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三

彭林著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三)

●立德正己之禮:射禮

立德正己之禮:射禮

弓箭是人類在中石器時代發明的狩獵工具,同時也是一種武器,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的弓箭史源遠流長,相傳黃帝發明弓箭,夏代有羿射十日的傳說。甲骨文‘侯‘字寫作‘■‘,象箭射向箭靶之形。上古崇尚勇武,射中者爲首領,這就是諸侯之‘侯‘的來歷。

春秋時期,諸侯紛爭,弓箭愈益成爲戰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意味深長的是,正是在這崇尚武力的時代,儒家卻將弓箭變成禮樂教化之具,引導社會走向平和,這就是射禮。

一、射禮梗概

從傳世文獻來看,先秦時期可能有四種射禮:一是大射禮,是天子在重大祭祀之前,爲了挑選助祭者而舉行的射禮,大射禮的禮法,見於《儀禮》的《大射儀》;二是鄉射禮,是每年春秋各州爲教民禮讓、敦化成俗而舉行的射禮,鄉飲酒禮的禮法,見於《儀禮·鄉射禮》;三是燕射,是國君與大臣在燕飲之後舉行的射禮,旨在明君臣之義;四是賓射,此說僅見於《周禮》,是天子與故舊朋友的射禮。《儀禮》有《射義》一篇,綜論射禮的禮義。大射禮與鄉射禮的級別不同,參加的人員也不同,但儀程基本相同,本文主要介紹鄉射禮。

鄉射禮在州的學校‘序‘舉行。行鄉射禮之前,先行鄉飲酒禮。需要說明的是,主持鄉射禮的是賓,而不是地方行政長官,這一點與鄉飲酒禮相同。賓是尚未獲得官爵的處士,但德行卓著,由賓來擔任射禮的主角,顯然是爲了提倡尊賢的風氣。人選一經確定,州長要親自登門約請。行禮之日,州長要在序門之外迎賓。

射禮的具體指揮者是司射,司射與鄉飲酒禮中的司正是同一個人,換了一個稱呼而已。射位在序的堂上,用空心的‘十‘字做標誌。箭靶稱爲‘侯‘,設在堂正南方三十丈遠的地方,侯的左前方有一曲圓形的皮製小屏,是報靶者的藏身之處,箭到此處已經乏力,故稱爲‘乏‘。一切準備完畢後,司射上堂報告賓,賓宣佈射禮開始。州學的弟子把弓、箭、筭籌等器具搬到西堂下陳設好。

鄉射禮的核心活動是三番射。‘番‘是次、輪的意思,三番射就是射手之間的三輪比射。第一番射側重於射的教練。司射挑選六名德才兼備的弟子,將射藝相近者兩兩配合爲一組,一共三組,分別稱爲上耦、次耦、下耦,是所謂‘三耦‘,每耦有上射、下射各一名。每番比射,射手都是發射四支箭。

射禮開始,報靶者將報靶用的旌旗倚靠在侯的中央,爲全場指示箭靶中心的位置。司射命令三耦:‘依次而射,不得雜越!‘三耦都脫去左手的外衣衣袖,在右手拇指上戴上鉤弓弦用的扳指,在右手臂上套好護臂,左手執弓,右手的指間夾一支箭,另外三支插在腰帶中。

第一番射

三耦在堂下站定,司射在堂上作射儀的示範:先將左足踩到射位符號上,面朝西,再扭頭向南,注視靶的中部,表示心志在射箭,然後俯身察看雙足,調整步武,最後開弓射箭,直至將四支箭全部射完。

於是,上耦的兩位射手上堂射擊,按照司射的要求在射位站好,目光盯住靶心,等待司馬和司射的命令。司射在堂下命令道:‘不許射傷報靶者!不許驚嚇報靶者!‘上射向司射行禮後射擊,射出一箭後,再從腰間抽出一支箭搭在弦上,然後由下射射。如此輪流更替,直到將各自的四支箭射完。報靶者揚聲向堂上報告射中的結果。第一番射是習射,所以不管射中與否,都不計成績。

接着,上耦下堂,次耦上堂,雙方在西階前交錯時,相揖致意。次耦習射的儀式與上耦相同。最後,次耦下堂,下耦上堂習射。至此,司射上堂稟告賓:‘三耦都已射畢。‘

第二番射

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賽,要根據射箭的成績分出勝負。參加者除三耦之外,還有主人、賓、大夫和衆賓。主人與賓配合爲一耦,主人擔任下射,以示謙敬;大夫身份比較高,但爲了表示謙虛,都與士一一配合爲耦。堂下的衆賓也配合成耦。

首先由三耦比射。三耦到箭架前取箭,接着堂下的衆賓也前往取箭,然後在三耦的南面順序而立,以北面的位置爲尊。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20:09回覆此發言

59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司射命令上耦開始射擊。兩位射手相互拱手行禮後上堂,報靶者迅速離開靶位。司射宣佈說:‘凡是沒有射穿箭靶的,一律不計成績!‘兩位射手象第一番射時那樣輪流開弓射箭。

如果射中箭靶,負責計算成績的有司,就抽出一支筭籌丟在地上。上射的筭籌丟在右邊,下射的筭籌丟在左邊。如此這般,三耦全部射畢。

接着是由賓與主人配合成的耦、大夫與士配合成的耦、衆賓之耦先後上堂比射。比射的程序以及計算中靶次數的方法,與先前一樣。射畢,有司拿起剩餘的筭籌報告賓:‘左右射都已射完。‘司馬命令將射出的箭送回,報靶者聞聲應諾,拿着旌旗背朝箭靶站好。

於是,有司開始統計左右射的筭籌數量,先數右面那一堆筭籌,以兩根筭籌爲一‘純‘,右手一純一純地數到左手上;取滿十純則作一堆,縱向放在盛籌器的西側;再取滿十純時,就另作一堆放置。剩下的籌,如果是雙數,就按‘純‘爲單位,橫向放在十純一堆的西側;如果是單數,則要把零單的籌豎向放在‘純‘的西側,使總數一目瞭然。然後數左獲的筭籌。釋籌者拿着勝方淨勝的筭籌向賓報告比賽結果。如果是右獲一方勝,就說:‘右方勝了左方。‘如果是左獲一方勝,就‘左方勝了右方‘。淨勝數如果是雙數,要以‘純‘爲單位報告;如果有單數,則在純數之後再報單數。如果左、右獲筭籌的數量相等,就從雙方的筭籌中各取出一支報告賓,說:‘左、右方筭籌的數量相等。‘

司射命令三耦和衆賓:‘勝方射手脫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護臂,手執拉緊弦的弓(表示能射)。負方射手穿上左衣袖,脫下扳指和護臂,將弓弦鬆開。‘各耦射手先後上堂,負方射手站着將罰酒喝完,再向勝方射手拱手行禮。但如果負方是賓、主人和大夫,則不必執弓,以示尊優。司馬酌酒向報靶者獻酒,併到靶前的左、中、右三處致祭。司射酌酒向堂下的釋籌者獻酒,第二番射至此完成。

第三番射

第三番射的過程與二番射基本相同,只是比射時有音樂伴奏。樂工演奏《詩經·召南》中的《騶虞》,樂曲的節拍,演奏得均勻如一。司射在堂下宣佈:‘不按鼓的節奏射箭的,不得計數!‘三番射與二番射的程序相同,先由三耦比射,然後是賓、主人、大夫和衆賓順序比射。凡是應着鼓的節拍而射中靶心者,有司就抽出一支筭籌扔到地上,最後將比賽的結果稟告賓:勝方贏若干籌,或者是雙方射平。三耦、賓、主人、大夫、衆賓順序上堂,負方射手喝罰酒。三番射至此結束。

旅酬

旅酬是射禮的餘興節目,程序與鄉飲酒禮的旅酬基本相同,從身份高的人開始,依次向下進酬酒,先由賓酬主人,大夫酬衆賓之長,直到將在堂上就坐的所有賓客都進過酬酒。最後二位受酬者站在西階上,依尊卑之序向堂下的各位衆賓酬酒,直到全部輪遍。其間,堂上堂下的音樂或間或合,歌奏不已,盡歡而止。

賓起身告辭,走到西階時,樂工奏《陔》的樂曲。賓出大門,衆賓也都隨之出門,主人在門外以再拜之禮相送。次日,賓到主人家拜謝,隨後,主人到賓家拜謝。

二、射以觀盛德

射禮的性質是什麼?有學者認爲,射禮‘具有軍事訓練的性質‘;也有學者見古代國學、鄉學中有教射的科目,認爲是軍事教育。其實並非如此。

上古社會素樸無華,射事屬於男子。所以,男孩出生之初,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弓箭射天地和四方,希冀他將來成爲一名志在天地四方的男子漢。

高超的射藝,原本是勇力與技巧相結合的技藝。例如,養由基百步穿楊,孟子說,‘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孟子·萬章下》),能射出百步之遠,是勇力過人的表現;而能射穿百步之外的楊樹葉,就不僅僅是勇力所能達到的了,還必須有技巧。

春秋時期,人們注重射手的力量和準確性,《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潘黨與養由基將七副盔甲疊在一起,居然能一箭射穿。古代的箭靶一般用獸皮製作,故簡稱‘皮‘。以較量射中、射穿爲目的的比賽,稱爲‘主皮之射‘。孔子對這種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力量的比賽很不以爲然,認爲違背了‘古之道‘,他說:‘射不主皮,爲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論語·八佾》)他認爲,能否射中‘皮‘,取決於射手的體能,不值得看重;所當注重的,是射手的德行和修養,這是一種‘飾之以禮樂‘(《射義》)、寓教於射的活動,與軍事訓練有本質區別。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20:09回覆此發言

60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儒家認爲,要想射中目標,必須‘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射義》)。正如我們在前面所介紹的,儒家的禮樂思想的主旨,是強調用樂來引導心志的中正、用禮來規範形體的正直。儒家巧妙地抓住了射與禮樂的結合點,在保留比射的形式的同時,重塑了射禮的靈魂。射手的一步一式都必須體現禮樂之道,‘進退周還必中禮‘(《射義》)。四肢發達、勇力無比而不知禮義者,在射禮中將無所措手足。

據《周禮·地官·鄉大夫》記載,行鄉射禮時,鄉大夫要向圍觀的衆庶徵詢對射手錶現的評價。評價的項目有五條:‘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興舞。‘第一番射,不計成績,只要求容體合於禮,所以說是‘容‘。第二番射,屬於正式的比射,射中箭靶才能計算成績,所以說是‘主皮‘。第三番射,射手不僅要容體合於禮,而且要按照樂節發射,所以說是‘和容‘;由於射姿與樂節相配合,所以又說是‘興舞‘。在鄉射禮的評價體系中,所注重的是‘和‘與‘容‘。漢儒馬融將‘和‘解釋爲‘志體和‘,就是心志與體態相和,頗得其旨。‘和容‘射禮的最高境界,是射手深層修養的外現。儒家的射禮,實際上是逐步誘導射手學習禮樂、使心志與形體都合於‘德‘的教化過程。

三、‘發而不中,反求諸己‘

儒家將往昔的田獵之射,提升爲富有哲理的普遍之道,內涵十分豐富,其主題之一,就是把射禮作爲正心修身、反躬自省的一種方式。

《射義》說:‘射之爲言者繹也,或曰舍也。繹者,各繹己之志也。故心平體正,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則射中矣。‘意思是說,所謂射,是尋繹的意思。射者身份各不相同,但都應在射禮的過程中尋繹自己的志向。只有心氣平和,體態正直,緊握弓箭,瞄準目標,纔有可能射中。《射義》還提出,無論是做父親的、做兒子的,還是做人君、人臣的,都要把箭靶作爲自己的道德標準來射。儘管同用一個箭靶,但各人所要命中的道德目標卻各不相同。射鵠的過程,就是反覆內省、存養、進取的過程。因此,孔子說:‘發而不失正鵠者,其唯賢者乎!‘(《射義》)

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人生不會一帆風順,如何面對待失敗,培養起百折不回的毅力,從失敗走向成功,可以從射禮中得到體悟。《射義》說:‘射求正諸己,己正然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射箭的成敗,關鍵在於能否調整好自己的體態和心志。發而不中中,根本原因在於自身,不要怨天尤人,尤其不要埋怨射中者,而是要‘反而求諸己‘,反躬自問。

中國古代的射禮傳入朝鮮半島後,對當地的儒家化產生了重要影響。這種影響,至今仍能強烈地感覺到。韓國人把射箭稱爲‘弓道‘,認爲它含有深刻哲理,在健身的同時,可以涵養心性和道德,而不是一種簡單的體育運動。目前,韓國弓道協會有二十多萬會員。筆者數年前曾在韓國漢城參觀過白雲山弓道俱樂部,見到了古代的角弓,教練爲我作了使用的示範。牆上貼着的‘練功八法‘中,就有‘發而不中,反求諸己‘等文句,這是國內已經看不到了的場面,令人既感到親切,又感到失落。

四、‘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人在社會中生存,就必然會與他人之間出現競爭,如果沒有健康的競爭心態,就很容易引發惡鬥、影響社會安定。如何處理這類問題,關係到國家長治久安。

孔子認爲,人只要注重提升精神境界,自然就會淡泊名利,平心靜氣地對待競爭。他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意思是說,君子以修身進德爲本,所以不妄與別人爭高低。如果一定要說有所爭,那就是比射了。比射要分勝負,輸了要當衆飲罰酒,所以君子在比賽中要力爭勝利,但在比賽時,卻是處處與對手揖讓而升,下來後一起飲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所謂‘揖讓而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與合耦的射手上堂比射時的一連串禮節。例如,第一番射開始時,上耦的兩位射手拱手謙讓後,從庭西並排往東走,上射在左側,下射在右側;走到正對着西階的地方,兩人拱手謙讓,然後北行;到西階下,彼此再次拱手謙讓。於是,上射先登階,走到第三級臺階上時,下射才走上第一級臺階,兩人之間要空一級臺階。上射走到堂上後,要略向左側站立,以便爲下射讓出登堂的地方,並在此等待;下射登堂後,上射面朝東向他拱首行禮,然後並排向東走去。當兩人都走到正對着射位符號的地方時,面朝北行拱手禮,然後北行;走到射位符號前時,再次面朝北行拱手禮。司射在合耦時,充分考慮到了他們的水平,每一耦的上射與下射,水平都比較接近,競爭必然比較激烈,二者之間必有勝負。但是,射禮要求射手每一個儀節都彼此敬讓,每一番射都是如此。以次來培養競爭者的修養。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20:09回覆此發言

63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明君臣上下相尊之義:燕禮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之十四

明君臣上下相尊之義:燕禮

燕禮之‘燕‘通‘宴‘,義爲安閒、休息。燕禮是古代貴族在政餘閒暇之時,爲聯絡與下屬的感情而宴飲的禮儀。燕禮可以是爲特定的對象而舉行的,如出使而歸的臣僚、新建功勳的屬官、聘請的貴賓等,也可以是無特殊原因而宴請羣臣。天子、諸侯、族人各有燕禮,但多已亡佚,本篇爲諸侯宴請臣下之禮。燕禮的儀節比較簡約,以飲酒爲主,有折俎而沒有飯,只行一獻之禮,意在盡賓主之歡。《儀禮》有《燕禮》一篇記燕禮的禮法,《禮記》有《燕義》一篇記燕禮的禮義。

一、燕禮的陳設

燕禮是在路寢舉行的。古代天子有六寢,路寢一,小寢五。諸侯有三寢:路寢一、小寢一、側室一。路寢是正寢,是天子、諸侯在此聽政、處理事務;小寢是休息的地方。

燕禮開始之前,有司們要陳設好各種器物。膳宰將餚饌陳設在路寢的東側。編鐘、編磬、鍾、鎛、鼓等樂器陳設在堂下的東、西兩階之間。在正對着堂屋東側屋檐滴水處的地方,放着洗手時接棄水用的盆--洗;洗的東邊是盛水器--罍;洗的西邊是稱爲‘篚‘的竹筐,裡面陳放着爵、觶等供卿大夫用的酒器。國君使用的酒器是用象牙裝飾的,稱爲‘象觚‘。陳放象觚的篚稱爲‘膳篚‘,設在洗的北邊。

國君與卿大夫的酒尊也是分開的。卿大夫用的是兩隻方壺,陳設在堂上的東楹柱之西。國君專用的酒尊稱爲‘膳尊‘,陳設在卿大夫的酒尊之南,上面用粗葛布或細麻布覆蓋,尊的底部有托架。參加燕禮的還有許多尚未得到爵命的士,稱爲‘士旅食者‘,他們用的是兩把圓壺,陳設在門內的西側。

順便要提到的是,燕禮吃的是狗肉。狗肉香氣濃郁,又能補益身體,是古人喜愛的食品。古人在十分鄭重的場合用牛、羊、豕;在相對隨意的場合則用犬。古代寢廟門外的東、西兩側都有竈,吉禮用東邊的竈,凶禮用西邊的竈。燕禮的狗肉在東邊的竈上烹煮。

二、席位與尊卑

參加燕禮的人很多,身份與地位有很大差別,因此,席位的安排要體現出尊卑與等差。

《燕義》說:‘君席阼階之上,居主位也;君獨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適之義也。‘國君的席位設在阼階之上,居於整個禮儀的主位。儀式開始時,惟有國君一人上堂,獨自面朝西而立,其餘的人都站在堂下。‘適‘與‘敵‘通,是匹敵的意思,‘莫敢適‘是說國君是一國的至尊,沒有人敢以與國君相匹敵的身份與之行禮。

國君就位之後,卿、大夫、士、士旅食者等在小臣的引導下進入寢門。卿大夫在門內的右側、面朝北、按照尊卑的順序並排而立,尊者在東。士在門內的左側、面朝東並排而立,尊者在北。士旅食者在門內左側、面朝北而立,尊者在東。

卿大夫等站定後,‘君立阼階之東南,南鄉,爾卿,大夫皆少進,定位也‘(《燕義》),意思是說,國君下堂,站在阼階東南,‘南鄉‘,‘鄉‘通‘向‘,南向就是面朝南;‘爾卿‘,‘爾‘通‘邇‘,是靠近的意思,爾卿就是說國君向諸卿行禮,讓他們近前來。於是,諸卿的隊列轉而面朝西,尊者在北;國君又向大夫行拜禮,讓他們近前來,大夫只是稍稍上前,隊列的方向不變;士的隊列依然在原地。如此,國君面朝南,卿、大夫、士等分立於東、南、西三面,圍擁着國君。君臣的這一方位,正是燕朝之位,所以這一程序含有定君臣之位的意思。

在燕禮進行的過程中,賓和卿大夫先後要登堂入席,他們在堂上的席位也預先作了安排:賓的席位在堂上的戶、牖之間;上卿的席位在賓席的東側,上卿中的尊者席位在東首。大小卿的席位在賓席的西側,其尊者的席位在西首,靠近賓席;大夫的席位接着小卿的席位往西排,如果大夫的人數較多,西側排不下,可以在西序之前折而往南坐。席位安排的原則是,地位越尊,離國君的距離越近。士沒有資格在堂上就坐,席位安排在庭中的東方。

三、賓與主人

古禮宴飲之禮,一定要設主人和賓,否則就不成其禮。前面介紹過的鄉飲酒禮和鄉射禮都是如此,燕禮自然不能例外。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220:12回覆此發言

*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按照常理,燕禮的主人應該由國君擔任,賓則由卿中的尊者擔任。但是,禮儀中的主人與賓平起平坐,彼此匹敵。如此一來,就會發生兩個問題,其一,卿在朝臣中的地位最高,地位僅次於國君,尊卑最爲接近。如果以國君爲主人、卿爲賓,則國君勢必要處處與卿分庭抗禮,不免有‘國有二主‘之嫌;其二,如果讓國君擔任主人、卿擔任賓,則兩人始終爲繁瑣禮儀所累,難以盡興暢飲。因此,燕禮使用了一種變通的方法:讓主管膳食的宰夫擔任主人,宰夫的爵等是士;另選一位大夫擔任賓。讓宰夫和大夫去周旋揖讓,不僅沒有了君臣無別的顧忌,而且可以使國君和卿得到解脫,坐觀其成,歡聚燕飲。所以,《燕義》說:‘設賓主,飲酒之禮也;使宰夫爲獻主,臣莫敢與君亢禮也;不以公卿爲賓,而以大夫爲賓,爲疑也,明嫌之義也。‘

賓的人選,由國君指名決定,被指名者要稍稍上前婉言推辭,表示不敢當。在國君重申剛纔的決定之後,賓這纔再拜叩首,接受任命,併到大門外等待主人的正式邀請。於是,國君在庭中向卿大夫行拜禮,然後上堂入席。接着,有司迎賓入門,來到庭中。儘管燕禮中的賓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賓,但在形式上依然是燕禮中的重要人物,所以,在賓進入中庭之後,國君要從堂上走下一級臺階向他作揖,以表示優禮。

同樣,宰夫雖然擔任主人,但他只是代替國君獻酒的主,並非燕禮上真正的主人。因此,宰夫在上、下堂時都不得走阼階,而只能與其他人一樣走西階。

四、賓主的一獻之禮

燕禮從賓、主行一獻之禮開始。賓主上堂後,彼此行禮。然後,主人準備向賓獻酒。獻酒的儀節是程式化的,在燕禮中反覆出現,爲了行文簡明起見,這裡先將獻酒的禮節作一介紹,後面從略,不再重複。按照宴飲禮節,主人在斟酒之前,要先下堂到庭中的‘洗‘之前洗手、洗酒爵(或觚),以表示鄭重和潔敬。此時,賓不能獨自在堂上安坐,那樣有役使主人之嫌,是自大的表現,所以要隨之下堂。此時,主人要辭謝對方下堂;賓則以禮作答。洗手、洗爵畢,雙方一起上堂。接着,主人再次下堂洗手,以示爲對方酌酒的鄭重。出於同樣的原因,賓要再次下堂,彼此之間辭讓的儀節與剛纔一樣。於是,雙方再次上堂,主人酌酒之後,向賓獻酒。賓拜謝後接過爵,入席坐下作食前祭祀,即先用脯醢祭祀,再用酒祭酒,意在紀念先世創造這些食物的人。賓祭畢,要稱讚酒的甘美;主人答拜;賓將爵中之酒飲盡,拜謝主人。主人答拜。這是主人向賓獻酒,稱爲‘獻‘。

接着是賓酌酒回敬主人,即所謂‘酬‘,儀節與‘獻‘基本一樣,只是賓、主的角色發生了轉換:賓成了敬酒者,而主人成了接受敬酒者,因此,兩人的禮節正好與前面相反。唯一的不同是,主人喝完酒之後,不能讚美酒的甘美,因爲酒是自己的。酬畢,主人執持空觚下堂,放入庭中的篚內。

照例,此時再由主人酬賓,一獻、一酢、一酬,一獻之禮纔算完成。但是,燕禮中的主人不是正主,賓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賓,主賓之禮不得掩蓋國君。所以,燕禮在儀式上不得不有所變通,在保持賓主儀式的同時,要兼顧到國君的尊嚴。爲此,在賓、主獻、酢之後,插入了主人向國君獻酒的儀節,這是其它宴飲禮節所沒有的現象。

主人向國君獻酒時,賓不敢在堂上安處,主動下堂迴避。國君請賓上堂,以示優禮,賓這才上堂站在西序的內側。主人下堂洗手、洗象觚(國君專用的酒器);然後上堂酌酒獻給國君。國君拜謝後接過象觚。主人下堂面朝北向國君行拜送禮。於是,國君作食前祭,祭畢,將象觚中的酒飲盡,拜謝主人。主人在堂下答拜,然後上堂接過象觚,再下堂放入膳篚。

按理,接着要由國君洗手、洗爵,酌酒之後酢主人,但是主人不敢與國君行此大禮,所以只能自己爲自己酢酒。主人下堂,另取一爵洗濯,再上堂酌酒。由於這酒是代表國君而酢,所以要從膳尊中酌取。然後下堂,在阼階下向國君再拜叩首。國君答以再拜之禮。接着,主人作食前祭祀,祭畢,將酒飲盡,向國君再拜叩首。國君答以再拜之禮,主人將空觚放入篚中。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220:12回覆此發言

65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主人酬賓的儀節,此時方纔得以繼續進行。主人下堂洗手、洗觚,上堂從方壺中酌酒後,向賓行拜禮。賓答拜還禮。主人代替國君祭酒,接着飲酒;賓不敢當此大禮而推辭。主人將觚中的酒飲盡後拜賓;賓答拜。主人洗觚之後從膳尊中酌酒,賓拜謝後接過觚,主人拜送。賓入席祭酒,祭畢,將觚放在脯和醢的東側。

五、四舉旅酬

主賓的獻酬禮完成之後,是國君自上而下地爲臣下進酒勸飲,即所謂‘旅酬‘。燕禮的旅酬,每次都以‘舉爵‘作爲開始的信號。而國君所舉之爵,要由專門的人(《燕禮》稱爲‘媵爵者‘)準備好,並放在國君的席位前。

由於與禮的人數很多,身份等級彼此不同,而且每人都要被輪到,燕禮的程序相當漫長而繁複。《燕義》把這一系列程序概括爲如下的幾句話:‘獻君,君舉旅行酬;而後獻卿,卿舉旅行酬;而後獻大夫,大夫舉旅行酬;而後獻士,士舉旅行酬;而後獻庶子。‘

‘獻君,君舉旅行酬‘,是爲賓舉旅酬。‘而後獻卿,卿舉旅行酬‘,是爲卿舉旅酬。‘而後獻大夫,大夫舉旅行酬‘,是爲大夫舉旅酬。‘而後獻士,士舉旅行酬‘,是爲士舉旅酬。庶子的地位卑微,不再爲之舉旅酬。所以,在燕禮中先後要爲賓、卿、大夫、士等四次舉爵勸酒,即所謂‘四舉旅酬‘。

燕禮旅酬的大致過程是:主人向賓獻酒之後,向國君獻酒,國君飲盡後,往爵中酌滿酒、高高舉起,向在座者酬酒勸飲;接着,主人向卿獻酒,卿飲盡後酌酒高舉,向大家酬酒勸飲;主人又向大夫獻酒,大夫飲盡後酌酒高舉,向大家勸飲;主人又向士獻酒,士飲盡後酌酒高舉,向大家酬酒勸飲;最後,主人向庶子獻酒。如此由上而下,酬及每一位與禮者。整個過程如同接力賽,一環扣一環,緊湊而又熱烈。

其間,先是堂上的樂工在瑟的伴奏下,歌唱《鹿鳴》、《四牡》、《皇皇者華》等樂曲。演唱完畢,主人向樂工獻酒。接着,吹笙者站在鍾、磬的中間,吹奏《南陔》、《白華》、《華黍》等樂曲。演奏完畢,主人向吹笙者獻酒。之後,堂上堂下交替歌奏樂曲:堂上鼓瑟《魚麗》之歌,堂下則笙奏《由庚》之曲;堂上鼓瑟《南有嘉魚》之歌,堂下則笙奏《崇丘》之曲;堂上鼓瑟《南山有臺》之歌,堂下則笙奏《由儀》之曲。接着歌奏地方樂曲:《周南》中的《關雎》、《葛覃》、《卷耳》,《召南》中的《鵲巢》、《采蘩》、《採》。此時,往往要用射箭的方式來樂賓,儀節與鄉射禮一樣。

正式的禮節至此結束,接着進入‘無算爵‘的階段。每人的席前都擺上了佐酒的餚饌,此時飲酒,相互勸酒,不再計算行爵的次數,可以隨意酌飲、相勸,至醉而休。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在無算爵之時,也絕對不允許因醉失禮,爲此而專門指定了監酒者對與禮者進行督責。

入夜,阼階、西階、庭中以及門外,都有火燭照明。賓微醉時,取走自己席前的脯、下堂。樂工奏《陔》的樂曲,賓將所取的脯賜給敲鐘的樂工,然後出門。卿、大夫隨之出門。

六、燕禮所要表達的君臣大義

中國古禮的高妙之處在於,每一個看似平淡的儀節,都賦予了很深的禮義,行禮之時,即不知不覺受到德的浸潤,即使在燕禮這樣的閒暇燕飲之禮中也不例外。

例如,國君舉酬酒於賓,或者賜爵於其他人,受賜者都要特地下堂、面朝北行再拜稽首之禮,這是臣子對國君應有的禮節。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國君是國家的代表,不如此則不足以表達內心的崇高敬意。制禮者希望通過這樣的禮節,來培養臣下勤勉力於國事的意識。

國君雖然是一國的至尊,但禮是雙方的行爲,中國古禮的原則之一,是講究禮尚往來。如果一方虔敬地行禮,而另一方卻毫無表示,是非常失禮的。即使尊卑如君與臣,也是如此。因此,國君爲了表示謙讓,讓小臣下堂加以阻止,於是受賜者上堂完成拜禮。不僅如此,每次臣下向國君行禮之後,國君都要以禮答拜,這就是《燕義》所說的‘禮無不答‘。禮無不答就是禮尚往來,是東方人交往和溝通時尊重對方的特有方式。由答拜之禮可以引申到君臣之道,就是《燕義》所說的‘禮無不答,言上之不虛取於下也‘。不虛取於下,是儒家提倡的君臣之道的重要原則,《燕義》解釋說:‘臣下竭力盡能以立功於國,君必報之以爵祿,故臣下皆務竭力盡能以立功,是以國安而君寧。‘禮無不答是對國君的一種提示:不能只是要求臣下盡心竭力,而自己沒有相應的表示。在禮儀場合是如此,在治國之道上也是如此,對於爲國家建功立業的臣下,國君應該用爵祿來報答。如此,所有的臣下也都會努力地去建功立業,因而也纔會有君臣的和諧與國家的長治久安。所以,《燕義》又說:‘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這就是儒家所說的君臣上下之大義。

由君臣關係可以引申到君民關係。《燕義》說:‘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而有功,然後取其什一,故上用足而下不匱也;是以上下和親而不相怨也。‘意思是說,國君必須用‘正道‘來引導人民,人民接受了正確的引導,勉力去從事各自的工作,就一定會創造出充足的物質財富來。即使如此,國君依然輕徭薄賦,僅僅徵取其十分之一用於政府開支。君民相親無怨就是‘和‘,上下財用都不缺乏就是‘寧‘;‘和寧‘就可以走向天下大治。所以,《燕義》又說:‘和寧,禮之用也。‘可見,燕禮並非一場簡單的宴請,而有深義存焉,不過處處自然合理,毫無說教的痕跡罷了。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220:12回覆此發言

67回覆: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諸侯相接以敬讓:聘禮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之十五

諸侯相接以敬讓:聘禮

在古代,天子與諸侯、諸侯與諸侯之間,一般要在盟會等場合纔有機會見面。如果長期沒有盟會,爲了聯絡感情,要派卿大夫相互聘問,此即聘禮。聘禮是貴族之間的高級會見禮。天子與諸侯相聘問的禮節文獻闕如,今已不能得知。諸侯之間的聘禮,有大聘、小聘之分,兩者的儀節基本相同,只是使者的身份、禮物的多少等有所不同。《儀禮·聘禮》記載了大聘的儀節,《禮記·聘義》則闡述了聘禮的禮義。

一、聘禮梗概

組團告廟出發。

出聘的國家和使者,由國君和諸卿商定,並選擇一位卿擔任正使,稱爲賓;一位大夫擔任副使,稱爲上介;隨行的其它正式成員由士擔任,稱爲衆介,由司馬任命。

出行前一天,有國君在場,逐一覈驗禮品,確認齊備無誤後裝車,禮單交給使者。出行之日,使者要先在自家的禰廟進行告廟儀式,把行將出聘的事向廟主報告。出行之初,使者及隨行者要以物祭祀道路神。卿大夫在土堆旁用酒和乾肉致祭,接着飲酒,爲使者餞行。

入境郊勞設館致飧

到達聘問國國境前,使團要演習聘問的儀式。先堆土爲壇,再畫上臺階,模擬宮殿的殿堂;北面設置帷圍,象徵國君所在的方位;演習是鄭重的表示。入境時,所有人員起誓,決不違反聘問國的禮法。接着,謁見關人,說明來意。經國君同意後,使團入境。

使者到達近郊後,國君派卿帶着束帛前往慰勞,代國君致慰問之辭。使者用皮和束錦酬謝卿。接着,國君夫人派下大夫帶着棗和慄前往慰勞,使者用皮和束錦酬謝下大夫。

使者來到聘往國的外朝,大夫爲使團安排館舍,上卿在此致國君之命,請使者在此下榻,使者再拜叩首致謝。宰夫在堂上陳設饋贈給使者的食品,門外有米、禾草等物,副使和隨行人員也分別饋贈有食品。正式的食禮,應該包括腥(宰殺後尚未煮的牲)、飪(宰殺後煮熟的牲)、餼(未經宰殺的活牲)三類,而此時提供給使團的食品只有腥和飪,屬於非正式的禮儀,稱爲飧。

聘享。

聘享是聘禮中最核心的部分,分爲聘國君、享國君、聘國君夫人、享國君夫人等四個儀節。聘享之日,國君派下大夫到賓館迎接使者。使者將幣帛等禮品在廟門外展陳。國君任命卿爲上擯,大夫爲承擯,士爲紹擯,自己在大門內迎請使者。國君與使者上堂。使者面朝東代表自己的國君致詞,並將圭呈給國君。國君面朝西向使者行再拜之禮,親手接過圭。

聘畢,使者下堂出門,然後再次入門行享禮。使者奉束帛加璧,上堂面朝東代表自己的國君致詞,並向國君贈送幣帛。國君面朝西向使者行再拜之禮,親手接過幣帛。

向國君夫人行聘禮時,玉器用璋;行享禮時則用琮,儀節與聘享國君時一樣。但夫人不親自接受,而由國君代爲接受。

私覿

聘享之禮是代表自己的國家而進行的,此後,使者等還要以個人的名義拜謁國君國君,在這一禮儀稱爲私覿。私覿之前,先要由國君禮賓。國君出廟門迎賓入內,雙方上堂後,國君親自將漆幾授於使者,並用醴酒款待他。有司在庭中陳設作爲禮物的四匹馬。接着,國君向使者贈送束帛,使者再拜接受。

使者私下見國君,一手捧束錦,一手總攬四匹馬的轡繩而入。國君與使者相互揖讓後上堂。使者向國君呈獻幣帛,國君親手接受。副使、隨行人員私見國君的儀式與此類似。

歸饔餼

國君出廟門送使者。即將到大門口時,國君詢問對方國君的起居情況。使者回答後,國君行再拜禮,祝他平安無恙。國君又問及對方卿大夫的情況,並對使者辛勞而來表示慰問,又慰問隨行人員。

國君向使團饋贈駐在期間的食物,稱爲歸饔餼。饋贈的食物爲飪一牢、腥二牢、餼二牢,總共五牢;醯酒和肉醬共一百甕,米一百筥;此外還有米三十車,禾草三十車,柴薪和草料六十車。國君的夫人、卿大夫等也有饋贈。副使、隨行人員也分別受贈有相應的食物。

其間,國君邀請使團觀國之光,參觀宗廟和宮殿等。國君還以饗禮、食禮、燕禮等形式款待使者和副使;卿也以饗禮、食禮款待之。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220:15回覆此發言

68回覆: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問卿大夫。使者以國君的名義問候諸卿,隨後又以私人的名義拜見諸卿。副使等只以私人的名義拜見諸卿。

還玉賄禮

使團行將歸國之前,國君派卿將使者在聘禮中致送給自己的圭、致送給夫人的璋一併交還使者。之後,國君將束紡交給使者,請他轉交給他的國君,這一禮儀稱爲‘賄‘;又用幣帛等物作爲對享禮的回贈,這一禮儀稱爲‘禮‘。國君夫人派下大夫向使者回贈以籩、豆和酒。大夫向使者致送束帛等禮物。副使和隨行人員也都各有饋贈。

送賓

國君親往賓館會見使者,對使者奉君命來向自己和夫人行聘享之禮,又問候各位大夫表示感謝,對使者即將歸國表示送別之意。使者到朝上行三拜之禮,感謝國君的賜予。於是使者一行踏上歸途,當日在近郊住宿。國君又派卿前往贈物送行,派下大夫向副使贈物送行,派士向使者的隨行人員贈物送行。士要一直將使者一行送到國境。

覆命告廟

使者回到本國近郊時,請郊人稟告國君,然後穿上朝服,舉行禳祭後入城。使者將對方國君、卿大夫贈送的幣帛陳列在治朝上,使者執圭面朝北而立,副使手執璋站在使者的側。使者向國君覆命,詳盡稟告出使的經過。國君慰問使者、副使和隨行人員,並一一賜以幣帛。

使者在家的大門旁用束帛告廟儀式,告知廟主,出使歸來,酬勞隨行人員。副使回到自己家中,也要如此舉行告廟儀式。

二、聖王貴勇敢強有力者

在儒家的禮儀中,行禮時間的長短有很大差別。禮越重,則禮節越複雜、行禮的時間越長。聘禮、射禮屬於至大之禮,主要的禮節從天剛亮開始,差不多要到正午時才能結束。如此冗長的禮儀,一般的人來說,無法想象,如果不是強有德力者,沒有超羣的精神力量,就不可能堅持到底。

行禮的過程中,彼此敬酒,都只是象徵性地喝一口,即使是口渴難當,也不會取飲;席上的肉都快晾乾了,即使飢腸轆轆,也不會去吃;到日暮時分,別人都因疲倦而懈怠了,而行禮者依然莊敬、整肅,認真地履行着每一個儀節,因爲他知道,君臣、父子、長幼之義就蘊藏在其中。

只有能自始至終地完成全部禮儀的人,纔是德行強勁者。《聘義》說:‘此衆人之所難,而君子行之,故謂之有行。有行之謂有義,有義之謂勇敢。‘

君子就是有德行之士,有德行的士行事必然處處得宜(此處的‘義‘是‘宜‘的意思),能把握分寸,臨事果決勇敢。

《聘義》說有兩種強有力的勇敢者,一種是將勇力用於私鬥的勇敢者,實際上是危害社會的亂人,無足稱道;另一種勇敢者,‘天下無事,則用之於禮義;天下有事,則用之於戰勝‘;《聘義》說,後者纔是古昔聖王所推崇的勇敢者。這樣的勇敢者在戰爭年代能夠爲公義而戰,而且有決戰決勝的能力;在和平年代能奉行天子制定的重要禮儀,達到天下之大順;‘外無敵,內順治,此之謂盛德。故聖王之貴勇敢強有力如此也。‘

可見,聘禮、射禮等禮儀具有磨礪人的意志、激勵人的精神的作用。儒家制禮,並要求人們時時習行,正是要使禮義潛移默化,造就君子。

三、圭璋與德

聘禮中最重要的禮物是玉器,如聘國君的圭、享國君的璧;聘國君夫人的璋、享國君夫人的琮等,其中又以圭最爲重要。

古代用以朝見天子的圭有九寸長,下面有長度相等的託板。圭厚半寸,寬三寸,頂部左右各削去一寸半、呈銳角形;託板上用三種顏色橫向畫有六道圓圈,三種顏色的順序是硃色、白色、蒼色,硃色、白色、蒼色。聘問諸侯用的圭,託板只有硃色和綠色兩種顏色,圭和託板的長度都是八寸。這兩種託板末端都有長一尺的絲帶,上面爲玄色,下面爲纁色。

在出發前的告廟儀式之上,有司打開珍藏玉器的櫝,取出圭,交給宰。宰將圭交給使者。使者捧圭聆聽國君之命,並複述國君之命。然後接過璧、璋,最後,逐一仔細裝入盒子,然後啓程。使團入境、到達遠郊和下榻賓館後都要覈驗禮品。三次覈驗的重點是圭、璋等玉器,不僅要檢查是否完好,還要取出擦拭。珍視的程度可以想見。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220:15回覆此發言

69回覆: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據《聘義》記載,子貢對這樣的現象非常不解,因而問孔子,爲什麼君子‘貴玉而賤碈‘(碈是與玉非常相似的石頭)?是否因爲碈多而玉少,物以稀爲貴?孔子回答說,並不是因爲碈多而賤之,玉少而貴之,而是因爲玉的手感、觀感、質地都有獨特的優點;這些特點與君子所追求的品格非常相似:玉色溫潤而有光澤,很象仁;紋理縝密而堅硬,好比智;雖有棱角而不傷人,如同義;玉體垂之而下墜,似人的謙卑有禮;用物敲擊它所發出的聲音,開始時清揚遠播,結束時嘎然而止,如儒家的爲樂之法;瑕不掩瑜、瑜不掩瑕,與人的忠心外露相似;彩色見於外表,象人的信用沒有隱掩;玉的白氣,如虹貫日,好比是天;玉藏於山川,精氣徹見於外,猶如地氣;行聘禮使用圭璋時,不需要再加其它物品,恰如有德之人;天下之人都喜愛玉,好比萬物離不開道。玉具有的仁、義、禮、智、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種美好的品質,正是君子修身所要追求的目標,所以孔子說‘君子比德於玉‘,因而深深寶愛之。孔子引《詩經·秦風·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語,說明詩人心目中的君子,溫潤如美玉。

中國與墨西哥、新西蘭並稱世界三大古玉產地。中國的玉材分佈廣泛,玉器製作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國南北各地都已經能夠製作精美的玉器,而且器型豐富多姿,出現了系列化的傾向。到了夏商周時期,玉器的製作工藝已經相當成熟。與墨西哥、新西蘭不同的是,由於儒家賦予玉器以豐富的人文內涵,中國玉器就不再是僅供玩賞的工藝品,而成爲了文人展示內心德行或價值趨向的特殊物品,進而形成了君子佩玉之風。中國與玉相關的成語相當之多,與琳琅滿目的玉器相映成趣,形成了獨特的中華玉文化(參閱拙著《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第四講:《良渚‘琮王‘與中國史前時代的玉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至此,玉器在聘禮中的重要含義也就不難理解了。

四、還玉與重禮輕財

如前所述,出聘的使者在國君面前稟受圭璋是相當鄭重的。行聘享禮時更是如此:有司啓櫝取圭,交給副使;副使恭敬地轉授給正使;正使此時要‘襲‘。古代有‘裼(xi)襲禮‘,古人平時穿葛布衣或裘皮衣,外面要加一件稱爲‘裼‘的漂亮的罩衣,正式的禮服則穿在裼衣之外。在一般的禮儀中,行禮者的前襟不扣,並脫去左袖,意在露出裡面的裼衣。在特別隆重的場合,則要扣好前襟,套上左袖,將裼衣遮掩住,這就是所謂的‘襲‘。使者此時即將向聘問國國君行聘享禮,所以要‘襲‘而執圭。由於禮儀的隆重,聘問國一方先要‘辭玉‘,以示謙虛、不敢當,然後才同意使者上堂行聘享之禮。國君受玉時也要‘襲‘,以示對圭的敬重。可見,聘禮的隆重主要是透過對圭璋的敬意來體現的。

國君受玉完畢,使者的主要任務似乎已經完成。但是,在使者即將歸國之時,聘問國的國君派卿到使者的館舍舉行‘還玉‘的儀式,就是將先前接受的圭、璋原物奉還使者。使者‘襲‘而受圭,極其鄭重。接着還璋,儀式與還圭一樣。

人們不禁要問,國君既然已經收下圭璋,爲什麼又要送還呢?這一看似奇怪的現象,其實藏有很深的含義。試想,如果使者帶去的玉器非常精美、數量十分之多,而作爲主人的一方照單全收,則行禮雙方的興奮點就落在了禮品上,不僅有貪財之嫌,而且有違聘禮的本義。天子爲了親和諸侯,規定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使彼此以禮來相互勉勵。諸侯能以禮相交,就會外不相侵,內不相陵。這就是天子引導諸侯的高妙之處。因此,聘禮的目的在於聯絡感情,而不在於禮物的厚薄。用圭璋行聘,正是希望彼此以德行相砥礪。如果帶去的玉器太多,聘禮就成了以財物爲主,禮的本意就會被淹沒,勢必有傷於德行。《聘禮》說:‘以圭璋聘,重禮也;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矣。‘一方面要用辭玉、受玉以及襲等等的禮儀來突出禮的規格和莊重,另一方面又要用還玉的方式來突出禮的人文趨向,防止禮因規格很高而變質。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220:15回覆此發言

70回覆: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諸侯相聘問能重禮輕財,就是爲天下作表率,人民就會崇尚禮讓之風。這就是聘禮的製作之本義之一。

五、介紹而傳命,敬之至也

‘介紹‘一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得非常廣泛,一般指溝通雙方的第三者的言語或行爲,但很少有人知道,‘介紹‘原本是指古代禮儀中的一種傳話方式。

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朝見天子或者諸侯相聘問,相見伊始,彼此之間有相當的距離,主、賓不能直接對話,而要通過站立在彼此之間的人來傳話,客人一方傳話者稱爲‘介‘,主人一方的傳話者稱爲‘擯‘。主、賓之間的距離長短,依雙方的地位而定,地位越尊,距離越遠,中間的介也就越多。《聘義》說:‘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幾位介都有專門的名稱,居首者一人稱‘上介‘;居中者或一人、或三人、或五人,均稱爲‘承介‘,承是承接的意思;居尾者稱‘末介‘。擯也是如此,有上擯、承擯、末擯之別,只是人數比介要少些。擯、介的身份有尊卑之別,一般來說,上擯爲卿,承擯爲大夫,紹擯爲士;介也是如此。

雙方相見之初,各陳擯、介。賓要對主人說的話,先告知上介,上介傳於承介,承介傳於末介;末介再傳於對方的上擯,上擯傳於承擯,承擯傳於末擯,末擯傳於主人。主人的回話,則按照與此相反的順序傳達於來賓。這就是《聘義》所說的‘介紹而傳命‘,‘紹‘是繼續、承接的意思。《聘禮》中,使者行聘享之禮前,雙方在廟門內各陳擯介,但行文相當簡略,所以,我們必須作如上的說明,讀者才能明白。

爲什麼雙方說話要由介來紹而傳之呢?這是古人表示敬意的一種方式。古人相接,不能直指對方姓名,那樣是失禮的表現,而要稱對方的表字,這樣就能在謙遠之中顯示出尊敬;稱對方爲閣下、稱天子爲陛下等,都是同樣的意思。《聘義》說:‘介紹而傳命,君子於其所尊弗敢質,敬之至也。‘意思是說,君子對於尊者,不敢直面對話,因而用通過擯介傳命的方式來表達備極敬重的心意。現代漢語中的‘介紹‘一詞正是來源於此,並且殘留着古意。

六、最早的外交禮儀程式

《聘禮》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外交禮儀規範的文本,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外交禮儀規範的文本。它確立了一系列外交禮儀的原則,展現了我國古代發達的禮儀文化的一個側面,下面略舉數端。

互利互惠

出訪途中往往要經由其它國家,在到達其邊境時不得隨意闖入,而應該向邊防管理者提出借道的申請,先徵得對方同意,這是對它國領土和主權的尊重。過往國國君一般應該准予通行,並提供方便,向過境人員饋贈牛、羊、豕等食物以及牲口用的草料等必須的物品,然後派人帶路,直到走出國境爲止。過境者在入境之前則要起誓,保證遵守過往國的法令,決那麼在到達其邊境時不擾民。類似規定提供了外交活動中彼此尊重、互利互惠的關係的、可供操作的範式。

外交禮遇

使團是國家的代表,在出訪時理應受到東道國的特別關照。例如,使團入境後,國君要派人到邊境迎接,接着要派大夫前往行郊勞之禮,慰問風塵僕僕的客人;下榻以後,主人要提供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的條件;要提供駐在期間所需的各種食物;邀請他們參觀宗廟、宮殿等地,即所謂‘觀國之光‘;回國前要爲之準備旅途所需的各種食物。類似的規定,《聘禮》中觸目皆是。

WWW⊕т tκa n⊕¢O

禮儀規範

外交是國與國的交往,處處涉及到國家的形象。在繁複的禮儀中先後出面的人物,其身份、舉止、語言都要合於禮,《聘禮》中都給出了規範,使出訪者有所遵循。

例如,聘享之禮,國君要親自到廟門之內迎接使者,接受圭璋的儀式要在宗廟舉行,北面拜貺,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也。爲了表示自謙,出聘者不能在與自己身份相當的人的宗廟中下榻,而應該降一等,卿住在大夫的宗廟,大夫住在士的宗廟,士則住在工商之人的舍中。

饋贈使團成員的腥、飪、餼、米禾、芻薪等的數量,以及陳設時正鼎、陪鼎、籩豆、簠簋的位置、朝向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得隨意擺放。

國君宴請使者,食禮一次,饗禮兩次;宴請副使,則食禮一次、饗禮一次;使者和副使都要在次日到朝上拜謝國君。大夫宴請使者,饗禮一次、食禮一次。大夫宴請副使,則食禮、饗禮選其一就可以了。

限於篇幅,不再列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原文。《儀禮》記載的各種規範,成爲我國古代外交禮儀的淵藪,被歷代政府所沿用或根據社會的變遷而改造。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220:15回覆此發言

71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稱情而立文:喪服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講話之十六

稱情而立文:喪服(上)

大凡文化比較進步的民族,在親人死亡時,都會用某種特定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哀痛。在我國古代的禮儀中,有‘禮莫重於喪‘之說。因爲一般的禮儀一天或者幾個時辰就結束了,而喪禮前後長達三年之久,而且儀節極爲複雜,內涵也相當豐富。喪服制度是喪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古代宗法制度相爲表裡,是古代社會生活中非常突出的文化現象之一。《儀禮》有《喪服》一篇,是古代喪服制度的原典性文獻,相傳爲子夏所傳。《禮記》則有《雜記》、《喪服小記》、《大傳》、《喪大記》、《問喪》、《服問》、《三年問》、《喪服四制》等篇討論喪服的禮義。歷代學者討論喪服的著述可謂汗牛充棟,問題極形複雜,本文試作粗淺的介紹。

一、以三爲五,以五爲九:親屬關係的確立

喪服制度的原則,《荀子·禮論》說是‘稱情而立文‘,意思是說,喪服的節文是按照生者與死者的感情深淺來確立的,而感情的深淺是由彼此關係的親疏決定的。

從理論上來說,一個家族的繁衍永遠沒有窮盡,因此,人的親屬系統總是在向上下、左右不斷擴大。爲着生活和管理的便利,需要劃分家族。任何人與父親、兒子的血緣關係都是最近,相處最爲密切,恩情也最深。因此,古人將父、己、子三代作爲家族的核心。以此爲基點,通過兩次往外擴展來確定家族的範圍,這就是《禮記·喪服小記》所說的‘親親,以三爲五,以五爲九‘。‘三‘,指的就是父、己、子三代。由父親往上推一代是祖父,由兒子向下推一代就是是孫子,經過這樣一次擴展,親屬關係就由原來的三代延伸爲祖、父、己、子、孫五代,這就是‘以三爲五‘的意思。接着,再由祖、父、己、子、孫五代分別再向上、向下推兩代,經過這一次擴展,親屬關係就延伸爲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孫、曾孫、玄孫九代,這就是‘以五爲九‘的意思。

爲什麼要將親屬關係擴展到九代呢?因爲人一生中能夠見到的直系親屬,向上數最多不過到高祖,向下數最多到玄孫,這是一個極限範圍。以此爲基礎,旁系親屬從兄弟開始,可以有從父兄弟(與自己同祖父的兄弟)、從祖兄弟(與自己同曾祖的兄弟),最遠只能到族兄弟(與自己同高祖的兄弟)。如此,上至高祖四代,下至玄孫四代,加上自身一代,一共九代,包括從父兄弟、從祖兄弟、族兄弟等在內,構成了習慣上說的九族,囊括了本宗家族的全部成員。

中國古代用九族劃分家族的方法,至遲在宋代傳就已傳到朝鮮,併爲朝野普遍接受,世世代代沿襲不廢。爲了更加簡明,他們用‘寸‘

作爲基本單位來表示家族之內的關係,對於我們理解親疏關係有一定幫助,要點如下:

凡是父子直系相傳的關係都是一寸。高祖與曾祖、曾祖與祖父、祖父與父親,兒子與孫子、孫子與重孫、從孫與玄孫,彼此都是父子關係,所以都是一寸的關係。在宗法理論中,夫婦一體,所以夫婦之間沒有‘寸‘的距離。一母所生的兄弟姐妹,彼此也沒有‘寸‘的距離。因此,子女與母親的關係同於父親,都是一寸。

橫向的關係都是兩寸。父親的兄弟屬於旁系親屬,他們都要另立一宗,彼此的關係要比父子關係疏遠,因此規定爲兩寸,如自己與堂兄弟、堂兄弟與再從兄弟、再從兄弟與三從兄弟,都是兩寸的關係。

如此,在五服關係的座標上彼此的親疏關係,只要說出寸數,就完全清楚了。如堂兄弟是二寸,從兄弟是四寸,再從兄弟是六寸,都是兄弟關係;與伯叔的關係用直系的寸數加上旁系的寸數,如叔叔是三寸,堂叔是五寸,從叔是七寸,都是單數。寸數越多,關係越疏。從高祖到玄孫,關係最遠的是八寸,所以,韓國人常用‘同高祖八寸‘表示一個家族,圖示如下:

高祖

1寸|

曾祖--曾祖兄

1寸|

祖--祖兄--祖堂兄

1寸|

父--叔伯--堂叔伯--從叔伯

1寸|

自己--堂兄弟--從兄弟--再從兄弟

1寸|

子--侄--堂侄--從侄

1寸|

孫--兄孫--堂兄孫

1寸|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220:16回覆此發言

72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曾孫-兄曾孫

1寸|

玄孫

這種方法在南北朝鮮至今仍在使用,我們在與他們交往時,常常可以聽到他們直接用寸數來表示親屬關係。幾年前,韓國嶺南大學的一位教授在東北找到了他的一位失散多年的親戚,回到北京後,他激動地告訴筆者:‘他是我的五寸叔父!‘五寸叔父是堂叔父,關係很近,所以他特別高興。

二、上殺、下殺、旁殺:喪服等差的確立

如果凡是佔一點親的人死了都要服喪,則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服喪,這就很難有正常的生活,社會也就沒法發展。因此,古人將服喪的範圍限制在九族之內。

但是,九族之內的親疏關係有很大差別。父、已、子三代最親,而無論向上、向下還是向旁系,親情關係都是越來越疏遠,自己與祖父、孫子不僅在血緣上隔了一層,而且相處的時間一般也比父、子少,彼此的情感自然會遞衰。與曾祖、高祖就更是如此了,甚至可能從未見過面,只是聽父祖說起,情感自然會再度遞衰。這種遞衰的現象禮書稱爲‘減殺‘,‘殺‘(shai)是減少、減損的意思。

如前所述,禮的表現形式是與人的內心情感相一致的。在如此親疏不同、恩情不一的家族中,自然不可能用同一種喪服。古人根據家族內親情‘減殺‘的原則,制訂了與之相對應的五種等次的喪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直系向上,親情逐代減殺,喪服的等級也由重到輕地下降,稱爲‘上殺‘,例如,爲父親服斬衰,爲祖父母服不杖期,爲曾祖父母、高祖父母服齊衰三月。

直系向下,親情也逐代減殺,喪服的等級也由重到輕地下降,稱爲‘下殺‘,例如,父親爲嫡長子服斬衰,爲嫡孫服不杖期,爲曾孫、玄孫服緦麻。

同樣,親情向旁系親屬的減殺,稱爲‘旁殺‘,如爲親兄弟服齊衰不杖期,爲從父兄弟服大功,爲從祖兄弟服小功,爲族兄弟服緦麻。

不同的親屬關係服不同的喪服,《禮論》說是‘稱情而立文‘,是與不同的情感相適應的。上殺、下殺、旁殺的結果,函蓋了人一生中所有的親屬,所以《禮記·喪服小記》說‘上殺、下殺、旁殺而親畢矣‘。

五等喪服的範圍,包括了高、曾、祖、父四代以內的所有親屬,最輕的喪服是緦麻,所以《禮記·大傳》說:‘四世而緦,服之窮也。‘因此民間往往用‘五服‘來指代家族關係,用是否出了五服來衡量彼此是否屬於同一個家族。那麼,出了五服的遠親有喪事時,又應該如何處理呢?《大傳》說有兩條原則,一是‘五世袒免‘,就是說,五世之親有喪事,不必爲之服喪,只要在入殮、出殯時左袒、著免(wen,‘著免‘是在頭上結一條一寸寬的喪帶)就可以了;二是‘六世,親屬竭矣‘,到了六世,儘管彼此的先祖有親緣關係,但親屬關係就此斬斷,即使對方有喪事,也可以不作任何表示。可見,‘五世袒免‘是一種過渡性的喪飾。

三、五等喪服的十一小類

五等喪服,由重到輕依次爲斬衰(cui)、齊(zi)衰、大功、小功、緦(si)麻,五服之內又有細分,一共有十一種服喪的情況,其名目和服喪對象大略如下。

斬衰是五等喪服中最重的一等。

1、斬衰三年。斬衰《禮記·喪服四制》說:‘其恩厚者其服重,故爲父斬衰三年,以恩制者也。‘服斬衰的對象最少,在本宗內只限於子女爲父親、妻子爲丈夫、父親爲嫡長子等少數幾種情況。

齊衰是次於斬衰的喪等,根據親疏的不同,有用杖(喪杖)與不用杖的區別,喪期也有長短,總共有四種情況:

2、齊衰三年。父卒爲母,母爲長子服。《喪服四制》說:‘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治之也。‘

子女對於父親、母親的恩愛是相同的,但在喪服上卻有所不同,主要是出於‘家無二尊‘的考慮,實際上是爲了突出父系的主體性。

3、齊衰杖期。父在爲母、夫爲妻服;喪服與齊衰三年全同,但喪期爲期年(一年)。

4、齊衰不杖期。爲祖父母,世、叔父母,兄弟等服之;與以上兩種喪服的主要差別是

不杖。

5、齊衰三月。爲曾祖父母等服之,庶人爲國君也用此服。

大功

6、大功九月、七月。爲從父兄弟、丈夫的祖父母等服之。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220:16回覆此發言

73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7、大功殤九月、七月。此服主要是爲殤者而服。爲子、女的長殤、中殤;兄弟之長殤、

中殤等服之。

(8)繐衰是一種特殊的喪服,諸侯之臣爲天子服之。

小功

9、小功殤五月。爲叔父之下殤、兄弟之下殤等服之。

10、小功五月。爲從祖祖父母,從祖父母,外祖父母等服之。

緦麻

11、緦麻三月。爲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妻之父母、舅、甥、婿等外親服之。

五服與九族以及外親、妻親(外親和妻親詳見第六節)的關係非常複雜,因此,古人每每畫爲圖表,以便查閱、記誦。長沙馬王堆帛書中已經出現‘喪服圖‘。在敦煌文書中也發現了依據唐代喪服制度而作的‘喪服圖‘,但分爲三圖,比較複雜。現在我們將先秦時期的喪服關係簡略列如下表。

高祖父母

(齊衰三月)

族曾祖父母

(緦麻)曾祖父母

(齊衰三月)

族祖父母

(緦麻)從祖

祖父母

(小功)祖父母

(不杖期)

外祖父母、

從母(小功)

族父母

(緦麻)從祖父母

(小功)世父母、叔父母

(不杖期)父

(斬衰三年)母:

父卒則爲母(齊衰三年);

父在爲母(杖期)從母昆弟、

舅、舅之子、

甥、(緦麻)

族昆弟

(緦麻)從祖昆弟

(小功)

從父昆弟

(大功)昆弟

(不杖期)

己妻

(杖期)妻之父母、(小功)

族昆弟之子

(緦麻)從父昆弟之子

(大功)昆弟之子

(不杖期)子:

長子(斬衰三年);衆子(不杖期)嫡婦(大功);庶婦(小功)

從父昆弟之孫

(緦麻)昆弟之孫

(小功)孫:嫡孫

(不杖期);庶孫

(大功)

昆弟之曾孫

(緦麻)曾孫

(緦麻)

玄孫

(緦麻)

喪服簡圖

四、服術有六:確定喪服的原則

服喪的原則,以單個的家族爲主體,但又不侷限於該家族。家族不過是社會的一個細胞,細胞要存活,就要與其它細胞聯繫、與有機體聯繫。簡單來說,一個家族不同輩份的人都要與異姓家族建立婚姻關係,既有娶進門的異姓,又有嫁出去的同姓。如此一進一出,原本沒有血緣關係的家族之間就建立了親屬關係,某些原本是本宗的人卻成了異姓家族的人,許多人的身份起了變化,角色發生了轉換。這種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在喪服制度上必然要有所體現。此外,每個家族都在一定的行政區中生活,家族與社會的聯繫非常密切,因此,當諸如一國的行政首腦去世之後,各個家族如何爲之服喪,也需要有相應的規定。

《禮記·大傳》歸納了形形色色的喪服條例,認爲其中貫穿着六種原則,稱之爲‘六術‘:‘服術有六:一曰親親,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長幼,六曰從服。‘

‘親親‘是六術中最基本的原則,即按照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來決定喪等。親親以父親爲首,次及於妻、子、伯叔等。親親的相關情況,已在上文作了介紹,此處不再複述。

‘尊尊‘,是指爲沒有血緣關係、但有社會地位的人服喪。尊尊以國君爲首,次及於公卿、大夫等,意在確立君臣關係。爲什麼要爲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服喪呢?根據儒家的理論,一個人的地位應該與德行相稱,地位越高,德行也應該越高。國君等是社會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肩負重大的責任,應該受到社會的尊敬。《喪服四制》說,平時要像尊敬父親那樣尊敬國君,君喪則要比照父喪服斬衰:‘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貴貴尊尊,義之大者也。故爲君亦斬衰三年,以義制者也。‘根據尊尊的原則,卿、大夫、士、百姓要爲國君服喪,諸侯、卿、大夫要爲天子服喪。

‘名‘,指異姓女子嫁到本族之後而形成的名分關係。例如伯母、叔母與自己並沒有血緣關係,但她們通過婚姻,已經與伯伯、叔叔結爲一體,又與自己的母親平輩,因而有了‘母‘的名分,所以要爲之服喪。對兒子的妻子、弟弟的妻子等也是如此。

‘出入‘,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女孩子出嫁與否,出嫁之前屬於本家人,應該爲之服正服;出嫁以後成了外家人,儘管還是本家的血統,但地位變輕了,因此喪服要降等。如姑、姊、妹尚未出嫁就已去世,應該爲她服齊衰期年;如果出嫁之後纔去世,就只能爲之服大功九月;二是男孩過繼給別人,成了他家的嗣子,身份發生了變化,本宗人爲他服喪也要降等。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220:16回覆此發言

74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長幼‘,長幼是指成年或未成年。成年者是家族的正式成員,未成年者則是家族扶養的對象,因而喪服也有區別。古人稱未成年(不滿二十歲者)而死爲‘殤‘,按照殤者的年齡大小,殤又分爲三種:19-16歲爲長殤,15-12歲爲中殤,11-8歲爲下殤。爲殤者服喪稱爲‘殤服‘,殤服要降等,例如,爲叔父應該服齊衰期年,但如果他是長殤或者中殤,就要降爲大功九月;如果是下殤,就只能服小功五月。

未滿8歲而死,稱爲‘無服之殤‘。無服之殤不穿喪服,僅僅哀哭之。哀哭的時間與實際年齡相應,就是將死者的年齡摺合成月數,然後‘以日易月‘,生一月則哭一日。古禮,孩子生下來三個月才取名,如果是尚未取名就死去,則不必爲之哀哭。

‘從服‘,從服的情況相當複雜,這裡只介紹兩種,一種是指彼此原本沒有直接的親屬關係,但隨從親屬或尊者而爲之服喪,例如,兒子隨母親爲外祖父母服喪,妻子隨丈夫爲丈夫的親屬服喪;另一種是彼此沒有任何親屬關係,只是由於君臣關係或其它間接的關係等連類而及的喪服,如臣下必須爲國君服喪、而連帶爲國君的某些親屬服喪,又如妻子因爲丈夫的關係、要爲丈夫的國君服喪,等等,都屬於從服。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講話之十六

稱情而立文:喪服(下)

四、喪服的精粗與輕重

從文獻記載來看,至遲在春秋時期,喪服就已經在各國流行,先看《左傳》中的兩條記載。

《左傳》僖公六年夏,中原諸侯攻打鄭國。楚國爲了救援鄭國而包圍了許國。到冬天,諸侯國屈服,遂由蔡穆侯帶着許僖公前往武城去見楚王。許僖公雙手反綁,嘴裡銜着玉璧,以必死的罪犯自居,士用車載着棺材,大夫都‘衰絰‘。相傳武王克商時,微子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去見武王而得到赦免,所以許僖公仿微子故事。

魯僖公十五年,秦晉韓原之戰,晉侯的戎馬陷於泥淖,秦穆公俘虜了晉惠公,準備回國後用他祭祀上帝。秦穆公的夫人穆姬是晉惠公的姐姐,聞知此事,便帶着太子罃、兒子弘和女兒簡璧,登上搭好的高臺,踩着上面的柴薪,派使者免冠束髮‘衰絰‘去迎接秦伯,要挾說:如果要處死晉惠公,自己立即就死!秦穆公只得作罷。

以上兩條記載中的‘衰絰‘,都是指喪服。爲什麼要把喪服稱爲衰絰呢?這要從古代的服飾制度講起。

古人稱上衣爲‘衣‘,下衣爲‘裳‘。喪服上衣的前襟縫有一塊稱爲‘衰‘的布條,所以,通常又用‘衰‘來指代喪服。‘絰‘是用麻繩做的帶子,有首絰和腰絰之別。古代男子戴冠,圍在喪冠之外的稱爲首絰。古人平時穿衣,腰間有大帶和革帶。大帶用來束衣,革帶是用皮革做的,用來系掛小刀等物件。穿喪服時大帶和革帶都不用,而是另外用兩條麻繩代替,其中一條苴麻(或牡麻)製作,稱爲腰絰;另外一條稱爲絞帶。腰絰象大帶,絞帶象革帶。古代男子重首,女子重腰,故尤其看重絰。絰是最重要的喪飾之一,所以,《左傳》每每‘衰‘、‘絰‘連用以指代喪服,也就不奇怪了。

喪服的功能之一,是要體現喪等的輕重。爲不同親屬關係的死者服喪,喪服質料的精粗、製作的方法都有差別,服喪者與死者的親疏關係,只要看看喪服就可以一目瞭然。

喪服的等差有多種表現方式,一是製作方法的繁簡。如斬衰之服的布料用刀斬斷後,不再縫邊,故名斬衰裳。因爲孝子驟然遭遇大喪,哀痛欲絕,無心修飾,喪服的製作,當然處處從簡。齊衰是次一等的喪服,哀痛之心稍減,所以衰裳的邊緣就緝了邊,顯得比較整齊,故名。餘可類推。

二是布料的精粗。古人織布,標準幅寬爲二尺二寸。古人用‘升‘表示布的精粗,一升爲八十縷,就是八十根經線。在同樣的幅寬之內,線縷的數量越少,布料就顯得越稀疏;反之,就越精細。古人日常所用的衣料爲十六升,即在二尺二寸的幅寬內,排列有1280縷經線。喪服用布,因喪等的不同,升數有很大差別。喪越重則布料越粗疏,這也是與喪家心情的哀痛程度相一致的。就五等喪服的正服而言,斬衰爲三升,齊衰爲四升,繐衰爲四升半,大功殤爲七升,大功成人爲八升,小功爲十一升,緦麻爲十四升半(一說爲七升半)。緦麻的升數與日常布料已經非常接近。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220:16回覆此發言

75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三是加工程度的深淺。古人加工麻類植物,先剝去表皮層,再撕分韌皮層,使之成爲條形紡材;再用浸泡、捶打等方法脫去表面的膠,使纖維分散而柔軟;然後再漂白、紡成麻線,用來織布。斬衰和齊衰服的麻縷都只經過簡單的加工,所以顏色粗惡。大功喪服,‘大‘是大略的意思,‘功‘指人工,大功布經過粗略捶打和水洗後,除去雜質並脫膠,纖維比較柔和,但顏色不太白。小功布則是在大功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使麻纖維顯得更白。將麻線加工得細如絲線叫‘緦‘,緦麻之布的脫膠,做得比大功和小功之布更加仔細。

與喪服配合使用的還有喪杖。上古時代的杖,原本是有爵位者使用的。在喪禮中,杖成爲專門的喪具,但並非服喪者都可以使用,而主要限於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喪主,喪杖具有表示其在喪家中的身份的作用;二是年老體衰或有病之人體力不支,需要藉助於杖來支撐,具有‘扶病‘的作用。未成年的兒童不用杖,因爲他們年齡小,還不太懂得喪失親人的痛苦,不會因哀傷而致病。喪杖有竹杖和桐杖之別。爲父親服喪用竹杖;爲母親服喪用桐杖,就是用桐木削成的杖。喪杖的高度與心齊平,竹根一端朝下,高度與心齊平。

此外,在不同的喪等中,喪服的帽、纓帶、鞋等的樣式、質地等也各有區別,因過於瑣碎,恕不贅述。

五、喪期的加隆與減殺

爲至親服喪,原本都以期年爲斷限而除服,這就是禮書上說的‘至親以期斷‘。因爲自然界的循環是以一年作爲週期的。一年中包含了四季,恰好是自然界萬物代謝的一個輪迴,人類生死的道理與萬物相通,所以在確定喪服期限時,就比照了這一原則。既然如此,爲什麼又會有三年之喪呢?《荀子·禮論》解釋道:‘加隆焉,案使倍之,故再期也。‘意思是說,父親是一家之主,爲父親服喪應該重於母親,服喪的時間也應該‘加隆‘,於是將爲母親服期年之喪的時間‘倍之‘,變成‘再期‘,就是兩個‘期年‘,然後再增加一個月,變成二十五個月,跨了三個年頭。所以,通常所說的三年之喪,實際上是二十五個月(一說二十七個月)。

關於三年之喪的來歷,儒家還有另外一種解釋,那就是爲了回報至親的養育之恩。春秋時期,綱紀鬆弛,道德淪喪,表現在喪服問題上就是追求短喪,不願將三年之喪服完。據《公羊傳》記載,魯哀公五年秋九月,齊景公去世,可是次年秋七月,喪期尚未過半,就‘除景公喪‘,全無哀敬之心。普通人也有這種情況,《論語·陽貨》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宰我對孔子說:‘三年之喪時間太長,一年即可,因爲舊谷吃完了,新谷已經上來;鑽木取火用的木頭每季不同,一年也就輪了個遍;所以一年就可以了。‘孔子反問他:‘父母死了僅僅一年,你就象常人那樣*米,穿有文彩的衣服,於心可安?‘宰我說:‘心安。‘孔子說:‘君子居喪期間,總是口不甘味,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既然你覺得心安,那你就這麼辦吧!‘宰我出去後。孔子生氣地批評宰我‘不仁‘,說孩子生下之後,要精心撫養三年才能離開父母之懷。所以天下人都奉行三年之喪,爲的是報答父母之恩。宰我這樣的人,‘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順便要提及的是,對於子女而言,父母之恩沒有高低。《禮記·喪服四制》說‘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意思是說,用侍奉父親之道去侍奉母親,恩愛是相同的。既然如此,爲何爲父親服斬衰三年,爲母親只能服齊衰一年呢?《喪服四制》解釋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治之也。故父在爲母齊衰期者,見無二尊也。‘可見,只要父親尚健在,就只能爲母親服期年之喪,是爲了突出父親的家長地位。但爲了顧及子女的哀思,期年之後可以‘心喪‘,直至三年期滿。如果父親先去世,那麼可以爲母親服‘齊衰三年之喪‘,喪期與父親相同,但喪等爲‘齊衰‘,依然與斬衰有別。到了唐代武則天時,規定父母之喪一律爲三年。

那麼,爲什麼又會有九月、六月和三月的喪期呢?《荀子·禮論》解釋道,那是因爲死者不如父母親的緣故。最初規定喪等輕的服半年,稱爲‘功服‘。爲了進一步區分親疏,又將功服分爲大功和小功:相等相對重一些的,就在服喪六個月的基礎上加一季,成爲大功九月。喪服相對輕一些的則在服喪六個月的基礎上減少一季,成爲緦麻三月。喪等居中的稱爲小功,六個月。可見,喪期的長短,是依據了歲月和季節的轉換,是取法於天道而制定的,所以《荀子·禮論》說:‘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則於人,人所以羣居和一之理盡矣。故三年之喪,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謂至隆。是百王之所同也,古今之所一也。‘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220:16回覆此發言

76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需要說明的是,在服喪的過程中,有些喪等需要在葬後改穿比較輕的喪服,禮書稱爲‘受服‘。一般來說,受服的現象一般出現在喪期比較長的喪等中。由於喪等比較重,服喪的時間漫長,哀思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遞減,逐步向正常生活過渡,爲了比較自然地脫喪,所以需要變換輕的喪服。如斬衰三年之喪,喪服爲三升布;到了既虞卒哭(詳見下一章《喪禮》),就改穿六升布的喪服;再如齊衰之喪,喪服爲四升布,受服時改穿七升布的喪服;又如大功九月之喪,在服三月之後改服小功衰。而時間較短的喪服,一般穿到脫喪,中間不受服。如爲曾祖父母、庶人爲國君,喪期都只有三個月,故喪服自始至終不變,但是,中間往往採用除去某種喪飾的步驟,來向最終脫喪過渡,在此就不細談了。

六、宗親、外親與妻親

在一個大家族中,有直接血緣關係的本宗親戚稱爲‘宗親‘,宗親者同姓。某些原本沒有直接血緣關係的外姓人,因爲婚姻的系聯而成爲家族成員,如母親和妻子。母親和妻子的本宗親戚也由此成爲了自家的親戚。但是,由於他們不是同姓,所以都不得進入自家的本宗之列,而分別稱爲外親、妻親。

外親包括母親的本宗親戚,如母親的父母、兄弟、姊妹等。此外,姑、姊妹是本宗親戚,但他們的子女隨其父之姓,因而也屬於外親。

凡是宗親,一律納入服喪的範圍,通常用正常的喪等。而外姓親戚不然,只有少量的人可以進入服喪範圍,喪等也都壓低。

爲外親服喪,母家的親戚只有以下幾種:一是母親的父母,即外祖父母;二是母親的兄弟姊妹,即舅舅和姨媽;三是舅舅、姨媽的兒子。本宗的女性外嫁,只有姑媽的兒子應該服喪。外親的喪等都比較低,爲外祖父母只服大功,爲舅舅和姨媽服小功,爲舅舅、姨媽、姑媽的兒子服緦麻。

妻親的服喪對象就更小了,僅僅是妻子的父母,即岳父母,喪等僅爲緦麻。反過來,岳父母也只爲女婿和外孫服緦麻。

之所以出現上述內外有別的喪服規則,主要是由宗法制度決定的。宗法制度以男性世系爲主體,而外親和妻親是依附於本宗的。如果三者混同不別,一律與宗親同等對待,則服喪的對象和時間將增加三倍,不僅宗法體系將不復存在,而且人們服喪的次數和時間將大大增加。所以,嚴加區別,分清主從,不僅有利於維護宗法制度,而且能夠減省人們耗費在服喪上的精力和時間。

前面我們談到韓國人用‘寸‘表示親屬關係時,說的是本宗的親屬。韓國人對於外親、妻親系統的親屬也是嚴加區別的,方法是在寸數之前加區別字,如‘外三寸‘、‘外五寸‘等。同樣,妻族的親屬則在寸數前面加上‘妻‘字,如‘妻三寸‘、‘妻五寸‘等。可見,儘管由於婚姻關係而成爲一家人,但本宗和非本宗的區別依然存在。

七、恩服與義服

喪服有‘恩服‘與‘義服‘之別。恩服是爲有血親之恩的親屬所服的喪服,前面已經談及;義服則是爲某些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所服的喪服,典型的例子是爲國君服喪。其原因何在?讓我們來看看儒家的解釋。

《荀子·禮論》說,國君是‘治辨之主‘,‘文理之原‘,治理國家,使得法理條貫,其本原在於國君。因此,羣臣盡忠敬之心,‘相率而致隆之‘,就是用最隆重的喪禮來悼念他,就是理所當然的事。《禮論》引《詩·大雅·泂酌》加以申述。《泂酌》是歌頌周王或諸侯愛護人民的詩篇,《詩》中說‘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意思是說,和樂平易的君子啊,就像人民的父母一樣!因爲父親能把孩子生下來,卻未必有能力撫養他;母親能哺育他,卻未必能教誨他。而一國之君,不僅能給他俸祿,而且能教誨他。可見,國君對臣子,兼有父母之恩,用三年之喪來報答他,難道過分嗎?

《禮記·喪服四制》則從‘義‘的角度來論說:‘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貴貴尊尊,義之大者也。故爲君亦斬衰三年,以義制者也。‘意思是說,用侍奉父親之道來侍奉君,其恭敬的心情是等同的。貴其所當貴,尊其所當尊,就是最大的義了。所以,臣子爲諸侯、天子服斬衰三年,就是根據‘義‘來制定的。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220:16回覆此發言

77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從文獻看,最初只是臣子爲國君、天子服喪,後來,隨着君王權威的提高,君喪逐漸成爲每位普通百姓都要爲之服喪的國喪、大喪。

朋友之間,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有同道之恩,如果發生喪事,前往弔唁時,不穿喪服,只要將繫上緦麻之服的首絰和腰絰即可,而且弔唁結束之後就可以除去。

如果有人客死他鄉,周圍沒有親人可以爲之主喪,怎麼辦呢?這時,他的朋友應該起來負責將他的遺體護送回故鄉。這位朋友不是他的血親,但又不能穿平常的衣服料理喪事,禮書上規定了一種權變的辦法:先袒免(wen),就是袒露左臂,再用一條一寸寬的麻帶從頸後向前額繞去,然後再往回繞到髮髻處打結,此外,再繫上朋友弔唁用的首絰和腰絰。一旦將遺體運回故鄉,喪事就由死者的親屬接管,護送着就可以除去喪飾。

八、服喪期間必須堅守的原則

古人很看重人在服喪期間的表現,以此來判斷人的情感的真假,以及德行的高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魯襄公卒,魯襄公之妾敬歸的妹妹齊歸的兒子公子裯被立爲國君,也就是魯昭公。由於他是庶出,既非嫡子,又非長子,德行也不好,襄公死了,他‘居喪而不哀,在戚而有嘉容‘,本應哀慼,卻有喜色,所以大臣穆叔極力反對他繼位。昭公當時已經十九歲,而童心不減,在安葬襄公之日,依然嬉戲如常,以致將喪服弄髒,‘三易衰,衰衽如故衰‘,一連換了三次喪服,而衣襟還是髒得像舊的一樣,‘君子是以知其不能終也‘,認爲從他在喪期中的表現,就可以斷定他不得善終。

《禮記·檀弓下》也記載了一個故事。晉國的大夫智悼子(即荀盈)死了,還沒有埋葬,晉平公就喝起酒來,還讓樂師師曠和近臣李調陪飲,鼓鍾助興。杜蕢聽說後,直接進入寢門,走上堂,舀了一杯酒命令師曠喝,又舀了一杯酒讓李調喝,然後自己喝了一杯,什麼也不說就下堂了。晉平公感到奇怪,把他喊了回來,問他剛纔的舉止是什麼意思?杜蕢說:紂王死於甲子日,夏桀在乙卯日被流放,後來的君王都把甲子、乙卯作爲忌日,不敢奏樂。如今,您的大臣智悼子的靈柩尚未安葬,這種悲痛要比甲子、乙卯之日大得多,您卻飲酒作樂。師曠身爲晉國的樂師,居然沒有提醒國君,所以,我讓他喝罰酒。李調是國君的近臣,竟爲了酒食而忘了國君的過錯,所以,我也讓他喝罰酒。晉平公問杜簣:爲什麼你自己也喝酒呢?杜簣說:我不過是執掌膳食的宰夫,卻超越職權,過問起國君的過失,所以也要受罰。於是,杜簣洗了酒爵,舀了酒,高高舉起。晉平公十分慚愧,對左右的侍者說:將來我死了,一定不要廢了這個酒爵,要永遠記住杜簣的勸戒。這個故事說的是,君臣之間在喪期如果不能體現出應有的情分,君臣關係就會不正常。到南宋時,國君甚至不出席朝廷重臣的喪禮,朱熹認爲這不僅是君臣感情淡漠的表現,而且是國家衰亂的重要原因之一。

失親之痛,發自內心,喪服是爲了體現內心悲傷而制定的,喪期的長短是由生這與死者的恩情決定的。因此,在服喪期間,應該時時追思死者對自己的恩情,爲失去至親骨肉而哀傷不已,那裡會有心情去享用酒肉美食、欣賞音樂舞蹈,更不會有男女之歡。所以,在古代社會,凡是居喪期間有飲酒作樂、生兒子等行爲的,都會被視爲喪失人性、不知親情的禽獸之行,爲社會所不齒,甚至受到官府的制裁。有關的記載,史不絕書,此不贅引。

九、喪服制度在海外的孓遺

中國的喪服制度傳入朝鮮半島後,在當地普遍遵行。時至今日,由於西方宗教與文化的強勁進入,以及由於工業經濟下的人們生活節奏大大加快,在韓國的城市裡已經很少看到身穿喪服的人。但在傳統文化的積澱比較深厚的韓國農村,特別是在某些世家大族中,喪服制度還比較完整地保留着。1998年初,韓國慶尚北道清道有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去世,他的子孫和弟子決定爲他舉行‘儒林葬‘,即地道的儒家葬禮,實際上是《朱子家禮》中的喪葬禮儀。筆者前往考察時發現,死者的幾位兒子都身着斬衰的喪服,據說布料是用專門從中國進口的麻做的;喪服的邊緣都不縫邊,可以看到刀斬的痕跡;喪服的下衣還上衣的衰、負版等喪飾,以及喪冠的樣式等等與中國古代禮書所記載的完全一樣;首絰和腰絰用顏色十分粗惡的麻繩搓成。由於死者已是九十高齡,家族中五代同堂,服喪者有上百人之多,不同親屬關係的親戚,根據五等喪服服喪,衣服的顏色、精粗等判然有別。整個喪禮,嚴格按照《朱子家禮》的儀節進行。據說,由於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即使在韓國能這樣按照古禮辦喪事的人家也已經越來越少了,所以前往觀禮的專家學者、攝影愛好者、民俗研究者以及電視臺的記者等竟有幾百人之多。在遠離中國的地方看到千年之前傳播而來的、如同活化石的喪禮,令人唏噓不已。

時移勢易,喪服制度無論祖國大陸,就是在海外的華人世界中也早已不存在,但喪服關係的稱呼卻依然在臺灣報紙的‘訃聞‘中使用着,這似乎並不奇怪。令人吃驚的是,遠在南洋的菲律賓羣島,居然也可以看到相同的‘訃聞‘。2002年,筆者到菲律賓參加學術會議期間,翻閱當地的華人報刊,發現有一版內容全部是訃聞,內中不乏有沿用古代喪服關係稱呼的,這裡略舉兩例。其中一條訃文說,某夫婦不幸喪子,喪家將於某月某日在某教堂舉行喪禮,敬請親友參加云云,喪主夫婦的署名前有‘反服‘二字。意思很清楚,按照一般的規律,本當兒子爲父母服喪,如今白髮人送黑髮人,父母反過來爲兒子服喪。

另一條訃文說,某君不幸喪‘德配‘(配偶),將於某時在某地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云云。訃文的末尾署爲:‘杖期夫某某。‘這種稱謂的含義,目前內地已經很少有人能明白了。按照《儀禮》喪服制度的規定,妻子死,丈夫爲之服期年之喪,期年之喪又有‘用杖‘和‘不用杖‘的區別。根據東漢經學家鄭玄的解釋,如果喪主的父母親尚健在,那麼,喪主服喪時就不能用喪杖;反之,就可以用杖。這位喪主自稱‘杖期夫‘,可知其父母已經故去,當是中年或老年喪偶。僅此兩例可見,儘管在菲律賓社會已經沒有了持喪杖、服齊衰之服的做法,甚至喪禮借用教堂舉行,但中華兩千多年來的文化積澱,依然深深地存在於海外的華人的血液之中。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220:16回覆此發言

78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侍奉逝者的魂魄:士喪禮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之十七

侍奉逝者的魂魄:士喪禮

如何處理親人的遺體,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文化現象之一,這在宗教團體中表現尤盛。無論是佛教、伊斯蘭教、還是基督教,都有相當複雜的喪禮,從而顯示出不同的文化觀。儒學不是宗教,儒家喪禮最鮮明的特色是處處體現出生者對於死者的溫情。

由於文獻闕佚,先秦喪禮的全貌已經無法考索。所幸的是,《儀禮》一書記載了諸侯之士爲父母、妻子、長子所行喪禮的詳細過程。由於喪禮儀節複雜,篇帙繁重,故《儀禮》的編撰者分之爲兩篇,上篇爲《士喪禮》,下篇爲《既夕禮》。《士喪禮》從死者新亡起,至卜擇葬日止,都是在未啓殯以前的事,主要儀節有招魂、報喪、設奠、沐浴、飯含、襲屍、小斂、大斂、朝夕哭、筮宅、卜葬日等,下面扼要介紹。爲了敘述的方便,某些儀節作了歸併。

一、壽終正寢

《士喪禮》的第一句話是‘死於適室‘。適室就是適寢之室,通常稱爲正寢。古代從天子到士的居室,都有正寢和燕寢。燕寢是平常居住的地方,正寢不然,《禮記·檀弓》說:‘君子非致齋也,非疾也,不晝夜居於內。‘這裡的‘內‘,是指正寢;可見正寢只有齋戒和生病時才用。古人認爲,正寢是正性情的地方,人必須死在正處,所以,自古有‘壽終正寢‘之說。天子、諸侯的正寢稱爲路寢,《春秋》宣公十八年,‘公薨於路寢‘,正是說魯宣公死於正寢。正寢在堂後,朝南。南牆的左面是‘戶‘(古人稱單扇的門爲戶),右面是牖(you,窗戶)。

二、復

判斷病人是否嚥氣的方法,《禮記·喪大記》說是‘屬纊以俟絕氣‘。‘纊‘(kuang)是一種極其輕薄的絲絮,放在病人的鼻孔前,只要一息尚存,纊就會飄動。如果纊紋絲不動,表示已經氣絕,家屬最害怕的事已經發生!但是,親人們不能接受,希望奇蹟能夠出現。復是招魂的意思。古人認爲,人的生命由魂和魄組成,魂是靈魂,是一種精氣;魄是軀體,是魂的寄寓之處。靈魂附著在體魄中,則生命存在;靈魂如果離開了體魄,人就會昏迷或者死亡。古人認爲,人剛死的時候,魂氣離開體魄不遠,大聲呼喊,或許能讓它回覆於體魄之中,使生命重新存在,楚辭中的《招魂》正有此意。因此,喪禮中把招魂的儀節稱爲‘復‘。

復的程序是,命令一人擔任‘復者‘(意思是招魂者),找出一套死者生前穿過的、並且能代表死者身份的衣服,--對於士來說,就是爵弁服;把衣和裳綴連在一起。復者將它搭在左肩上,衣領插入自己的衣帶內固定,然後登上屋脊,面朝北拉長聲音呼喊道:‘噢--某人回來吧!‘如果死者是男子,就喊他的名;如果是女子,就喊她的字。連喊三遍,然後將衣服從屋前扔下,堂下的人隨即將衣服拿進屋,覆蓋在死者身上,希冀魂能回覆於體魄。

人死不能復生,復的儀節幾乎不可能帶來奇蹟,但復的儀節體現人死之初,家屬不能接受現實,不願馬上就把親人當死者來對待的至愛之情。所以,《禮記·檀弓》說:‘復,盡愛之道也。‘

三、奠

在當今的追悼會上,親友致送的花圈正中都寫着一個‘奠‘字,這是什麼意思?恐怕已經很少有人能說清楚了。

古代喪禮包含兩大理路,一是對死者遺體(魄)的處理,二是對死者精神(魂)的處理。從下文的沐浴、梳洗,一直到埋葬棺柩,都是對遺體的處理;而此時開始的奠祭,則是奉事死者精神的開始。什麼是奠祭呢?上古時期,人們將器物放在地上叫‘奠‘。喪禮中把作爲酒食等祭品放在地上的祭祀稱爲奠祭,或者徑稱‘奠‘。爲什麼要用這種形式祭祀呢?原因有三,第一,古人認爲,儘管死者的靈魂已經離開體魄,但靈魂依然要享食,只要親人擺上酒食,靈魂就會來附,所以供品就是鬼神的憑依之處;第二,喪家遽逢大喪,哀痛欲絕,不免諸事倉促,所以祭祀的儀式也就因陋就簡;第三,古人以死者爲鬼神,正式祭祀鬼神要立‘屍‘,屍由未成年的孩子擔任,在祭祀時代表受祭者。但死者新亡,家屬一時不能接受這一殘酷的現實,不忍心馬上就用鬼神之禮祭祀,所以把死者生前食用過的酒食端來,放在死者的右側,含有依然侍奉他進餐的意思。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220:19回覆此發言

79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古人把從始死到棺柩落葬之前的祭祀統稱爲‘奠‘。治喪期間,凡是有新的儀節,或者遇有特殊的日子,都要舉行奠祭,所以有始死奠、小殮奠、大殮奠、朝夕哭奠、朔月奠、薦新奠、遷柩朝廟奠、祖奠、大遣奠等等的名目,下面擇要介紹。

小斂奠是小斂時在室內進行的奠祭,祭品是醴酒、脯醢和牲肉。牲肉放在俎上,俎的兩端是牲的左右兩髀,內側是左右兩肩,再向內是兩脅,帶有脊骨的肺放在最中間,牲肉都倒扣着放,骨的根部都朝前。

大斂奠是大斂時進行的奠祭。祭席設在室內西南角,席面朝東。俎上的食物,魚頭朝左,鰭朝前,一共三列,每列三條魚;臘肉的骨根朝前。在席前設豆,最右邊是盛菹的豆,左邊是盛肉醬的豆,菹豆南邊是盛慄脯的籩,慄東邊是盛乾肉的豆。豚俎在豆的東邊,再往東是魚俎。臘肉單獨放在兩俎的北邊,醴、酒放在慄籩之南。

朔奠或稱朔月奠,是大斂後如果適逢朔(初一)而舉行的祭祀。祭品是一隻小豬、魚和風乾的兔肉,都放在俎上,此外還有醴、酒、菹、醢、黍、稷等。陳設的位置是:盛肉醬的豆在北、盛菹的豆在南,豚俎在兩豆之東,魚俎又在其東,臘肉單獨放在俎豆之北。盛黍稷的敦放在大斂時放籩的位置。醴、酒的位置與大斂時一樣。牲肉上用巾遮蓋。

現代社會的火化相當於古代的落葬,追悼會一般在火化之前進行。生者將花圈放在死者遺體的周圍,上面寫着‘奠‘字,正是古代奠祭的孓遺。

四、哭位。

家中發生喪事,往往會亂成一團,如此,不僅會使喪事無法順利進行,而且族人與死者的親疏、上下、內外關係完全被淹沒,喪禮的原則也就難以體現。因此,必須規定不同身份的服喪者的哭泣之位。

屍體放在在室內南牆的窗下,頭朝南、足朝北。喪主的哭位在屍牀的東側,喪主之妻在屍牀西側,與喪主夾牀相對;兩人都坐着。喪主的庶兄弟都站在他身後,面朝西;妾和衆子孫站在屍牀西側,面朝東。他們都是大功以上的親戚。小功以下親戚的哭位分兩處:婦人都站在室戶之外的堂上,因爲婦人的活動範圍是在堂上和房,連送客人都不下堂;男子站在堂下,因爲他們的活動範圍是在堂下與門;但不管站在堂上還是堂下,都面朝北向着屍牀。顯而易見,哭位的安排,是依照內外、親疏的原則安排的。

五、報喪和弔唁

在當今,我國每逢國家領導人逝世,都要向國內外發‘訃告‘。在港澳臺和海外華人世界裡,喪家也一般要在報刊上發‘訃聞‘向親友報喪,這些都是古代喪禮的遺風。

喪事的第一天,喪主首先要向國君報喪。死者有士的身份,是國君的臣下,猶如國君的股肱耳目,彼此有恩情。因此,國君得悉噩耗後,隨即派一位士前往喪家弔唁。作爲國君委派的代表,士要向喪家致哀悼之意。此外,國君還要另外派人致送助喪的物品。喪家要按照喪禮的要求治喪,必然會有家中沒有或者一時來不及備辦的物品,因而特別需要周圍的幫助。身份越高,需要的喪具也就越複雜。先秦時期,一國有君喪,天子和諸侯都要來助喪,《左傳》隱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穀梁傳》解釋說:‘乘馬曰賵,衣衾曰襚,貝玉曰含,錢財曰賻。‘

弔唁是與死者的告別,是表達內心情意的最後機會。《顏氏家訓·風操》記載,南北朝時期的江南,生活在同一城邑的好朋友,聞喪而三日之內不去弔唁,喪家就會與之絕交,日後即使路上相遇,也是迴避而不打照面,‘怨其不己憫也‘。因有它故或者路遠不能前往弔唁者,可以用書信致哀並說明情況,‘無書亦如之‘,連書信也沒有者,也與之絕交。

六、沐浴飯含襲

有司用煮過的淘米水爲死者洗頭,梳理頭髮,再用巾拭乾水。接着,用巾爲死者澡身,再用浴衣將身上的水拭乾。然後爲死者剪指甲,理順鬍鬚,就像平時爲主人所做的那樣。最後用絲帶爲死者束髮,插上發笄,穿上貼身的衣服。

接着要在死者口中放米和貝,這一儀節稱爲‘飯含‘。喪主在牀邊坐下,用角匙從敦中取米,放入死者口內的右側,放三匙,再加一枚貝。接着,用同樣的方法在口中間和左側放米、貝。然後再往口內放米,直至填滿口腔。飯含的儀節,表達了子女不忍心讓親人空着嘴離開人世的心情,所以《禮記·檀弓下》說:‘飯用米貝,弗忍虛也。‘飯含是身後得到奉養的表現,《戰國策·趙策三》說‘鄒魯之臣生不得事養,死則不得飯含‘,正是這個意思。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220:19回覆此發言

80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襲‘是沐浴、飯含之後爲死者設掩和幎目、穿鞋衣,直至加冒等等一系列儀節的總稱。爲了入殮的方便,死者不能戴生前的帽子,於是用一塊稱爲‘掩‘的布覆蓋在死者的頭頂,然後將布的兩端撕開,分別向前面的頤下與腦後的頸部打結。死者的兩耳用絲綿填塞。然後用一塊稱爲‘幎目‘的布覆蓋在死者面部,將絲帶向腦後繫結。最後爲死者穿鞋,鞋帶結在足面上,再用剩餘的帶子將兩隻鞋的鞋帶孔穿結在一起,以免死者的雙足分開。緊接着爲死者穿衣服,一共三套,貼身的衣服不在此數。然後,在三套衣之外結以大帶,又將手板插入帶內,在死者的右手拇指套上扳指,帶子系在手腕處,在拇指根打結;再在左手纏繞一塊稱爲‘握‘的布,其絲帶與扳指的絲帶相連結;再用‘冒‘(屍套)將屍體裝入,冒分上下兩截,先用下截從腳下往上套,再用上截從頭部往下套。最後用衾被覆蓋。

七、爲銘和設重

家中發生喪事,喪家需要讓過往的人周知,於是將其死者前所用的旗旌插在堂的西階上,這就是‘爲銘‘。如果死者生前是沒有資格建旗的不命之士,就用一塊一尺長的黑布,下面綴以二尺長的赤色的布,寬都是三寸;在下端赤色的布上寫上:‘某氏某人之柩。‘旗杆長度爲三尺。筆者在韓國訪問時,曾見到某一店家門上貼着一張紙,上面寫着‘喪中‘,屋檐下則懸掛着一個韓式的方形燈籠,燈籠的上下兩截用了藍、白兩種顏色,應當就是古代喪禮中‘銘‘的一種變化形式。

沐浴、穿衣完畢,要爲死者‘設重‘。按照喪禮的規定,要到棺柩落葬之後,纔可以爲他做‘木主‘,也就是通常說的牌位。作爲過渡,此時要在庭中立一根稱爲‘重‘的木柱,意思是讓死者的靈魂有一個比較固定的依附之處。重的形制是,先在上端斫削再鑿眼,然後插入一根稍細的木棍,然後再兩端各懸掛一個鬲,鬲口用粗布蓋住,鬲中是用飯含剩餘的米熬成的粥。於是用葦蓆將重木和鬲掩卷起來,然後用竹篾索縛住。

由於死者已經裝進屍袋,死者的面貌已經看不到,爲了彰顯行將出現的棺柩的身份,有司要將放在西階上的銘插在重木上。

八、小斂

小斂是死後第二天中最重要的儀節,主要內容是爲死者穿衣、加衾,地點依然是適室之內。

小斂時應該穿多少套衣服,因死者的身份的高低而有不同的規定,士爲十九套。士平時穿的衣服,不過是爵弁服、皮弁服、褖衣等幾種,這時一定要湊滿十九套。含義何在呢?鄭玄說是‘法天地之終數‘,古人認爲天數一、地數二,依次往下數,最終是天九、地十;人死在天地之間,所以小斂的衣服要取天地的終數。前面說過,屍體經過‘襲‘之後,已經裝入屍袋,實際上已經無法再爲死者穿衣了。所以,小斂的所謂穿衣,實際上是將衣服裹在屍袋上下。爲了保持外形的整齊,死者兩肩上方的空虛處要用卷好的衣服填滿。最後,要用布帶捆紮,使之牢固。捆紮的布帶是‘橫三縮一‘,即橫向三條,縱向一條。

小斂完畢,喪主、喪主之婦在屍牀兩側撫屍,頓足痛哭。由於此時還沒有成服,而喪事已經開始,故不得不採取一些權宜的措施:喪主用麻挽發,袒露左臂,喪主的庶兄弟等用布束髮,去冠戴免,婦人們麻與發合結。

接着,士擡起屍體,衆男女則在兩旁捧持着屍體,然後將屍體安放在堂上,用夷衾覆蓋屍體,等待大斂。衆男女在屍周圍頓足而哭。

九、大殮

大斂是死後第二天中最重要的儀節,主要內容是爲將屍體裝入棺柩。地點由適室轉移到堂上,表示死者正一步一步地離開自己生活過的地方。

爲了便於將屍體裝殮入棺,先要在在堂的西階之上挖一個稱爲‘肂(si)‘的坎穴,其深度以能見到棺與蓋之際的木榫爲準。然後用窆車將棺柩徐徐放入坎穴中,棺蓋放在地上。

接着在堂上張設帷幕。婦人們站在屍體西側,面朝東。喪主與親屬在屍體東側,面朝西,袒露左臂。有司在東階上鋪席,並依次陳放斂屍用的絞帶、單被、絮被、衣服,最好的祭服放在外面。將屍體擡到大斂席上,按與小斂類似的方法爲死者加衣。根據喪禮的規定,士大殮所加的衣服爲三十套。加畢,也用絞帶捆紮,‘橫五縮三‘,即橫向五根,縱向三根。喪主號哭時,頓足不計次數。接着,喪主將屍體捧入棺木入斂,喪主察看坎穴中的棺木,接着在棺木四旁各放一筐放置炒熟的黍稷,這是爲了吸引日後鑽入棺木中的蟲蟻,以免它們噬咬屍體;然後蓋上棺蓋,再在其上塗泥。喪主號哭,頓足不計次數。大斂完畢,撤去帷幕。喪主、喪主之婦撫屍痛哭,有司將標誌死者身份的旗旌插在坎穴的東側。大斂畢,喪主與親屬開始正式服喪,應該有喪杖的要執持喪杖。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220:19回覆此發言

81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大斂以後,棺柩停放在殔內,等待落葬。古人把停柩稱爲‘殯‘。今天,人們將停放屍體的地方稱爲殯儀館,其源蓋出於此。《禮記·王制》說:‘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日而葬。‘意思是說,從死到停柩,天子需要七天,諸侯需要五天,大夫以下只要三天;停柩的時間,天子爲七月,諸侯爲五月,大夫以下只要三天。這是因爲葬禮的規模不同,需趕來參加喪禮的人相差懸殊,所以需要準備的時間也就有長短。

十、國君親臨大斂

喪禮的過程很長,國君不可能全部參加,一般來說,如果是大夫去世,國君要參加小斂和大斂;如果是士去世,那麼,參加大斂就可以了。國君到達時,喪主要到外門之外迎接,看到國君車駕的馬頭,就不再號哭,回到門內面朝北而立,並與衆主人一起袒露左臂。國君脫去吉服,進門後從阼階上堂,面對屍體而哭。喪主奉命進行大斂,隨同國君而來的公卿大夫依次奉命上堂,站在喪主之西。

大斂完畢,公卿大夫下堂,回到哭吊之位。國君有一個‘坐撫當心‘的儀節。在喪禮中,用接觸死者身體的方式死者作最後的告別,稱爲‘馮(ping)屍‘,不同身份的人馮屍的方式和具體的叫法各不相同。子女對於父母,是抱持屍體的心口,稱爲是‘馮屍‘;父母對於兒子,是執持胸口的衣服,稱爲‘執屍‘;妻子對於丈夫,是執拘屍體的衣服,稱爲‘拘屍‘;國君對於臣下,是按撫屍體的心口,稱爲‘撫屍‘。四者之中,馮屍最重,拘屍次之,執屍又次之,撫屍最輕。四者的劃分,體現了尊卑和恩情的深淺。

國君撫屍完畢,先後命令喪主、喪主之婦馮屍。他們不能撫mo國君撫mo過的地方。擡屍入棺時,喪主要捧住死者的頭部。蓋上棺蓋後,有司在棺上塗飾。國君在祭席擺設完畢後出廟門,喪主號哭,拜送國君。

君親坐撫當心的儀式直到北宋時還存在,如司馬光死,哲宗哀臨其喪。但凡是擔任過執政,即使是致仕而死者,皇帝也必親臨喪禮,併爲之罷樂。若大臣死於遠方,皇帝無法親臨,則必定派遣郎官前往弔唁。到了南宋,風氣丕變,除秦檜死,宋高宗親自臨喪之外,其餘皇帝均不親臨大臣喪禮,君臣恩義之淡漠,不難想見。朱熹批評說:‘今日之事,至於死生之際,恝然不相關,不啻如路人!‘(《朱子語類》卷八十五)朱熹認爲古代的君臣之禮,有其積極作用:‘看古禮,君於大夫,小斂往焉,大斂往焉;於士,既殯往焉,何其誠愛之至!‘‘古之君臣所以事事做得成,緣是親愛一體。‘(《朱子語類》卷八十九)可見,君臨臣喪是體現君臣關係的重要儀節。

十一、成踊、代哭、朝夕哭

失去親人所帶來的痛苦可猶如肝裂膽,但過渡的悲傷會奪去生者的生命,以致前喪未了,後喪又起,這是死者所不願看到的局面。而且,親人的喪事尚未辦完,喪主就死了,實際上沒有盡到爲父母送終的責任,這也是不可取的。爲了防止釀成這類‘以死傷生‘的不良後果,需要從禮制上作出種種限制,使喪家都能面對現實,節哀順變,於是就有了哭踊、代哭、朝夕哭等規定。

人在悲傷之極時會情不自禁地‘闢踊‘,也就是捶胸跳足,所以《禮記·檀弓下》說:‘闢踊,哀之至也。‘爲了防止闢踊時失去控制,喪禮有‘成踊‘的規定,除了少數儀節可以不加限制外,多數儀節爲‘三者三‘,即每一儀節三踊,每一踊三跳,一共九跳。禮節中的這類數量限制,稱爲‘有筭‘,《檀弓下》說:‘有筭,爲之節文也。‘

在大斂之前有‘代哭‘的規定。代是輪流更替的意思,代哭就是親屬輪流到殯宮哀哭,喪家既是哭聲不絕,同時大家的身心又可得到保護。

大斂以後,哀痛之情稍殺,全家男女每天只要在朝、夕兩個時間時到殯宮號哭就可以了,不再代哭,稱爲朝夕哭。當然,哀痛所至時,也可以到殯宮痛哭,並非一律禁止。

十二、筮擇墓地和卜葬日

墓地要用通過卜筮來決定。的安葬處後,冢人度量墓地。挖掘墓地時,四角的壤土堆在四角之外,墓地中央的壤土堆在墓地南側。朝哭之後,喪主和衆主人都前往預選的墓地之南,面朝北而立,解除帶。宰站在主人右邊。筮者打開筮草筒,面朝南接受喪主之命。主人命令說:‘哀子某人,爲其父某甫卜筮選擇墓地。選定此處爲幽冥之宅,墓地始得,將來有災難嗎?‘筮者聞命後,指着墓中央所起壤土卜筮。筮畢,筮者將得到的卦交給宰。宰看過後還給筮者,筮者面朝東,與其下屬的筮人共同占筮此卦的吉凶,占筮畢,稟告宰和喪主:‘占筮的結果是吉利。‘喪主號哭。如果占筮的結果不吉利,再另選墓地佔筮,儀節與前面相同。

古代棺外有呈井字形的槨,槨木做完後,喪主先拜謝工匠,然後周繞槨架一圈,檢視質量是否合格。進獻來做明器的木材放置在殯門之外,喪主也要進行檢視。獻尚未修飾的明器和已完工的明器,儀節也是如此。

落葬的日期要通過占卜來決定。占卜的儀式在殯宮外進行,喪主和衆主人就位後,族長在門東即位。宗人將龜甲遞給族長,並指示當灼的部位。族長以喪主的口氣命令占卜葬日。宗人將命辭傳達給龜,將龜甲交給卜人。卜人坐下,用荊樹枝灼龜。族長接過龜甲觀察。於是,三位佔者一起占卜所得之卦,佔畢,宗人向族長和喪主稟告占卜的結果。如果占卜的結果不吉利,可以重新占卜。

82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四節書友們閒聊長安兵變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九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九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七節轉一些關於弩與元戎弩的資料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八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二作者錢穆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六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三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中)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四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九節(下)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上)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五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二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二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一節第12章 長安風雨聲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二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八節第14章 壯士斷腕計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九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八節(上)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五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八節
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四節書友們閒聊長安兵變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九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九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七節轉一些關於弩與元戎弩的資料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八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二作者錢穆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六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三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中)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四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九節(下)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上)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五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二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二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一節第12章 長安風雨聲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二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八節第14章 壯士斷腕計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九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八節(上)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五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