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更是皇帝的腰膽之所在。
方方面面都能用到錢。
沒錢寸步難行。
話說到了現在,朱元璋這個皇帝,對於錢的瞭解或者說是經濟的瞭解,比更之前的時候比起來,那是更上一層樓。
畢竟最近一兩年的時間裡,朱元璋那是充分的,感受到了有錢到底有多好使。
沒了錢,很多事兒幹起來都沒那般的有底氣。
北元王庭遠遁到草原上之後,依舊還能夠苟延殘喘,到現在都不滅亡。
還能夠在草原之上建立起一些統治。
在朱元璋看來,除了這些韃子原本就是從草原上崛起的,那裡屬於他們的大後方,本身就在那裡有統治基礎,很多部族天然就對他們進行服從。
且哪怕北元已經被自己這邊,給打的簡直要分崩離析了,實力大減。
但是來到了草原之上後,依舊還擁有着很大的能力。
和大明這邊進行相比,自然是毫不起眼。
但是和草原上的那些部落相比,力量還是非常強大的。
說是一個龐然大物也不爲過。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條件。
那就是北元王庭,依靠着所帶過去的衆多工匠,在草原之上能夠進行賺錢。
經濟這些方面並沒有徹底的崩掉,勉強維持住了經濟秩序。
可以通過他們粗製濫造的器具,合情合理從衆多部落那裡,獲取大量的利益。
只要這個經濟上面不崩,那麼再想要徹底覆滅其在草原之上的統治,就沒那麼簡單。
而如今,他們這邊正在做的事情,就是通過商貿上的往來,進一步的瓦解聯北元韃子,在草原上建立起的那種簡單的又脆弱的經濟秩序。
繼而再瓦解掉他們的統治。
他們這裡,大量的精美貨物涌入到草原。
那那麼在接下來,草原之上的那部族,肯定會非常實誠的用腳投票。
來選擇自己大明,那更加精美,更加便宜的器具來進行交換。
如此一來,很多的錢都被自己大明的人給賺走了,那麼韃子王庭那裡,所獲得的收益,自然而然的也就會隨之大大的下降。
手裡有錢做事就硬氣。
沒錢了,很多事情想要做都做不成。
成年人的世界,可並沒有那麼簡單。
並很多事情,並不是說上幾句話,喊上幾句口號就能夠解決的。
需要付出實實在在的利益才行。
所以說,現在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可謂是精準的打到了草原上那些人的命脈上。
長此以往下去,不說別的,單單是經濟上面的巨大損失,就能夠讓韃子王庭的人坐不住。
會採用出一些行動辦法的。
而他們所採取行動了,纔是最好不過。
因爲一旦採取行動,別管他們動用什麼樣的手法,來制止草原上的那些部落,和自己大明這邊進行做交易。
那都是出力不討好。
之前自己大明,不和他們進行做交易,草原上衆多部落的人沒得選。
只能是用高昂的價格來用那些粗製濫造的東西。
就這,北元王庭那邊的人還會限量!
普通的部落,想要用牛羊這些財富,來換取那些粗製濫造的器具都很困難。
往往需要加錢才能夠換到。
但是現在,由自己大明這邊敞開了給他們供應這些東西。
他們在自己大明這邊嚐到了甜頭,再想讓他們回到從前,顯然是不可能的。
在切實的利益面前,就算是北元王庭也同樣是不好使。
如此一來,必然會引發草原衆部落之間的矛盾。
迅速的破壞,北元王庭和草原衆部落之間的關係。
讓草原上不再是鐵板一塊。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另外的一些好處。
比如,在見識到了自己大明的強大,從自己大明這裡接觸到了很多的好東西,並獲得了切實的利益之後。
草原之上,很多人對待大明的觀念,也會隨之變化。
逐漸的出現不少親近大明的人,乃至於是部落。
今後自己大明,在前驅攻打北元王庭時,肯定會出現一些,心甘情願爲自己大明進行帶路的人。
而且,暫且不論這些能讓大明滅掉北元王庭的種種重大意義。
如此做,還確確實實能讓大明,從交易當中獲得切實的經濟好處。
話說,按照大明的工業水平,以及對各種器具的生產能力。
他們和草原進行互市時,精美物品精美價格又低廉,只是相對於草原上的部族,和他們的王庭做交易時比較而得出來的。
事實上,這個在很多草原人看起來很低廉的價格,真的和大明內部進行交易的價格進行比較,還是要高出不少的。
以往,大明這邊對上草原進行戰鬥,那基本上都是要賠錢的。
每次大軍一動,就會有無數的糧草輜重這些填進去,就像是一個無底洞一樣。
可是現在,通過這樣的辦法,大明這邊和北元之間,還沒有真的開始戰鬥,便已經成功獲取了很多的利益。
這種事情在以往的時候,朱元璋的簡直是想都不敢想。
這種打法完全是超出了他的認知。
在此之前,他是真的沒有想過,做買賣這種在很多文臣口中提起來都鄙夷,應該是儘可能禁止的事兒。
真的運用好了,居然能夠發揮出這麼大的作用!
這也一下子讓朱元璋的視野開闊起來。
對於這做買賣,又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態度和之前,可以說是截然不同。
而他們這裡,會想到用這樣的辦法,非常巧妙的來做這些事。
很顯然自然不是朱元璋等人所想出來的。
乃是梅殷給出的主意。
一開始,朱元璋對於這事兒,多少帶着一些將信將疑。
但是隨着這件事兒,推行了一年有餘之後,朱元璋再去看,早就拋開了當初的那些心思。
在這件事情上變得無比堅定起來。
越發的感謝起老天待大明不薄,給他送來了梅殷這麼一個好女婿。
事情還真就如同梅殷在此之前,所設想的那樣。
這個辦法簡直好的不能再好。
長此以往下去,北元韃子被自己這邊覆滅,是早晚的事。
絕對要比他從模擬器當中,所看到藍玉滅北元王庭於捕魚兒海,更加的乾脆利落。
更加的乾淨。
話說,按照大明和北元之間的力量對比,到了這個時候,北元王庭還能夠一直苟延殘喘,沒有被滅掉。
最爲重要的原因,並不是說北元王庭有多麼的難以對付,力量有多強。
而是因爲這些年來,北元韃子被揍老實了。
不敢再和自己的大明進行對着幹了。
躲藏在草原深處。
尤其是在王保保死後,更是如此。
北元王庭之所在,更是他們那邊最高級機密。
藏的別提有多嚴實,他們這邊很難得到確切的消息,知道北元王庭躲在哪裡。
而且,王庭的所在之地,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一年四季,時不時就會轉換一個地方。
這就更加的讓增加了大明這邊,前去將之覆滅的難度。
而且就算是自己這邊,知道了北元王庭之所在的地方。
想要前去動手將其給滅掉,那也需要在草原上行軍很久。
而這樣的動靜,很難再隱瞞住草原上的人。
在北元王庭這邊的,還比較深得人心時,草原上的很多人都會自發,成爲北元王庭的耳目。
會主動的向遠處傳遞傳遞,自己的大明出兵的消息。
從而令韃子王庭那邊有所行動。
也會改變他們王庭之所在,讓自己大明抓不住他們。
而深入漠北那邊進行作戰,對於糧草的供應,等後勤方面的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要求是非常高的。
在他們在這種情況下,自己大明這邊,難以將其給抓住,倒也顯得合情合理了。
以往的時候,想起這些事兒,朱元璋就頭疼。
只覺得難以破解。
這也是爲什麼,當初王保保去世的時候,他這邊因爲李善長等人幹出來的那些事兒,不得不坐視這麼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流失。
會那般的忿怒。
在這種情況下,以至於讓朱元璋都產生了一些念頭。
覺得是不是還需要,如同他從模擬器當中,所看到的景象那樣。
一直等到洪武二十幾年,才能夠,徹底的將其給覆滅。
但是現在,他不用再擔心這個事了。
有了自己家好女婿給出的這個主意,所北元王庭已經成了盤中的菜。
插翅難逃了!
最多不過三年時間,北元王庭將會被徹底的被滅掉。
只能說梅殷那小子,不愧是自己好女婿,就是和一般人不一樣。
總是能夠這般的出其不意。總是能夠給出這般新穎,但卻又極其好用的辦法來解決這些事情。
朱元璋是越想越覺得開懷。
只覺得日子是真有奔頭。
……
“父皇,孩兒請戰,願意帶領我大明艦隊出戰,前去踏平倭國!”
兩個月之後,武英殿內,燕王朱棣望着朱元璋,一臉鄭重的出聲請戰。
“區區倭國,先前曾斬我大明使者,而今居然又不知死活,妄圖劫掠我大明商隊!
當真讓人忍無可忍!
這等蠻夷之輩,必須給他一個教訓!
絕對不能有任何的手軟!
只有如此,這些人才能夠變得老實!
蠻夷之輩,畏威而不懷德。
孩兒請戰,踏平倭國,一雪前恥!”
朱棣的聲音慷慨激昂,帶着強烈的戰意。
話說,隨着西南那邊暫時的穩定。
朱棣也從廣東那邊回來了。
這個時候,廣東那邊經過了朱棣的鎮守,以及動用一些手段進行的整合。
和之前相比,局面已經清朗了很多。
交給其餘的一些人在那裡做事,倒也無妨。
不會再誤了大事。
而朱棣,原本就因爲自己坐鎮後方,沒有辦法帶兵征戰沙場。
心裡面憋着一股子的勁兒。
在他從廣東那邊離開之時,忽然之間就得到了一個消息。
說是倭國那邊的人,賊心不死。
一些倭寇,居然想要搶大明的世博商隊。
在得到這一個消息之後,朱棣瞬間就暴怒了。
然後便是喜出望外。
好好好!
他這邊正手癢,早就想要給這些人好好的來上一頓了。
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倭國那邊卻還不知死活,好死不死的幹出這種事情來。
朱棣又焉能不喜?
什麼叫做瞌睡了就有人送枕頭?
這就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頭!
於是,便有了今日在這武英殿當中的一幕。
“好,老四,咱准許你的請求!
接下來,就以你爲將,率領我大明的東海艦隊,前去倭國那邊,好好的解決這件事!
到那邊,各種事情由你全權處理!
務必讓這彈丸之地,知我天朝禮儀,好好感受教化!
那邊的金銀這些,也務必將其給弄過來。
最好是把那裡,好好的解決上一通之後,讓其成爲我大明的一個行省。
這等地方,那些人不配在那裡居住。
而且,這事兒倒也並非是咱們這邊不佔理。
是這些狗東西挑釁在以前。
而且,自古以來,那裡也是咱們華夏的領土。
當年這徐福出海,帶着三千童男童女,便是東渡到了那邊。
在那裡也建立國度,成爲了那裡的老祖宗。
只是這些不孝兒子孫,數典忘祖,把這些事都給忘記了。
但他們忘記了,咱們這裡可不能忘!
這個時候,咱們這裡自然而然,是要將屬於我華夏的地方給收回來!”
朱元璋隨口就給朱棣來了一個自古以來。
這下子,理由和大義全都有了。
聽到自己家爹所說的這話之後,朱棣那是喜出望外。
立刻單膝跪地,對着朱元璋鄭重行禮道:“孩兒領命!
孩兒必然不負父王任命,到那邊後,會好好的料理料理。
將屬於我大明的地方,都給拿回來!”
聲音激昂,隱隱有金鐵交鳴之音。
話說,在見自己家父皇之前,朱棣心裡面還有一些忐忑。
怕自己家父皇在接下來,依舊是不太肯讓自己帶人前去攻打倭國。
想要再多等上幾年。
還好,現在見了父皇后,有了這個準信。
他倒不必再爲這件事擔憂。
再想想自己家父皇所說的徐福率人東渡的話,更是認同的緊。
覺得自己家父皇說的很對。
並又一次的感受到了,自己華夏的博大精深。
華夏對上週邊時,就這點好。
總是能夠從史書當中,找出確鑿有力的證據來。
對周邊的那些地方,說一聲自古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