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首戰嘉定

“洪武十四年,藍玉與沐英攻大理,藍玉獻策,可以實行佯攻下關,虛兵攻蠻敵身後,蠻敵驚覺,以爲明軍從身後殺入,遂抽兵回防,下關大軍長驅直入,一舉攻破大理。”

“洪武二十年,藍玉爲副將。隨馮勝進擊金山北元太尉納哈楚,藍玉趁大雪率輕騎突襲,大敗元軍,殺平章事未果,納哈楚降明。”

“二十二年,藍玉率十五萬大軍長途奔襲捕魚兒海,大敗北元軍……”

大帳內,作戰參謀將藍玉曆年戰事的詳情一一念出,李維正、高巍、鄧戩以及大將平安皆在全神貫注地聽着,幾名參謀正在巨大的沙盤上進行標註,根據探來的最新情報用各支各色小旗在沙盤上標註駐軍情況,比如插兩支紅色小旗代表駐軍兩萬人,三支藍色小旗則表示三千人駐軍。

李維正在他的作戰生涯中最看重的就是情報,事實上他幾乎所有戰役的勝利都是來源於充分的情況,所以在他軍隊的各兵種中,斥候軍的能力最強,享受的待遇也是最好,後來投靠而來的錦衣衛,基本上都是補充了斥候軍,而且他的斥候軍角色已經不再傳統意義上的偵查兵,更多是間諜的角色,行腳商人、客棧掌櫃、茶棺夥計,甚至婦女、老人等等,他們會在某個戰略制定的一兩年前便潛入這個地區,和正常人一樣生活,但情報網卻在迅速而嚴密地編織着。

比如這次入川平叛藍玉,早在一年前藍玉佔領四川開始,遼東情報司便派出了近百名前綿衣衛的精英潛入了四川,他們迅速在四川編織情報網,當李維正這次入川時,一個巨大的情報體系已經在四川完成了,藍玉軍隊的一舉一動都收入了這些探子的眼中。

每天都有大量的情報涌來,這些情報又會被情報司分類,最後把重要而有價值的情報交給參謀司輔助決策。

參謀唸完了藍玉曆年作戰的詳情,高巍點了點頭嘆道:“非常詳盡,我在洪武二十六年時正好就在耿柄文手下爲將,親身體驗了藍玉的奇兵,但知道得還是沒有這麼多、這麼詳細。”

李維正想了想便問道:“高將軍,在洪武二十六年,你和藍玉的交手中,對他作戰的最大感受是什麼,我想聽一聽。”

高巍嘆了口氣便道:“藍玉作戰的最大持點就是兩個字,一個‘快’,一個‘奇’,他上次攻打重慶,我還在忙着調兵,可一眨眼他已經過江到永川了,再說‘奇’,洪武二十穴年,他之所以能擊敗耿柄文,就在於他的虛虛實實,始終掌握着主動,佯攻蜀王,可耿柄文來援時,他又轉道重慶去了,當把耿柄文調去重慶,他又返回來攻下了成都,你跟本就摸不着他的真正用意在哪裡?”

李維正慢慢走到沙盤前,緊緊注視着內江,在內江這個城市上插着五面紅旗,意味着這裡有五萬軍隊,在藍玉的近三十萬大軍中,這絕對是一支重兵了,相反在嘉定州(今天樂山)卻只插着三面藍旗,只有三千駐軍,從岷江一路上去,基本上都沒有大規模的駐軍,這是藍玉的琉忽嗎?他明明知道自己是大量乘船而來。

想到這,他又問一名行軍參謀道:“沱江和岷江的通航情況如何?”

行軍翻開一本資料便道:“此時是九月,峭江能行千石大船,但沱江水勢較急,只能走五百石船,而且需要人力拉縴。”

李維正點點頭,他低下頭仔細看了看內江到嘉定州的距離,最多也就是兩百里,他又問道:“藍玉軍的最高行軍記錄是多少?”

行軍官答道:“回鼻大都督,藍玉曾在洪武二十六年,步兵一夜走了八十里,這是他的最高記錄,如果按照這種行軍,他從內江到岷江,包括體息時間需要兩天一夜。”

“那我們船隻到嘉定州需要多少時間?”

“需要五天。”

聽完分析,李維正便對其他幾名大將笑道:“如何,有想法了嗎?”

鄧戩遲疑着道:“莫非藍玉的用意是想我們走岷江,所以他纔在內江部署重兵。”

“不!他是希望我們走內江。”李維正微微一笑道。

高巍也接口道:“都督說得不錯,以藍玉虛者實之的用兵風格,他就是希望我們走內江,纔在內江部署重兵。”

“那我們該怎麼辦?”旁邊的平安聽得一陣頭痛,忍不住叫嚷起來。

幾名大將一起向李維正看來,李維正卻淡淡一笑道:“管他怎麼用詭計奇謀,我們按照自己的計劃走就是了,我們的目標就是拿下成都,就用最有利於我們的路線走。”

說到這,他的木杆一指岷江道:“我們走岷江,十萬軍隊北上。”

一天後,由近千艘大船組成的船隊開始浩浩蕩蕩北上,江面上下#舞、遮天蔽日,龐大的船隊一眼望不見邊際,船頭上李維正笑着問平安道:“平將軍,坐船去打仗是不是有點不大習慣?”

平安撫了撫後腦,笑道:“剛開始我還暈船,下船兩腳着地時竟然天暈地轉,站立不住了,可又上船後,便覺得漸漸適應了,不過還是不如騎馬過癮,就覺得被人綁住一樣,心裡憋得慌。”

“那好,等過了宜賓後,我給你一衛大寧騎兵,你在陸地上替我開道。”

“大人,我有一事想問,不知大人能否回答。”李維正瞥了他一眼,見他滿臉嚴肅,便微微一笑道:“你想問什麼?”

平安露出一種難以啓口的表情,但最後他還是一咬牙問道:“大人,最近軍中感傳大人有取代大明之意,不知大人是否真有此意?”

“你以爲呢?”李維正沒有直接回答他,卻反問了一句。

平安搖了搖頭道:“屬下認爲不會。”

“爲什麼?”

“若大人真有心取大明而代之,那早在李景隆二次兵敗時就有機會了,那時朝廷餘兵不過十幾萬,士氣低迷、人心惶惶,而大人卻擁有雄兵近六十萬,想取代朝廷不是輕而易舉嗎?”

“你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打個比方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事實上漢帝已不過是個傀儡而已,他爲什麼不自立爲帝?想當皇帝是要看天意的,老天不讓,想當也當不成。”

“天意?”平安迷惑了,李維正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所謂天意,就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船隊繼續向北,這天下午,船隊到達了嘉定州府以南三十里的江面上,敵情開始出現了,岸上平安傳來了斥候的最新消息,前方十里外的江面上出現了數百艘小船,正疾速向這邊駛來,另外從內江開來的五萬大軍已經在二十里外。

李維正冷笑一聲,當即下今道:“船隻靠岸,大軍上岸集結,攔截船隻出動!”

船隊開始靠岸,密密麻麻的遼東軍下船上岸,動作迅速而有序,數百門由戰馬扛運的虎蹲炮也隨之運載上岸,遼東軍在岸上集結,而二十艘體型較小的船隻繼續向北前行,遼東軍最犀利的就是水軍,他們在水上的實力天下無人可及,不僅進攻犀利,對於攔戳防禦也有自己獨特的手段。

二十幾艘攔截船繼續北上五里後停下了,他們在江面上拉起了三條手腕粗的鐵鏈,隨即他們拋下了數十枚木箱水雷,這是一種設計極爲精巧的水雷,通過鐵錨固定在江面上,根據火繩的長短決定爆炸時間,是一種定時水雷,事實上這種水雷是在一百多年後才被髮明,發明的原因並不是因爲枝木難度,而是在於實際戰爭需要。明初是大明實施海禁,沒有對這種水雷的需求,不過遼東軍大力發展水軍,這種放置在水裡的震天雷自然就會出現,數十枚水雷密佈在一根鐵鏈的前方,木箱內的火繩已經在燃燒了。

一里外,數百艘小船已經出現了,密窯麻麻的黑點向這邊疾速駛來,它們滿載着油氈、柴草等各種助燃物品,欲重演火燒赤壁的壯觀景象,但火燒赤壁只是對無準備者有效果,在以水軍而聞名天下的遼東軍面前,這種手段就顯得有些兒戲了。

小船上的士兵們已經發現了前方有攔截鐵鏈,鐵鏈後面,二十幾艘炮船正靜候着他們到來,士兵們見對方有準備,紛紛點燃小船後便紛紛跳水向岸上游去,岸上已經有遼東軍在等候他們了,數百艘小船燃起沖天大火,一頭撞在鐵鏈上,就在這時,水面上忽然傳來了驚天動地的爆炸聲,劇烈的爆炸掀起數丈高的水柱,幾艘小船被炸得粉身碎骨,爆炸聲此起彼伏,整個水面都幾乎被掀翻了,近百名遊得稍微慢一點的士兵也隨之葬身水中,好一會兒,爆炸聲才漸漸停止了,此時水面上已經沒有一艘小船了,而是飄滿了小船的木片殘骸,一些士兵的死屍也夾雜在其中,空氣裡彌饅着刺鼻的硝煙味。

巨大的爆炸聲傳到了數裡之外,李維正在船上聽見連續不斷地爆炸聲響起,他忽然明白了藍玉的戰術,用小船並非是真想火燒船隊,而只是想把他們攔截下來。

李維正心中出現了疑惑,內江來的敵軍只有五萬人,他們真會來送死嗎?不可能!極可能是前方的嘉定城內還藏着什麼貓膩,李維正心念一轉,立刻下令道:“令斥候火速趕往嘉定城探查情報!”

此時,五萬藍玉軍已經在十里外了。

第236章 激戰山海第243章 藍玉生亂第68章 保定春色(下)第65章 燕王朱棣第83章 皇孫允炆第294章 燕王之死(下)第174章 遼東事變第111章 風吹草動第165章 平衡之術第59章 野外露宿第257章 平安歸來第40章 葉家姐妹(上)第73章 龍顏震怒第169章 寧王再來第240章 孟德故計第152章 中山肅倭第11章 家厚養廉第164章 種田養雞第22章 父子夜談第287章 紅參案(二)第31章 失蹤兩人第58章 千里追蹤第170章 重出江湖第20章 取捨之間第63章 暫棄前嫌第145章 蓬萊紛亂第16章 霧裡觀花第42章 葉家姐妹(下)第276章 迎頭一棒第90章 早朝封官(下)第291章 內外交困第189章 家有內鬼第260章 奉旨入朝(上)第225章 京都風雲(三)第22章 父子夜談第197章 皇上有恙第243章 藍玉生亂第95章 上任首日第48章 目光漸聚第270章 眉資大戰(上)第173章 故伎重施第235章 奉旨奪權第89章 早朝封官(上)第74章 太子力薦第150章 陰謀陽用第229章 京都風雲(八)第55章 道觀驚魂第269章 首戰嘉定第276章 迎頭一棒第50章 王府夜宴(二)第247章 燕王二子第83章 皇孫允炆第99章 等待機會第295章 遠方來客第208章 取捨之間第205章 東征日本(八)第31章 失蹤兩人第3章 衙門當差第88章 早朝前夕第149章 危機悄現第9章 撲朔迷離第149章 危機悄現第178章 潛龍出海(上)第163章 最後爭鬥第137章 出使日本(二)第264章 景隆復出第79章 解開心結第225章 京都風雲(四)第1章 重回大明第187章 以石擊卵第165章 平衡之術第38章 初見葉女第239章 齊王之爭第92章 兩個副手第26章 巧遇王妃第181章 初到遼東第258章 小露鋒芒(上)第279章 雜劇週報第195章 步步連環第277章 深遠佈局第16章 霧裡觀花第167章 蘇童進門(上)第163章 最後爭鬥第237章 燕王之斷第156章 初次述職第233章 周王請罪第166章 遠方來客第119章 銀案收網第242章 全力一擊第59章 野外露宿第250章 大軍北上第55章 道觀驚魂第103章 紫童進門第293章 燕王之死(上)第161章 劍拔弩張第157章 沆瀣一氣第71章 京城買房第267章 調糧事件第90章 早朝封官(下)
第236章 激戰山海第243章 藍玉生亂第68章 保定春色(下)第65章 燕王朱棣第83章 皇孫允炆第294章 燕王之死(下)第174章 遼東事變第111章 風吹草動第165章 平衡之術第59章 野外露宿第257章 平安歸來第40章 葉家姐妹(上)第73章 龍顏震怒第169章 寧王再來第240章 孟德故計第152章 中山肅倭第11章 家厚養廉第164章 種田養雞第22章 父子夜談第287章 紅參案(二)第31章 失蹤兩人第58章 千里追蹤第170章 重出江湖第20章 取捨之間第63章 暫棄前嫌第145章 蓬萊紛亂第16章 霧裡觀花第42章 葉家姐妹(下)第276章 迎頭一棒第90章 早朝封官(下)第291章 內外交困第189章 家有內鬼第260章 奉旨入朝(上)第225章 京都風雲(三)第22章 父子夜談第197章 皇上有恙第243章 藍玉生亂第95章 上任首日第48章 目光漸聚第270章 眉資大戰(上)第173章 故伎重施第235章 奉旨奪權第89章 早朝封官(上)第74章 太子力薦第150章 陰謀陽用第229章 京都風雲(八)第55章 道觀驚魂第269章 首戰嘉定第276章 迎頭一棒第50章 王府夜宴(二)第247章 燕王二子第83章 皇孫允炆第99章 等待機會第295章 遠方來客第208章 取捨之間第205章 東征日本(八)第31章 失蹤兩人第3章 衙門當差第88章 早朝前夕第149章 危機悄現第9章 撲朔迷離第149章 危機悄現第178章 潛龍出海(上)第163章 最後爭鬥第137章 出使日本(二)第264章 景隆復出第79章 解開心結第225章 京都風雲(四)第1章 重回大明第187章 以石擊卵第165章 平衡之術第38章 初見葉女第239章 齊王之爭第92章 兩個副手第26章 巧遇王妃第181章 初到遼東第258章 小露鋒芒(上)第279章 雜劇週報第195章 步步連環第277章 深遠佈局第16章 霧裡觀花第167章 蘇童進門(上)第163章 最後爭鬥第237章 燕王之斷第156章 初次述職第233章 周王請罪第166章 遠方來客第119章 銀案收網第242章 全力一擊第59章 野外露宿第250章 大軍北上第55章 道觀驚魂第103章 紫童進門第293章 燕王之死(上)第161章 劍拔弩張第157章 沆瀣一氣第71章 京城買房第267章 調糧事件第90章 早朝封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