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奇遇

孫教授點頭道:“的確是烏羊王古墓,不過當時還沒被盜空,畫中所繪,應當是封師古在地宮中盜墓開棺時的情形……,畫卷上有字寫得明白,這是……棺山遇仙圖。”

當年封師古違背祖訓,盜掘了“棺材峽”裡最大的一座古墓,結果回來後性情大變,對在墓中的遭遇晦莫如深,只是稱自己要成大道,以“地仙”自居,並用妖言蠱惑衆人。包括日後他建造地仙村,要“度屍煉藥”成仙的種種事端,都是從此而起,不僅是我和shirley楊覺得好奇,孫九爺更是苦苦猜測了一輩子,此時乍見“棺山遇仙圖”,激動之情實難自已,說話的聲音都有些顫抖了。

我勸孫九爺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這只是封師古的自畫像,並非是“地仙”真身,還不到激動的時候。這時我們三人定睛細看,雖然先前做過種種猜想,可等真正看清楚“棺山遇仙圖”中描繪的情形,還是驚得險些將下巴掉在地上。

《棺山遇仙圖》中所繪的場景,主體是烏羊王古墓的“槨殿”,畫卷下方繪着殿前的墓道,許多身着戲裝的盜墓賊,正在墓道里搬運堆積如山的“明器”;而在“槨殿”中,則完全是另一幕驚心動魄的場面。

“槨殿”中的石槨揭得大開,四周躺着六個盜墓賊,各個屍橫血濺,死狀極慘,其中有兩人身上帶着“觀山腰牌”,應該都是“封師古”的同宗兄弟或門徒,只有一個身穿黑袍的中年男子依然活着,看此人在畫中的身形氣質,真乃“一席烏袍裹雲錦,兩點冷目射寒星,手提三尺青鋒劍,勝似洞賓上八仙”,比起那夥普通的盜墓賊來,實在是有幾分“野鶴在雞羣”的卓然風姿,想必此人便是《棺山遇仙圖》中的“地仙封師古”。

那具被揭去命蓋的石槨裡,有一具金首殭屍從中探出半截身子,因爲畫中描繪清晰,在古屍頸中有道截痕,所以並不是帶着“黃金面具”,而是殭屍無頭,接了一顆面目猙獰的“金頭”。既是在“烏羊王古墓”的槨殿中,所以可以肯定這具從棺槨中出來的“無頭殭屍”,便是那位“有身無首”的移山廣德王。

“金頭烏羊王”的屍身裝碩魁梧,遠遠超出常人,兩隻手的指甲長得奇長,上邊鮮血淋漓,掛着碎肉,可能那些死在石槨前的盜墓賊,都在揭開棺槨的時候遭其所害,當場斃命了。

倖存的封師古,並沒有招呼墓道中的同伴,而是捨身上前,單手提劍貫穿了古屍的胸膛,另一隻手抖開“縛屍索”,撒開“天羅地網”,連石槨帶死屍一併套個正着。

我看了此圖,心中驚異莫名,只因《棺山遇仙圖》中描繪的場面,實在令人難以相信,殭屍撲人多爲生物電的作用,古僵爲“死而不化之物”,在被活物接觸的一瞬間,可能會產生劇烈的黴變,出現屍起之類的恐怖現象。可有一點,頭顱爲“四肢百脈之祖”,普天底下絕對不可能有無頭之屍暴起傷人之事,圖中的情形,可謂是“古今罕有”。

我祖父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人物,常給我講些早年間的“奇聞異事”,他也算是半個“摸金”傳人,但我從沒在他口中聽過有這種事情存在;此外就連“卸嶺盜魁”陳瞎子,以及“搬山道人”鷓鴣哨留下的筆記中,也都不曾提及此事;這說明從古到今的“發丘摸金、搬山卸嶺”之輩,皆未撞上“無頭屍起”的異事。

再者說來,更令人費解之處在於,這《棺山遇仙圖》名爲“遇仙圖”,可縱觀圖中所繪,哪裡有什麼“仙人”?倒不如稱做《棺山盜墓圖》,或是《棺山降屍圖》來得貼切。常言道“名之爲名,必有其因”,但圖中似是玄機暗藏,教人完全無法以常理揣測,《棺山遇仙圖》與前面的《棺山相宅圖》、《秉燭夜行圖》究竟有什麼關聯?

shirley楊也覺不解,她問我和孫教授如何看待此圖,孫九爺凝視着《棺山遇仙圖》看了良久,臉色顯得越來越是難看,他告訴我們說:“如果圖中所繪的內容屬實……,嗯……看前三幅圖畫的模樣,想必這張遇仙圖不會是憑空捏造的虛妄之事。但從圖中看來,並無遇仙之事,除非……除非戴着顆黃金頭顱的烏羊王不是殭屍。”

我奇道:“不是殭屍是什麼?難道是仙家?它要是真仙怎麼還死了裝棺槨裡了?”孫九爺神色凝重,緩緩說道:“肯定不是殭屍,觀山太保在槨殿中揭開命蓋的時候,那烏羊王可能還活着……”

我對此論不以爲然,懷疑孫九爺腦袋進水了,就對他說:“烏羊王連腦袋都沒有,如何還能說他在開棺時依然活着?並且這移山廣德王如果還活着,在幾千年前也不可能被裝在石槨裡;看樣子他並不象是因爲暴虐無道,被活活釘死在棺中的,因爲那顆黃金頭顱奢華精緻,絕不是臨時打造出來的。”

孫九爺道:“你說的不錯,可你仔細看看這圖,在封師古下劍之處,移山廣德王身上分明有鮮血淌出,順着劍刃往下流淌,千年殭屍死而不化,自然不會流出鮮血,即便有血也必是烏黑的屍血,這個細節足能證明他從石槨中出來的時候還和生人無異。”

我又看了孫九爺說的那處細節,但仍不肯信:“地仙封師古丹青筆墨的造詣不錯,懂得藝術誇張,但把殭屍身上畫得血如泉涌,可就不是對待史實的正確態度了。”

shirley楊問孫九爺道:“您的意思是石槨中的烏羊王還活着,《棺山遇仙圖》的遇仙,是指封師古開棺時見到了不死之人?”

孫九爺微微點了點頭道:“應該是這樣,但我想其中可能還有隱情,畢竟《棺山遇仙圖》描繪的僅僅是一個瞬間,雖然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是封師古親身經歷的一幕險情,但在他殺了千年不死的烏羊王之後又遇到了什麼?究竟何事才使他性情轉變,繼而進入棺材山裡避世求仙?這些事情咱們就很難從圖畫中獲悉了。”

我們實在看不出更多名堂,便取了壁上掛的一陰一陽兩幅《棺山相宅圖》,隨後徑直蹬上頂樓,這層木樓空間窄小了許多,只設有一個神龕般的石櫃,擺着不少器物,有十幾本書卷,一些五花八門的瓷瓶,還有一口帶鞘的寶劍。

看起來都是“地仙封師古”隨身之物,我心想就憑這點,封師古也不是什麼能掐會算的真仙,完全沒料到他的後人,會帶着摸金校尉進入“地仙村古墓”,這些東西竟然如此毫無遮掩的放着,我們被“觀山太保”矇騙了多時,不抄他幾件真東西如何說得過去?

想到這,我伸手拎起那柄寶劍,按繃簧拔劍出鞘,只見鋒刃寒芒閃動,端的是口利器,我對孫九爺說:“觀山太保的東西都是倒鬥所得,也不知本主都是哪座墳裡的古人,現在這管制刀具我就先沒收了,我雖然不會劍術,但素聞寶劍可以鎮宅僻邪,我回家掛着也總好過放在此地生鏽。”

孫九爺沒好氣地說:“你小子是賊吃賊,越是越肥啊,不過……只你要幫我找到地仙藏身之處,他的東西你儘管拿去就是。”

我心想這話虧你也說得出口,正要對他說出兩句“戳人腰眼兒”的話來,卻見shirley楊已從那幾本書卷中找到一本《觀山掘藏錄》,是“地仙封師古”親筆所書,記載着封師古平生之事,並且把歷代“觀山太保”所盜發之古冢一一詳述,孫九爺如獲至寶:“找的就是它,棺材山裡的秘密……肯定都寫在其中了。”當下便藉着燈光,匆匆忙忙地翻閱起來。

我說您別光顧着自己看啊,“觀山太保”的事我和shirley楊也挺關心,他這書裡怎麼寫的?孫九爺只好邊看邊給我們粗略的講解。

原來觀山太保自“封王禮”開始,便世受皇恩,隨駕聽用。但世間萬物,都有個興衰起落的定數,到了萬曆皇帝當朝之時,已是內憂外患,關外有後金起兵攻明;加之貪官污吏們搜刮民財,使得各地民變不斷;朝內又有黨爭,一時之間內憂外患全都來了,自太祖成祖傳下來的基業,至此已出現了大廈將傾的跡象。

偏偏當朝的皇上“心昏神庸”,還特別喜歡服藥煉丹,招募了許多方外之士,專門給他調配各種養生秘藥,也常以長生不死之事詢問封師古。

當時封師古是“觀山太保”的家主,對皇上也是忠心不二,但那時候封師古並不怎麼相信“爐火之道”,他認爲“自古從無不死之人,世間也無不發之冢”,是人就有生老病死,是陵墓就早晚有被人挖開盜掘的一天。既然沒有不發之冢,那麼古墓裡的東西誰挖不是挖?所以他一面主持修造皇陵,一面在暗地裡派人到各地盜墓,主要是爲了尋求古墓裡的經卷典籍,尤其喜歡收集奇門古術之類的“骨甲、竹簡”,對此物求之不厭,這也是從他祖上繼承下來的光榮傳統。

對於萬曆皇帝吞丹服藥的愛好,封師古不以爲然,爐火之術歷來害人不淺,都說古時仙人留下度煉脫化之道,是爲廣濟世間的人,但試看從古到今,誰人親眼得見?服食求神仙,多爲藥所誤,不說旁的,單是各個朝代的真龍天子,在此事上送命的也不算少數了,怎奈人心最易癡迷,不明白天道造化之機。

爲此他多次奏明萬曆皇帝,不死仙藥之事終究虛幻渺茫,絕難強求,並勸皇上遷動安徽的“祖陵”。結果惹得龍顏不悅,認爲“觀山封家”沒什麼真本事,從此便將他看得輕了。

此外還有件事,是由於封師古命人在京城附近,盜掘了一個劉氏貴族的墓穴,墓主是個女子,這劉氏的來頭也不小,乃是數術奇人劉秉忠之後,墓中佈置有許多機括銷器,還有一些數術典籍,所以就被觀山太保盯上了,偷着將這處墓葬挖了一空。

但是天子腳下帝王之都,乃是五方雜聚的所在,觀山太保行事雖然周密,也難免有走漏風聲之時,劉家的後人同樣在朝中爲官,聽聞此事後大爲惱火,但是苦於沒有找到封師古盜墓的證據,只好暗中給“觀山太保”栽贓陷害。

封師古是個極精明的人,又兼通曉玄學,自然洞悉“保身之道”,便萌生退意,擇個日子,將同宗同族的弟兄們前來商議,他對衆人說,自古常道是“伴君如伴虎”,如今眼看大明朝的氣數就要盡了,世亂時危,田園將蕪胡不歸?我等不如趁着還能全身而退,一同迴歸故里,經營祖宗留下的鹽礦產業,從此閉門清靜度日,豈不強似整日陪王伴駕擔驚受怕。

由於封師古懷有異術,封家諸人歷來對他仰若神明,無有不依,當即商量定了退路,封師古便告病還鄉,舉家離開京城回到祖籍“青溪鎮”。

回了老家,封師古在家中閉門不出,專門研究各種奇詭無方的異術,這些本事大都得自與“棺材峽”中的懸棺,雖然其中有許多內容殘缺不全,單是剩下的部分也足夠他琢磨三五世了,越研究越覺得那些古老的方術深不可測,奧妙似乎無窮無盡。

封氏是家大業大,又得過御口親封,雖然行事詭秘,在世上名聲不揚,但在當地則是一呼百應,收羅了無數門人弟子,專作些畫符吞水送平安的勾當,儼然是巴山蜀水間的一大“巫門”。

封師古有幾個兄弟野心不小,眼見自家勢力越來越大,官府也拿他們無可奈何,就勸封師古聚衆造反,可以效仿當年黃巾軍的做法,自稱“大德天師”,登高一呼,必定從者如雲,即便不能做大,咱們割據了一方,裂土分疆也是好的。

封師古不爲所動,“觀山封家”之所以有今天的氣象,多是仗着擅使幻化之術,說好聽了是“幻化之術”,其實就是“妖術”,全是“歪門邪道”的東西,你們仔細琢磨琢磨,史書上的興衰成敗頗多,卻有幾個是憑着“撒豆成兵、剪紙爲馬”的障眼法得了天下?自古凡是以妖法蠱惑民衆圖謀造反的,從來沒有一個能有好收場,絕難成事,只因叛逆之舉,向來遭天道所忌,命中沒有龍興的福份,切莫癡心妄想,否則早晚要惹下滅門之禍。

世人無非是爭名逐利,誰能做到清靜無爲?封師古雖然沒有圖謀造反的野心,但他廣收門徒,也自有他的動機,因爲封師古執迷盜墓發冢之事,他爲了求取古墓中的各種“奇門方術、骨甲天書”,便令手下人等四出盜掘古冢。

“觀山太保”盜墓與平常不同,這夥人多要提前扮做“戲裝”,象什麼“鍾魁、無常、判官、閻羅、牛頭、馬面”,全是陰司裡的裝束,其手段有“煙術、縮骨法、紙人搬運、驅使屍蟲”等等,顯得格外詭異神秘。

實際上所謂的“煙術”,就是一種類似“湘西趕屍”的催屍術,“觀山太保”通過向墓穴裡噴吐水煙,便可以給墓中的屍體催眠,煙霧形如人形,罩在陪葬的屍體身上,可以有控屍打開墓主棺槨,取出明器後,屍體就會自行撲倒在地,墓室棺槨裡有什麼銷器機棺,也都被死屍給觸發盡了,最後“觀山太保”才進去將墓中事物搜刮一空。

如果墓室裡沒有陪葬的古屍,也可摺疊紙人,以“煙術”操控蟲蟻將紙人運入墓道,這是屬於“搬運挪移”之術,以現在的觀點來看,這類妖術其實就是利用藥煙,吸引一些冷血生物,例如蛇蟻蟲甲等物,使其纏繞附着在屍體或紙人身上盜墓;另外“煙術”不能持久,否則施術者必然失魂而死。諸如此類,皆是久已失傳的巫法,巫山“棺材峽”懸棺中的骨甲上,便記載着許多這種奇門秘術,並有星象巫卜之法,被封氏概總歸結爲“棺山指迷術”。

在“觀山太保”盜毀了許多古墓之後,封師古覺得收穫並不算大,其間雖也得到了一些丹法異術,卻不及祖上傳下來的零頭。最後他記起祖訓中提到,在“棺材峽”中還有一座規模龐大的古墓,利用了天然洞窟營建,內部城闕重重,莊嚴宏偉,傳說是“烏羊王”的陵寢。

“棺材峽”裡藏有懸棺不下十萬具,是一大片古老的墓葬羣,“烏羊王古墓”就位於深山絕壑的盡頭。據當地傳說,“烏羊王”崇信巫風,極度殘暴苛酷,但疏導河道鑿井取鹽,也算是有一定的功績,可謂譭譽參半,最後被人所殺,沒有了腦袋,只好戴了顆金頭下葬。

封氏祖先在“棺材峽”的骨甲中,發現了“烏羊王古墓”的確切位置,但是也同時得知古墓的槨殿裡充滿了詛咒,一旦打破地宮中永恆的寂靜,世人就會付出“血流成河、屍積如山”的代價。

盜發懸棺的封氏祖先,知道“棺材峽”中確實埋藏着無窮的秘密,自古就是神秘難測的巫地,此地屢有異象出現,他們當然不敢觸犯這條個古老的“禁忌”,所以留下訓示,告誡封家後世各代子孫,“無論如何,絕不要進入那座古墓,否則必有滅門滅族之禍,誰要是初犯了祖訓,誰就是欺師滅祖的大不孝罪過”。在古代中國的傳統觀念裡:“萬惡淫爲首,百善孝當先”,沒人擔得起這種罪名,“觀山封家”的後人代代謹尊,再進“棺材山盜墓”這念頭平時連想也不敢去想。

可封師古自持手段高超,又覺得“烏羊王地宮”中必定藏着許多奇詭奧妙之物,他素有窺墓之癖,這念頭一動,再也壓制不住,將弟子徒孫和自家兄弟子侄召至堂前,聲稱夜觀天象,見到“兇星犯主”,天下將有大浩劫,要保家門平安,便需進“棺材峽”盜墓,“烏羊王古墓”中的周天卦圖深藏玄機,可以指點迷津,讓咱們找個太平清靜的去處避世隱居。

其實“棺材峽”裡並沒有卦圖,封師古只是以此爲藉口說服了衆人進山盜墓,一衆“觀山太保”穿山破嶺,施展出種種手段,非止一日,方纔挖開槨殿。

槨殿中石槨甚巨,羣賊猜測裡面寶貨必多,可不料揭開命蓋,一陣陰風從槨內吹出,所有的燈籠火把全都當場滅了,封師古身上帶有夜明珠,急忙取出來一照,發現圍在巨槨前的幾個人,都已橫屍就地,槨出探出金光燦然的一個猙獰頭顱。

這封師古見過大風大浪,廣有異術神通,並非等閒之輩,抖開縛屍索,擡手一劍就將烏羊王的殭屍戳了個對穿,誰知“金首烏羊王”的身體竟與活人一樣,中劍處鮮血飛濺。

封師古所識極廣,曉得早年間有“古屍化仙”之說,卻不敢相信是真有此等異事,當時身在險境,未及從容思量,就把“烏羊王”大卸了八塊,又見槨殿中有許多古器,便把古屍藏到一尊“獸面雙耳青銅釜”中,牢牢地封了,並從石槨內取走了全部貴重明器。

然後封師古才招呼墓道中的同夥進來,給橫死在地的幾名“觀山太保”收屍,這次盜墓,“觀山羣賊”不僅將明器古物盜了一空,連墓室中的壁畫也不放過。

秘密運抵青溪鎮的“封家大宅”,封師古就此閉門不出,不分日夜的參詳墓中之物,由於在“槨殿”中的奇遇,使其相信了真有“屍仙”存在,他此時再也顧不上觸犯什麼大忌,窮盡心機,苦苦尋找出棺材峽中古老的“不死之謎”,這個秘密也許就藏在烏羊王古屍的“黃金頭顱”當中。

第47章 震驚百里第37章 觀山盜骨第11章 深山屠宰廠第35章 猛鬼出籠第28章 俄羅斯式包裹第31章 羣鯊第15章 嚇魂橋第56章 拜訪解讀謎文暗示的專家第21章 食人蚌(上)第17章 暫時停止接觸(上)第33章 霧隱迴廊第47章 忌火第49章 珠母海第21章 食人蚌(下)第26章 歸墟第29章 莫洛托夫雞尾酒第1章 趕冬荒(下)第46章 盤古神脈第47章 忌火第8章 青溪防空洞第35章 猛鬼出籠第54章 過龍兵第26章 穴陵第68章 帳薄之金盆洗手第8章 絞繩第29章 詐死第17章 潮汐(下)第32章 空亡第24章 錦鱗蚦第26章 十八亂葬第36章 死水不藏龍第29章 詐死第19章 隱士之棺(下)第26章 歸墟第17章 暫時停止接觸(下)第4章 熊的傳說(下)第48章 舌漏第50章 穴地八尺第37章 海和尚第0章 引子第17章 甕城第44章 南海僵人第3章 盜墓往事第67章 最終回——帳薄第7章 被從地圖上抹掉的區域第61章 龍視第32章 雲藏寶殿第33章 武侯藏兵第16章 怪湯第32章 藏寶盒第41章 炮神廟第65章 金點第12章 無頭之王第18章 觀龍第19章 螺中含珠(上)第1章 趕冬荒(下)第6章 送屍術第42章 定海神針第22章 孤燈(下)第40章 黑琵琶第56章 拜訪解讀謎文暗示的專家第42章 虎車第62章 天怒第9章 削墳磚-第十章 來自草原的一封信第33章 霧隱迴廊第34章 觀山太保第21章 金風寨第12章 滅頂之災第20章 漂瓜取魚(上)第9章 航海禁忌(上)第48章 點名狀第11章 禁區第41章 湘西屍王第21章 食人蚌(上)第9章 航海禁忌(下)第53章 卸嶺盜魁第21章 兇鐵第40章 天地無門第51章 告祭碑第18章 探海觀南龍(下)第19章 螺中含珠(下)第39章 標本儲藏櫃第27章 鬥宮第8章 三叉戟號(下)第38章 防腐液第55章 瞞天過海第55章 怪物第16章 金甲茅仙第2章 潛逃者第22章 孤燈(上)第0章 引子第15章 驚翅第8章 洗腸第四十三 間噩兆第44章 南海僵人第42章 定海神針第11章 禁區第28章 龍獺(上)第14章 失蹤第3章 夜擒(上)
第47章 震驚百里第37章 觀山盜骨第11章 深山屠宰廠第35章 猛鬼出籠第28章 俄羅斯式包裹第31章 羣鯊第15章 嚇魂橋第56章 拜訪解讀謎文暗示的專家第21章 食人蚌(上)第17章 暫時停止接觸(上)第33章 霧隱迴廊第47章 忌火第49章 珠母海第21章 食人蚌(下)第26章 歸墟第29章 莫洛托夫雞尾酒第1章 趕冬荒(下)第46章 盤古神脈第47章 忌火第8章 青溪防空洞第35章 猛鬼出籠第54章 過龍兵第26章 穴陵第68章 帳薄之金盆洗手第8章 絞繩第29章 詐死第17章 潮汐(下)第32章 空亡第24章 錦鱗蚦第26章 十八亂葬第36章 死水不藏龍第29章 詐死第19章 隱士之棺(下)第26章 歸墟第17章 暫時停止接觸(下)第4章 熊的傳說(下)第48章 舌漏第50章 穴地八尺第37章 海和尚第0章 引子第17章 甕城第44章 南海僵人第3章 盜墓往事第67章 最終回——帳薄第7章 被從地圖上抹掉的區域第61章 龍視第32章 雲藏寶殿第33章 武侯藏兵第16章 怪湯第32章 藏寶盒第41章 炮神廟第65章 金點第12章 無頭之王第18章 觀龍第19章 螺中含珠(上)第1章 趕冬荒(下)第6章 送屍術第42章 定海神針第22章 孤燈(下)第40章 黑琵琶第56章 拜訪解讀謎文暗示的專家第42章 虎車第62章 天怒第9章 削墳磚-第十章 來自草原的一封信第33章 霧隱迴廊第34章 觀山太保第21章 金風寨第12章 滅頂之災第20章 漂瓜取魚(上)第9章 航海禁忌(上)第48章 點名狀第11章 禁區第41章 湘西屍王第21章 食人蚌(上)第9章 航海禁忌(下)第53章 卸嶺盜魁第21章 兇鐵第40章 天地無門第51章 告祭碑第18章 探海觀南龍(下)第19章 螺中含珠(下)第39章 標本儲藏櫃第27章 鬥宮第8章 三叉戟號(下)第38章 防腐液第55章 瞞天過海第55章 怪物第16章 金甲茅仙第2章 潛逃者第22章 孤燈(上)第0章 引子第15章 驚翅第8章 洗腸第四十三 間噩兆第44章 南海僵人第42章 定海神針第11章 禁區第28章 龍獺(上)第14章 失蹤第3章 夜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