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詩云以八具分身淬鍊強大元神,如今神魂已被滅二次,也就意味着她的實力消減了二層,雖然不至於生死道消,但一個甲子內是不可能再凝聚真身了。
方纔慕容詩云在消失的那一刻所提到的,第九具分身會是誰,一個連她自己都不到的分身,張逸仙又能去哪兒找,但無論多麼難找,必須救她。
“年青人,剛纔你用的身法可是通神三步?”麻仙古神笑呵呵的自遠處掠來,並沒有因爲他拍散了慕容詩云的神魂而對眼前的這個青年產生愧疚。
“老人家你是怎麼知道的?”張逸仙同樣沒有憎恨眼前的這個老人,不知爲何他不認爲慕容詩云神魂的消散是件壞事。
“此仍老道師父自創的神通絕學,你年紀輕輕就將它煉到了這般火候,真是天資絕佳,後生可畏啊!”麻仙古神撫須微笑。
“老人家的師父?”張逸仙有些咋舌,通神三步既然是麻仙古神的師父所創,太不可思議了,難怪會被收錄在地宮之中,原來是上古之物。“敢問老人家煉到第幾層了?”
麻仙古神聞言,只是撫須微笑,並不回答,待他走近張逸仙,張逸仙只覺眼前一晃,已到了凡土的某個深山老林間,此處搭有一間竹屋,屋前不算大的空地上長有幾棵高大的棗樹,不問便知,這位老人在此隱居少說也有幾百年了,再往前就是二畝的薄田,還有幾隻長的跟人一樣高大的動物。
可能是聽到了腳步聲,從竹屋內走出一個靈光四『射』的小書童,年紀不大,卻十分的老沉。後來張逸仙才知道,這個小書童名叫鬼谷子,此山名爲鬼谷山,是一座真正的玄奇之山,世間無人知曉。
立定之後,張逸仙惶惶不安,這是什麼手段,即使是妙祝穿梭也是有時間的,這個老人家也沒見他施展什麼手段,只是在自己眼前這麼走上一遭,自己就來到了這裡,難道他把通神三步煉到了大圓滿??? 道境中成263
“不要猜了,老道研習三步絕學已有萬年之久,不過是二通大成,與你相比我算是愚鈍之人了。”麻仙古神自我解嘲,沒有一點架子,一旁的小書童鬼谷子爲二人端來了茶水,放於木桌上,也不說話,就自顧自的回屋看書去了。
“二通大成?既然這麼厲害。”張逸仙嘴裡嘀咕道。同時對通神三步絕學產生了無限的敬佩,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達到那樣的境界。
“你的三步絕學修煉的怎麼樣了?”麻仙古神指着眼前的木樁,示意張逸仙坐下。
“不瞞前輩,晚輩已經將通神三步煉到了二通略成。”張逸仙很是自豪的說道。
麻仙古神只是搖頭,並不說話,過了半天,這才說道。“非也,你不過學到一絲皮『毛』罷了。若真是修煉到二通略成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你以三步絕學去天山仙人泉給老道取瓢泉水來。”
張逸仙心中驚訝,難道自己學的通神三步絕學是假的?由於心中充滿疑『惑』,臉不不免有些難看,但出自對麻仙古神的恭敬,依舊以三步絕學前往天山仙人泉爲麻仙古神取了一瓢泉水來。
片刻之後,張逸仙返回,正想嘚瑟一下,卻見麻仙古神連連搖頭。
“天山離此不過萬里,你卻用了足足一頓飯的時間,你敢說自己已經修到了二通略成?”麻仙古神批評道,臉上卻依舊是微笑迎人。說話之際,只見他身形飄渺,一條長長的漣漪波紋帶動着周身空氣消失不見,還沒等張逸仙出口詢問,麻仙古神的手中就多了一樣東西,張逸仙定睛一看,驚的說不出話來。
“前輩,,,這,這是仙人泉的泉水?”除了驚呼神速之外,他已經忘記了自己要說什麼了。
“要是真的修煉到二通略成,來往天山只在眨眼間,而你卻用了一頓飯的時間。”麻仙古神將手中盛滿泉水的水瓢遞於張逸仙,讓他去思考爲何他的速度會慢上之麼多。
“請前輩解『惑』。”張逸仙起身,拱手行禮,眼前的這位可是真正的高人,若是不虛心求教,那就太對不起自己了。
“你可還記得三步絕學開啓頁的幾句話?”麻仙古神撫着鬍鬚,微笑提示。
“菩提三躍法,是人難修成。若得大機遇,法界易通神。”張逸仙隨即念道,這幾句話有什麼玄機,他是真的想不明白。
“修行本在於心,你的心在哪兒修爲就在哪兒,你不能通透其中之意,便不能達到一晃隔世,瞬息一現的境界。世間有三才,天地人,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任何的法要秘文都是千篇一律,不過是打打殺殺,做一些花拳繡腿的舉措,你若是能將三步絕學煉到了極致,你就是這個世間的主宰,所謂萬法不離其中,指的便是人心所悟之法,心中有法,便可『操』控一切,一通百通,一悟百悟,不要執『迷』於字面,要用心去感悟,在感悟之後,再回過頭來認真練習,方能有所得。”麻仙古神逐字引導,卻不解釋,世間道理都是相通的,人人都懂,卻沒有幾人可以真正參透。
聽聞麻仙古神的教誨,張逸仙如千年暗室一燈可破,陡然間像是悟到了什麼,但依舊開口詢問,是人難修成,這句令人費解的話。?? 道境中成263
“人有善惡,天地有陰陽,萬物歸屬卻無類別,死去成灰,化繭成蝶,循環往復終於塵土,生生不息,是爲大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爲開合。開合始於足,無足無翼有心靈,心靈不二,陰陽不開。陰陽源於一體,始稱人。人立於世,分木火土金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爲五行。五行合一煉就人身。人身分男女,男乾女地,衍生太極。太極合一,終成人形。”麻仙古神爲張逸仙講解,何爲人。
古人有云,讀萬卷書不如千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家中有樹,家中有樹不如尊師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