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大義之論

小道子愕然半晌,終於嘆道:“名節之重,更勝於命?”

李曜反問道:“你以爲呢?”

小道子愣了一下,彷彿遇到極大的難題,苦苦思索半晌,才搖頭道:“小子以爲,名節之重,實重於泰山,然則事有輕重緩急,有時不可過於極端。譬如這鄭張氏,她之節烈,小子欽佩之極,然則她卻未曾想過,方纔若非李軍使到此,見證這一幕人間慘劇,她母子死後,又有誰能爲他們討回公道?”

李曜微微有些驚異,這小童年紀如此幼小,可偏偏卻理智得連許多大人都望塵莫及,不禁問道:“某曾見一道學先生,其人品性高潔,人品貴重,學問也是極好的,但他有一話,某聽後卻一直心存疑慮。小兄弟雖然年幼,但心思靈敏,見識不淺,不知可否爲某解惑?”

小道子忙道:“李軍使怎的這般說道,小子如何當得?軍使但有思慮,只管教訓,小子洗耳恭聽,雖未必有所見解,也好過軍使悶在心中。”

李曜露出一絲笑容,點了點頭,道:“那位先生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小兄弟你如何看?”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小道子喃喃唸了一遍,眼前一亮,脫口讚道:“說得好!”然後又不解起來,蹙眉問道:“這話與孟子之言‘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難道不是一個道理?李軍使乃太原王氏諸多前輩文豪所推崇之曠世逸才,爲何會對此言有所疑慮?”

李曜垂下眼簾,道:“那麼某便要問一句:當年太祖、太宗二帝,亦曾卑侍草原十八部,甚至稱臣納貢。此乃是以我中華之國,稱臣於蠻夷之邦,卻不知是否失了大義?”

這話在後世問出來,不算什麼,可是在唐朝問出來,就是極其誅心的話了。

小道子臉色一變,忙道:“此事不可與之相提並論。太祖太宗當年,乃效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後來太宗皇帝可不是也遣藥師公率天兵奇襲突厥,一舉平定草原十八部之患麼?可見……”

“不不不。”李曜擺手道:“既然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那麼這個人在臥薪嚐膽之前,只怕就要先餓死了,又哪裡還有‘破吳歸’的一天?同樣,若是太祖太宗當年囿於中華上邦之氣節,不肯稱臣納貢於草原十八部,則當日不僅未必能定鼎天下,就算天下已定,可生民元氣未復,一旦草原十八部傾力南征,只怕這大唐天下也未必還能姓李……如此,又要怎生解釋?”

小道子呆住了,定定地望着李曜,心中不知想些什麼。

阿蠻見小道子被李曜問住,卻是十分不服,大聲嚷嚷道:“這有什麼說道!這就好比一個壯漢和一個小孩起了爭執,小孩子打不過,那就先服軟,等他孃的長大了,力氣壯了,再跟那廝計較!俺都明白的道理,人家皇帝老子還能不懂麼?所以太宗皇帝纔會先忍氣吞聲,等後來兵強馬壯,再突然翻臉,幹翻那羣草原蠻子!這個叫什麼來着……君子……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李曜忽然哈哈大笑起來。

阿蠻瞪大眼睛:“你笑什麼?俺是沒讀過書,不知道你們有什麼彎彎道道,可這道理難道不對?小孩子打不過,難道衝上去找死不成?”

李曜用手指虛點了他一下,道:“不不不,某是笑,連不讀書的人都能明白的道理,就是有許多道學先生自命清高,故弄玄虛,搞得人莫名其妙,不知所謂,生生學岔了道去!你叫阿蠻是麼?你說得不錯,就是這個道理。天下最大的事,大不過人命。人命關天啊,丟了性命,管你有多少道理,管你有多少壯志未酬,都化作青煙,隨風散去了。”

阿蠻見李曜居然贊同他的說法,不禁大喜:“李軍使也覺得俺說得對麼?啊哈哈,李軍使果然有眼光!小道子,你說得不錯,李軍使果然是有大學問的人,俺服氣了。”

這少年態度變化之快,讓李曜也忍俊不禁起來,搖頭笑了笑。

小道子卻皺着眉頭,整了整衣冠,朝李曜拱手一禮,躬身道:“李軍使,小子請教。”

李曜微微一怔,想起這是讀書人中晚輩向長輩請教的禮節說辭,當下拱手還了一禮,也正色道:“小郎君請講,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因爲是正式問對,是以李曜沒有再稱呼他小兄弟,而是叫了小郎君。(注:之前提到過,郎君乃是尊稱。)

小道子又鞠了一躬,一本正經地問道:“請教先生,先生方纔說‘天下最大的事,大不過人命’,然則捨生取義之理,是否爲先生所棄?”

李曜斷然否決:“不然,捨生取義,自有其理。”

小道子問道:“可捨生取義,與先生之說,難道不是互相矛盾?”

李曜搖頭道:“不矛盾。”

小道子劍眉一挑:“請教先生,爲何不矛盾?”

李曜正色道:“某言,天下最大之事,大不過人命,而孟子曰:‘捨生取義’。二者看似矛盾,其實其中自有關聯。小郎君聽真:義,分大小,分公私。爲天下萬民,是大,是公;爲一己一家,是小,是私。某以爲亞聖所言‘捨生取義’,其所乃指乃是大義,譬如爲天下萬民而捨生,這便是取了大義,然則這與某方纔之言,並不矛盾。舍一命而救萬民,正是‘天下事之大,大不過性命’。一人之性命,難道能比萬民?”

小道子點了點頭,卻仍不肯放過,又問道:“那若是小子行至一河邊,見人溺水,跳河相救,卻不料雖將溺水之人救起,自己卻力盡溺亡。此可謂捨生取義,但與先生所言,卻是相悖,不知先生如何教我?”

李曜答道:“某以爲,下水救人之前,當有一衡量,衡量自己是否能救人上岸。若是自覺水性尚佳,力氣有餘,此時見義勇爲,當可稱讚。若是自己本不識水性,無法下水救人,某以爲也不必苛責,若是更進一步,自己雖無法下水救人,但卻立即向周圍鄰里、鄉親告之求助,此亦大善之舉。若是錯估形勢,本以爲足以救人而下水,卻不意力盡而亡,此雖悲愴之事,然大義亦然。唯獨一點,自己本不會水,或力有不逮,仍下水相助……某以爲不僅不應提倡,還應提出告誡,以警後人。”

小道子聽完,思索良久,才說道:“先生此言,小子略悟。先生之意可是說,即使大義當前,亦須量力而行?”

李曜想了想,道:“天下事難有絕對,此說……大體如此。”

小道子聽完,面色肅然,拱手又是一禮,恭恭敬敬道:“多謝先生指點,小子知矣。”

此時外面忽然響起馬蹄聲,李曜瞥了一眼,正看見憨娃兒帶着飛騰軍甲旅牙兵冒雨乘騎而來。

李曜卻暫時不管他,而是對小道子拱手還了一禮,露出欣賞的笑容,溫和地問道:“小郎君知書達理,敢問貴姓大名?”

----------------------------------------

有沒有哪位讀者能猜到這個小道子是誰?小提示:892年,十歲。

這一章小道子和李曜的對白,可是專門爲了透出此人的性格而設計的呀!

第205章 金蟬脫殼(上)第211章 掌控四鎮(九)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八)第209章 出鎮河中(八)第019章 君子之風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一)第002章 五郎還魂第153章 雲州之行(五)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四)第163章 接連失利(五)第130章 在外候着第214章 秦王之尊(九)第211章 掌控四鎮(四)第213章 王業之基(一)第104章 如何是好第202章 多謀無斷第151章 雲州之行(三)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二)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八)第199章 初見敬翔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九)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二)第146章 孤意已決第213章 王業之基(三)第137章 華夷之別第069章 伏擊孫揆唐代藩鎮供軍案例解析——以《夏侯昇墓誌》爲中心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九)第089章 党項軍內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三)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二)第112章 可託百年第181章 出使揚州第037章 回到代州第077章 李曜練兵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四)第212章 秦王變法(四)第011章 河邊安扎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八)第206章 淮揚風雲(三)第109章 秘詩疑雲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七)第209章 出鎮河中(三)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三)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四)第211章 掌控四鎮(一)第030章 殺出重圍第101章 攻守夜襲(中)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七)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九)第156章 萬家生佛(二)第093章 守城之術第207章 邢洺之亂(六)第207章 邢洺之亂(二)第079章 隨軍北伐第210章 力挽天傾(四)第214章 秦王之尊(七)第025章 王弘託孤第100章 攻守夜襲(上)第118章 三英再聚唐代藩鎮供軍案例解析——以《夏侯昇墓誌》爲中心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七)第108章 預備班師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七)第117章 深夜相召第208章 再定關中(五)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二)第155章 萬家生佛(一)第146章 孤意已決第135章 存信受罰(下)第179章 知己知彼(上)《舊五代史·李存孝傳》第208章 再定關中(十一)第154章 雲州之行(六)第214章 秦王之尊(三十)第072章 澤州破敵第211章 掌控四鎮(廿一)第040章 怒闖香閨第210章 力挽天傾(五)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三)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三)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六)第208章 再定關中(十)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二)第046章 太原王氏第118章 三英再聚第210章 力挽天傾(八)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五)第122章 其中緣由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九)第049章 五郎斷案第210章 力挽天傾(六)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三)第183章 密入汴梁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第212章 秦王變法(一)第071章 互相牽制第208章 再定關中(五)第065章 外間動向
第205章 金蟬脫殼(上)第211章 掌控四鎮(九)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八)第209章 出鎮河中(八)第019章 君子之風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一)第002章 五郎還魂第153章 雲州之行(五)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四)第163章 接連失利(五)第130章 在外候着第214章 秦王之尊(九)第211章 掌控四鎮(四)第213章 王業之基(一)第104章 如何是好第202章 多謀無斷第151章 雲州之行(三)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二)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八)第199章 初見敬翔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九)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二)第146章 孤意已決第213章 王業之基(三)第137章 華夷之別第069章 伏擊孫揆唐代藩鎮供軍案例解析——以《夏侯昇墓誌》爲中心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九)第089章 党項軍內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三)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二)第112章 可託百年第181章 出使揚州第037章 回到代州第077章 李曜練兵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四)第212章 秦王變法(四)第011章 河邊安扎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八)第206章 淮揚風雲(三)第109章 秘詩疑雲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七)第209章 出鎮河中(三)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三)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四)第211章 掌控四鎮(一)第030章 殺出重圍第101章 攻守夜襲(中)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七)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九)第156章 萬家生佛(二)第093章 守城之術第207章 邢洺之亂(六)第207章 邢洺之亂(二)第079章 隨軍北伐第210章 力挽天傾(四)第214章 秦王之尊(七)第025章 王弘託孤第100章 攻守夜襲(上)第118章 三英再聚唐代藩鎮供軍案例解析——以《夏侯昇墓誌》爲中心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七)第108章 預備班師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七)第117章 深夜相召第208章 再定關中(五)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二)第155章 萬家生佛(一)第146章 孤意已決第135章 存信受罰(下)第179章 知己知彼(上)《舊五代史·李存孝傳》第208章 再定關中(十一)第154章 雲州之行(六)第214章 秦王之尊(三十)第072章 澤州破敵第211章 掌控四鎮(廿一)第040章 怒闖香閨第210章 力挽天傾(五)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三)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三)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六)第208章 再定關中(十)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二)第046章 太原王氏第118章 三英再聚第210章 力挽天傾(八)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五)第122章 其中緣由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九)第049章 五郎斷案第210章 力挽天傾(六)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三)第183章 密入汴梁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第212章 秦王變法(一)第071章 互相牽制第208章 再定關中(五)第065章 外間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