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節 折戢

“報告,報告。沒有看到爆炸閃光,沒有蘑菇雲,沒有出現任何爆炸跡象……”

指揮部裡安靜得出奇,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再確認一下,炸彈是否已經投了出去!”羅雲衝臉色鐵青。可他仍然保持着鎮定。

參謀軍官迅速聯繫上了前線的指揮飛機。“已經確定了。炸彈已經投出,可是……”

“儘快給我一份詳細的報告!”羅雲衝咬了咬牙,“轟炸機返航後。所有人員單獨隔離,但是不要審問,讓他們儘快各交上報告。”

在轟炸機返航之前。羅雲衝就通過絕密頻道發了一封電報回去,電報內容只有兩個字:“折戢”後來。這成爲了帝國核武器丟失,或者是核轟炸失敗的統一代號,意思就是發生了最嚴重的,最緊急的事故。

關於這次轟炸行動。沒有任何的政府記錄。也沒有任何的政府報告,甚至連戰後的美國政府也沒有任何相關的記錄。戰後,真正知道這次轟炸的人並不多,而且都三緘其口。可猜測與懷疑總是有的,而且很多人甚至拿出了一些證據來證明有這次轟炸。而且證明這是一次失敗的轟炸。

證據之一就是帝國生產的核材料足以製造兩枚杯彈,而不是一枚。

特別是在帝國政府公開展示了帝國的第一臺重水反應堆之後,這一猜測得到了有力的證實。從重水反應堆地結構,功率等性能指標上可以大概,計算出其生產杯的能力。也就可以計算出在29年的時候。帝國到底生產出了多少鈈,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一枚鈈彈最多需要12公斤。最少8公斤地鈈(後來在改進了設計後。需要的就更少了)就算按照12公斤計算。帝國在29年的時候,也至少能夠製造出兩枚標彈,而不是一枚。

關於鈈地生產能力。帝國並沒有做太多的解釋,也沒有公佈任何官方數據,這成了大部分人猜測帝國很有可能在美國丟失了一枚原子彈的主要理由。而且。甚至還有人大概推測出了這次轟炸的時間。

“漢江”號是在十九日就到達了聖地亞哥的,因此很多人認爲,在已經獲得了轟炸經驗。而且美國航空兵已經被徹底打垮了的情況下,二十日進行新地一輪轟炸,這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而支持這一論點的就是。二十一日。帝國首相發表了聲明,繼續敦促美國無條件投降。這也許是對二十日轟炸失敗的一個掩飾。

第三個觀點就是,在美國爆炸的第二枚原子彈的時間很倉促。也就是說,帝國急於要證實還有更多的原子彈,因此沒有給美國太多地準備與反應時間。這有點像是在亡羊補牢,更像是在加強壓力,或者說是政治訛詐。

關於帝國是否丟失了一枚原子彈的最重要的觀點不在戰場上。也不在帝國這邊,而是在德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的時間上。

當時,大部分人都認爲,德國在覈武器理論技術方面是相當先進的,因爲德國有世界上最好,最多的核物理學家,可問題是,製造原子彈僅靠理論是不夠的,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就是原子彈的理論基礎,而且原子彈的理論並不複雜,最大的問題是在工程上。也就是說,原子彈本身是一項工程,一項複雜的,需要巨大投入。更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龐大工程。特別是時間,不管投入有多大,沒有足夠的時間,任何國家都造不出原子彈。

“盤古計劃”從啓動,到完成第一次核爆炸實驗,前後超過了七年。就算前期有所耽擱,但是其研製時間不會少於五年。而這可以說是當時很多國家研製原子彈的最低時間門檻了,而這個時間是由生產核武器用的核材料的速度所決定了的。那麼德國有可能用更短的時間生產出原子彈嗎?

首先是德國在戰時有沒有能力生產核材料,這是最大的疑點。戰前,德國的核研究中心設在霍耶斯韋達,也就是德國柏林東南部,可是很快就裡就遭到了俄軍的威脅,隨後英國轟炸了德累斯頓,德國被迫將核研究所先轉移到了柏林西面的勃蘭登堡。然後又轉移到了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蘭茨胡特。

這兩次大轉移對德國的核計劃影響非常巨大,不說別的。光是核反應堆的轉移與運送就是一件大麻煩事,這幾乎等於重建了兩次核反應堆。可以說,這兩次轉移至少讓德國研製原子彈的進度慢了兩年以上。

除了轉移之外,德國還受到過一次嚴重的打擊,那就是設在挪威的重水廠被英國破壞掉了。而重水是生產原子彈最關鍵的原料之一。可以說。英國特種兵炸掉了挪威的重水生產廠,對德國核武器研製計劃的影響是致命的。

可以說,德國與美國都是在重水這個環節上出了問題,如果當時美國得到了那幾百噸重水的話。也許在29年的時候也造出了原子彈,同樣的,如果德國設在挪威的重水廠沒有遭到破壞的話,也很有可能在戰爭結束前就造出了原子彈。可問題是,沒有足夠的重水供應,核反應堆就難以正常運轉,而僅僅依靠提純鈾235,需要的時間,以及製造原子彈的難度都大了很多。

在資金投入上。德國能否在戰時保證爲核計劃提供足夠的經費,這也是個問題。也許德國並不缺乏人力資源,畢竟德國的核物理學家是世界上最多的,在覈理論研究方面,德國也是最先進的,可是德國有足夠的資金嗎?這是另外一個重大的問題。

唐帝國爲“盤古計劃”先後投入了500多億,雖然這其中很大一筆經費都用於了相關地開發工作。比如“快中子反應堆”就是“盤古計劃”

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投資力量絕對不小,只是在原子彈投入實戰使用之前還沒有建成。鈈地後處理工廠也是一筆巨大的投入,還有在很多相關方面地研究。

甚至是在後來的“黃石計劃”中的一部分研究項目也囊括在了“盤古計劃”之中,從而使帝國在“黃石計劃”中地投入只有幾十億,遠比預料的少得多。

同樣的。美國在“曼哈頓工程”上地投入也可以用天文數字來形容,根據戰後解禁的一部分“曼哈頓工程”的資料與文件來看,美國先後在“曼哈頓計劃”中投入地資金超過了200億美元。雖然這個投入遠少於“盤古計劃”但是“曼哈頓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製造原子彈,在很多相關方面的投入要少得多,因此實際上用於研製原子彈的投入並不少。

那麼。德國如果要造出原子彈的話,其投入肯定不會比“曼哈頓工程”少多少,問題是,當時德國有這麼多的經費嗎?

“盤古計劃”地總投入相當於帝國海軍在刀年時的全年軍費預算,相當於帝國29年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0%,而德國在戰前的國民生產總值大概只有帝國的6成左右,在戰爭期間。德國本土遭到了嚴重的打擊,工業受到了嚴重的損失,而唐帝國本土就沒有遭到過打擊,顯然,在戰爭期間,德國的生產能力肯定更低。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一直是在爲抨衛本土而戰,而帝國的戰場卻在本土之外。相對而言,德國拼了命才堅持到了最後。而唐帝國不但堅持了下來,而且基本上維持了國內的穩定。

特別是在22年到25年之間,德國幾乎是完全依靠唐帝國與波斯帝國的戰略援助才堅持下來的,在此情況下,德國哪來的經費搞原子彈呢?

就算戰時的應急計劃可以有效的降低研製成本,可問題是,經費仍然是最關鍵的因素,如果德國連足夠的經費都沒有,那還搞什麼原子彈呢?

實際上,到了戰後。德國也很難拿出足夠的經費研製核武器。在“施鼐興計劃”中,德國是獲益最少的國家,主要是德國一直奉行大歐洲政策,而這與唐帝國的根本國家利益是相牴觸的,除了在戰後前兩年裡,唐帝國減免了部分德國拖欠的戰爭債務,並且爲德國提供了一定的支持,隨後唐帝國就沒有繼續爲德國提供經濟復甦所需要的援助。戰後,德國的第一任務是儘快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恢復國內經濟。同時還得扶持佔領下的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北部地區發展經濟,還得援助由其扶持的俄羅斯民主共和國發展經濟。在這麼多的投入下。德國有能力研製原子彈嗎?

可以從戰後德國政府逐年公佈的經濟報告中看出,在戰後的前五年裡,德國的經濟是相當緊張的,而且國內局勢也一度緊張,當時德國甚至不得不通過繼續拖欠戰爭債務來恢復國家經濟,還差點因此而遭到唐帝國與波斯帝國的經濟制裁。完全可以想像,德國政府在這個時候能夠拿出多少錢來發展原子彈。

除了經費之外,最大的一個疑問就是,德國試爆的第一枚原子彈是用鉢做的“內爆式”原子彈,而不是“槍式”結構的。這也與另外幾個有核國家的情況不一樣。可以說。德國是唯一在第一次試爆原子彈時就採用“內爆式”結構的國家。

相對而言,“內爆式”要複雜得多,就算有足夠的鈈元素,在技術方面爲了保險起見,也不應該首先採用“內爆式”更重要的是,任何國家首先要保證的是原子彈的有無,而不是原子彈的結構有多先進,因此採用“槍式”結構就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了。

雖然很多人認爲,德國進行了大量前期研究。而且有着大量的工程師與科學家,在技術方面不成問題,可是當時德國要與唐帝國抗衡,首先要保證的絕對是有無問題,而不是先進性問題,那麼,德國有何理由直接就用更復雜,更可能失敗的“內爆式”結構呢?

根據這些判斷,很多人都認爲,當時唐帝國在美國遺失了一枚原子彈,就是代號“橙子”的那枚原子彈,而且這枚原子彈通過秘密途徑被美國政府送到了德國去。那麼,美國爲什麼要將“揀”到的原子彈送給德國呢?

美國的動機並不理解。如果戰後沒有一個可以與唐帝國分庭抗禮的國家的話,那麼唐帝國就將獨霸全世界。而美國也很有可能被徹底的分裂。甚至失去統一的機會,這是對美國最爲不利的。而只要有一個國家能夠與唐帝國競爭,那麼唐帝國就不敢爲所欲爲,就會受到牽制,就算美國在戰敗後被分裂,那麼也有再次統一的機會,擁有再次崛起的機會。德國就是這樣一個理想的國家,德國有與唐帝國競爭的政治需要,而且也已經與唐帝國產生了矛盾,更擁有與唐帝國競爭的實力,因此,讓德國獲得與唐帝國競爭最基本的砝碼——原子彈。是確保美國戰後利益的關鍵因素。

根據這些分析,甚至有人認爲。德國試爆的第一枚原子彈實際上就是唐帝國在美國遺失的“橙子”,德國人只對這枚原子彈做了修復,隨後就進行了爆炸。當然。這個論點本身是有很多漏洞的,就算原子彈被美國揀到了,德國拿到了“橙子”能夠輕易的修復嗎?從8500米高度投下的原子彈在砸到地面上的時候,恐怕已經完全變形了,內部結構也嚴重破壞,最多隻能供德國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參考,要想修復,幾乎是不可能的。

後來,還有人專門寫了一本書,討論唐帝國是否在美國遺失過原子彈,而且這枚原子彈是通過什麼途徑送到德國去的。這些也許並不重要。至少到現在爲止,唐帝國。美國,德國三方都沒有就此事公開任何政府的文件,也沒有任何人提到過這件事。至於是否有一枚原子彈遺失在了美國,筆者在此也只是猜測與分析而已。

第29節 猶豫不決第25節 再接再厲第25節 流亡政府第26節 當爸爸了第26節 局勢突變第4節 共勉第6節 訪問日本(下)第39節 反覆搜索第10節 戰爭因素第8節 殺雞用牛刀第5節 佔領軍第21節 兩份情報(上)第5節 大戰役第52節 水淹龍王廟第71節 電子眼第56節 殊榮第27節 伏擊第36節 排兵佈陣第22節 退縮第47節 阻敵增援第35節 強弩之末第55節 海軍的意志第29節 以守代攻第36節 戴罪立功第16節 爭功第64節 火速掃蕩第37節 臨危決斷第25節 脫胎換骨第35節 消失的名城第31節 新的嘗試第9節 昂貴的晚飯第24節 沸騰的夜晚第16節 現代納爾遜第34節 彈雨第11節 倒下的巨人(下)第11節 重點:進攻第28節 漂亮的陷阱第33節 大敵來臨第24節 關門打狗第29節 美軍的反擊第33節 海軍之威第6節 經濟枷鎖第12節 牛脾氣第9節 工業束縛第69節 新指揮官第41節 佈局第1節 歸來第8節 信號彈第32節 大海軍第43節 後方英雄第27節 伏擊第8節 海圖上的推演(上)第13節 死裡逃生(下)第36節 攻擊!攻擊!第66節 硝煙散盡第14節 兩手準備第1節 勇猛將軍第75節 救兵第22節 報復性轟炸第34節 從殿堂到戰場第21節 軍事科學家第44節 犧牲的價值第8節 自由行動權第19節 尾跡第78節 恐怖的對手第54節 “神風”襲來第10節 美國虎第5節 帝國首相第57節 危險與安全第39節 艦隊分配第6節 艦隊出擊(上)第4節 風波平息(下)第7節 獨苗第29節 討價還價第21節 海軍先鋒第27節 大小姐(上)第50節 空中截擊第69節 長腿戰機第10節 三架馬車第39節 擴大勝利第40節 變廢爲寶第51節 催化劑第17節 不可爲而爲之第2節 西南太平洋上的局勢第30節 春季軍演(上)第40節 力不從心第60節 五百公斤重錘第21節 新位置(下)第2節 利好消息第13節 襲擊艦隊第16節 安全艦隊第33節 壓路機行動第3節 各奔前程(下)第46節 夜襲第3節 海軍的驕傲第23節 黃曉天的保證第31節 戰局莫測第34節 敵人並未放棄第6節 雙重任務第10節 無畏的飛鷹(上)
第29節 猶豫不決第25節 再接再厲第25節 流亡政府第26節 當爸爸了第26節 局勢突變第4節 共勉第6節 訪問日本(下)第39節 反覆搜索第10節 戰爭因素第8節 殺雞用牛刀第5節 佔領軍第21節 兩份情報(上)第5節 大戰役第52節 水淹龍王廟第71節 電子眼第56節 殊榮第27節 伏擊第36節 排兵佈陣第22節 退縮第47節 阻敵增援第35節 強弩之末第55節 海軍的意志第29節 以守代攻第36節 戴罪立功第16節 爭功第64節 火速掃蕩第37節 臨危決斷第25節 脫胎換骨第35節 消失的名城第31節 新的嘗試第9節 昂貴的晚飯第24節 沸騰的夜晚第16節 現代納爾遜第34節 彈雨第11節 倒下的巨人(下)第11節 重點:進攻第28節 漂亮的陷阱第33節 大敵來臨第24節 關門打狗第29節 美軍的反擊第33節 海軍之威第6節 經濟枷鎖第12節 牛脾氣第9節 工業束縛第69節 新指揮官第41節 佈局第1節 歸來第8節 信號彈第32節 大海軍第43節 後方英雄第27節 伏擊第8節 海圖上的推演(上)第13節 死裡逃生(下)第36節 攻擊!攻擊!第66節 硝煙散盡第14節 兩手準備第1節 勇猛將軍第75節 救兵第22節 報復性轟炸第34節 從殿堂到戰場第21節 軍事科學家第44節 犧牲的價值第8節 自由行動權第19節 尾跡第78節 恐怖的對手第54節 “神風”襲來第10節 美國虎第5節 帝國首相第57節 危險與安全第39節 艦隊分配第6節 艦隊出擊(上)第4節 風波平息(下)第7節 獨苗第29節 討價還價第21節 海軍先鋒第27節 大小姐(上)第50節 空中截擊第69節 長腿戰機第10節 三架馬車第39節 擴大勝利第40節 變廢爲寶第51節 催化劑第17節 不可爲而爲之第2節 西南太平洋上的局勢第30節 春季軍演(上)第40節 力不從心第60節 五百公斤重錘第21節 新位置(下)第2節 利好消息第13節 襲擊艦隊第16節 安全艦隊第33節 壓路機行動第3節 各奔前程(下)第46節 夜襲第3節 海軍的驕傲第23節 黃曉天的保證第31節 戰局莫測第34節 敵人並未放棄第6節 雙重任務第10節 無畏的飛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