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西洋回易

政事議論被打斷,宴會繼續進行。

但只要在人多的地方,哪有隻吃喝,不說話的道理,只要說話,總會有疑問和議論,於是很快又開始議事。

不過這次議論的不再是國家大事,而是回易之事。

參加歡迎宴會的人不是手握大權的高官大臣,就是王室貴族,非富即貴,他們手裡所掌握的財富也是積累多年,塞爾柱境內已經沒有多少東西值得他們購買了,凡是能用權力拿到,或是能用金錢買到的他們都有,但唯獨東方的特產他們買不到。

因爲傳說中通往東方的陸路被幾個國家佔據阻斷,而海路萬里,耗時長久,風險極大,九死一生,縱使有商賈成功歸來,也帶不回多少東西,並且轉眼就被更有權勢的人一口吞下,絕大多數人根本就看不到。

八年前大宋船隊帶來的那批貨物,經過這幾年的外銷貿易和消耗,除了少數人手中還有少量存貨,留着自己使用,市場上再也見不到有人出售,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他們早已斷貨多時,對大宋船隊渴望已久。

宴會上衆人爭相詢問大宋使臣這次帶來多少絲綢、茶葉和瓷器,有多少可以跟他們交易,可以用什麼東西交易,能不能馬上達成交易協議,即刻去海邊交割.....

他們的問題很多,楊叢義一一作答,並給了他們答覆,說這次帶來的貨物不比上次少,全部可以用來交易,只要有足夠多的金銀和貨物,交易沒有上限,還特意說明可以用來跟船隊交換的貨物也包括運輸工具,馬匹。

楊叢義見識到了塞爾柱馬匹,它們身形雖然不大,但卻溫順,有很好的耐力,並且在行軍途中能看到它們有着良好的紀律,即使臨時休整,它們也不會隨意亂跑,一般就站在原地,保持隊形。說實話,他很喜歡這裡的馬,縱使重洋萬里,他也想冒險帶一些商船,萬一它們能活着回去呢?

衆人聽說交易不受限制,頓時大喜,個個眉開眼笑,暗自算計,內心急切的期待宴會馬上結束,這樣他們便能即刻趕往海邊,搶先跟大宋船隊進行交易,挑選最好的貨物。

然而老國王並不想讓他們如意,宴會進行到一半時,一隊衣衫稀薄,絲巾蒙面,*雙臂,露腰露腿的火辣女子進入宴會大廳,稍作準備,馬上開始了她們的歌舞表演。

樂聲一起,衆女子翩翩起舞,柔臂舒展,腰肢輕盈,腳步旋轉,衣衫飛舞,青春氣息,無邊景色撲面而來,直把衆人看的血脈噴張,口乾舌燥,卻依然捨不得將眼睛移開半分。

一舞接一舞,不知過了多久,那羣塞爾柱女子方纔退去。

不等衆人從那羣離去的女子翩翩舞姿中回過神來,喝一口湯和水,滋潤滋潤乾燥的喉嚨,又一羣衣着鮮豔靚麗,以真面示人的嬌美東方女子緩緩走進宴會廳,她們或懷抱樂器,或手持絲帶,還有的女子雙手空空,在後面隨行。

稍作準備,樂聲一起,富有東方韻味的歌舞隨即展現在衆人眼前。

東方舞娘歌姬雖不如本地舞娘那般衣着暴露,但那種極富美感的舞姿,伴隨着美妙的樂聲和飛舞的綵帶,直讓衆人心曠神怡,不由自主的放鬆心情,搖頭晃腦,沉迷其中,恍恍然不知時間流逝。

幾曲歌舞下來,衆人徹底安靜下來,只覺得心情舒暢,將絕大部分色心雜念祛除乾淨。

舞娘歌姬退去,宴會終於到了尾聲。

等宴會結束,楊叢義帶着使團走出王宮,剛剛參加宴會的一羣人馬上將他團團圍住,七嘴八舌再問貨物交易之事。

但現場太亂,翻譯根本連問題都聽不清,更別說翻譯。

楊叢義只能告訴衆人,從明天開始,他們可以去大宋使團所在的行館,在那裡他會一一解答衆人疑問,幫他們解決一些交易問題。

在此後一個多月裡,楊叢義不停的出席塞爾柱王公貴族和當朝重臣舉辦的宴席宴會,跟他們談論神秘東方,談論遼國和大宋,但談論最多的還是交易和回易船隊。

之前他們就很想東行,親眼去更加繁華的大宋看看,各種原因沒有成行,如今看到大宋使團帶着船隊再次西來,心裡好奇的火苗再次被點燃。

然而,八年前隨大宋船隊東去的塞爾柱使團,在返回的途中船隊遭遇風浪,沉沒於天竺沿海,除了兩名隨從飄到海岸活下來,其他人全部葬身大海,這種災難教訓又讓他們心裡沒底,擔心一去不回,更害怕淹死在海中,屍身全無,餵了魚蝦。

最終他們絕大多數人也只是隨便說說,並沒有出去冒險的決心,畢竟活着還可以享受生活,一旦出海遇難,在茫茫大海上真是十死無生,反正有錢有權,活着不好嗎?

活着當然很好,特別是第一批從大宋船隊交易到貨物的王公貴族,當他們滿載絲綢、茶葉和瓷器的馬車出現在巴格達街市,圍觀百姓和小商賈馬上將街道堵的水泄不通。

那些得到大宋貨物的王公貴族在繁華的街市,如同衆星捧月一般,被衆人圍繞圍觀,待到興起,忍不住拿起心儀的貨物,當衆向前來迎接的親友展示。

而其中最亮眼的便是帶有水藍色花紋的瓷器,不論大小,總能讓人眼前一亮,愛不釋手。

這些精美的瓷器都出自官窯,個個都出自最熟練的工匠,出自嚴格的燒造工藝,即使大宋人也很難挑出什麼瑕疵,更別說塞爾柱人,他們只有兩手空空的羨慕,或是拿在手中的無限歡喜。

第一批投放到巴格達街市商鋪出售的一部分瓷器,很快被百姓搶購一空,而後有人提高價位,繼續投放,很快又被搶光。

而其中最受歡迎的是體型一尺以上的大型瓷器,而這種瓷器也是最難燒紙成功的,價格自然不便宜,但即使價格再高,也抵擋不住塞爾柱百姓搶購的熱情。

最先將貨物從海邊運抵巴格達的一批人,很快將貨物銷售一空,賺到了一筆大錢,眼看後來人提高價位銷售,依然被百姓和小商賈搶購,頓時開始眼紅,後悔不已,可他們手裡除了錢,已經沒有更多可以用來交換的貨物,而他們並不情願用金銀向船隊購買,畢竟金銀不管在哪裡都是稀有的,一旦離手,再想弄回來就難了。

當他們找到楊叢義訴說心中苦悶,問能不能通融,賒購一批貨給他們,等出售貨物,賺到大錢,雙方五五分成時,楊叢義很乾脆的拒絕了。

他告訴他們,船隊的貨物是大宋朝廷的,交易規矩也不是他確定的,如果手裡沒貨交換,又不想用金銀直接購買,其實可以購買一批可以跟船隊交易的貨物,比如藍色的礦石和馬匹,這兩樣東西塞爾柱很多,價錢也不貴,只要速度夠快,很快就能採購一批。

與此同時,楊叢義給了他們每人一封自己的親筆信,如果想去交易,就帶上馬匹、礦石和信,去海邊回易營地找湯大人或是陸參軍。

半個月後,第一批馬匹被商賈送到海邊,回易營地。

湯鷽看着楊叢義的親筆信,沒有任何猶豫,直接讓請來的當地人將馬匹按上中下三等分類,並對每個等級的馬匹進行估價,設立馬匹交易標準。

被塞爾柱人看作貴重珍惜財產的本地馬匹,身材矮小,跟船隊自有馬匹相比,矮小了一大截,因此在大宋人眼裡根本不能跟金國、西夏戰馬相比,價錢自然比他們的預期低了數倍不止。

雙方就馬匹交易標準糾纏很久,誰也不能真正說服誰。

但大宋船隊的貨物是稀有的,錯過這次,下次再想購買,不知就要等到何年何月,所以在這場交鋒中,船隊佔據絕對優勢。

當回易船隊放出消息,由於路途萬里,活物不能長時間走海路,爲避免損失過大,馬匹只要五百匹。

消息一出,帶着馬隊來交易的商賈再也顧不得糾結價值高低,趕緊用手裡的馬匹跟船隊完成交易,因爲換取的大宋貨物一旦出售,他們還能買回好幾倍數量的馬匹,這次交易他們並不虧,只是比預期的少賺了一部分而已。

第二次跟船隊交易的商賈把到手的貨物捂在手裡,不敢也不想再輕易出售,他們通過第一批貨已經賺到大錢,這批貨完全可以放進倉庫,放上幾年,等市場上的同類貨物售賣一空,他們的貨物即使成倍提價,也絕對不愁銷路。

抱有這種想法的商賈不少,巴格達城裡在出售的大宋貨物逐漸減少,與此同時,價位卻越來越高,普通百姓和做轉運交易的小商賈們買不起了,而達官顯貴和商賈大戶又不缺這些東西。

因此茶葉、瓷器和絲綢布匹的售賣漸漸停滯,普通百姓購買的慾望很快降低,因爲他們連一個小小的瓷瓶都買不起,對他們來說,與其花大價錢買個瓷瓶,還不如多買幾個同樣能用的陶罐,畢竟再精美,也是拿來用的。

第75章 扣黑鍋第178章 全權接手第131章 太學辯議(四)第667章 破城之計第750章 攻擊臨潢第415章 勸告警告第648章 義軍戰略第600章 退敵之策第148章 應徵不成第184章 親訓新軍第774章 三軍皆動第713章 州試第697章 三個條件第445章 建營之地第168章 請回臨安第22章 知縣老爺的賞識第483章 關係拉近第360章 藥鋪掌櫃第615章 秘密禁令第392章 湯父之憂第331章 邕州來人第296章 水淹敵軍第384章 雙方妥協第582章 密令第131章 太學辯議(四)第424章 暗中調查第541章 交易不順第43章 埋伏第24章 囂張的土匪第633章 取信建王第201章 臨行準備第733章 艱難選擇第415章 勸告警告第720章 大局已變第505章 扣押車隊第434章 怨第692章 金軍來襲第79章 虐菜無情第37章 狼王之死第242章 平息隱患第294章 修壩蓄水第363章 不得出入第523章 招回參軍第303章 籌劃行動第380章 兩次點名第307章 重任相托第179章 商船進港第761章 設伏蓋州城第791章 攻陷燕京第353章 龍泉軍營第723章 河間馬場第788章 親征燕京第499章 紛紛離營第179章 商船進港第20章 上門收錢第477章 榮譽之戰第259章 首筆交易第730章 整編入軍第62章 道長援手第330章 毫無頭緒第274章 我全都要第455章 不必親爲第612章 請纓挑戰第701章 兩帝共存第518章 分頭行動第634章 盡在掌握第570章 共謀大事第244章 隨風入海第788章 親征燕京第22章 知縣老爺的賞識第419章 軍演章程第625章 拒敵之策第52章 自尋死路第317章 棄守大南關第197章 我們成親第340章 擢升第647章 謀劃益都第656章 謀取密州第766章 一拍兩散第220章 安南使者第95章 慘敗而歸第422章 臨安再會第520章 軍權下放第419章 軍演章程第128章 太學辯議(一)第541章 交易不順第639章 攻下行營第749章 家事國事第483章 關係拉近第362章 兇案現場第501章 回家第243章 風帆難降第3章 精彩的故事第507章 孟府父女第25章 療傷第286章 進駐縣城第119章 搖擺不定第451章 清塵接差第251章 都別閒着第442章 此生相隨
第75章 扣黑鍋第178章 全權接手第131章 太學辯議(四)第667章 破城之計第750章 攻擊臨潢第415章 勸告警告第648章 義軍戰略第600章 退敵之策第148章 應徵不成第184章 親訓新軍第774章 三軍皆動第713章 州試第697章 三個條件第445章 建營之地第168章 請回臨安第22章 知縣老爺的賞識第483章 關係拉近第360章 藥鋪掌櫃第615章 秘密禁令第392章 湯父之憂第331章 邕州來人第296章 水淹敵軍第384章 雙方妥協第582章 密令第131章 太學辯議(四)第424章 暗中調查第541章 交易不順第43章 埋伏第24章 囂張的土匪第633章 取信建王第201章 臨行準備第733章 艱難選擇第415章 勸告警告第720章 大局已變第505章 扣押車隊第434章 怨第692章 金軍來襲第79章 虐菜無情第37章 狼王之死第242章 平息隱患第294章 修壩蓄水第363章 不得出入第523章 招回參軍第303章 籌劃行動第380章 兩次點名第307章 重任相托第179章 商船進港第761章 設伏蓋州城第791章 攻陷燕京第353章 龍泉軍營第723章 河間馬場第788章 親征燕京第499章 紛紛離營第179章 商船進港第20章 上門收錢第477章 榮譽之戰第259章 首筆交易第730章 整編入軍第62章 道長援手第330章 毫無頭緒第274章 我全都要第455章 不必親爲第612章 請纓挑戰第701章 兩帝共存第518章 分頭行動第634章 盡在掌握第570章 共謀大事第244章 隨風入海第788章 親征燕京第22章 知縣老爺的賞識第419章 軍演章程第625章 拒敵之策第52章 自尋死路第317章 棄守大南關第197章 我們成親第340章 擢升第647章 謀劃益都第656章 謀取密州第766章 一拍兩散第220章 安南使者第95章 慘敗而歸第422章 臨安再會第520章 軍權下放第419章 軍演章程第128章 太學辯議(一)第541章 交易不順第639章 攻下行營第749章 家事國事第483章 關係拉近第362章 兇案現場第501章 回家第243章 風帆難降第3章 精彩的故事第507章 孟府父女第25章 療傷第286章 進駐縣城第119章 搖擺不定第451章 清塵接差第251章 都別閒着第442章 此生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