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赤山會

不提韓謙個人在廣德軍舊卒裡如日中天的威望,不提敘州能提供的錢糧等物資支持,韓東虎、蘇烈與諸起事首領前期都只是在暗中搞串連,隱藏在官府的耳目之外暗中籌備一切,也是考慮到在廣德府直接起事太過困難,兇險太大。

韓謙提出新的方案,即便蘇烈個人心裡還有一些想法,但看其他人激動難抑的神色,也清楚接受韓謙的建議是明智的選擇。

而從他個人以及隨着他逃出尚家、被官府視爲逆黨大凶緝拿的十數精銳家兵、上百口家小而言,難道又有與投附敘州相比更好的出路?

再說,蘇烈對後世才逐漸興起、當世僅有一些雛形的幫會組織形式是不熟悉,但如同漢末太平道、南朝五斗米教,張角、孫恩等歷史人物借沙門、道門組織進行前期的籌備、動員,等時機相對成熟後,再掀起大規模的暴動,他還是熟悉的。

即便最終要走起事暴動這條路,利用幫會進行前期的籌備、動員,也是擺在他們面前最好、最穩妥的選擇。

即便最終還是要起事,選擇楚軍勢力最強盛的江南腹地,還是到楚廷控制力弱的邊緣區域,也是不言自明的。

像周憚、陳景舟這些人物,早期還不是生存於樑楚蜀三國交界處的山寨首領?

這個確定下來,韓謙也覺得完全可以拿赤山會爲名組織、召集人手,也無需避諱與赤山軍的傳承關係。

甚至對外界暗示與敘州有牽涉不清的聯繫,也無不可。 www●тTk ān●C○

反正這種事敘州不認,沒有真憑實據的情況下,朝廷也沒有辦法硬“栽贓”到敘州頭上來。

確定赤山會的內部架構時,韓謙建議由蘇烈擔任會首,蘇烈還是清楚自己的斤兩,堅決辭謝不幹;韓東虎則自認爲事情搞得這麼大,他罪孽深重,難當重任。

最終衆人討論,決定他們數人尊韓謙爲會首,但對內對外則稱會首虛置或不置會首。

而爲方便隱蔽及保守秘密,在會首之下,以茅山九峰的名字,設立三庵六房負責具體的事務,由韓東虎、蘇烈、林江、林勝、郭逍、郭全、周柱等人分別負責。

三庵,大茅庵執掌會衆招募、操訓,統領赤山軍的武裝力量。

無論是韓東虎介紹,還是馮繚之前的接觸,蘇烈作爲中小規模的軍事組織首領,還是合格的。

蘇烈在尚文盛身邊多年,學識及見識都極爲不凡,要不是尚文盛心懷怨恨對他們起了殺心,他一直以來都是尚文盛最依重的助手,能力甚至比尚文盛的長子還要強出許多。

爲避免蘇烈心生間隙,儘可能將所有人的力量聚集到一起,韓謙決定由蘇烈負責統領赤山會的武裝力量。

當然了,赤山會的武裝力量,真正的中堅骨幹,都是赤山軍的舊部武官。

即便韓謙這個會首龍頭是名義上的,大的軍事行動,還是要三庵六房共同決定。

小茅庵執掌會衆經濟營生,以更擅長打理繁雜事務,曾在廣德府戶曹任吏、年前受迫害入獄、最後僥倖活得一命的郭全執掌。

雷陲庵執掌幫規會規及情報刺探、蒐集,以韓東虎爲首。

三庵之下設六房,兩房受大茅庵直轄,乃是暗中編訓、執掌赤山會武裝力量的直接部門,分別由林江、林勝兄弟倆負責。

林江、林勝以及其兄長林雄,皆是赤山軍舊部精銳武官。

攻奪郎溪後,兄弟三人受傷退出一線,編到縣兵任武官。

特別林雄,在退出左廣德軍時就已經營指揮一級的中高層武官。

只因林家叔伯衆多,當時對去留問題爭議很大,林家三兄弟的老母又堅決不願離開故土,他們纔沒有跟隨去敘州——在韓謙返回敘州時,林雄便已提拔爲廣德縣尉。

只可惜在世家宗閥的反撲下,林家三兄弟都受到清洗。

林雄死於獄中,林江、林勝還是在陳景舟出知廣德府才被釋放出獄,但出獄後看到的卻是老母受驚而死、嫂子懸樑自殺,小輩子侄裡有兩個孩童也在這段時間內因病無力醫治而夭折。

要不是韓謙親自出面,僅僅馮繚過來,很難說服他們選擇隱忍而不直接起事暴動。

一房受雷陲庵直轄,由郭逍負責,專門情報刺探、蒐集;這麼一來,敘州在金陵就沒有必要再建立專門的情報網,可以合併到這一房負責。

規模最大,將來也是人數最大的三房,將受小茅庵直轄,主要專事會衆的經濟營生,畢竟赤山會作爲半軍事武裝性質的幫會組織,大規模會衆的生計,實是最爲核心、也是最爲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衆人就留在丁家溝,暫時將丁家溝設爲總堂。

丁家溝緊挨着太湖之濱,但位於深山老林之中,進出的道路狹窄又隱蔽。

而這裡雖然鄰近湖州的長興縣,卻是赤山軍及左廣德軍舊部基礎最好的區域,官府及縉雲司的耳目很難滲透進來。

即便韓東虎、蘇烈他們在湖山間公開活動,都不用怎麼擔心會泄漏行蹤。

此外,丁家溝等五座村寨,當初韓謙安置上千人丁過來,就明確這五寨以捕撈太湖魚蝦以及船運爲業。

五寨彼此抱團,在太湖水域也已經算是頗不弱的水寨勢力。

這就爲赤山會從陸地短期內就要大規模往水路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他們暫時將赤山會的總堂設在丁家溝,除了能聚集周邊的漁寨勢力,能直接將已經在浮玉山北麓深處進行聚集的那部分人馬及家小轉移過來,還能丁家溝等漁寨的名義,添置大小船舶,擴大營生。

赤山會作爲準軍事武裝幫會,要避免與朝廷及地方官府起衝突,不要談以後的發展、壯大了,短期就要將廣德府被奪田宅、在生存邊緣掙扎的一萬四五千老弱婦孺都接納爲會衆,營生壓力還是極大。

短時間內就最大限度的擴大太湖捕撈船隊的規模,承接周邊州縣糟糧商貨的運輸、販賣,直接將一部分人從陸地安排到船上營生。

這裡面,最關鍵的,還要以最快的速度,有目的往太湖銜接長江的水路沿途鎮埠滲透。

這是後續赤山會主力從廣德府、從太湖水域,悄無聲息往長江,繼而往滁州東部轉移的關鍵。

沒有沿途的接應、掩護,成千上萬的人,要經過水路從太湖水域往長江裡轉移,想不被官府耳目發現,概率太小、太需要撞運氣了。

當然了,雖然目前敘州商船及人貨,通過沅水、進入洞庭湖及長江,會受到嚴格的監視、檢查,但在關卡收緊之前,敘州在湖南諸州境內,還是潛伏下一些人手,還暗中留了一部分船隻。

更不要說敘州船幫早年與荊襄的水寨勢力關係密切。

在敘州的支持下,以赤山軍舊部武官爲骨幹,赤山會想要在短時間內就能在暗中發展出一定的實力,並非什麼難事。

這時候還要立即組織一批人手,以逃荒的名義,先渡江到滁州東部的湖蕩區立足。

目前李知誥、高承源正率馬步軍及水師,進逼巢州城下,還沒有展開真正的奪城攻勢,朝廷也剛剛派衛甄等官員去接手巢州以西的滁河沿岸地區,滁州東境一片混亂,本身就有大量從巢州、滁州西境交戰區逃出的難民滯留。

廣德府失地農民渡江往北逃荒,完全可以說是渾水摸魚。

甚至朝廷希望江南各地有更多的逃荒流民這時候能遷往北岸,以便後續能更好的經營滁州,作爲後續收復壽州、濠州、霍州等地乃至對淮東進行削藩的橋頭堡。

韓謙在丁家溝停留了半個月,這半個月裡,各項事快速開展起來,也陸續有三百多人直接聚集到丁家溝來,擴充總堂的人馬。

韓謙也暗中接見一部分確定能信任的骨幹分子。

考慮到韓東虎、蘇烈等人經驗有所不足,韓謙在離開丁家溝之前,着令竇榮留下來,除了負責居中聯絡外,還協助他們處理前期籌備以及逃荒疏散失地人口的一些事情。

竇榮作爲曾經的赤山軍及左廣德軍高級將領,在林江、林勝、郭逍、郭全等起事首領裡也擁有足夠的威望,協調他們做些有可能產生爭議的決策。

在這裡籌備差不多,甚至第一批從鄂州、黃州駛來的船舶,也都已經在丁家溝外側的湖灘停靠下來,韓謙則帶着郭榮、奚荏、馮繚等人,借一葉扁舟橫穿太湖,往北面的揚州駛去……

第五百一十五章 來意第七百一十三章 幽宮第一百三十四章 秘密第四百八十二章 參見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思路第四百三十六章 分兵第二百九十章 文瑞臨(一)第六百五十四章 手詔(三)第六百九十章 求去第二百八十二章 問策第五百九十七章 聘禮第四百七十章 詢問第七百七十三章 戰起第三百四十三章 秋湖山第三百三十章 暗夜第二十七章 水蠱疫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謀而合第七百四十五章 俘將第七百九十四章 勸嫁(一)第二十八章 家兵子弟(一)第四百零四章 請戰第五百七十六章 裕溪河第七百三十三章 滲透作戰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見第五百一十一章 赤山會第六百五十一章 秘使第六百一十三章 大捷第二百五十九章 襲擊第四百七十三章 真相第二百二十二章 截道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歸金陵第三百二十一章 謀蜀主第七百一十六章 出使第四百六十章 揚州第三百零二章 診病第五十八章 往事第五百六十六章 妖言惑衆第四百五十九章 山川第四百八十四章 孃家人第五百零七章 起事第七百一十二章 殿中第七百零七章 分歧第五百三十九章 逃營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不待人第七百二十章 金陵第七百零一章 尾聲第四百七十八章 逃獄第六百九十七章 流放第四百七十三章 真相第七百一十三章 幽宮第七百三十六章 選計第四百八十六章 定計第一百七十九章 震懾第一百五十一章 滄浪第六百零二章 迎親(二)第六百一十五章 回京(二)第三百零五章 賞田第六百四十九章 狼子野心第二百四十章 天工匠書第三十三章 論賭第六百二十四章 華柱峰棧道第六百七十五章 河道第五百四十七章 形勢第二百一十二章 化暗爲明第六百二十一章 北上(二)第三百六十六章 蜀主心思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天爲期第十三章 討杯毒酒第四百七十三章 真相第七百八十章 絕望突圍第四百零三章 偷樑換柱第三百一十一章 使蜀第五百零三章 商船第三百七十一章 合作第八十六章 改造第六百三十七章 獨山津第二百三十二章 召見(一)第二百七十九章 攻城第二百一十六章 參觀田莊第五百一十二章 石樑縣第六百六十四章 密會第二十三章 翻手爲雲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六百五十九章 稱臣第六十九章 破綻第七十九章 深夜闖營第三百六十九章 思州第三百零五章 賞田第六百三十二章 天下大局第九十八章 驚蛇出洞第五百二十五章 分憂第五百六十章 樑帝居心第五百九十一章 秋夜第六百二十六章 順水推舟第三百一十一章 使蜀第五百四十六章 奇功可居第六百零七章 激戰第二百七十一章 秘旨之意第五百九十二章 虎狼之心第三百九十四章 將門子弟
第五百一十五章 來意第七百一十三章 幽宮第一百三十四章 秘密第四百八十二章 參見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思路第四百三十六章 分兵第二百九十章 文瑞臨(一)第六百五十四章 手詔(三)第六百九十章 求去第二百八十二章 問策第五百九十七章 聘禮第四百七十章 詢問第七百七十三章 戰起第三百四十三章 秋湖山第三百三十章 暗夜第二十七章 水蠱疫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謀而合第七百四十五章 俘將第七百九十四章 勸嫁(一)第二十八章 家兵子弟(一)第四百零四章 請戰第五百七十六章 裕溪河第七百三十三章 滲透作戰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見第五百一十一章 赤山會第六百五十一章 秘使第六百一十三章 大捷第二百五十九章 襲擊第四百七十三章 真相第二百二十二章 截道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歸金陵第三百二十一章 謀蜀主第七百一十六章 出使第四百六十章 揚州第三百零二章 診病第五十八章 往事第五百六十六章 妖言惑衆第四百五十九章 山川第四百八十四章 孃家人第五百零七章 起事第七百一十二章 殿中第七百零七章 分歧第五百三十九章 逃營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不待人第七百二十章 金陵第七百零一章 尾聲第四百七十八章 逃獄第六百九十七章 流放第四百七十三章 真相第七百一十三章 幽宮第七百三十六章 選計第四百八十六章 定計第一百七十九章 震懾第一百五十一章 滄浪第六百零二章 迎親(二)第六百一十五章 回京(二)第三百零五章 賞田第六百四十九章 狼子野心第二百四十章 天工匠書第三十三章 論賭第六百二十四章 華柱峰棧道第六百七十五章 河道第五百四十七章 形勢第二百一十二章 化暗爲明第六百二十一章 北上(二)第三百六十六章 蜀主心思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天爲期第十三章 討杯毒酒第四百七十三章 真相第七百八十章 絕望突圍第四百零三章 偷樑換柱第三百一十一章 使蜀第五百零三章 商船第三百七十一章 合作第八十六章 改造第六百三十七章 獨山津第二百三十二章 召見(一)第二百七十九章 攻城第二百一十六章 參觀田莊第五百一十二章 石樑縣第六百六十四章 密會第二十三章 翻手爲雲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六百五十九章 稱臣第六十九章 破綻第七十九章 深夜闖營第三百六十九章 思州第三百零五章 賞田第六百三十二章 天下大局第九十八章 驚蛇出洞第五百二十五章 分憂第五百六十章 樑帝居心第五百九十一章 秋夜第六百二十六章 順水推舟第三百一十一章 使蜀第五百四十六章 奇功可居第六百零七章 激戰第二百七十一章 秘旨之意第五百九十二章 虎狼之心第三百九十四章 將門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