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關羽來投

卻說關羽帶着一家老小入了太行山,沿着前人留下的山澗足跡,輾轉山路小道,靠着事先準備的食物,以及山間野果、清水,一家人終於越過太行山,到了幷州境內。

之後一家人遇林則入,逢山便藏,專挑小道,晝伏夜出,路上也遇到些不識相的小股盜賊攔路,不過都喪命於關羽刀下,無一活口。偶爾遇到鄉野閒人上前詢問,關羽便言其名爲關雲長,因家鄉遭災,帶一家老小去太原晉陽投奔遠親,便不作它言。

ωwш▲ тTkan▲ ¢o

十月底,關羽一家人終於歷經一路艱辛,到了幽州遼西郡柳城縣。

此時略顯破敗的邊郡縣城,於關羽而言猶如大漢京師雒陽那般繁華,令他不自覺感到安逸起來。他手中馬栓握緊,想起與自己只有幾日之緣的伏泉,自己殺了老賊之子也有其故,希望這位皇戚能如自己所想一般保全自己,至不濟也要讓家人無憂。

關羽身長八尺,雄壯威猛,本來就引人注目,再加上一家人一路亡命躲藏,皆面露風霜,不想普通人家進城,是以走到城門前立時引來一片注意。

柳城地處邊郡,因害怕有鮮卑奸細潛入,故比之中原郡縣巡查更加嚴格。

幾名守門士卒一眼便看到了關羽一家,盡皆上下端詳好一陣,其中一人突然舉矛喝問道:“紅臉漢子!站住!別動!汝姓甚名誰?何方人氏?傳在何處?速拿來與吾瞧瞧。”

關羽乃是亡命之徒,一路躲逃而來,哪可能有傳,便強自鎮定抱拳道:“回稟諸君,吾乃關雲長,乃伏越騎故吏,後老母得病回鄉照顧。聽聞伏柳城入仕本縣,適逢家鄉遭災,吾與伏柳城相識,今特領着家小投奔於他。”

士卒聽了無不心中一驚,伏泉上任後,家世背景早已在縣裡傳開,一聽關羽越騎校尉伏完故吏,都和聲說道:“原來是伏縣令好友,多有得罪。”

“不知者不怪。”

當然這些兵卒並非傻子,關羽自稱是伏完故吏,然其身上無傳,所謂空口無憑,總不能任憑關羽說什麼就是什麼,而且關羽一個河西口音之人,不遠千里跑幽州投奔實在可疑,畢竟他去雒陽投奔伏完不是更好。

是以有年長兵卒提議道:“伏縣令現下於城外巡視,君若是不急便於吾等休息之所暫待,等其回城如何?”說完,手指城門內,靠近城門一破舊涼棚,地上放置幾張草蓆。

關羽望了眼涼棚,點頭稱“善”。牽馬跟從士卒來到涼棚裡,扶着母親、妻子下馬就坐草蓆後,自己也坐下,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甚至他還時不時與其身旁被派來監視的守城卒閒聊幾句,坐等伏泉回來,倒未讓人多心生疑。

伏泉此時也正從城外歸來,前世看了那麼多軍史書,當然知道熟悉地形的道理,加之柳城縣下亭鄉亦需熟識,同時調查案件,是以到任這半月以來,倒也好生走了一圈,回來時思慮更重。

柳城往北可謂是一馬平川,鮮卑之所以時常走此路,便是如此。其繞道遼西長城後,從此地走,便直插幽州腹地。而柳城之地卻是鮮卑南下遼西的畢經之路,加之柳城四周唯有南方兩百多裡外白狼山地勢險峻,然而卻對柳城而言吾任何幫助,是以鮮卑無論圍城還是強攻都有優勢。

當然這還不算什麼,真正讓伏泉隱憂的卻是縣內烏桓人,當他得知現任遼西郡的烏桓大人時,面色憂慮,記憶裡這位可是有叛漢記錄的。加之近年來,鮮卑幾次寇邊,郡內烏桓抵抗皆動作遲緩,伏泉不由懷疑其早於塞外鮮卑有所勾結。

好在柳城縣附近烏桓人不多,只有一個數百人的部落,平時遊牧縣內,只需派人防範便可。若有異動,通知四周亭鄉百姓撤逃,自己關了柳城縣城城門,亦能守住,等待郡內援軍速至便可。

正思索間,身邊一身材魁梧的剛毅男子道:“明府,那張氏二郎偷牛案定罪太過,吾欲放了其人,畢竟情有可原。”

伏泉回過神,點頭道:“確實,其母病重,這二郎偷牛賣錢爲母診治,實屬大孝。這樣既然牛已找回,吾薄有餘財,將錢還給那家買牛之人便可。”

“明府高明。”那人楫手讚道,其叫田猛,出身柳城豪強田氏,被伏泉任命爲文無害。文無害,亦稱公平吏,掌巡查監獄,複查案卷,以防止冤獄。

田氏乃幽州大姓,分散州郡之間,多有人投軍,雖于軍中登高位者不多,但於幽州各地基層勢力盤根錯節,不可小覷。而田猛近期被伏泉任命爲文無害,與易度被他任命爲令史一樣,都是伏泉爲了拉攏當地豪強而開出的條件。只是兩人又有些不同,易度是伏泉實打實的利益交易,而田猛則是他爲了向柳城豪強表明態度的妥協結果,畢竟易度家族在柳城而言地位不高。

對伏泉來說,無論是易度還是田猛的官職任免,都是自己上任換取當地豪強支持的必然結果,這也是東漢官場的潛規則。郡守、縣令、縣長任免屬吏,一方面培養親信吏員,建立親屬關係,這些下屬視他們如父母、國君,十分忠誠可靠,就像柳城的前任縣令升官去往它地,其原本的親信毫不猶豫辭去令史一職跟隨一樣,另一方面拉攏地方豪強,維持地方安定。

蓋因西漢中期以來,當時朝廷爲了提高郡、縣長官的行政效率逐漸下發了一些吏員的任免權利,到了兩漢之交,新朝建立,西漢後期原本的遷陵制度被破壞,使得地方豪強地主坐大,又更加下放任免官吏權利,以維持地方穩定。

所謂遷陵制度,是指西漢政府知道只靠地方官,並不能做到完全抑制和限制豪強的勢力。所以索性釜底抽薪,以帝陵工程和建邑帝陵的名義,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不斷的利用帝陵建邑,充實陵邑的名義,將地方難以處理豪族大賈,遷徙到關中,帝陵之旁居住,美名其曰爲皇帝守陵,爲天子奉祀,有效的防止地方豪強坐大,這也是西漢不需要依靠豪強的原因。

而到了光武劉秀立國,天下豪強並起,土地兼併嚴重,已無法限制,而且其得天下更是多依靠豪強,是以直接不再限制豪強,同時爲了安撫他們,更加下放了地方郡守、縣令和縣長的任免官吏的權利。加之東漢罷免郡國兵後,這些地方大員軍政一手抓,使得他們名爲漢臣,但實際上在自己任地與一國之主無異。

當然你若是認爲郡守、縣令和縣長可以完全橫行無忌便是錯了,因爲東漢政府也知道需要制衡他們的權利,所以對於羣守的二把手長史、郡丞以及縣令、縣長的二把手縣丞、縣尉都是由中央朝廷任免,意在加以限制他們的權利,是以在黃巾之亂前,各地方長官並沒有出現權利失控的危機。

伏泉當然沒有什麼打土豪地主的想法,在兩漢發展至今的今天,不依靠世家豪強,想稱王稱霸,無異於異想天開,是以他當然要拉攏柳城的幾個豪強家族了。

第五百五十章 兩虎相爭誰獲利第五百二十三章 賊勢軍力甚難敵第四百五十二章 自相殘殺爲撞城第四十一章 伏誅第五百七十一章 儒教天命第四百七十七章 王庭京觀胡兒懼第三百八十章 周郎小兒有大略第五百八十三章 誰謂我無憂 積念發狂癡第七十六章 袁氏妖言惑衆之輩第三百一十七章 百里奇襲終得手第四百零七章 周禮盡在魯矣第四十九章 蘇不韋第六百二十一章 手段厲害不如軍事牛逼第一百六十一章 蘇不韋怒審解縣第五百零三章 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第六百一十一章 馬鐙馬蹄鐵初顯威第六百四十六章 天子駕崩第六百三十五章 張燕之謀第五百九十七章 時候未到 尚需從長計議第二百五十六章 宜速不宜遲第四百八十八章 婿留丈人之命第六百八十二章 爲將者 只有忠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四百二十章 雒陽之兵尚弱也第一百二十四章 天怒第二百三十九章 萬軍校閱蠻驚恐第一百一十四章 夜襲第五百四十一章 鎮守於外可安內第四百八十六章 摸黑扔火把第五百九十一章 士別五年 當刮目相看第三百八十八章 荊揚大亂解第六百六十四章 孤之名聲 爾不知乎第二百零三章 莫要負隅頑抗第六百四十二章 入京前歲第四十九章 蘇不韋第五百三十六章 酒徒狂生戲志才第二百九十章 張魯來捉包第二百三十八章 蠻度康負荊請罪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二百七十章 願往五斗米教祈願第七十四章 再議太子第六百三十五章 張燕之謀第二百四十二章 老子當爹了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第四十六章 提前謀劃第二百零九章 拜巴郡太守第四百二十章 雒陽之兵尚弱也第一百五十二章 小兒曹乃有大意哉第六百六十二章 爾等尚爲漢臣乎第一百九十章 吏治動亂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定要成爲大將軍第五百五十八章 吾等去伏中郎處投奔第二百七十三章 劉宏與劉徹第四百一十八章 解危度厄何伯求第五百章 大鮮卑山行軍進行時第五百一十七章 歸去蜀中還諸事第十三章 獎賞第五百六十六章 四面八方皆死路第五百五十章 兩虎相爭誰獲利第三百三十二章 趙凱退兵第四百七十四章 馬壽成偏師往援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子劉崇莫名出第三百五十六章 一出李逵遇到李鬼的戲碼第三百七十三章 圍魏救趙救危城第六百四十九章 周勃 陳平可不是容易做的第三十四章 各方反應第一百一十六章 自古豈有上官死下官活之理第五百六十八章 猗猗惠君第六百五十一章 立史侯爲帝第四十章 事畢第十二章 隱憂第二百二十八章 爾等竟不知漢朝班定遠使西域乎第六百五十七章 沒有下限第四百零一章 何人可令段紀明爲輔第五百一十四章 化塞外爲漢疆第二百五十五章 改日再來第一百一十三章 漢軍威武第二百三十三章 待人以誠 人必待己以忠第五百一十九章 黨錮解袁紹出第二十三章 舅父欲重演宮變乎?第三百一十五章 可識得皖縣喬公第二十六章 綁架第二百七十章 願往五斗米教祈願第五十三章 無妄之災第四百零一章 何人可令段紀明爲輔第三百七十七章 勢不在吾當撤也第三百三十三章 植羞與同朝第四百七十八章 塞外決戰已先發第三百零五章 江夏蠻亂第三百一十六章 豈曰無衣第二十五章 索賄第六百一十二章 一日復隴西第六百一十八章 豈有汝之妄負國恩之輩哉第一百四十章 可願通漢第六百六十章 入京外兵駐兵何意第十三章 獎賞第五百七十七章 葉落歸根當青州第六百三十九章 呂布百騎衝胡陣第二百三十二章 誰人降蠻
第五百五十章 兩虎相爭誰獲利第五百二十三章 賊勢軍力甚難敵第四百五十二章 自相殘殺爲撞城第四十一章 伏誅第五百七十一章 儒教天命第四百七十七章 王庭京觀胡兒懼第三百八十章 周郎小兒有大略第五百八十三章 誰謂我無憂 積念發狂癡第七十六章 袁氏妖言惑衆之輩第三百一十七章 百里奇襲終得手第四百零七章 周禮盡在魯矣第四十九章 蘇不韋第六百二十一章 手段厲害不如軍事牛逼第一百六十一章 蘇不韋怒審解縣第五百零三章 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第六百一十一章 馬鐙馬蹄鐵初顯威第六百四十六章 天子駕崩第六百三十五章 張燕之謀第五百九十七章 時候未到 尚需從長計議第二百五十六章 宜速不宜遲第四百八十八章 婿留丈人之命第六百八十二章 爲將者 只有忠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四百二十章 雒陽之兵尚弱也第一百二十四章 天怒第二百三十九章 萬軍校閱蠻驚恐第一百一十四章 夜襲第五百四十一章 鎮守於外可安內第四百八十六章 摸黑扔火把第五百九十一章 士別五年 當刮目相看第三百八十八章 荊揚大亂解第六百六十四章 孤之名聲 爾不知乎第二百零三章 莫要負隅頑抗第六百四十二章 入京前歲第四十九章 蘇不韋第五百三十六章 酒徒狂生戲志才第二百九十章 張魯來捉包第二百三十八章 蠻度康負荊請罪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二百七十章 願往五斗米教祈願第七十四章 再議太子第六百三十五章 張燕之謀第二百四十二章 老子當爹了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第四十六章 提前謀劃第二百零九章 拜巴郡太守第四百二十章 雒陽之兵尚弱也第一百五十二章 小兒曹乃有大意哉第六百六十二章 爾等尚爲漢臣乎第一百九十章 吏治動亂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定要成爲大將軍第五百五十八章 吾等去伏中郎處投奔第二百七十三章 劉宏與劉徹第四百一十八章 解危度厄何伯求第五百章 大鮮卑山行軍進行時第五百一十七章 歸去蜀中還諸事第十三章 獎賞第五百六十六章 四面八方皆死路第五百五十章 兩虎相爭誰獲利第三百三十二章 趙凱退兵第四百七十四章 馬壽成偏師往援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子劉崇莫名出第三百五十六章 一出李逵遇到李鬼的戲碼第三百七十三章 圍魏救趙救危城第六百四十九章 周勃 陳平可不是容易做的第三十四章 各方反應第一百一十六章 自古豈有上官死下官活之理第五百六十八章 猗猗惠君第六百五十一章 立史侯爲帝第四十章 事畢第十二章 隱憂第二百二十八章 爾等竟不知漢朝班定遠使西域乎第六百五十七章 沒有下限第四百零一章 何人可令段紀明爲輔第五百一十四章 化塞外爲漢疆第二百五十五章 改日再來第一百一十三章 漢軍威武第二百三十三章 待人以誠 人必待己以忠第五百一十九章 黨錮解袁紹出第二十三章 舅父欲重演宮變乎?第三百一十五章 可識得皖縣喬公第二十六章 綁架第二百七十章 願往五斗米教祈願第五十三章 無妄之災第四百零一章 何人可令段紀明爲輔第三百七十七章 勢不在吾當撤也第三百三十三章 植羞與同朝第四百七十八章 塞外決戰已先發第三百零五章 江夏蠻亂第三百一十六章 豈曰無衣第二十五章 索賄第六百一十二章 一日復隴西第六百一十八章 豈有汝之妄負國恩之輩哉第一百四十章 可願通漢第六百六十章 入京外兵駐兵何意第十三章 獎賞第五百七十七章 葉落歸根當青州第六百三十九章 呂布百騎衝胡陣第二百三十二章 誰人降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