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節 正面戰鬥

“俄亥俄”號發生一系列的爆炸之前,常薦新就已經達了新的交戰命令,當時另外三艘美軍戰列艦已經衝了出來,形成了六打三的局面,也不可能繼續由六艘戰列艦對付一艘敵艦了。因此,常薦新命令戰列艦編隊轉爲二打一的交戰秩序。由“南寧”號與“廣州”號對付2敵艦,也就是“蒙大拿”號,“貴陽”號與“武漢”號對付3敵艦,也就是“緬因”號,“南昌”號與“南京”號對4敵艦,也就是“新罕布什爾”號。六點三十六分,在確定了1號敵艦已經徹底完蛋之後,六艘“新省會”級都轉移了炮口。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常薦新收到了一封電報。

“第一特混艦隊發來的。”通信參謀把電報交給了常薦新,“因爲天氣情況發生突然轉變,轟炸機到達的時間將延遲至少半個小時,也許會超過兩個小時。談仁皓將軍讓我們儘量纏住敵人,如果打不過,可以選擇撤退。”

“撤退?”常薦新笑了起來,“現在我們六打三,需要我們撤退嗎?別說什麼天氣變化,他們不來最好,讓我們單獨收拾掉那幾艘新式戰列艦,看今後還有誰敢說我們第三特混艦隊只是配角!”

當時,常薦新並不認爲美國人的新式戰列艦有多麼的厲害,而且他還擁有數量上的優勢,1號敵艦的結局足以證明。“新省會”地主炮可以幹掉敵人的新式戰列艦,那麼還有必要擔心打不過對手嗎?可是,常薦新很快就會發現,他低估了美國人花了數年心血建造出來的超級戰列艦。

雖然“蒙大拿”級與“大和”級從來沒有在同一個戰場上出現過,但是從兩種戰艦的性能對比上來看。“大和”除了主炮的口徑更大一點,其最大射程稍微要遠一點之外,其他各方面,“蒙大拿”都有着巨大地優勢。帝國海軍在設計“新省會”的時候,最初確定的對手是美國海軍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隨後進行修改,也只確定以擊敗“依阿華”級爲目標。到戰爭爆發後。發現日本海軍的“大和”要比之前獲得的情報更爲厲害之後,帝國海軍還提出了建造“超級省會”級(這只是作者用的代名,當時新式戰列艦僅停留在設計上,沒有正式命名,按照帝國海軍地命名原則,如果新式戰列艦建成的話。大概會以帝國海軍歷史上的元帥的名字來命名)的計劃,可是後來海軍必須要首先確保擁有足夠多的航母。所以新式戰列艦地建造工作就被迫終止了。而隨着航母成爲海戰主力,戰列艦難有表現的機會,就再也沒有人提出過建造新式戰列艦地事情。

也正因爲帝國海軍的戰列艦沒有與日本的“大和”遭遇,而美國建造“蒙大拿”的工作也延遲了好幾年,所以帝國海軍一直堅信“新省會”可以應付戰場上的任何一個對手。後來,爲了提高“新省會”的性能,也算是對放棄建造新式戰列艦的一種補充,“新省會”級戰列艦前後一共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改進。而這兩次改進也是相當徹底的,戰艦地性能有了巨大的提高。甚至可以說,除了一些基本的尺寸數據沒有變化之外,其他各方面都與新一級戰列艦沒有什麼區別了。比如說,在經過了第二次改進後,“新省會”級的排水量提高了一萬多噸,而且幾乎全是用來增強裝甲的。戰艦的吃水也多了兩米,剛好在巴拿馬運河與蘇伊士運河的通航限制範圍之內。而爲了讓戰艦能夠保持31節的最快速度,動力系統也全部更換,用了當時輸出功率最大的超高壓鍋爐,以及效率更高的蒸汽輪機。可結果其最大速度還是降低了一節,只能達到3節。

經過了全面改進。“新省會”地性能有了巨大的提高,並且在實戰中證明,其性能已經超過了美國地“依阿華”,這要比設計之初的指標高出了很多。另外,隨着雷達的應用,炮戰距離迅速拉開,再繼續提高戰列艦的防護與火力的意義並不重大,反而是炮擊的準確率,以及穿甲彈在遠距離上的穿甲能力更爲重要,而這些,都可以通過改進雷達,以及使用更好的重型穿甲彈來實現,而不需要對戰列艦進行更多的改進,更不需要建造更大的戰列艦。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就更沒有想過要去建造一種可以與“蒙大拿”正面抗衡的新式戰列艦了。

在“聖地亞哥海戰”之前,帝國海軍一直認爲,“新省會”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戰列艦,而且有那麼多的實戰戰例佐證,有很強的說服力,同時也讓常薦新,以及第三特混艦隊的官兵對自己的戰艦充滿了信心。可是,在戰後,“新省會”只被公認爲大戰期間性能最爲平衡的戰列艦,而這個“平衡”本身就有另外一層意義,而且更多的時候,指的是該戰艦在火力,防護,速度,以及一些在戰爭期間纔出現的重要性能,比如雷達探測能力,炮擊的精度,遠距離炮擊能力等方面的性能結合得最爲完美,而不是指在各個方面都是最好的。“聖地亞哥海戰”就最終證明了這一點,“蒙大拿”級在某些性能方面,確實是超過了“新省會”,而且超過得還不是那麼一點點。

“南寧”號與“廣州”號是最先轉移目標的,這兩艘戰列艦之間的合作相當默契,在大西洋對岸的那場海戰中,兩艘戰艦就有過很好的配合。六點三十八分,“廣州”號又第一個向才衝出港灣,正在向左轉向的美軍2艦開火,接着,“南寧”號上的主炮也轟鳴了起來。當時,這兩艘戰艦的艦長,以及常薦新都認爲,他們可以在五分鐘之內打垮第二艘美軍戰列艦。沒有人感到緊張,甚至有參謀私下裡開玩笑,認爲戰鬥會在六點五十分之前就結束,從而成爲海戰史上交戰時間最短的戰列艦之間的決鬥!

負責對付3敵艦的“貴陽”號與“武漢

第52節 登陸硫黃島第25節 據理力爭第34節 海軍武官(下)第25節 據理力爭第4節 海軍轉型第40節 鞭長莫及第6節 海軍雄心第68節 浴血海灘第55節 全速出擊第16節 英雄凱旋(上)第24節 前進轟炸第33節 資本第58節 於事無補第16節 憤怒的陸軍上將第39節 最有價值的炸彈第16節 安全艦隊第58節 於事無補第14節 內部鬥爭(下)第12節 鮮血換來的經驗第4節 艦隊的未來第4節 飛來橫禍第9節 末日瘋狂第4節 極限戰機第45節 沉沒的“大和”第7節 競爭對手第15節 “獵鷹”逞威第10節 在硝煙中顫抖(下)第56節 搶先攻擊第16節 陸上旋風第12節 友好演習(下)第43節 醒悟第36節 火焰羣島第35節 陸軍搭檔第16節 爭功第57節 夾擊第17節 絕不手軟第48節 決勝因素第10節 接班人第24節 附帶問題第58節 於事無補第46節 夜襲第16節 惺惺相惜第3節 打撈第9節 聯合作戰第36節 山口的撒手鐗第22節 分工合作第37節 秘密裝備第39節 岸基轟炸機的反擊第30節 包餃子第13節 防空網上的漏洞第37節 混亂的情報第41節 毀滅第45節 混亂的空戰第22節 整頓第28節 因陋就簡第37節 空中先鋒戰第6節 聯合遠征艦隊第35節 軍港末日第24節 軍事報復第1節 硬通貨第72節 雙管齊下第46節 錯位第70節 保命第36節 攻擊!攻擊!第5節 戰役發動機第58節 渾水摸魚第5節 戰略部隊第19節 幸與不幸第35節 迎風起飛第85節 亡羊補牢第19節 巷戰第46節 遮斷第11節 無奈之舉第72節 倉促出擊第33節 鉅艦對陣第86節 啓動第35節 燃燒的夜晚第23節 出發第23節 誰的空當?第34節 海軍武官(下)第58節 渾水摸魚第38節 敵艦隊的制空權第13節 防空網上的漏洞第34節 決定迎戰第32節 柳暗花明第8節 盡其所能第33節 轉向迎敵第16節 陸軍的步伐第31節 搶時間第39節 下滑投彈第2節 潛規則(下)第8節 校長帶回來的麻煩第64節 時間差第64節 時間差第50節 以牙還牙第27節 英勇的重巡洋艦第34節 決定迎戰第45節 暗度陳倉第62節 埋葬第五艦隊第11節 錯過的決戰
第52節 登陸硫黃島第25節 據理力爭第34節 海軍武官(下)第25節 據理力爭第4節 海軍轉型第40節 鞭長莫及第6節 海軍雄心第68節 浴血海灘第55節 全速出擊第16節 英雄凱旋(上)第24節 前進轟炸第33節 資本第58節 於事無補第16節 憤怒的陸軍上將第39節 最有價值的炸彈第16節 安全艦隊第58節 於事無補第14節 內部鬥爭(下)第12節 鮮血換來的經驗第4節 艦隊的未來第4節 飛來橫禍第9節 末日瘋狂第4節 極限戰機第45節 沉沒的“大和”第7節 競爭對手第15節 “獵鷹”逞威第10節 在硝煙中顫抖(下)第56節 搶先攻擊第16節 陸上旋風第12節 友好演習(下)第43節 醒悟第36節 火焰羣島第35節 陸軍搭檔第16節 爭功第57節 夾擊第17節 絕不手軟第48節 決勝因素第10節 接班人第24節 附帶問題第58節 於事無補第46節 夜襲第16節 惺惺相惜第3節 打撈第9節 聯合作戰第36節 山口的撒手鐗第22節 分工合作第37節 秘密裝備第39節 岸基轟炸機的反擊第30節 包餃子第13節 防空網上的漏洞第37節 混亂的情報第41節 毀滅第45節 混亂的空戰第22節 整頓第28節 因陋就簡第37節 空中先鋒戰第6節 聯合遠征艦隊第35節 軍港末日第24節 軍事報復第1節 硬通貨第72節 雙管齊下第46節 錯位第70節 保命第36節 攻擊!攻擊!第5節 戰役發動機第58節 渾水摸魚第5節 戰略部隊第19節 幸與不幸第35節 迎風起飛第85節 亡羊補牢第19節 巷戰第46節 遮斷第11節 無奈之舉第72節 倉促出擊第33節 鉅艦對陣第86節 啓動第35節 燃燒的夜晚第23節 出發第23節 誰的空當?第34節 海軍武官(下)第58節 渾水摸魚第38節 敵艦隊的制空權第13節 防空網上的漏洞第34節 決定迎戰第32節 柳暗花明第8節 盡其所能第33節 轉向迎敵第16節 陸軍的步伐第31節 搶時間第39節 下滑投彈第2節 潛規則(下)第8節 校長帶回來的麻煩第64節 時間差第64節 時間差第50節 以牙還牙第27節 英勇的重巡洋艦第34節 決定迎戰第45節 暗度陳倉第62節 埋葬第五艦隊第11節 錯過的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