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安置

兵荒馬亂之外,水旱蝗災造成的荒年,對百姓生活影響最大。很容易造成社會動盪,流民盜賊四起,傷了國家的元氣。故而荒政水平如何,是檢驗地方官能力的重要標尺。

荒政的核心是對災民的救濟,有三大要點,第一是得食,第二是有居,第三是得歸。其中‘得歸’是救災後期的事情,也不需要接納流民的縣裡考慮,各縣只需要做好前兩項,‘得食’和‘有居’就足矣了。

是以檢查完了糧庫,道臺們又去檢查爲災民準備的住處。

這次孫道臺終於找到發作的機會了……他看到富陽縣並沒有專門爲災民劃出居住區域,亦沒有建造蓆棚之類的容身之處。自以爲抓到魏知縣抗命的把柄,冷笑道:“富陽縣糧食倒是不少,可看起來是不打算給外人吃啊。”

“大人何出此言?”魏知縣不解問道。

“爲容納災民清出來的空地呢?”孫道臺冷哼一聲道:“連個窩棚都沒搭,打算讓災民們幕天席地睡在大街上麼?”

另兩位道臺沒說什麼,表情亦不安樂,心裡埋怨魏知縣太不爭氣,讓他們早先的讚許成了笑話。

“大人容稟,”魏知縣卻自有一套說法道:“學生觀往日救災之法,無非就是將災民聚集在城裡,煮粥供應他們吃而已。這樣確實方便官府管理和賑濟,但是弊端也不小。”頓一下道:“災民聚集的太密集了,就容易流行疫病,及相蹈藉死。有的人嗷嗷待哺了好幾天,得不到粥就倒斃在路上。這種辦法名義上是救災民,實際上是不把災民當人,漠視他們生死的敷衍舉動。”

“哼……”就連孫道臺也不得不承認,他說得有道理:“難道你有更好的辦法?”

“下官已經下令縣裡的衙舍、道觀、寺廟、庫房等處空出地方。又根據戶等,徵用本縣各鄉空閒房屋來安置災民。”魏知答道:“前者能容納災民數量有限,主要還是靠後者。縣裡人口密集,難得有空閒房屋。故而上等戶只需出三間,中等戶兩間,下等戶一間即可。鄉鎮上房屋寬裕,每等多出一間。如此安置三萬災民綽綽有餘,且災民分散各戶,既不會聚集生戾、亦無疫病之憂,要比聚集起來強得多。”

“你這法子倒是新穎。”齊道臺道:“但是富陽百姓能答應麼?”

“本縣已經下達文書給各里,曰‘流民且至,無以處之,若聚集城內,則疾疫並及汝等矣。故而由官府出面,賃民居以待之。’”魏知縣道:“我富陽百姓宅心仁厚,無不應允。”

“你說的是租賃。”孫道臺耳朵尖着呢,當即指出,“但許多災民家產盡爲洪水所沒,已是身無分文,哪裡有錢付房租?”

“付不起房租的,皆由本縣墊付。”魏知縣淡淡道:“其實免費徵用也可,但讓百姓得些好處,自然更加配合,將來和災民共處,也可以更融洽。”

“墊付了要還麼?”孫道臺追問道:“不還的話你縣裡付得起麼?”

“當然要還,不然出得起的也不出了。”魏知縣道:“出不起錢不要緊,可以以工代賑。”

“原來如此。”齊道臺又問道:“災民散處,如何熬粥?”

“既然散處,就不熬粥了。”魏知縣答道:“改爲按人頭髮米,兩日一給。”

幾位道臺相互看了看,似乎也無不可,孫道臺雖然想吹毛求疵,但從來沒有法律規定,官員該如何救災。魏知縣的新法子究竟好不好,還得看效果……要是搞砸了,不用他參奏,姓魏的也得倒黴。

在富陽檢查了大半日,道臺們對情況基本滿意……主要是永豐倉滿倉滿囤的糧食,讓他們歎爲觀止。時間緊迫,道臺們連夜便要趕往下一站臨安。

魏知縣自然到碼頭送行,督糧道齊道臺對這位年輕的知縣觀感極好,在他的印象中,這樣肯實心用事的官員在洪武年間還常見,現在卻越來越稀罕,怪不得臬臺大人對他讚不絕口。

臨別時,他支開旁人,與魏知縣走到碼頭一角,單獨說話。

“文淵,”齊道臺輕聲問道:“知道爲何如此着急盤庫麼?”

“按朝廷規制,開倉放糧之前,必須由布政司、按察司覈查存糧數……”魏知縣答道:“應該是要奏請朝廷放糧了。”

分巡道、分守道、督糧道,不能算是獨立的行政機關,而是布政司、按察司的派出機構。常平倉也不是隨便就可以開倉放糧的,必須奏請朝廷批准,由布政司負責,按察司監督,嚴防有人以賑災爲名,行貪贓之事。

“不錯。”齊道臺頷首道:“本官啓程之前,鄭藩臺已經八百里加急奏報朝廷了。同時請唐爵爺派了水師的戰艦,運送受災百姓分赴各縣就食。”頓一下道:“我們三個就是打前站的,按照藩臺的憲令,查實一縣安置一縣,如今你富陽縣已經準備就緒,最晚後天就會有災民陸續抵達了。”

齊道臺說完看看魏知縣,見他沒什麼反應,只好繼續道:“文淵不擔心,一旦本縣開倉放糧,會引發本地百姓不滿?”

“嗯,擔心。”魏知縣很實誠的點頭道:“百姓向來把常平倉的糧食,視爲自己的救命糧。現在卻要拿出來賑濟外縣的人口,人數還這麼多。肯定是有情緒的。”

“百姓更加無法接受的是,永豐倉的糧食,是他們交上去的,但放糧時卻沒他們的份兒。”魏知縣又強調道:“到時候一旦形成對立,恐怕會釀成民亂,壞了藩司的賑災大計。”

“看來你也有牴觸哇。”齊道臺笑道:“我不問還不說哩。”

“省裡的難處更大,”魏知縣淡淡道:“縣裡要做的是分憂而不是添亂。”

“是哇,文淵這樣的官員,真是太少了!”齊道臺大讚道:“我一定把你這些話,轉告給臬臺大人。”頓一下道:“就是得着眼全局看問題。你知道,皇上雖然登極十個年頭了,還是有很多人面服心不服。這次浙江大風潮實屬罕見,那些人又要說怪話了。藩臺大人的壓力很大,如果不能及時賑災、安撫百姓,將災害的影響降到最低,皇上肯定要怪罪的。”

“嗯。”魏知縣點點頭,聽齊道臺繼續說下去:“我知道此事很棘手,但是沒辦法,杭州城的糧庫十個被淹了八個,損失極爲慘重。不得不讓各縣幫着養活一批百姓。疾風知勁草。這時候咬咬牙,幫藩臺渡過難關,日後必有厚報!”

“下官不求回報,災民雖然不是本縣之民,但同屬大明的子民,自然應當一體救濟。”魏知縣沉聲道:“只是希望省裡給個章程,好讓縣裡能安撫好富陽百姓,安置好災民,讓他們和平共處。”

“當然可以。”齊道臺沉聲道:“藩臺大人的信上不是說了,但凡接收災民的縣,與受災縣一體奏請蠲免錢糧賦役。而且我臨來之前,藩臺大人有三點要求,一是不要死人,二是不要騷亂,三是不要讓災民離境。只要能做到這三點,你儘管灑漫去做,一切後果由省裡承擔。”

見魏知縣沒什麼反應,齊道臺才又道:“省裡的公文不日下達,你一看便知。”

“是。”魏知縣深深作揖道:“下官定不負藩臺和道臺所託!”

兩天後的中午,一艘水師樓船從富春江下游駛來,船上是攜家帶口的上千災民,他們的家園被海嘯毀掉,已是身無分文,很多人甚至衣不遮體,在寒風冷雨中瑟瑟發抖。

更冷的是他們的心情,海堤修復、海水退去之前,他們已經無家可歸,只能任由官府驅趕,在官兵的監視下登船,被運到四面八方安置。一路上官兵們的粗暴對待,到現在不給飯吃,讓他們飢腸轆轆、滿心淒涼,對即將開始的流民生活,充滿了恐懼和怨氣……

“憑什麼城裡人都不走,就讓咱們鄉下人背井離鄉!”船上,到處是這樣憤懣的牢騷聲。

“糧食不夠吃的唄,又不想讓咱們這些鄉巴佬塞滿杭州城,”有老人冷笑道:“自然把咱們往各縣裡送。”

“人家縣裡就願意接收?受災的又不是他們。”災民們憂心忡忡道。

“咱們就是些討人嫌的累贅。”老人憤懣道:“哪有喜歡災民的官府?”

“這麼說,咱們肯定不受待見了。”災民們的情緒愈發低落。

“有口粥吃的就不錯了。”老人幽幽道:“就怕稀得沒幾粒米,那非得餓死人不可……”

讓他這一說,上了年紀的老人,不禁回憶起國初有一年蝗災厲害,他們也曾逃過荒,最後只有一半人回到家園,其餘人小部分餓死,大部分死於瘟疫,悲慘莫可名狀。

“世上最慘無過於逃荒了……”悲觀情緒愈發濃重,許多災民又怕又餓,嗚嗚哭起來。

“嚎喪什麼!”官兵持着鞭子,大聲呵斥道:“富陽到了,都趕緊滾起來!”

災民們不由往岸上望去,就見碼頭的牌樓上,寫着十六個紅色的大字。浙江識字的人多,不少人眼前一亮,大聲念出來道:

‘人飢己飢、人寒己寒,患難與共,賑災恤鄰!’

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就是這個意思,就算是做做樣子,也讓災民們感到舒服多了。

樓船費勁的靠上碼頭,官兵下了船,半晌上來一羣當地官吏,爲首的是個穿着七品官服的年輕人,自然是本縣知縣無疑。

不待皁隸高唱,船上的百姓便呼啦啦跪倒,給知縣老爺磕頭。

“諸位快快請起。”魏知縣扶住一位老者道:“折殺本縣了。”

“求大老爺可憐,”白髮蒼蒼的老人,卻堅持給他磕頭道:“給我們一條活路!”

“求大老爺可憐,給條活路吧……”災民們七嘴八舌附和着,不分男女老幼,都使勁的磕頭。

魏知縣的眼眶溼潤了,之前他就災民說了許多冠冕堂皇的話,其實心裡還是想着自己的官聲和政績,但當他看到災民們如此卑微的乞求,只是爲了一條活路時,終於深深震撼了。

感到沉甸甸的責任壓在肩頭,他親手扶起幾位鄉老,“諸位鄉親快快起來,且聽我一言。”上到樓船最高處,他指着岸上的十六個字道:“諸位看到那些字了麼?”

災民們點頭。

“知道是什麼意思麼?”

災民們又點頭。

“人飢己飢、人寒己寒,患難與共,賑災恤鄰!”魏知縣高聲道:“這就是富陽縣給你們的承諾!”

聽着這位知縣老爺的承諾,災民們那冰冷淒涼的心,一下子熱乎起來,又紛紛‘青天’、‘菩薩’的叫個不停。

魏知縣擺擺手,災民們便安靜下來,聽他接着道:

“請你們記住,你們來富陽不是逃難,而是來生活的,你們雙腳踏上富陽縣的一刻,你們的身份就不再是災民,而是和富陽百姓一樣,有房住有飯吃、有官府保護的百姓!”魏知縣朗聲道:

“爲此,本縣十一萬百姓,爲你們空出了七千間住房。待會兒上岸登記後,便可各自領取三天口糧,跟着你們的房東回去歇息了!”

災民們本以爲來了有個窩棚、有口稀粥就不錯了,想不到竟有房住有飯吃,都感動的眼淚嘩嘩……

卻也有老成的問道:“那三天口糧吃完了怎麼辦?”

“按照規制是賑貸,”魏知縣道:“但你們短則三兩月,長則半載要回鄉的,所以普通的賑貸是行不通的。”頓一下道:“所以採取以工代賑。”

“以工代賑?”災民們面面相覷,有人問道:“我們還要幹活?”

“難道諸位在鄉里時,不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魏知縣淡淡道。

災民裡沒有富人,稍有點財力的都奔杭州城去了,是以整船上都是流汗吃飯的普通百姓,自然無言以對。

“本縣不將你們當災民,你們自然也要像富陽百姓一樣,衣食住行皆需用勞動換取……”魏知縣沉聲道:“之前有稅賦在身,你們不一樣可以養家餬口?如今朝廷蠲免了你們的錢糧和差役,自然更不在話下!”

第328章 一條大魚第923章 離京第1133章 一步錯步步錯第210章 老孃第123章 無計可施第1280章 自投羅網第619章 重逢第735章 病急亂投醫第397章 紀千戶的哀羞第977章 入夥第1043章 困惑第458章 宿醉第135章 惡人先告狀第614章 給假第499章 回家第939章 急轉直下第468章 房洞第276章 風暴過後第133章 後發者制於人第105章 蘇州第736章 一天第783章 等待奇蹟第344章 談判第984章 盟主歿第1147章 送別第1152章 何以解憂?第1167章 定計第1222章 遇襲第664章 好風光第153章 江南第一家第265章 畫餅第37章 如何擠走上司(二)第1070章 同黨第112章 拜把子第353章 韃靼人第396章 立身之道第1281章 耳光第402章 乾坤一擲第535章 不服不行第297章 女主人第1092章 中風第663章 聖斷第903章 大典第916章 栽贓第208章 錦衣衛第23章 路在何方?第587章 出城踏青第278章 奇招迭出第1260章 威震宣府第870章 太子的決心第317章 寶音琪琪格第77章 喜當爹第480章 平型關第739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第1289章 無題第496章 癡心絕對第1006章 無計可施第1185章 洪熙三年春第1269章 套路深第1215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840章 文官的算計第1015章 先斬後奏第72章 降價第263章 大面子第587章 出城踏青第380章 而後生第1113章 送信第723章 剃度了……第259章 軍師第376章 攤牌第537章 潑婦第576章 出獄第1202章 巷戰第1182章 去交趾第483章 過年第687章 靜心咒第93章 王司戶的陰險第852章 致命緋聞第598章 禮賢下士第472章 君臣父子第313章 北京北京第1028章 昏頭第928章 衆矢之的第623章 敕勒川第968章 就義第540章 班子第331章 人艱不拆第147章 金華火腿第1146章 不如歸去第968章 就義第672章 大危機第952章 別無選擇第457章 談判第97章 安置第444章 算有遺策第986章 李代桃僵第435章 深林第720章 點對第460章 畏罪自殺第919章 交易
第328章 一條大魚第923章 離京第1133章 一步錯步步錯第210章 老孃第123章 無計可施第1280章 自投羅網第619章 重逢第735章 病急亂投醫第397章 紀千戶的哀羞第977章 入夥第1043章 困惑第458章 宿醉第135章 惡人先告狀第614章 給假第499章 回家第939章 急轉直下第468章 房洞第276章 風暴過後第133章 後發者制於人第105章 蘇州第736章 一天第783章 等待奇蹟第344章 談判第984章 盟主歿第1147章 送別第1152章 何以解憂?第1167章 定計第1222章 遇襲第664章 好風光第153章 江南第一家第265章 畫餅第37章 如何擠走上司(二)第1070章 同黨第112章 拜把子第353章 韃靼人第396章 立身之道第1281章 耳光第402章 乾坤一擲第535章 不服不行第297章 女主人第1092章 中風第663章 聖斷第903章 大典第916章 栽贓第208章 錦衣衛第23章 路在何方?第587章 出城踏青第278章 奇招迭出第1260章 威震宣府第870章 太子的決心第317章 寶音琪琪格第77章 喜當爹第480章 平型關第739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第1289章 無題第496章 癡心絕對第1006章 無計可施第1185章 洪熙三年春第1269章 套路深第1215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840章 文官的算計第1015章 先斬後奏第72章 降價第263章 大面子第587章 出城踏青第380章 而後生第1113章 送信第723章 剃度了……第259章 軍師第376章 攤牌第537章 潑婦第576章 出獄第1202章 巷戰第1182章 去交趾第483章 過年第687章 靜心咒第93章 王司戶的陰險第852章 致命緋聞第598章 禮賢下士第472章 君臣父子第313章 北京北京第1028章 昏頭第928章 衆矢之的第623章 敕勒川第968章 就義第540章 班子第331章 人艱不拆第147章 金華火腿第1146章 不如歸去第968章 就義第672章 大危機第952章 別無選擇第457章 談判第97章 安置第444章 算有遺策第986章 李代桃僵第435章 深林第720章 點對第460章 畏罪自殺第919章 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