895 風緊扯呼455 奪嫡之爭971 看大戲574 范文程的應對418 瘋起來自己都怕329 先聲奪人493 耗敵之地776 明軍必死840 收步軍173 晉商的反擊91 沒有擔當的後果7 懸而未決370 這次不一樣了!235 十八子主神器(爲五月月票七百加更)802 錫蘭735 皇上到底會怎麼做961 後悔啊738 荷蘭人的經驗600 又遇見了(爲堂主漢苗加更1/2)290 崇禎十三年的大事
516 詭異981 太平348 負隅頑抗835 能有什麼機會?694 衣錦還鄉186 那皇帝的腦子真是有病(爲葡萄美酒幾人嘗萬賞加更)521 趕緊救啊455 奪嫡之爭442 典型883 分兵34 拿本官的弓來424 整頓內政644 抱對大腿了(爲堂主鬥神迴歸加更2/2)538 誤打誤撞?265 天災人禍419 濟爾哈朗之死287 仙人跳828 那明國皇帝是屬狗的599 紙幣364 皇上明天白天怕是不好和大家見面了58 錢莊內832 做夢881 抉擇905 中亞命運之戰37 有沒有193 重現洪武盛況288 搞笑的事情475 爲什麼?320 王爺,恭喜啊725 今時不同往日505 他怕!718 想多了96 兩世爲人的經驗看事情823 他做夢了562 恭送上路之建虜版381 吾皇萬歲574 范文程的應對591 可一不可二314 天助我也32 賈莊10 明知不可爲而爲之26 掩護和突圍290 崇禎十三年的大事510 給建虜一個大大的“驚喜”840 收步軍755 問話碰撞346 要被豬隊友坑死了349 朝鮮反正187 打入詔獄嚴刑伺候893 趁火打劫麼858 坐山觀虎鬥127 敢戰之軍343 大明皇帝,實乃英主也!443 鰲拜的心都涼了736 神秘木雕540 跳坑111 又得種子547 仗義每多屠狗輩178 新的任命(爲月票六百加更)915 都是在逃747 當這個總督太難了390 掃把星111 又得種子599 紙幣116 濟南失陷519 阿濟格的下場701 湯若望的勸說252 最爲輝煌的時候到了39 痛哭流涕50 臥底87 密查75 表功544 的確是妙啊!560 猴展633 須佐銀礦428 盛京之亂(爲盟主岳氏肥牛加更2/11)528 落後就要捱打586 雨季595 朕說話算話(爲掌門風起葉落V加更5/5)438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895 風緊扯呼455 奪嫡之爭971 看大戲574 范文程的應對418 瘋起來自己都怕329 先聲奪人493 耗敵之地776 明軍必死840 收步軍173 晉商的反擊91 沒有擔當的後果7 懸而未決370 這次不一樣了!235 十八子主神器(爲五月月票七百加更)802 錫蘭735 皇上到底會怎麼做961 後悔啊738 荷蘭人的經驗600 又遇見了(爲堂主漢苗加更1/2)290 崇禎十三年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