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凡與非凡 趙雲現在是青州刺史部督軍從事,這是刺史門下屬吏,不是朝廷官職。
從事就是助理,軼祿很低,但地位挺高,畢竟是刺史身邊人。
這主要是因爲趙雲是落了罪之後重新闢用的,走的不再是軍職體系,而是刺史掾屬體系。
沒錯,雖然職務上有‘督軍’二字,掌管的也是劉備的近衛甲士,但實際上趙雲算是文職掾吏,和當初的呂布一樣。
其實現在的呂布仍然是文職,呂布目前是新任幷州刺史丁原的主簿。
這也是劉備、丁原等軍政一體的刺史尷尬之處——職權確實很高,但無論是軍職還是刺史職務,都不能直接任免官員,只能闢用掾屬。
左中郎將已經是軍事執行官的最高級別,但畢竟不是開府的將軍。
州刺史也是大漢監政官的最高級別,但也不是執政官。
兩者都沒有人事任免權,想讓手下人做官只能靠舉薦。
所以劉備手下的將領都只是司馬。
關羽是中軍司馬,張飛是軍司馬。
由於劉備沒帶朝廷的兵,全是自己的兵馬,這隻能算是中郎將本部人馬——雖然軍隊數量已經超過五千人,但還是隻算一營兩部,軍司馬只能有兩個名額。
張郃與白垚剛脫離甘陵郡兵體系,目前兩人都是別部司馬,也就是爲了平定青州叛亂而增設的別部,其實算是臨時工編制。
而刺史本身又沒有軍事屬官,因此趙雲便只能做從事了。
屬吏的俸祿向來比軍務官低很多,軍司馬軼祿千石,而督軍從事卻只有二百石——這還是劉備給得高,一般從事俸祿是一百石的。
工資相差五倍。
但與工資相反的是,趙雲這個督軍從事的實權相當高,因爲他有監軍權。
以低職監高職,以低俸得重權,這也是大漢慣例了。
就像刺史這種州級監察官,軼祿才六百石而已,別駕和治中這種左右手也只有二百石軼祿。
而且劉備還讓趙雲補制軍法——這當然是因爲信任趙雲的人品。
“雲本粗陋武人,學識難比文和先生,資歷難比雲長益德,又未曾建得大功……”
趙雲其實有些不安:“主君以云爲督軍從事,已是破格提拔,若再使雲掌制軍法,雲恐軍中不服……也不知主君立軍法時要要以何爲重?”
“子龍單騎破敵擒下孫堅,救我於危難之中,何言未建大功?”
劉備覺得趙雲實在是有點謙虛,學識資歷也就罷了,大功肯定是有的——以一人之力拿下孫堅,實際上是救了劉備的命,對劉備而言這功勞可比斬將奪旗大得多。
“身爲近衛,保護主君乃是本分……”
趙雲搖頭說着:“若因本職加以殊勳,雲受之有愧。”
劉備有點無語的看着趙雲:“子龍,你對自己是不是太苛刻了些?能把本職做好,本來就是最大的功啊!”
趙雲繼續搖頭:“雲不具超世之德,亦無安世之仁,於大興國朝無建樹,於開疆拓土無所成。只是安守本分,或可計勞苦,卻並無殊勳。”
劉備嘆了口氣,這趙子龍對自己確實苛刻……
於是劉備又問:“不知在子龍心裡,何事纔算殊勳?”
“雲以爲,如主君這般活民於亂世,乃積善之仁;如賈治中那般製備諸法,乃百年之治;如簡別駕那般安民十萬,乃當世之德;如雲長益德那般逐滅胡虜,乃闢疆之義……此等纔算殊勳。”
趙雲的樣子看起來極其認真。
劉備真沒想到,趙雲竟然是個追求完美的理想主義者。
但正是這樣的人,纔會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子龍啊……不是這樣的。”
劉備笑着說道:“真正的殊勳,是一羣普通的人,做着普通的事,卻一同成就了非凡的偉業……”
“普通的人?”
趙雲顯然有些不明白——無論怎麼看,劉備手下這夥人都算不上什麼普通人……
“子龍,你有以一敵百之能,但如你這般非凡之人,畢竟是少數。”
劉備看出了趙雲的迷茫,解釋道:“更多的時候,需要依靠的,值得依靠的,都是普通的芸芸衆生。如何使更多人併力得償,使更多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那纔是你我之榮,也是所有人的殊勳。”
“請主君教我。”
趙雲拱手請教。
“若有人兢兢業業數十年如一日守於此庫,得此人值守,庫內數十年未出任何災變,連老鼠都沒有一隻……但此人未建奇功,也只有值守軍庫之能。子龍以爲,此人可有殊勳?”
劉備指着官署後面的倉庫問道。
“數十年無功無過,那便是勞苦之功,或無殊……”
趙雲本想說沒有殊勳,但想了想又覺得不對:“若是數十年無一錯漏,此人或確有高功。”
“常言勞苦功高……何爲勞苦功高?勞苦之事若一直無過,那便是大功了。正是每個芸芸衆生各司其職,各做勞苦之事,纔會有最終光耀天下的蓋世功業。真正的大功不是以奇謀建奇功,而是讓每個人都做好分內之事。”
劉備點頭道:“近衛保護主君確實是本分,但常人皆只六成力,若能把本分做到八成,便是高功。若盡心十成,便是殊勳了。若天下人皆能盡善本分,那就是萬世之仁。士農工商軍皆是如此,如今子龍補制軍法,也當以盡心本分爲重。”
“以盡心本分爲重……”
趙雲明白了,拱手領命,轉頭去請教兵士們了——要了解每個崗位的本分,才能制定出能讓人各行本分的軍法。
這不僅是軍法,也是兵法。
……
龍湊。
此地有新舊兩個區域。
新龍湊是目前的黃河渡口,舊龍湊則是幾百年前秦時的古城。
龍湊古城規模不大,因爲以前也是古渡口,只是黃河改道,再加上漢初商業繁榮,古城漸漸從原本的渡口變成了商業區。
而現在的龍湊渡在古城南部大概五里的位置,黃河南岸是高唐縣地界,也屬平原國。
張郃之前在平原縣附近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戰鬥,都是部隊一到,“黃巾”就溜了,跟躲貓貓一樣。
在龍湊古城也差不多,仍然在躲貓貓。
張郃出兵龍湊時只帶了本部八百人,結果到了地方一刺探,古城裡至少有兩千守軍,個個頭戴黃巾。
於是張郃請求了援軍,劉備便讓白垚這個真正的黃巾將領前去增援。
其實幾人都知道平原這邊的“黃巾”並不是真黃巾,本以爲這是一場艱苦的攻城戰,白垚甚至還動員了黃巾力士們下手狠一點,弄死那些招搖撞騙的假貨。
可結果白垚帶增援部隊一到,龍湊古城的黃巾們便全都跑路了。
說跑路有點不恰當,敵人算是正經撤退的,而且撤得很有秩序,甚至留了斷後的人馬。
龍湊古城留了幾百老弱阻擋了張郃一天,張郃率軍攻到城下,這些老弱便直接投降了。
按照俘虜的那些老弱交代,他們的渠帥名叫張餘,一開始是從平原國安德縣起事的。
張餘聽聞新來的劉使君頗有仁義,不願與劉備交戰,所以見了劉備的旗幟便退避,眼下準備退往黃河以南的高唐縣。還特意交代了古城的老弱,只需守一天便開城投降,以免無謂送死。
白垚是太平道老夥計了,手下全是真黃巾,但黃巾軍中沒人沒聽過張餘這個名字,這多半是其他賊人自稱黃巾。
待張郃追到渡口時,張餘的部隊已經上了船撤往了黃河南岸,臨走之前還把渡口連同剩餘的船全部燒掉了。
張郃與白垚也算是成功拿下了龍湊,但問題是,渡口和船隻都被燒了。
任何勢力在撤軍的時候都會燒掉渡口這種交通樞紐,這事是無法避免的。
但這就使得劉備和關羽張飛一直無法匯合。
當地熟悉環境的嚮導倒是能用羊皮筏子過河,並且成功的傳了關羽的信回來。
關羽的信向來比較詳細,他和張飛目前已經佔領歷城。這是青州西部的交通樞紐,北邊是濟水,東邊是濟南東平陵,西邊是兗州濟北,南邊便是泰山。
佔領歷城同樣沒有經歷苦戰,因爲歷城目前沒有黃巾,官員與豪族全部逃離,只留下一羣無衣無食的黔首。
關羽很奇怪這種現象——既然歷城沒有黃巾,爲何官員豪族全部逃了呢? 而且歷城這種交通核,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青州黃巾沒有盤踞此地可以理解,因爲朝廷大軍來青州的第一站一定是歷城。但郡兵或當地豪強卻是正該駐紮於此的。
可歷城也沒有郡兵和土豪武裝,這就使得關羽無法尋求地方人手協助,只能孤軍作戰。
隨後關羽向高唐方向出兵,但在濟水受阻,張餘的上萬黃巾大部隊就駐紮在濟水北岸,雙方都難以過濟水,只能隔河對峙——兩邊都能隔着濟水看到對方,這種情況雙方都沒法退,誰退誰捱揍,算是耗着了。
同時,歷城南邊有大量泰山賊出沒,爲保歷城不失,張飛便只能留守城內。
這通信僅傳了一次,而且劉備已經沒法回信了。
因爲仲夏已至——黃河下游的洪汛期到了。
這年頭的黃河兇猛無比,河道下游泥沙淤積太嚴重,河牀與兩岸的地勢是一樣高的,以至於水勢捉摸不定,時不時的就得換條道走,年年都有洪泛。
而且,黃河南岸高唐縣一帶還有張餘的部隊守着。
這幾個月,無論是過河還是重修渡口,都是在拿命開玩笑。
搶修堤壩保護田產纔是目前的重頭戲,要不然黃河氾濫淹了田,又有十萬民衆隨劉備來平原,人多糧少,怕是得陷入饑荒。
但張餘不與張郃交戰,見軍即退,燒了龍湊渡口,卻又在濟水阻擋了關羽渡河北上——這種行爲當然不可能是因爲“不願與劉備交手”,畢竟關羽領着劉備中軍,也打着劉備的旗幟。
劉備能看出關羽目前的情況有些艱難,南北都有敵人,又得不到外援,雖然沒有直接受攻擊,但實際上仍是被困在了歷城。
歷城沒有了豪族大戶,關羽短期內又無法與劉備會合,這就意味着關羽張飛的部隊會存在後勤補給困難,而且這個困境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嚴重。
只是關羽向來都更樂意自行解決問題,沒到山窮水盡就不會在軍報中提‘困難’二字。
“諸君,目前事務繁多,我等需得分而制事,諸君可有自領之事?”
劉備召集部下開了個會,打算把各事務分開解決。
以前劉備這裡原本是沒有例會的,議事也比較簡單,常一言而決。
賈詡覺得這樣容易導致各方溝通不足,便定了規制,每隔五日必須開一次議政會——和小朝會的週期一致,也不知道賈詡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
而且賈詡制定了各部辦事流程之後,各司負責人目前還不太熟悉事務流程,經常都要向劉備請示事項。
工作效率確實提高了很多,劉備的事務也就一下子翻了幾倍,搞得劉備不得不每天卯時起牀……反倒是賈詡的活兒似乎清閒了不少。
這大概也算是作繭自縛了,但每個團隊剛從小團伙性質進入正規化流程後都是如此,在過渡階段,老闆一定是最辛苦的那個。
劉備雖是老大,但他本人也要遵守已經制定下來的規則,要是早上起不來,左沅會把他搖起來,還指使倆奶娃拔他鬍子。
劉備鬍鬚本就稀疏,經不起這種折騰,結果天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感覺像是重新過上了牛馬生活。
與卞姬親熱都得白天抽時間,免得睡到清晨被左沅帶着娃跑來掀被子。
劉備可不願過這種牛馬日子,上輩子已經過得夠夠的了,他還指望着能學習一下曹孟德,到處鬼混多納幾個漂亮小妾生孩子玩呢,畢竟多生孩子確實是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目前急重事項有五。”
賈詡向來是最有條理的那個:“其一,修整河堤疏浚河道,以防黃河洪泛淹沒河北糧產;其二,溝通曆城,與關、張二位司馬相互得援;其三,安置流民,屯田備荒;其四,肅清安德、般縣等地賊寇,使平原得治;其五,重建龍湊渡口。”
“詡自領修整河道之事,若河道得治,龍湊渡便可重建,兩事可並行。詡已查過河道形勢,詡將徵募五千人做此事,請主君調撥錢糧即可。”
賈詡自己領了最難的任務——他工作其實是非常積極的,只是習慣性的不願牽涉軍心民心之類的事兒。
“安置流民屯田之事已成一半,平原民心皆向主君,此事並不難,雍還需半月即可結此政。但十萬民置於平原北,已新成大縣,需要有人管制以免生亂。”
簡雍開口道:“請主君向朝廷舉薦白垚代平原都尉,使其鎮束本地。”
在正式會議上簡雍也是稱劉備爲主君的,雖說簡憲和平時向來豪放不講禮數,但在正經場合卻挺嚴謹。
白垚話少,點頭謝過了簡雍,並未開口再領事務——簡雍推舉他代理都尉,約束十幾萬外來民衆,保障根據地,這已經是極其重要的軍務了。
“肅清賊寇之事,郃自請出兵,或需一月。”
張郃言簡意賅的領了軍務。
隨後,衆人不再開口——溝通曆城,與關羽聯繫的事兒沒人領。
賈詡見無人再出面,開口說道:“歷城看似四通八達,但以目前形勢實乃絕地。南北有賊,東西有兵,無論是官軍還是賊軍,誰據歷城誰便會受困無法動彈,所以之前才無人佔據……但關司馬是孤軍入青州,無處安身,所以不敢棄城,也是穩妥用兵。”
劉備點頭補充道:“但越是穩妥,便越會一直受困於歷城。雲長益德軍中戰馬頗多,若是再不求變,恐怕雲長就得缺糧了。必須立刻給雲長傳令……讓他馬上放棄歷城,直取西平陵。”
賈詡點頭恭維了一句:“主君知曉大略,不計一城一地之失,實乃我等之福。”
但問題是,現在基本已經沒法過河了,怎麼去給關羽傳令?
衆人面面相覷。
趙雲上前:“主君,雲願渡河去歷城。”
“此時渡河與送命無異……”
劉備搖頭,看向賈詡:“文和可有計出?”
“人力難敵天地之威,詡無計可出……”
賈詡也在搖頭嘆息。
“主君曾言讓平凡人行非凡之事……”
趙雲擡頭說道:“黃河天險難渡,但平凡之民卻有過河之法,隨主君來平原的民夫中有黃河渡工,曾言可從高唐北緩流水段以渡。”
“高唐北?高唐縣已被那自稱黃巾的張餘佔據,從高唐北渡河,豈非自落敵手?”
張郃有些不解:“子龍,此幾乎必死無疑啊,那張餘雖嘴上說不願與主君爲敵,但實則不懷好意。”
“諸君可能不知道黃河渡工是如何做工的……羊皮爲浮,粗竹爲標,攜浮標從上游漂渡過河,粗竹內裝貨物,往來河道運貨謀生。”
趙雲解釋道:“尤其是大河汛期船隻難渡,便正是他們以命換錢之時。且他們中有高唐人,與高唐當地相熟,或可不受黃巾阻擊。雲通水性,願領渡工鳧水渡河,試取高唐……此事若成,渡工便可編爲水軍,以酬其非凡之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