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後世的譚嗣同所做的這首《獄中題壁》詩中所寫到的張儉就是這位黨人張儉,至於杜根,則是本朝安帝時名臣,其在安帝長大後,與同僚一起上書,力勸當時在和帝死後,臨朝稱制的“和熹”鄧太后鄧綏還政於已經長大的漢安帝劉祜。

不過,對於已經掌權多年的鄧氏外戚而言,放下到手的權利明顯不行,所以太后很生氣,逮捕了杜根等人,又下令將他們用白袋子裝着,在大殿上活活打死。當時執法行刑的人因爲敬重杜根的名氣,私下告訴行刑人打的時候不要太用力,打完就用車把杜根接出城,杜根得以甦醒過來。

後來鄧太后命令人來檢查,杜根就裝作假死,裝了三天,直到眼睛裡生了蛆,太后以爲他死了,這才得以逃跑,到宜城山裡做了一個酒保。如此隱性瞞名十五年,直到安帝利用宦官勢力徹底消滅鄧氏外戚後,這才歸家,當時有人問他爲什麼不在躲藏爲酒保時,向以往的親戚朋友求助,卻被杜根回答說害怕連累親友,所以沒做。

因此杜根這樣的行爲一直被人稱讚至今,纔有譚嗣同的“忍死須臾”,而張儉的“望門投止”,卻是因爲他當初亡命的時候,天下人都因爲他的名聲,即使不認識他,也要收留他,縱然會因此家破人亡。

這其中自然就有孔融,而孔融也因爲此事被各處黨人讚頌,名聲日顯,望着面前對孔融禮遇頗深的袁紹,伏泉心中也是不由搖頭,果然,這些黨人心裡一直都沒有國家,無怪乎桓帝掀起黨錮以後,根本不願解除,實在是黨人不僅太可怕了,還對漢室不忠。

想想看,張儉雖然得罪中常侍侯覽,但畢竟桓帝並沒有定罪,這位黨人的君子領袖就直接跑了,還一路逃亡,單槍匹馬逃到長城以外投奔鮮卑、桓帝知道後再不想辦法制服這些黨人,估計漢室就要被他們徹底提前玩完了,畢竟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相信,一個逃亡臣子,可以沒有任何人幫助就能獨自出逃,甚至逃到長城以外投靠敵國。

桓帝知道此事,當然生氣,畢竟張儉身爲黨人“江夏八俊”之一,犯罪逃脫不說,還投奔敵國,至於說張儉只是居住塞外,沒幫助鮮卑人出謀劃策,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信的,畢竟你一個人,在塞外人生地不熟,錢財食物都不夠,你自己還能獨立生活嗎?

明顯這是不可能的,張儉只有找到靠山才能生活,而且最重要一點,桓帝從張儉中明白能夠從容突破朝廷的捉拿,張儉背後的勢力一定很大,他如果不徹底拔出這些勢力,桓帝自然不能心安。終究任何一個皇帝,想到自己的臣民都瞞着他送他張儉出跑,桓帝能沒火纔怪,而那黨錮也就是一開始而已。

所以,一場針對黨人之間的政治清洗行動勢在必然,而這個行動就必須要一個更強有力的勢力去進行,如此種種這纔在張儉之後,黨人勢力被清洗嚴重,而宦官勢力日益增強。

對於黨錮一事,伏泉不可置否,終究黨人勢力太大也不好,而且他是外戚,自然也不會對黨人有太多好感。只是因爲聽到張儉之名,心中便有些不爽而已。

說到底無論今生後世,張儉的名字都很響亮,但是想到張儉此刻已經身在塞外,還有幾年生活才能會中原,沃特心中就一陣對張儉鄙夷。畢竟一來爲了救他,無數人因爲違反朝廷命令收留他,從而導致家破人亡,像孔融的孔氏一族,一門爭死還能無事的情況就非常少,大多數人則是徹底被恨透張儉的宦官,直接在獄中等死,可以說張儉如果能學習杜根不連累他人,也不會被官宦在各地消遣。

二來,虧得張儉還是“江夏八俊”之一,一點氣節都沒有,逃到塞外投奔鮮卑至今不歸家。想想他沒有任何的經濟生活來源,卻竟然還能在塞外嚴寒之地,一直過得下去,顯然除了長城內的親友出錢以外,也就是靠着跟鮮卑之間的聯繫,才能一直活下去。

因此,張儉的行爲其實也就是“漢奸”了,一向對於這類和草原胡人合作的就痛恨無比的伏泉,自然不會對張儉有什麼好感,自然也就不喜,極其鄙夷張儉了。

看着袁紹等黨人對孔融的親暱模樣,即使他們因爲環境只是讚美孔融,但是伏泉因爲張儉之事,也對這些黨人好感更差。或許在他們想來,草原胡人只要不破壞他們在大漢的基本利益,就根本無所謂的,反正草原胡人即使侵略也是漢民受苦,對他們這些世家豪族出身的黨人而言,威脅並不大。

這也難怪後來袁紹、曹操等人,都會引用胡兵,甚至曹操後來爲了彌補兵力不足,直接將南匈奴三萬帳內遷中原,當成漢民用。內心裡,估計他們永遠都沒有瞧得起這些異族,只是當成一種廉價的奴隸兵在用吧。

只是內遷南匈奴的曹操估計永遠也想不到,正是他這一招爲後來的五胡亂埋下的最初的根源,使得南匈奴不止自內附以來已經在邊塞壯大,更是因此徹底將自己的觸手,伸到中原了。

杜根字伯堅,潁川定陵人也。父安,字伯夷,少有志節,年十三入太學,號奇童……時和熹鄧後臨朝,權在外戚。根以安帝年長,宜親政事,乃與同時郎上書直諫。太后大怒,收執根等,令盛以縑囊,於殿上撲殺之。執法者以根知名,私語行事人使不加力,既而載出城外,根得蘇。太后使人檢視,根遂詐死,三日,目中生蛆,因得逃竄,爲宜城山中酒家保。宜城縣故城在今襄州率道縣南,其地出美酒。《廣雅》雲:“保,使也。”言爲人傭力保任而使也。積十五年,酒家知其賢,厚敬待之。

及鄧氏誅,左右皆言根等之忠。帝謂根已死,乃下詔佈告天下,錄其子孫。根方歸鄉里,徵詣公車,拜侍御史……或問根曰:“往者遇禍,天下同義,知故不少,何至自苦如此?”根曰:“周旋民閒,非絕跡之處,邂逅發露,禍及知親,故不爲也。”順帝時,稍遷濟陰太守。去官還家,年七十八卒。

時中常侍侯覽家在防東,殘暴百姓,所爲不軌。(張)儉舉劾覽及其母罪惡,請誅之。覽遏絕章表,並不得通,由是結仇……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導儉以北海戲子然家遂入漁陽出塞。其所經歷,伏重誅者以十數,連引收考者布遍天下,宗親並皆殄滅,郡縣爲之殘破。

摘選自《後漢書》

第四百四十三章 彈汗山和連第六十八章 黨錮寒心第八十二章 皆爲漢軍埋骨之地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六百七十三章 鹽鐵之利第二十七章 怨上加怨第二百一十六章 薦才第五百九十九章 大戰將至血腥起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原秋風漢軍急第三百七十三章 圍魏救趙救危城第五百三十章 從祖以下皆得解釋第七十章 伏完假節第五百八十九章 是宦官的人又如何第三百一十三章 破計爲上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九十三章 二石半弓第一百零八章 素利頭落第一百九十六章 火光乍破兵戈亂第一百二十九章 崩其右翼第一百二十七章 鑿破漢陣第三百九十八章 喪師取死之道第三百七十一章 城破餘亦亡矣第三百一十七章 百里奇襲終得手第四百七十三章 龐德第六百六十三章 兵權必須要爭第四百三十九章 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第一百三十六章 捷報傳京第一百四十八章 吾家麒麟兒第六百二十九章 局勢又失控第五百九十一章 士別五年 當刮目相看第三百八十章 周郎小兒有大略第二百一十九章 古怪的一行人第六百一十八章 豈有汝之妄負國恩之輩哉第四百二十八章 皇帝得白鹿第六百八十五章 山國消息第三百四十章 孤弱其黨第四十六章 提前謀劃第一百章 青青子衿第一百六十八章 活路何在第一百四十八章 吾家麒麟兒第四百四十章 張奐終應第一百四十七章 定計宋伏第六十五章 天災不絕第四百六十二章 破王庭放兵一日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州蠻亂驚蟄起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戮征服第五百七十三章 太平道平閻忠遁第一百六十四章 只有累壞的牛沒有耕壞的地第五百九十七章 時候未到 尚需從長計議第二百六十五章 惜將如命的性格第三十七章 劉悝進京第六百二十七章 南匈奴屠各反第五十三章 無妄之災第九章 出城第五百八十六章 聯姻是宋伏的需求第二百三十七章 皆爲利第一百三十九章 古文左傳第一百二十章 以命搏命第三百六十四章 簡單的障眼法第二百一十四章 益州分野有王氣第四百七十九章 前後夾擊可破漢第五百六十七章 廣宗蛾賊已先平第八十一章 請兵擊鮮卑第五百二十章 本爲韓約欲變遂第一百六十五章 查袁赦以正不法第四百六十五章 立碑留名爲漢興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州蠻亂驚蟄起第六百零四章 天上怪異的黑東西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五百三十七章 非太平道乃在朝堂第二百六十七章 難捉緣由第三百二十四章 鄂縣聽甕第六百一十三章 從此無羌唯有漢第六十八章 黨錮寒心第四百二十章 雒陽之兵尚弱也第五十九章 曹孟德五色棒揚名第四十一章 伏誅第四百零九章 袁本初來賀第六章 瘟疫第三百零四章 北疆何時有變第九十九章 無錢募兵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相移民第七十六章 袁氏妖言惑衆之輩第一百五十一章 江東虎戰武聖第七十三章 油炸蝗蟲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漢郡武庫第三百二十七章 速下鄂縣第二百二十章 錦衣賊盜少有膽色第三百七十六章 孤必奏請封侯第四百七十五章 做本朝的李陵第三百三十三章 植羞與同朝第二百七十七章 盧仙姑第六百七十八章 出名的年輕俊傑第四百四十章 張奐終應第六百二十六章 此非善人所爲也第三百三十八章 汝曹誤朕第二百一十七章 意外斷案第六百一十三章 從此無羌唯有漢第四十七章 月兒第五百零七章 萬戶陽都侯
第四百四十三章 彈汗山和連第六十八章 黨錮寒心第八十二章 皆爲漢軍埋骨之地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六百七十三章 鹽鐵之利第二十七章 怨上加怨第二百一十六章 薦才第五百九十九章 大戰將至血腥起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原秋風漢軍急第三百七十三章 圍魏救趙救危城第五百三十章 從祖以下皆得解釋第七十章 伏完假節第五百八十九章 是宦官的人又如何第三百一十三章 破計爲上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九十三章 二石半弓第一百零八章 素利頭落第一百九十六章 火光乍破兵戈亂第一百二十九章 崩其右翼第一百二十七章 鑿破漢陣第三百九十八章 喪師取死之道第三百七十一章 城破餘亦亡矣第三百一十七章 百里奇襲終得手第四百七十三章 龐德第六百六十三章 兵權必須要爭第四百三十九章 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第一百三十六章 捷報傳京第一百四十八章 吾家麒麟兒第六百二十九章 局勢又失控第五百九十一章 士別五年 當刮目相看第三百八十章 周郎小兒有大略第二百一十九章 古怪的一行人第六百一十八章 豈有汝之妄負國恩之輩哉第四百二十八章 皇帝得白鹿第六百八十五章 山國消息第三百四十章 孤弱其黨第四十六章 提前謀劃第一百章 青青子衿第一百六十八章 活路何在第一百四十八章 吾家麒麟兒第四百四十章 張奐終應第一百四十七章 定計宋伏第六十五章 天災不絕第四百六十二章 破王庭放兵一日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州蠻亂驚蟄起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戮征服第五百七十三章 太平道平閻忠遁第一百六十四章 只有累壞的牛沒有耕壞的地第五百九十七章 時候未到 尚需從長計議第二百六十五章 惜將如命的性格第三十七章 劉悝進京第六百二十七章 南匈奴屠各反第五十三章 無妄之災第九章 出城第五百八十六章 聯姻是宋伏的需求第二百三十七章 皆爲利第一百三十九章 古文左傳第一百二十章 以命搏命第三百六十四章 簡單的障眼法第二百一十四章 益州分野有王氣第四百七十九章 前後夾擊可破漢第五百六十七章 廣宗蛾賊已先平第八十一章 請兵擊鮮卑第五百二十章 本爲韓約欲變遂第一百六十五章 查袁赦以正不法第四百六十五章 立碑留名爲漢興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州蠻亂驚蟄起第六百零四章 天上怪異的黑東西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五百三十七章 非太平道乃在朝堂第二百六十七章 難捉緣由第三百二十四章 鄂縣聽甕第六百一十三章 從此無羌唯有漢第六十八章 黨錮寒心第四百二十章 雒陽之兵尚弱也第五十九章 曹孟德五色棒揚名第四十一章 伏誅第四百零九章 袁本初來賀第六章 瘟疫第三百零四章 北疆何時有變第九十九章 無錢募兵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相移民第七十六章 袁氏妖言惑衆之輩第一百五十一章 江東虎戰武聖第七十三章 油炸蝗蟲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漢郡武庫第三百二十七章 速下鄂縣第二百二十章 錦衣賊盜少有膽色第三百七十六章 孤必奏請封侯第四百七十五章 做本朝的李陵第三百三十三章 植羞與同朝第二百七十七章 盧仙姑第六百七十八章 出名的年輕俊傑第四百四十章 張奐終應第六百二十六章 此非善人所爲也第三百三十八章 汝曹誤朕第二百一十七章 意外斷案第六百一十三章 從此無羌唯有漢第四十七章 月兒第五百零七章 萬戶陽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