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殷會產生這種想法,再正常不過。
畢竟,除了這些之外,別的上面他也想不了太多。
不論他怎麼想,都絕對想不到,老朱這傢伙,居然也開了掛,有着一個模擬器。
能夠通過模擬器別人的人生,看到未來。
而他,如今已經被老朱用模擬器觀看了一番。
發現了他很多的秘密……
朱元璋在這裡看了很久,也問了沒不少的關於蒸汽機,還有蒸汽火車的設想……
要不是老朱在離開雙水村之前,又去看了寧國公主和果果,在這裡吃了頓飯。
梅殷都覺得,朱元璋這次過來,根本沒有別的事,就是專門過來看蒸汽機的。
不過,別管怎麼說,梅殷此時的心情,還是很不錯的。
這不僅僅是因爲,他把蒸汽機給弄了出來。
並且,朱元璋還承諾他,今後把蒸汽火車弄出來後,會給他封侯。
最爲重要的,還是蒸汽火車這份,輕易的就說動了朱元璋。
原本的時候,梅殷還在想着,在今後要通過什麼樣的辦法,才能夠說服老朱。
讓老朱知道,這蒸汽火車到底有多好用。
從而獲得老朱的大力支持,在全國開始鋪設鐵路。
畢竟研製蒸汽機,還沒有蒸汽火車這些東西,他都可以自己來做。
但是到了今後,進行推廣之時,還是需要老朱點頭,以及給出大力的支持方纔可以。
這東西需要耗費的錢財,實在是太多了。
需要處理的東西,也同樣是特別的多。
若是沒有官府的大力支持,想要靠個人,將其給弄出來,根本不現實。
哪怕是他現在,頗有家資,想要憑藉個人的能力來修建這些,也根本不可能。
他就算是混身是鐵,又能打幾顆釘?
所以,這種基礎性的大項目,還是需要國家來處理投入大量的錢財纔可以。
不過,現在老朱的反應,卻讓他着實特別的意外。
給了他一個大驚喜。
完全省了他這一步。
如此也好,這樣的話,接下來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就顯得更加的順暢了。
他不必再多費什麼口舌。
“想不到,是父皇這樣開明的人,
我還以爲,想要讓他同意這事情,今後必然還要花費很多的功夫。
哪能想得到,父皇一眼就能看出來,你夫君我弄出來的這東西不簡單。
我還沒怎麼說,他就已經決定大力支持了!”
梅殷望着寧國公主,笑着說道。
臉上帶着笑容。
“咯咯……”
寧國公主笑了起來。
“父皇他敢不重視嗎?
不重視的話,他就不怕夫君死諫他?”
寧國公主的話顯然是玩笑話。
梅殷聞言,跟着笑了起來。
伸手在寧國公主的臉上揉了揉。
顯得很是親暱。
接下來,梅殷那邊就將大部分的精力,都給放到了製造蒸汽火車,以及製造和改良蒸汽機上面。
爭取在儘可能快的,弄出切實好用的蒸汽火車。
好好的給衆人開開眼!
同時,也是爲了完成自己的夢想……
……
而朱元璋那邊,也在着手迅速的消除胡惟庸造反,以及他這裡廢除丞相和中書省等事情,造成的巨大動盪和風波。
經過一兩個月時間的磨合,他這邊,已經是逐漸的習慣了廢掉丞相和中書省之後的日子。
對於梅殷這個女婿,也同樣挺感激。
若不是梅殷,給他說了內閣制度,這樣一個好使的制度,用來代替丞相和中書省。
他這邊廢除了丞相,還有中書省後的日子,當真是一點兒都不好過。
政務是真的多。
若是沒有內閣進行幫助,他這邊咬咬牙,也能夠堅持下來。
能把事情給做了。
但是自己家標兒,只怕會扛不住。
時間短了還行,長時間下去,身體也必定會如同自己看到的未來那般垮掉。
而在把這事情給處理的差不多,一切都進入到正軌之後。
朱元璋這邊又開始閒不住了。
準備弄出一件新的大事
這事不是別的,而是準備開始清查田畝,建立黃冊。
這件事兒,朱元璋已經是想了很久了。
但卻一直都沒有付諸行動。
不是他不想,他做夢都想!
而是因爲時機不到。
一方面是因爲,大明纔剛建立,有着諸多的事情需要去。
二來則是,清丈田畝的事兒,歷來都是特別敏感,還牽扯到衆多人的利益。
很容易就會引發巨大動盪。
光武帝劉秀,這個在史書之上,被許多人大誇特誇的人,能取得了天下,卻清丈不了田畝。
從這裡就能看得出來,這清丈田畝的事兒,到底有多難辦。
有多少人會反對!
而朱元璋現在準備開始着手清丈田畝,一方面是他覺得,胡惟庸以及丞相制度,已經被廢。
六部直接對他負責。
已經將很多的權力,握到了手裡。
而經過了之前的空印案,還有修建中都的事。
也敲打了一番勳貴,清理了一批,地方上的貪官污吏。
整體而言,要好上很多,阻力要小上不少。
也建立起來一個比較強有力的機構。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則是,梅殷弄出來的那算數書,非常精妙。
已經在國子學裡,進行大力的推廣。
國子學的衆多學子,現在的數學水平,那是突飛猛進。
可以說是一日千里!
如今已經培養出來了,大批在算術上面有着很深造詣的人。
有不少人,讓他們繼續深入學習,或許還不行。
但是把他們派遣出去,到地方上去,按照他們所學到的知識,覈算田畝知識,還是沒有任何的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朱元璋自然而然是要開始着手做這件事了。
這在他看來,這纔是一個國家的根本。
哪怕是聽從梅殷之言,來了海,並且在商業上面,也有了一定的調整,獲得了不少的錢財。
可在朱元璋看來,這土地依舊是重中之重。
依舊是國之根本。
畢竟靠商業,海運吃飯的人終究是少數。
絕大多數大明的百姓,還是要依靠土地,來種獲取糧食,獲取生存的物資。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清丈田畝,依舊是頭等的大事。
是必須要做的!
必須要明白,大明有多少地,每家門口又有多少田。
而且,還要明白他們的田是上等田,還是下等田。
是旱地,還是水澆地……
各方面都要明確。
這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
只有對這些瞭如指掌,纔好制定政策。
進行調兵遣將,或者是收取賦稅之時,都能夠更加的準確,做到心中有數……
“劉先生,咱準備清丈田畝了。
在全國範圍進行,劉先生以爲如何?”
武英殿內,朱元璋望着劉伯溫出聲詢問。
這一次,朱元璋這裡不僅僅只有劉伯溫一個人。
除了劉伯溫之外,還有劉伯溫的長子劉璉。
也就是梅殷的另外一個岳父。
朱元璋同時接見他們父子兩人。
“陛下,清丈田畝是一件好事兒,於國於民都是好事。
這是國之根本。
唯一覺得不好的,也只有那些官僚士紳等人了。
這些人手裡面,有着很多隱匿的田產。
只怕,有很多人都會反對這事。
對於清丈田畝,劉伯溫自然是支持的。
一方面是因爲,劉伯溫爲官不貪,他家本身就沒有多少地。
另外一方面,乃是因爲劉伯溫的追求不一樣。
熟讀史書,也知道清丈田畝,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到底有多大。
甚至於,早在一開始的時候,清丈田畝這事,都是他給皇帝提的。
這個時候皇帝問起他,他自然不可能會說別的。
“不過,臣覺得清丈田畝這事,牽扯的人太多,涉及到的利益也同樣太大,不能夠操之過急。
不能夠一下子,就將整個天下,都給納入到清丈田畝的範圍之中。
這樣的話,很容易就會引起大規模的動盪。
鬧出諸多的亂子。
而且,也沒有這麼多的人手去幹這事。
臣覺得不能急,飯要一口一口的吃。
比如,可以先從一個行省開始。
如此,一來有足足的人手可供使用。
二來,也能夠減少很多的阻力。
就算真的出亂子,也只出在一個行省,不會期待到其餘行省。
三來,也可以通過第一次的清丈,好好摸索出一些經驗來。
並培養出諸多,在清丈田畝上有着足夠經驗的人才……
在一地取得勝利之後,再逐漸的鋪展開……”
聽了劉伯溫,所說出來的話後,朱元璋露出笑容,連連點頭。
整個人都顯得很是開懷。
還得是劉先生,考慮的就是深遠!
想的就是多!
幸好咱將劉先生給喊過來了,沒有貿然行動。
不然的話,這麼貿然行事,肯定效果不好。
一個弄不好就會弄得一地雞毛。
那就依照劉先生之所言,先從一個省開始清丈田畝。
我感覺的江西那邊就挺好,就先從那裡清丈吧!
那裡人口衆多,而且早在之前的時候,還沒有受到什麼亂局的影響。
隱匿的田產,必然會很多。
北面則不同。
北面的大田土地,早就飽受韃子的蹂躪。
很多地方都是一片焦土,人煙稀少。
不少地方,還得通過移民來補充人口。
土地隱匿的問題,倒是沒有那麼嚴重。
江南的這些地方,需要好好的抓上一抓才行!”
聽到朱元璋如此說,劉伯溫本能地就覺得事情有些不太好。
不是說朱元璋說的這些話不對。
相反朱元璋說的這些,都是實情。
而是因爲朱元璋的態度,讓他覺得有些不太好。
覺得讓他,有些坑在等着自己。
尤其是想到這次皇帝召見自己也就算了,還專門把自己的兒子也給帶上。
他心裡面不可能不緊張。
生怕皇帝會點了自己家兒子,讓自己家兒子前去做這事兒。
這事兒,可真不好辦啊!
是極其難啃的硬骨頭。
而且,還特別的得罪人,一個弄不好啊,就會有很大的閃失,
“那劉先生,覺得該派誰前去擔當重任纔好?
這等事情,非果敢堅毅之輩,只是難以做到。”
聽到朱元璋所說的這話後,在劉伯溫身邊侍立的劉璉,神色不由的動了動。
想要開口說一些話。
只是這個時候,他爹和皇帝都在。
皇帝不開口,他這裡也不好多說什麼。
不敢貿然開口。
“陛下,臣覺得韓宜可,或許能夠擔當責任。
此人有能力,而且不畏權貴。”
讓劉璉失望了,劉伯溫開口便點了韓宜可的將。
朱元璋搖了搖頭。
“韓宜可這傢伙,倒是有些才能。
但是,還不足以擔當此人大任。”
聽到韓宜可被否決後,劉伯溫當即將又開口推薦出了幾個人。
朱元璋全都一一搖頭進行了否決。
這讓劉伯溫心裡面的感受,越來越不好。
只覺得他的那些擔憂,只怕要成真。
接下來,朱元璋果然沒有讓他失望。
“劉先生,你說了這麼多,怎麼忘記了令郎?
咱覺得,令郎就很可以。
他爲劉先生你的長子,自幼我得劉先生教誨。
人常說,門裡出身,強人三分。
令郎跟在劉先生身邊,自然而然便和其餘人不一樣。
這事,有令郎在去,我再放心不過。
更何況,咱們之間不還偏着親戚嗎?
清丈田畝,第一個省份最是難做的,但也最是重要的。
有一個好的開始,打好了樣,接下來在別的地方纔好好推行開展。
所以,這件事兒令郎做最合適。
咱看再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
聽到朱元璋說出這話,劉伯溫的心咯噔一下,直接沉入到了谷底。
他最爲擔心的事,果然發生了!
“陛下,不行。
璉兒他不知變通,做事不行,難以擔當大任。
這件事情複雜至極,不是他所能夠承擔得起的。
他有沒有什麼危險,倒還在其次,關鍵時不能因此而耽誤了陛下您的大事兒!”
聽到劉伯溫如此說,朱元璋倒也沒有什麼意外。
他想了想,便不再詢問劉伯溫,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劉璉。
望着劉璉道:“你是什麼意思?願不願意擔此重任,爲我大明出份力氣?”
聽到朱元璋的詢問,劉伯溫有些緊張的望向劉璉,對他兒子狂使眼色。
劉璉看了看朱元璋,又看了看他爹。
猶豫了片刻後,咬牙直接下拜道:“小臣願意領此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