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 牛脾氣

第二天,也就是二月十六日上午,姜仲民就率領補給船隊與一支小規模的登陸艦隊出發了。而在他走之前,一條重要的情報發了回來,英法海軍的遠征艦隊確實已經回到了開普敦港,而且兩支艦隊之間肯定出了問題,只不過,這個問題還沒有發展成爲軍事衝突。而這條情報正是由留在開普敦港的帝國諜報人員發回來的。

英法聯軍在佔領了開普敦港之後,曾經想過要將唐帝國的移民進行隔離管制,可這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當時,開普敦的總人口是30多萬,而這其中有大概三成半的唐帝國移民,而且有很多已經是第三代以後的移民了,總人數在10萬左右,是僅次於當地土著居民的第二大族羣。當時,佔領開普敦港的英法聯軍不是預測的3萬人,只有不到1萬5千人。而這其中,還得除掉一部分非戰鬥人員,實際上的兵力還不到1萬人。而唐帝國移民與土著居民,以及混血族羣的關係一直非常不錯,如果英法聯軍要隔離管制唐帝國移民的話,那就將惹怒開普敦的所有市民,結果恐怕不需要唐帝國出兵,這些憤怒的平民就足以讓英法聯軍放棄開普敦港了。

也正是如此,英法聯軍是不可能徹底杜絕諜報人員的滲透的,而且,很多爲唐帝國服務的諜報人員並不是唐帝國的移民,而是土著人,以及混血族羣的市民。連控制了開普敦數百年的唐帝國都無法在這裡徹底杜絕西方間諜的滲透,才佔領了開普敦地英法聯軍就更別想在這裡擋住所有唐帝國的諜報人員了。

這份情報來得非常及時,雖然情報內容仍然沒有詳細到讓談仁皓他們可以準確的判斷出英法遠征艦隊的內部情況。但是這已經足夠了,至少證明了談仁皓的推測,英法遠征艦隊就在開普敦。而且看情況,雙方地關係已經很緊張了。

“說不定。在我們趕過去之前,英國人與法國人就將相互幹上一架。”談仁皓冷笑了起來,“這種反目成醜的事情並不是不可能發生的,其實我們只要站在法國海軍的立場上的話,恐怕現在早跟英國人幹上了。”

“我也這麼想。就我所知,法國人比英國人還要高傲。”常薦新點上了煙,“當初,我們以英國爲基地,在歐洲搞殖民地的時候,法國就是我們的重要對手,當時法國就對英國很不滿了。後來,我們離開了歐洲,英國也曾經暗中扶持德國,希望藉助德國的崛起來牽制住法國。

抵消掉法國對英國的威脅。就算在後來的百年戰爭中,英法也經常鬧矛盾。直到上次大戰之前,英法的關係都是時好時壞。如果不是德國異軍突起。而且一心想奪取英國的海上霸權的話,恐怕英法就將成爲世仇。有這個因素的存在,兩個國家這次鬧出的矛盾肯定不小!”

談仁皓站了起來,在房間裡走了兩圈後。說道:“法國海軍對英國海軍地猜疑也一直很重。自從帝國結束了在歐洲的殖民活動之後,法國就一直在加強海軍的發展,雖然法國海軍從來就沒有成爲真正意義上地一流海軍,但是一直對英國有威脅。英法結盟的主要因素是德國,而現在法國戰敗,英國採取強硬行動,以防止法國海軍的戰艦落入德國手裡。

也許,法國海軍的高層將領可以接受,而且以戴高樂爲首地法國流亡將領肯定會在英國或者是美國組建流亡政府,並且會在暗中支持英國的行動。可問題是,法國海軍裡的普通軍官,還有士兵會接受嗎?”

“這肯定不會!”常薦新冷笑了一下,“英國人也太急了,或者是太害怕法國的戰艦落入德國手裡了。他們只給了法國人幾個小時的時間,如果多給法國人幾天的時間的話,也許那些法國戰艦會主動向英國海軍繳械的。現在的問題是,法國海軍已經流了血,而且犧牲很大。

從我們獲得的情況來看,至少有上千名法國海軍官兵傷亡。這血是不會白流的,從民族情感,軍人的榮譽感,以及海軍的驕傲感等等方面來看,法國人肯定無法忍受這種赤裸裸的挑釁與背叛行爲的。”

“這樣的話,那對我們來說就再好不過了!”

兩人都笑了起來,英法搞窩裡鬥當然是好事,最好兩個國家相互鬥得你死我活的,到時候,談仁皓他們只需要去收拾殘局,也許連作戰行動都算不上呢。

相關的情報也接連送來。在姜仲民離開的第二天,關於英法海軍在地中海港口發生衝突的具體情報送了過來。

英國海軍襲擊法國港口,摧毀法國地中海艦隊的行動代號“弩炮”,這次行動是由英國首相(在第一次全球戰爭時擔任英國海軍大臣)直接批准的。在此之前,英國政府曾經設法通過秘密渠道,以及一些流亡到英國的法國將領(戴高樂就在其中)去說服法國海軍的將領,並且提出了三種解決方案。一是法國艦隊直接向英國海軍繳械,由英國海軍來控制這些戰艦,並且參加今後解放法國的作戰行動。二是法國艦隊前往美國的港口,由美國來管理這些戰艦,並且妥善安頓艦隊官兵。

三是前往某個中立國的港口,並且在到達後遣散艦隊官兵,而戰艦在解除了武裝之後,仍然由法國海軍控制。這三條意見結果都被拒絕了,準確地說,是當時的法國艦隊司令官沒有能夠立即做出決定。結果,英國人沉不住氣了。德國人已經開始着手準備接受這些戰艦,甚至連德國海軍的官兵都到達了馬賽。投降的法國政府也已經數次電令艦隊返回馬賽,向德國海軍繳械。在此情況下,英國艦隊封鎖了港口,並且在警告時發出了最後通牒。僅僅幾個小時之後,英國海軍發現法國艦隊正在做出港的準備,隨即在最後期限還沒有到達的時候就發動了進攻。

在短促而又激烈地戰鬥中。法國海軍的官兵表現出了英勇的鬥志,可在實力遠不如人。而且倉促迎戰地情況下,根本就不是英國艦隊的對手。當時,法國人根本就沒有想到英國艦隊會向共同戰鬥了數年地盟友開炮,而法國艦隊指揮官當時並沒有下令艦隊離港,只是讓艦隊做好離港的準備。而具體是返回法國,還是接受英國開出的條件並不清楚。更重要的是,在戰鬥爆發的時候,大部分法國戰艦地炮膛裡面根本就沒有裝上炮彈!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戰鬥只打了兩個多小時,除了幾艘速度快點的小型戰艦僥倖逃脫之外,其他的法國戰艦全被摧毀在了港口裡面。在整個交戰過程中,英國海軍只有一艘戰列艦捱了發炮彈,而且連輕傷都算不上,只有一名英國水兵陣亡。法國海軍則付出了1000多名官兵傷亡的巨大代價。

這場衝突的軍事意義並不大,其實那幾艘法國戰艦就算是落到德國人手裡,也威脅不到英國。可這場戰鬥的政治意義卻非常巨大。這對英法關係的影響是難以形容的,後來法國倒向德國,可以說就是被英國人咄咄逼人的態度給弄出來地。而在當時,英國海軍炮擊法國艦隊。

也讓其他的幾個國家,比如西班牙,意大利感到很寒心。特別是對西班牙來說,英國海軍在這個時候發動這樣的襲擊,不但讓西班牙人看到了英國人唯利是圖,以本國利益至上的真實面目,更加讓西班牙人覺得英國人靠不住了。

另外一個產生強烈反應的國家就是美國。美國總統在得知英國海軍炮擊了法國艦隊後,立即就給英國首相發了電報,直接責問英國爲什麼這麼衝動,爲什麼要炮擊友軍的艦隊?而美國總統發怒的原因很簡單,法國地遠征艦隊還在印度洋上與英國遠征艦隊並肩作戰呢,而在這個時候挑起英法矛盾,那不是給唐帝國機會嗎?美國此時也正在策劃太平洋上的反擊行動,如果英法聯合遠征艦隊無法拖住唐帝國海軍的那兩支主力特混艦隊的話,美國海軍受到的影響就最大!

這也確實影響到了英法聯合遠征艦隊。在法國政府宣佈投降,並且電令遠征艦隊儘快向德國,或者是唐帝國,或者是波斯帝國繳械投降的時候,法國遠征艦隊司令官還沒有決定是否聽從這道命令呢。而且,當時已經有部分流亡到英國的法國將領,比如戴高樂在呼籲法國軍隊繼續戰鬥下去,不要向德國人投降,而且也確實有部分法國軍隊仍然在繼續作戰。隨後,以戴高樂爲首的法國流亡將領與官員就在英國成立了一個臨時流亡政府,宣佈自己纔是法國的合法代表人。這些,都左右着法國遠征艦隊司令官的決策。如果英國人能夠再忍耐幾天的話,也許法國遠征艦隊就將繼續戰鬥下去。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英國人的行動最終讓法國遠征艦隊走向了另外一端。雖然當時法國遠征艦隊沒有直接向北前往波斯帝國的港口(當時德國還沒有知會法國投降政府,讓法國遠征艦隊直接向唐帝國或者波斯帝國繳械),但是也不再參加遠征作戰行動,而是脫離了英國遠征艦隊,直接返回了開普敦港,並且準備在開普敦港補充滿燃料後,再返回本土。

問題暴露出來了,英國人可不能眼睜睜地看着法國遠征艦隊回去向德國人繳械,因此英國遠征艦隊也立即放棄了進入波斯海,而是跟在法國艦隊後面返回了開普敦。在到達開普敦之前,英國遠征艦隊司令官(同時兼任英法聯合遠征艦隊總司令,英法聯合遠征軍總司令)電令開普敦的英國遠征軍秘密控制港口的油庫,碼頭,並且嚴密監控法國遠征軍的行動,如果法國人要爲戰艦補充燃料的話,可以考慮採取斷然行動制止法國人,甚至可以扣留法國艦隊。

可問題是,當時在開普敦的英國遠征軍有大概9000人,而法國遠征軍也有6000餘人,雙方的規模相差並不大。雖然法國遠征艦隊司令官(同時兼任法國遠征軍總司令)沒有命令法國遠征軍控制港口,而且法國遠征軍也沒有采取任何敵對行動。但是開普敦的英國遠征軍指揮官在接到命令後,立即就下令圍住了法國遠征軍的營地,並且槍械繳械。

這下麻煩是鬧大了,英國人的過激行動造成的影響非常嚴重。就算法國人之前想過響應流亡政府的號召,繼續戰鬥下去,可在發生了這些事情之後,還能指望法國人繼續作戰嗎?就算法國遠征軍的司令官識大體,願意與英國人合作,可法國遠征軍裡的官兵會願意與收繳了他們武器的英國人合作嗎?

對英國人來說,這絕對不是什麼好事情,可對談仁皓他們來說,這絕對是最好不過的消息了。英法搞窩裡鬥,受益的肯定是帝國海軍了。

最好雙方打得頭破血流,不需要帝國海軍出一兵一卒,問題就能順利解決。

艦隊在十八日夜離開了科倫坡港,相關的消息還在源源不斷的送來。海軍司令部也知道現在談仁皓他們需要更多的情報,所以只要是與英法兩國與關係的,甚至是沒有多大關係的情報都統統發了過來。另外,帝國的諜報網也在全力活動,把情報源源不斷的送了回來。談仁皓與常薦新兩人的信心也越來越充足了,照這個樣子發展下去,他們多半就是去收拾殘局的。

信心歸信心,談仁皓可從沒有任何的疏忽大意,戰場上,任何情況都有可能出現,說不定這是英法演的一齣戲呢,反正保持高度的警惕是沒有任何害處的。

而談仁皓也開始考慮詳細的作戰行動了。

第13節 辯論第27節 耗子藥第35節 決定性情報第21節 知己知彼第38節 感情與責任第39節 拖延第27節 萬噸燃燒彈第27節 臨陣磨槍第11節 陰轉晴第13節 終極目的第30節 兩難選擇第61節 空中絞殺第8節 暗度陳倉第13節 磨刀不誤砍柴功第38節 敵艦隊的制空權第14節 新模式第48節 決勝因素第20節 奇遇(下)第29節 殺回戰場第74節 斷敵退路第19節 最大的擔心(上)第77節 正面戰鬥第19節 幸與不幸第63節 撿漏第53節 鞭長莫及第69節 小勝與大勝第34節 自救第50節 老將雄心第26節 父子情(上)第38節 先敵暴露第3節 爭取主動權第28節 機會第9節 機會第16節 接受考驗(上)第42節 考驗第29節 夜間遭遇第15節 不成熟的戰艦第15節 反其道而行之第40節 毀滅最後的希望第12節 圍追堵截第26節 變陣第10節 秘密調令第62節 晴天霹靂第4節 第五艦隊(下)第11節 幸運潛艇第11節 滾滾鐵流第3節 主動出擊第5節 不可理解的任務(上)第7節 戰爭動機第18節 防空新銳第68節 浴血海灘第3節 火速動員第30節 推動戰爭第16節 琉球失守(上)第54節 “神風”襲來第4節 風波平息(上)第64節 計劃之外第19節 嘲弄(上)第43節 逐一排除第59節 戰利品第32節 最高目的第29節 夜間突襲第9節 昂貴的晚飯第58節 垂死反抗第23節 將軍的責任第16節 鷹的決鬥第12節 人事大變動第3節 火速動員第8節 信號彈第67節 一錘定音第24節 日本艦隊偷襲第8節 海圖上的推演(上)第19節 貧微將軍第48節 鯉魚躍龍門第48節 大膽的突襲第38節 紙上練兵第52節 黎明殺機第36節 最後的輝煌第8節 海圖上的推演(下)第21節 反其道而行之第24節 關鍵性勝利第21節 海軍先鋒第15節 橫掃千軍第89節 自損八百第43節 尼米茲的決心第21節 中途之島第65節 風火燎原第32節 司令官大會第10節 不可能中的可能第1節 三線作戰第65節 戰略空運第13節 襲擊艦隊第20節 繼續攻擊第71節 蚊集式攻擊第57節 補給第29節 希望破滅(下)第58節 渾水摸魚第3節 軍人的傷第27節 白晝艦隊
第13節 辯論第27節 耗子藥第35節 決定性情報第21節 知己知彼第38節 感情與責任第39節 拖延第27節 萬噸燃燒彈第27節 臨陣磨槍第11節 陰轉晴第13節 終極目的第30節 兩難選擇第61節 空中絞殺第8節 暗度陳倉第13節 磨刀不誤砍柴功第38節 敵艦隊的制空權第14節 新模式第48節 決勝因素第20節 奇遇(下)第29節 殺回戰場第74節 斷敵退路第19節 最大的擔心(上)第77節 正面戰鬥第19節 幸與不幸第63節 撿漏第53節 鞭長莫及第69節 小勝與大勝第34節 自救第50節 老將雄心第26節 父子情(上)第38節 先敵暴露第3節 爭取主動權第28節 機會第9節 機會第16節 接受考驗(上)第42節 考驗第29節 夜間遭遇第15節 不成熟的戰艦第15節 反其道而行之第40節 毀滅最後的希望第12節 圍追堵截第26節 變陣第10節 秘密調令第62節 晴天霹靂第4節 第五艦隊(下)第11節 幸運潛艇第11節 滾滾鐵流第3節 主動出擊第5節 不可理解的任務(上)第7節 戰爭動機第18節 防空新銳第68節 浴血海灘第3節 火速動員第30節 推動戰爭第16節 琉球失守(上)第54節 “神風”襲來第4節 風波平息(上)第64節 計劃之外第19節 嘲弄(上)第43節 逐一排除第59節 戰利品第32節 最高目的第29節 夜間突襲第9節 昂貴的晚飯第58節 垂死反抗第23節 將軍的責任第16節 鷹的決鬥第12節 人事大變動第3節 火速動員第8節 信號彈第67節 一錘定音第24節 日本艦隊偷襲第8節 海圖上的推演(上)第19節 貧微將軍第48節 鯉魚躍龍門第48節 大膽的突襲第38節 紙上練兵第52節 黎明殺機第36節 最後的輝煌第8節 海圖上的推演(下)第21節 反其道而行之第24節 關鍵性勝利第21節 海軍先鋒第15節 橫掃千軍第89節 自損八百第43節 尼米茲的決心第21節 中途之島第65節 風火燎原第32節 司令官大會第10節 不可能中的可能第1節 三線作戰第65節 戰略空運第13節 襲擊艦隊第20節 繼續攻擊第71節 蚊集式攻擊第57節 補給第29節 希望破滅(下)第58節 渾水摸魚第3節 軍人的傷第27節 白晝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