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元年,正月十六,京城罷燈。
相比往日,東安門外更加熱鬧。
人流穿梭,士卒校尉衙役成隊巡邏,晝夜不歇。
燈匠商人用足力氣吆喝,花燈綵燈亮起整日。白晝之時,整條街上仍是燭火閃亮,不似夜晚璀璨奪目,爛如繁星,也足夠引人眼球。
市中一盞走馬燈,足有一米高,上繪寒門立雪、聞雞起舞等典故,引來更多人駐足。
此燈本爲一對,另一盞繪春秋冬夏四景,已被朱厚照帶回宮中。只聞其名未見其影,無緣得見,許多人只能站在欄杆下,望着空下的繩索,興嘆不已。
說起這件事,匠人也是無奈。
大明朝的學霸組團,再稀奇古怪的燈謎也能迎刃而解。
幸虧謝丕顧晣臣爲人厚道,沒有將兩盞走馬燈一併提走。否則,匠人一年的努力就要白費,不當場暈厥也會氣得吐血。
臨到傍晚,燈市中的人羣慢慢聚集,開始向正陽門涌動。
攤位前的花燈多已售罄,只有零星幾盞繼續閃爍。
一米高的走馬燈也被京中豪商買走,數着收到的銀角銅錢,匠人總算露出笑容。
正陽門外,戶部尚書韓圭的夫人持香,當先引路。幾名侍郎夫人手提彩燈,落後兩步。
幾人之後,京城官員家眷,鄉紳富戶家人,士人庶民妻女,無論老少,無論在室還是已爲婦人,均三兩相攜,手提彩燈,心懷虔誠走出正陽門。遵循節日傳統,繞城“走百病”。
過城門時,婦人少女均摸索城門上的銅釘,希圖大吉大利,來年田產豐收,商鋪扶余,家人無病無災。
摸到的自然欣喜,沒摸到的也不氣餒。
隊伍將繞過整座皇城,經過餘下幾座城門,總能摸到一次,得償所願。
燈燭輝煌,青煙嫋嫋。
自城頭觀望,隊伍自城門行出,環繞石砌城牆,蜿蜒開一條七彩光帶。
燭光閃耀,恰似星輝奪目。
宮城內,兩宮傳下懿旨,罷燈之日,不當值的宮人,均可提花燈繞宮城一週。
天子聞聽,更令張永傳達口諭:“禁衛巡邏之時,遇宮人相攜,不可阻攔。”
中官傳旨,錦衣衛羽林衛金吾衛皆領命。
當夜,宮城十二門俱開,羅衫紅裙的妙齡少女手提花燈,接連行出東上門。
碧瓦朱薨,飛閣流丹,城門之上釘頭磷磷。
燈燭輝煌,映襯羅衫紅裙。
百千佳人嫋娜娉婷,紅粉青蛾,衣香鬢影。
巧笑隨風,輕盈飄入月宮,縱是嫦娥,往人間美景,也當欣羨花榮。
仁壽宮中,宴開數席。
王太皇太后主宴,吳太妃和張太后陪宴。
朱厚照心情好,見太皇太后遣人來請,二話不說點頭答應。帶上數名伴當,提着燈市得來的彩頭,早早來到仁壽宮。
得封的美人,依品級入席,兩人相鄰,均豐容靚飾,粉面嬌羞。夏福吳芳四人暫無品級,卻被安排到吳太妃和張太后下首。
見到天子,衆美起身福禮。
滿殿鶯聲燕語,既有北地美人的清脆,亦有南地佳人的軟語。當真是-春-色-滿園,奼紫嫣紅,鬥豔爭輝。
可惜朱厚照心不在此,不懂得欣賞。方桃譬李,花嫣柳媚均付諸東流。佳人白費了心思。
一身明--黃--色-盤龍常服,頭戴金翼善冠,腰束玉帶,朱厚照親手捧着三隻錦盒,大步流星走進殿中。
向上首三人行禮,又喚衆人起身,笑道:“當此佳節,朕有孝心奉於兩宮。”
“陛下人來就好,何必費那麼多心思。”
在清寧宮中誦了幾月道經,張太后甚覺無聊。有先帝遺旨,又在兒子跟前吃過幾回釘子,到底歇了將兄弟召回京城的心思。
今日仁壽宮設宴,本不想來。還是吳太妃勸說,天子將駕臨,才勉強赴宴。
坐在上首,見到滿殿的美人,不覺賞心悅目,只感到氣悶。
兒子同她疏遠,兒媳婦也不能自己選,現在受婆婆的氣,將來八成還要接着受媳婦氣,怎麼想怎麼不舒服。
見到朱厚照,心情稍好。但見其同太皇太后更加親近,剛壓下去的鬱氣再次沸騰。
氣惱之下,話便有些尖銳。太皇太后和吳太妃狀似未聞,一起裝糊塗。朱厚照皺眉,看到張太后摻雜了花白的鬢角,終究心頭一軟。
“奉孝長輩乃是兒子的本分。”
朱厚照上前,將一枚造型古拙的木簪奉給張太后。
“兒子記得,母后曾有一枚木簪,是父皇早年相贈。後遺落湖中,不曾尋得。”
看着木簪,張太后指尖輕顫。
“都是早年的事了……皇帝如何曉得?”
“父皇說過。”朱厚照笑道,“父皇曾對兒提起,兒便記在心中。日前尋得此簪,奉於母后,權做兒子的一片孝心。”
“好,好……”
張太后取出木簪,材料做工均非出自內府,同當年弘治帝所贈,卻有六七分相似。
想當初,宮中被萬妃把持,文華殿的一應用度都是減之又減,剋扣得不能再剋扣。
還是太子的弘治帝,奉皇命出宮拜見閣老,一路戰戰兢兢,被萬妃的黨羽監視。歸來之後,避開衆人,從懷中取出一支木簪……
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張太后不由得心酸。
那樣的苦日子,她和先皇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後來怎麼就變了?
是因她護着兄弟,哭求先皇處置朝臣;還是兄弟窺-伺內闈,她卻求着先皇杖斃了直言的中官?
仔細想來,落到今日,當真怨不得旁人。
握着木簪,張太后鳳目含淚。
朱厚照手足無措,只能向太皇太后和吳太妃求助。
“大好的日子,天子又是這般仁孝,該高興纔是。”
王太皇太后出言,揮退斟酒的宮人,喚來夏福,道:“好孩子,爲太后奉一杯水酒。”
“是。”
夏福盈盈起身,執起酒壺,走到太后和天子前。皓腕輕舉,清冽的酒水落入金盞,粉面微垂,輕聲道:“娘娘,請用。”
聲音悅耳,帶着水鄉的溫潤。
朱厚照恍了一下神,不由得側首,看向身旁少女。
十四五的年紀,粉面桃腮。穿着宮裙,黑髮梳成小髻,鬢梳金簪俱爲宮中之物。
“朕記得你。”朱厚照忽然道,“你姓夏,祖上曾隨船隊出海。”
“回陛下,正是。”
“咳!陛下,該入席了。”
朱厚照還想繼續說,卻聽太皇太后一聲咳嗽,請他入席。
夏福忙福身,托起酒壺返回席中。坐下之後,頭垂得更低,俏臉泛紅,不勝-嬌-羞。
人走了,抻着脖子也沒法說話,朱厚照滿臉失望。
張太后取下金簪,換上木簪。見朱厚照這個樣子,心頭微動,不免失笑。
年少慕艾,心思純粹。
初見先皇時,也是這樣一副呆樣。
想到這裡,目光自然轉向夏福。
先時同太皇太后和太妃置氣,四個候選鳳位的美人,她都沒有仔細看過。現下細觀,不得不佩服兩人的眼光。
俊俏聰慧,難得的是那份穩重。
“是個好孩子。”
低語一聲,張太后微微頷首。
入席之後,朱厚照仍頻頻看向夏福,很顯然,話沒說出口,心裡始終惦記。
夏福端正坐着,不敢輕動。
性格再沉穩,面對這種情況也會發慌。驚喜交加,耳邊嗡嗡作響,心砰砰亂跳,片刻也不得安穩。
天子的表現,兩宮盡覽。
王太皇太后和吳太妃交換眼神,暗暗點頭。
如此看來,選擇應是沒錯。終究要天子喜歡,小夫妻才能安安穩穩,和如琴瑟。
一場佳宴,有人開心,自也有人失落。
宴會最後,天子從宮外帶回的四季走馬燈,由太皇太后做主,賜給夏福。同時令人取來釵環,賞給在座美人。
夏福所得最厚,一枚點翠鳳簪,鳳尾展開,足有兩個巴掌寬。鳳口銜三串米粒大的紅寶石,輕顫搖曳,實是巧奪天工。
“娘娘有賞,我也湊個趣。”
吳太妃未賜環佩首飾,只賞貢緞。
中官宮人打開箱子,緞面繡着金絲銀線,燭火一照,滿室流光溢彩。
吳太妃被廢后,在冷宮一住就是十幾年,手中的好東西仍是不少。這些宮緞裡,甚至有英宗朝的舊物。
織有鳳紋的一匹,自然賜給了夏福。
王太皇太后心情好,竟當着衆人開起玩笑。
“這樣的好東西,哀家可都沒有。”
吳太妃輕笑,道:“娘娘庫房裡什麼沒有,何必眼饞我這幾匹緞子?要我說,你們快些求求娘娘,說不得又能得些好東西。到時候做了衣裙,往娘娘跟前一站,花朵似的,看着就舒心。”
太皇太后笑過一場,當即讓人開庫房,取來數匹宮綢。
“這些花樣的料子,哀家也用不上。照太妃說的,花朵樣的年紀,是該多做幾件衣裳。”
“謝太皇太后,謝太妃。”
得了賞賜,無人不開心。縱是同後位失之交臂的吳芳三人,也是面露喜色。
張太后也想開了,人不是她選的,到底還要叫她一聲婆婆。
太皇太后和吳太妃大方,她自然不能吝嗇。
“哀家不比兩位娘娘富裕,好歹積攢些釧鐲耳璫。藉着喜氣,也湊回熱鬧。”
很快,宮人捧出兩隻小箱,打開之後,盡是珠翠玉寶。
按品級賞賜之後,多出十餘件都給了夏福。
“好孩子,我年輕時最喜歡這些。不算什麼,拿回去戴着玩吧。”
心情放開,張太后說話變得隨意。不稱“哀家”而稱“我”,着實讓夏福受寵若驚。
天色漸晚,兩宮都有些疲累。
“到底上了年紀,不比早年,天一晚就捱不住。”
太皇太后和吳太妃起身,張太后自然不會多留。
宴席散去,美人福身恭送。
朱厚照先送太皇太后安置,後令人備輦,送吳太妃和張太后回清寧宮。不顧中官勸說,執意步行,一路從仁壽宮走到清寧宮。
路雖不長,張太后卻已哽咽難言。
待到天子離去,吳太妃陪張太后坐着,輕輕拍着她的手。
“天子仁孝,是太后之福。”
有這樣一個兒子,還有什麼想不開的?
彆扭了快一年,也該放開了。
張太后點點頭,送走吳太妃,關上殿門,當即令人綁縛兩名中官,堵住嘴,送去司禮監。
“送過去之後,告訴戴義,這兩個奴婢駑鈍不堪用,犯了宮規,該怎麼處置就怎麼處置。”
中官掙扎着磕頭,張太后硬下心腸,分毫不理會。
人離開後,遣退內殿宮人,自枕下取出一隻掛着銅鎖的扁盒,也不打開,直接丟入火盆。
“做到這個份上,哀家也是仁至義盡。”
兄弟不爭氣,她又能護到何時?自己操碎了心,他們又何嘗回報一星半點?
爲何不能早點醒悟?
如果早些明白,也不會連先帝最後一面都見不着……
費盡心力,總算送出消息的壽寧侯,日盼夜盼,巴望着等來召他回京的旨意。
只可惜,他註定要失望。
和宮內的最後一線聯繫,被張太后親手截斷。不出意外,張氏兄弟必將於泰陵終老,再出不得山中半步。
司禮監中,看到清寧宮來人,戴義破天荒愣了兩秒。
今天吹的什麼風?
“太后娘娘真是這麼吩咐?”
“自然。”
宮人表情肅然,眉頭緊蹙,似對戴義頗有幾分不滿。
她還能矯稱懿旨不成?
“太后娘娘有令,奴婢自當遵從。”
戴義彎腰,向清寧宮方向行禮。
宮人滿意離開,留下的兩個中官面如死灰,驚神破膽。
“來人。”
“奴婢在。”
“將這兩個帶下去。”戴義袖着手,冷笑數聲,道,“真以爲咱家不知道,你們暗中爲宮外傳遞消息?看你們是坤寧宮老人,伺候太后娘娘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纔沒急着下狠手。聰明的就該老實點,縮起脖子過日子。如今自己尋死,也怪不得咱家。”
兩名中官不能說話,跪在地上,抖如篩糠。
“單是壽寧侯也就罷了。”戴義俯身,陰惻惻的盯着兩人,說道,“早先借着僧道,暗中爲西北邊那兩位遞送消息,當真是活夠了。”
“唔——唔——”
中官驚駭欲絕,戴義直起腰,居高臨下,目光冰冷,渾似在看兩個死人。
“既是太后娘娘有命,咱家自要辦好這差事。知道的都說出來,咱家會給你們留個全屍。”
“唔——”
中官掙扎着被拖下去,戴義袖手立在門前,正要轉身,忽見陳寬從對面走來,行色匆匆,顯是有急事。
“什麼事這麼急?”
“南邊出事了。”
提督王嶽病倒,司禮監和東廠由戴義掌管,大小事都要報到他的跟前。陳寬是內官監掌印,王嶽不能理事時,助戴義協理東廠。得番役稟報,立即趕來見戴義。
“南邊出事?”
“牟斌親自透出的消息,說是……”
陳寬湊到戴義耳邊,幾句將事情講明。
“這事牽涉不小,錦衣衛鎮撫使脫不開,牟斌怕要栽跟頭。”
“這關咱們什麼事?”
“關係大了。”陳寬額頭冒汗,“江浙福建都有鎮守太監,每年的歲銀都有多少?怎麼可能沒一點牽扯!”
“這……”
戴義神情變得嚴肅。
“單是-走-私,總能壓下去。殺幾個,順便抄幾家,避開風頭,可以留到日後慢慢收拾。”陳寬道,“若是下邊吃了倭賊海盜的贓銀,哪怕不知情,也會被有心人翻出來。到時候,牟斌吃掛落,咱們也好不了。”
陳寬的話,雖有些危言聳聽,卻也着實在理。
“依你看,這事該怎麼辦?”
鎮守兩廣的太監被召回,罪列數條,其中之一就是收受-賄-賂。
江浙福建的鎮守太監,手頭定不怎麼幹淨。尋常還罷了,若是牽連上海盜,等不到奉召回京,當即就要正法。
“牟斌透出消息,就是獨木難支,尋咱們幫忙。”陳寬道。
“下邊的人犯了事,是打是殺,全該由天子決斷。細細查找,順藤摸瓜,當可肅清江浙福建的假倭。雖有些難,總能拿下。若是朝中的人攙和進來,怕是內賊除不掉,咱們先被扣上一堆罪名,逐出神京。”
“我聽說,翰林院的楊侍讀昨天去過詔獄。隨後就關在長安伯府,一直沒出門。”
“楊侍讀?”
“據說,那幾個番商海盜爲爭一張海圖,才落到錦衣衛手裡。圖上有藏寶,還有銀礦!”
“什麼?”
戴義瞠目。
“果真?”
“沒見到實物,咱家也不能十分肯定。”陳寬道,“不過,從牟斌透出的意思,怕是真有玄機。”
“既如此,咱家就幫這個忙。”
戴義喚人,讓東廠的檔頭給北鎮撫司送信。不管牟斌怎麼做,他都會幫上一把。
“等張永劉瑾到監中輪值,讓他們來見咱家。”
“是。”
監丞退下,戴義將陳寬請入房內,說是幫忙,具體怎麼幫,還需仔細商量。
正德元年,正月十七,上元節休沐最後一日。
楊瓚穿上御賜麒麟服,帶上寫好的奏疏,懷揣金尺,手持腰牌,走進奉天門。
今日不上朝,朱厚照沒事可做,乾脆令中官在東暖閣前擺開架勢,再度模擬太宗皇帝戰陣。
隊伍中,赫然有三名武學教習,其中之一既是江彬。
隨旗官號令,陣型漸成。
朱厚照身着鎧甲,手按寶劍,聞鼓聲隆隆,不禁熱血沸騰。
經武學教習演練,戰陣大有不同。雖無多少殺氣,到底步履齊整,刀-槍-揮舞得分外有力。
正看得興起,高鳳翔匆匆來報,翰林院侍讀學士楊瓚正候在乾清宮門前,請求覲見天子。
“楊先生來了?”
朱厚照興致正高,不令停下操演,直接將楊瓚請到東暖閣前,一同觀陣。
“臣貿然請見,還請陛下恕罪。”
“不罪。”朱厚照道,“楊先生來得正好,可與朕一同觀看操演。”
“臣遵旨。”
楊瓚沒着急取出奏疏,站到朱厚照身邊,耐心陪天子“玩耍”。
把熊孩子哄高興了,事情會更加順利,順帶了解一下禁衛的操練情況,何樂而不爲。
鼓聲敲響,戰陣繼續。
陣中禁衛更加賣力,看得朱厚照連連喝彩,拍手叫好。
楊瓚面上帶笑,偶爾稱讚幾句。直到戰陣結束,朱厚照仍不盡興,還要繼續操演,方開口道:“陛下,臣今日覲見,實有事稟奏。”
“楊先生有事,爲何不早說?”朱厚照當即摘下頭盔,令衆人退下。
君臣走進暖閣,立刻有宮人送上熱茶糕點。
張永和谷大用知機,親自守在門前。
楊瓚自袖中取出奏疏,恭敬呈送御前。
吃完兩塊米糕,朱厚照擦擦手,翻開奏疏,囫圇個掃過一遍,雙眼立即瞪大。
“楊先生,這上面所寫,俱是實情?”
“回陛下,俱是實情。”
“可恨!”
猛的一拍桌案,朱厚照氣得雙眼髮踊沖冠。
“食朝廷俸祿,竟敢如此!該殺,全都該殺!”
等朱厚照發過一通火氣,楊瓚又取出一封奏疏,連帶趙僉事翻譯過海圖,一併奉上。
朱厚照氣哼哼的翻開,本以爲又是地方官員受賄犯法,哪承想,入目的不是藏寶,就是銀礦。
看看奏疏,再看看楊瓚,不過五秒,少年天子由怒轉喜。
再看海圖,盯着幾座重點標註的小島,嘴角咧開,雙眼歘歘放出金光。
錢啊,這可都是錢啊!
“楊先生,朕欲取之。當如何走?”
楊瓚嘴角抽了抽。
當真是爽直,半點也不客氣。
“陛下,藏寶皆在島上,需有海船。銀礦在倭國,保險起見,當遣人勘察,確定無誤,纔好動手。”
“恩。”
朱厚照沉吟片刻,道:“戰船不能調用,被百官知道,朕會被煩死。”
楊瓚表示理解,就此事,奏疏上亦有寫明。
“這幾名番商有兩艘海船,船員齊備,應可出航。”
“再多找幾艘。”朱厚照卻不滿足,兩艘船能頂什麼事,“不是供出了同夥,凡有船者,一律上繳。”
人抓起來,船歸自己,船員湊齊,出發探寶,穩賺不賠的買賣。
“陛下聖明。”
“至於倭國銀礦,”朱厚照想了片刻,忽然一拍手,“父皇曾命工部鑄造各軍民宣慰使司金牌,尚未送出。朝鮮使臣求了多次,朕都沒答應。”
“陛下之意,是鑄造同樣金牌下賜倭國,派使臣前往,接機勘察?”
“楊先生覺得如何?”
“陛下英明。然金牌過於靡費,可否以他物代之?”
給倭人金牌?
堅決不成!
“楊先生說得有理。”
朱厚照點點頭,大筆一揮,金牌換成石牌,經楊瓚提醒,又舉得費時,乾脆換成木牌。
“陛下英明!”
楊瓚拱手。
“這時辰……”
朱厚照雙眼湛亮,滿懷期待的看向楊瓚。
本着“友愛互助”的原則,楊侍讀“大公無私”的推舉了謝狀元。
“謝卿家?”
“正是。”楊瓚道,“謝郎中博聞多識,於番邦文字多有涉獵。且遠見明察,行事有章法,。必能擔此重任。”
“好。”
朱厚照接受建議,令張永送上黃絹。
尚在抄錄資治通鑑的謝狀元,尚且不知,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又被楊探花坑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