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 南匈奴屠各反

後世常有人用“入夷則夷,入夏則夏”的論調,來形容在中國之地居住的異族,這一點,伏泉一直不敢苟同。

若是異族進入中國之地,習漢風,穿漢服,說漢語,明漢禮,尊漢發,真正當自己是漢人,而不是胡人的話,他們即使初期被漢人官吏盤剝,也不會有反叛的想法。可是,大多數異族,一旦自己的生活環境有所不好後,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反叛,這便說明他們入了中國之地,就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漢人去看,那樣的話,一旦漢人勢危,這些異族會出現什麼樣的心思,也就顯而易見了。

“敢問封神醫,若孤不行屠戮之舉,放羌人各歸故土,他日其若再叛,殺吾漢民,不知今日之慈悲,可會於來日造多少殺孽?”伏泉反問道,對於封衡這種慈悲舉動,他其實並不贊成,甚至十分反感。

貌似現在放了這些羌人,是少做殺戮的慈善之舉,可是若是以後,這些羌人繼續反叛的話,羌人殺戮的漢人百姓的性命,那又怎麼算?是不是說用今天的慈悲,換取明天的殺戮的呢?若是這樣,那爲什麼不現在做殺戮,將以後的殺戮抹平呢?就該漢家百姓流血,而對異族之輩寬容,使得他們有了能力後可以自己造殺戮嗎?這明顯是不公平的,所以必須要將他們扼殺於萌芽之中。

卻說封衡聞言不假思索道:“羌人經此大敗,如何再叛?況休養生息數十年,其等必爲大漢良善之民,何故屠戮?”

“謬論!”伏泉大喝道:“自本朝以來,羌人三叛,殺大漢吏民無計,大漢三平羌亂,累費錢三百億餘,其中靡費,又致多少漢家子民疲憊?如今,若放羌人各歸本土,令其休養生息,日後其若再叛,殺官戮民,敢問神醫,今日之慈悲又有何用?”

此話一出,封衡失色,卻無力反駁,畢竟,三次漢羌大戰的結果,無人不知,大漢前兩番平定羌亂,最終都仁慈遷徙其衆,令其休養生息。

可是,最後的結果,換來的都是羌人再叛,也就只有第三次段熲悍然舉起屠刀,將東、西二羌殺的怕了,這才讓損失慘重的羌人消停了十幾年。

然而,隨着羌人新一代人的成長,羌人還是再叛,事實已經證明,現在放羌人歸鄉,最終他們還是會叛,而一旦再叛,那無疑又是一番腥風血雨,無數漢家百姓會因此喪命。

這些,都說明了此刻對羌人的慈悲,日後必有殺戮的危險,而伏泉以今日殺戮,換日後和平的想法,從某一方面來說,卻是有種長痛不如短痛的意思,很明顯也是一種慈悲而已。

封衡無言,沉默一會兒,良久方纔搖頭嘆道:“今時屠戮與今日慈悲有何異?終是萬骨枯爾!”

的確,反正降服羌人的話,羌人早晚要叛,一旦叛的話,就不知會有多少無辜之人慘遭屠戮。若是那樣的話,現在屠戮羌人,用一時之殘忍,換數代之太平,總比日後羌人反叛造下更多的殺戮更好不是?

當下,封衡便明,隨後對伏泉道歉先前衝撞之語,同時對於伏泉這個殺人屠夫,有了更深一步的認知。

而後,伏泉便將自己準備讓封衡做大漢在涼州的代言人,讓他利用他在羌人之中積攢半生的行醫名聲,去勸服那些漢軍降服的老弱羌人,令這些羌人俘虜安心接受漢朝的屯田措施。

同時,伏泉又將自己關於屯田的諸般舉措,全部告知封衡,令他再無疑慮,明白羌人只要屯田,便可以免遭殺戮,同時還能慢慢同化爲漢人,令得涼州安穩,這位濟世救人的涼州神醫,欣然同意伏泉所求,答應伏泉的意思,爲他在涼州作爲漢羌融合的代言人。

臨羌縣縣署大堂外,伏泉望着一臉笑容離去的封衡,心裡面也是發笑,其實古人也是很有趣的,只是相對於種族主義流行的後世,他們明顯太單純了。不過,一旦經過有心的勸說,他們都會明白殺異族和放任異族休養生息的重要性。

“漢羌共繁榮,建立大涼州!”伏泉嘴中呢喃,他感覺自己都想好了,日後屯田的話,漢軍給羌人洗腦的標語了。

雖然這標語,有些剽竊後世島國小日本的意思,不過這兩句標語,在表面上,確實是對於被征服統治者而言,有着不一般的同化順從力。

遙遠的幷州邊疆,西河郡,美稷,匈奴單于庭。

夏日的草原,天地一片清新,茂密的草地不斷生長,洋溢着一盤碧綠,然而經過無數牛羊啃食,即使生長的再快,也會被消磨的太快。

此時正值牛羊肥碩之時,牧民們渾身上下充滿幹勁,在草原之上趕着牛羊,操控馬匹,一片歡樂之象。忽而大地顫動,連續不覺,牧民們神色一怔,作爲馬背上生活了一輩子的人,當然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創造的,紛紛翹首望着震動方向,舉目遠眺,期間互相交流幾句,大部分人認爲是王子左賢王於夫羅回來了。

幾個月前,漢人中的名士張舉、張純和烏桓人聯手叛亂,漢國下詔遣匈奴兵,配給幽州,隨那位漢國北疆的大將公孫瓚平叛,匈奴羌渠單于當即派遣王子於夫羅,將兵數千詣幽州。

對於這個決定,大家心裡其實是不願意的,漢國這幾年內亂,相互之間,打生打死,關他們匈奴什麼事,任憑漢國自己內亂多好,漢國那麼富庶,憑什麼他們去賣命給漢國平亂,也不多給些東西。而且漢人若是內耗下去,他們說不得還有機會去漢國疆域,繼續光復他們先祖的榮光。

此時的這些南匈奴人,似乎忘記了現在腳下的土地,是大漢國的幷州西河郡,他們忘記了當年是誰收留了他們這些喪家之犬,讓得他們在走投無路之下,有了一片生存之地。

“轟隆隆、轟隆隆……”

馬蹄聲越來越響,地面震感極強,牧民們霍然色變,這種聲勢,絕非是數千騎能夠製造得出的,他們絕對不是王子於夫羅支援漢國的兵馬,那會是誰的騎兵?

一個牧民突然想到什麼,失聲道:“莫非乃屠各雜種狗輩?”

雜種,自然是罵屠各胡人血統不純,作爲一個喜歡搶掠的遊牧民族來說,堅持血統不免可笑,事實卻是匈奴人很重視血統,特別是這些歸順大漢國的南匈奴人。

屠各人是當年匈奴休屠王的領民,由於其分佈在涼州、幷州邊郡或郡外,經常吸收一些來歷不明的草原人,什麼黃膚、白膚,黑眼睛、綠眼睛,黑頭髮、黃頭髮,五顏六色,不倫不類,素來爲南匈奴人詬病,所以纔會有此稱呼。

身邊的牧民同伴搖頭否定道:“不會,那邊領地乃骨都侯所有,屠各雜種若與大匈奴開戰,部落絕不可能一點風聲也聽不到。”

“嗚嗚……嗚嗚嗚……”

激昂的牛角號聲猛然響起,有人聽到立馬驚叫道:“號角!敵襲……吹號!吹號……集結……”

“來不及了……”其他明白出現何事的衆人,紛紛驚慌失措道,敵人離他們這麼近,就是現在想集結反抗,都沒辦法?

“到底何人?”

“莫非真乃屠各狗輩雜種……”

先前那人不幸言中,確實是屠各人,他們之所以一點消息也沒有得到,是因爲匈奴衍氏、蘭氏、丘林氏、須卜氏四大貴族中的須卜氏骨都侯和屠各人結盟了。

骨都侯,南匈奴外姓大臣之首,輔佐單于執政,其位只在南匈奴諸王子之下,這可是匈奴國內,位於金字塔頂端的貴族官職!其地位相當於大漢朝的九卿,是匈奴單于的親近心腹,歷來都是由匈奴國內最強大的異姓貴族出任,更重要的是,骨都侯在匈奴,是統管單于衛隊的大臣。

這樣的一個人,如果和屠各人聯合,在南匈奴事先沒有發現跡象準備的情況下,南匈奴部落的命運就可以遇見了。

南匈奴牧民們略略一掃,對方估摸着約有十萬騎,霎時間,除了單于忠誠的支持者,其他人競相躲回到家中,連他們在外放牧,沒收回的牛羊馬匹都沒心思去管了。終究無論如何,自己的小命纔是最重要的,若是在外面被誤殺了,那纔是悲劇,至於那即將出現的戰事如何,他們卻不在乎,畢竟大人物的事,和他們這些部落小命無關。

很快,十萬餘胡騎將南匈奴單于庭團團圍住,而後隨着激昂的號角聲,如潮水一般涌入單于庭,直逼單于大帳,雙方的力量相差實在是太懸殊了。而且勢力大的一方,還是突襲,而來,南匈奴單于庭內數千單于親衛軍,見到對方騎兵,皆不敢妄動,特別是對方爲首之人,還是他們的首領,不少識趣之人雖然猜出可能會發生什麼,但還是乖乖讓出一條道來,所謂的忠誠,對他們而言,早已經在內附漢朝後,漸漸磨滅了,再也不是曾經那支爲了大單于捨生忘死的匈奴鐵騎了。

這些匈奴親衛軍,已經不是曾經和前漢對立,稱霸北疆的大匈奴的勇士了,當匈奴被漢武帝打斷了脊樑,從而分崩離析後,他們心中那種爲了匈奴貴族主人,犧牲一切的勇氣早已經沒有了。

須卜骨都侯下馬,站在帳外一臉得意的大聲道:“大單于,骨都侯有事稟報。”

說罷,須卜骨都侯不等單于回覆,揮揮手,數以百計的勇士翻帳入內,一瞬間刀劍入肉聲,淒厲嚎叫聲大起,半晌方止。帳簾掀開,一名南匈奴騎兵將領走到須卜骨都侯面前,躬身道:“骨都侯,帳內已無叛賊,請大人入內。”

須卜骨都侯點點頭,而後和其他匈奴、屠各族的貴族們,相互看了一眼,接着十數人相繼一起入帳。他們都知道,那騎兵將領所言何事,所謂的叛賊,不過是在王庭內,羌渠單于的心腹而已,不過,現在他們作爲要得勢的一方,自然要將那些忠臣宣佈爲叛賊,而且相信羌渠單于死後,那些原本的忠臣也會被他們宣佈爲殺羌渠單于的禍首。

單于帳內,王座之上,羌渠單于臉色鐵青,惡狠狠瞪向須卜骨都侯,而後掃過他身邊之人,這些人多爲匈奴貴族,還有少數屠各族首領。

當下,羌渠單于便張口喝斥道:“骨都侯,爾竟墮落至此,與屠各狗輩雜種爲伍,身爲打匈奴須卜氏之尊嚴呢何在?”

罵完骨都侯後,羌渠單于還不解氣,望着那些歸附骨都侯的匈奴貴族,他指着他們繼續大罵道:“爾等不知如今所爲,乃引狼入室,招禍之舉,大匈奴自此便有大禍也!不知日後,爾等有何面目見諸位先輩!”

對面的諸匈奴貴族聽後不語,多有面色不屑之人,自南匈奴內附以來,他們都學了不少漢話,所以對於這一心仰慕漢朝的羌渠單于,竟然一直說漢話,也是不滿之極,就想要一直徵募他們南匈奴的勇士,爲漢朝賣命一樣,這是他們這次會同意反叛的原因,大匈奴絕對不能再爲漢朝的狗了。

這些年,大匈奴連年被漢朝抽兵丁,無論是征服鮮卑、打太平道、打涼州羌人,匈奴人流的血夠多了,而這完全不是他們想要的,對他們而言,只有匈奴再次變成曾經的匈奴帝國,纔是他們的夢想。

見羌渠單于罵完,須卜骨都侯不慌不忙道:“大匈奴自此以後,絕不爲漢朝走狗,大單于,要怪就怪爾自甘爲狗,匈奴勇士絕不如此!”

話語落下,不少匈奴貴族跟着大喝道:“絕不爲漢朝走狗,絕不爲漢朝走狗……”

羌渠單于見此,舉起手,顫抖的指着須卜骨都侯等人,大叫道:“我兒於夫羅不會放過爾等,漢國不會放過爾等……”

多說無益,須卜骨都侯隨後冷冷道:“殺之。”

“嘣嘣”幾聲弦響,只見羌渠單于身上插滿箭羽,歪斜着倒在王座,神色憤恨,死不瞑目。

終於將南匈奴人一起拉下水了,眼見羌渠已死,在場的屠各首領,皆是鬆了一口氣,漢朝滅了鮮卑,控制北部塞外,帶給他們的壓力太大了,單憑屠各族很難抗衡,而擁有二十萬部民,五萬控線之士的南匈奴無疑是個好幫手

中平三年,夏末,張純、張舉聯合烏桓反,帝詔發南匈奴兵,配護烏桓校尉公孫瓚征討張賊,後單于羌渠遣左賢王將騎詣幽州。國人恐發兵無已,於是部落反,與屠各胡合,凡十餘萬人,攻殺羌渠。

第二百五十六章 宜速不宜遲第三百七十九章 周瑜小兒 休得胡言第六百零六章 韓文約兵進平襄第三百一十七章 百里奇襲終得手第六百六十七章 蔡家有女初長成第一百六十九章 袁赦自盡第一百二十二章 令支潛行第一百五十章 有志者事竟成也第一百五十七章 韓家老賊顯影蹤第一百零七章 北柳設計第二百四十九章 甘氏疑雲第三百八十三章 譁變伊始只爲糧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三百七十九章 周瑜小兒 休得胡言第二百九十二章 推翻大漢 以造盛世第四百三十七章 草聖第二百四十三章 形同烝母第一百九十三章 漢末最被忽視的部隊第一百四十一章 胡不歸第一百三十三章 檀石槐授首第一百六十三章 辣劉堅牀榻溫柔第五百七十四章 涼州第四次漢羌大戰第一百八十一章 酷吏瑕疵必報第六百零五章 洪流喪膽皆慼慼第四百七十章 張繡楊阿若第二百四十一章 募蠻兵劉堅至江州第四百三十章 冠禮伊始第八十章 夭兒多嬌第六百六十五章 削弱世族豪強根基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音公孫瓚第三十章 外戚士人第五百二十六章 高歌勁舞震羣賊第五百八十七章 一元難有再復始第六十六章 三互法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宦官的倒打一耙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七章 埋葬第四百一十七章 時不待本初第二百六十八章 朝中驚變 帝心何意第一百九十六章 火光乍破兵戈亂第五百一十六章 土地女人孩子缺一不可第九十五章 中宦官之計第四百二十八章 皇帝得白鹿第二百九十四章 祈福儀式第七十九章 差點把持不住第二百九十章 張魯來捉包第一百零八章 素利頭落第五百八十八章 必令涼州成赤地第四百九十九章 封狼居胥漢爲傲第四百三十六章 弘農張氏第二百一十五章 起死回生第五百六十四章 劉張公孫何突騎第六百章 伏泉小兒必敗也第一百零五章 狼煙起第三十四章 各方反應第三百七十章 激戰事急唯行險第六百零三章 孫堅將計欲襲賊第四百六十五章 立碑留名爲漢興第二十五章 索賄第一百八十一章 酷吏瑕疵必報第五百六十二章 勾心鬥角諸騎軍第三十二章 伏子全一豚犬耳第九十一章 幷州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漢孝廉之法 必無存也第四章 帝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坑殺胡俘第二百二十章 錦衣賊盜少有膽色第三百五十六章 一出李逵遇到李鬼的戲碼第二百七十二章 在嘴中徜徉第二百三十四章 舍私而取公第一百四十九章 願得一心人第一百四十二章 豎子戾龍也第六百三十四章 張燕將至第二百七十二章 在嘴中徜徉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二百零七章 終平亂第六百三十八章 出兵戰南匈奴第三百三十一章 望司馬開城第三百九十二章 國之肱骨第一百二十六章 強弩在手何懼之第九十一章 幷州第二百零五章 孤身說降心意絕第六百五十七章 沒有下限第四百六十六章 漢人英雄永垂不朽第二百七十九章 天下出聖人第二百六十章 爲了黃巾而上位第九十八章 亡命第一百一十八章 放兵三日第四百七十五章 做本朝的李陵第三百九十七章 西邸問對第二百九十四章 祈福儀式第六百八十一章 化肥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第三百五十五章 類似官渡第六百七十四章 監者瀆職第四十六章 提前謀劃第三百七十章 激戰事急唯行險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音公孫瓚第二百六十八章 朝中驚變 帝心何意第三百六十三章 一路南行路崎嶇
第二百五十六章 宜速不宜遲第三百七十九章 周瑜小兒 休得胡言第六百零六章 韓文約兵進平襄第三百一十七章 百里奇襲終得手第六百六十七章 蔡家有女初長成第一百六十九章 袁赦自盡第一百二十二章 令支潛行第一百五十章 有志者事竟成也第一百五十七章 韓家老賊顯影蹤第一百零七章 北柳設計第二百四十九章 甘氏疑雲第三百八十三章 譁變伊始只爲糧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三百七十九章 周瑜小兒 休得胡言第二百九十二章 推翻大漢 以造盛世第四百三十七章 草聖第二百四十三章 形同烝母第一百九十三章 漢末最被忽視的部隊第一百四十一章 胡不歸第一百三十三章 檀石槐授首第一百六十三章 辣劉堅牀榻溫柔第五百七十四章 涼州第四次漢羌大戰第一百八十一章 酷吏瑕疵必報第六百零五章 洪流喪膽皆慼慼第四百七十章 張繡楊阿若第二百四十一章 募蠻兵劉堅至江州第四百三十章 冠禮伊始第八十章 夭兒多嬌第六百六十五章 削弱世族豪強根基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音公孫瓚第三十章 外戚士人第五百二十六章 高歌勁舞震羣賊第五百八十七章 一元難有再復始第六十六章 三互法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宦官的倒打一耙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七章 埋葬第四百一十七章 時不待本初第二百六十八章 朝中驚變 帝心何意第一百九十六章 火光乍破兵戈亂第五百一十六章 土地女人孩子缺一不可第九十五章 中宦官之計第四百二十八章 皇帝得白鹿第二百九十四章 祈福儀式第七十九章 差點把持不住第二百九十章 張魯來捉包第一百零八章 素利頭落第五百八十八章 必令涼州成赤地第四百九十九章 封狼居胥漢爲傲第四百三十六章 弘農張氏第二百一十五章 起死回生第五百六十四章 劉張公孫何突騎第六百章 伏泉小兒必敗也第一百零五章 狼煙起第三十四章 各方反應第三百七十章 激戰事急唯行險第六百零三章 孫堅將計欲襲賊第四百六十五章 立碑留名爲漢興第二十五章 索賄第一百八十一章 酷吏瑕疵必報第五百六十二章 勾心鬥角諸騎軍第三十二章 伏子全一豚犬耳第九十一章 幷州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漢孝廉之法 必無存也第四章 帝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坑殺胡俘第二百二十章 錦衣賊盜少有膽色第三百五十六章 一出李逵遇到李鬼的戲碼第二百七十二章 在嘴中徜徉第二百三十四章 舍私而取公第一百四十九章 願得一心人第一百四十二章 豎子戾龍也第六百三十四章 張燕將至第二百七十二章 在嘴中徜徉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二百零七章 終平亂第六百三十八章 出兵戰南匈奴第三百三十一章 望司馬開城第三百九十二章 國之肱骨第一百二十六章 強弩在手何懼之第九十一章 幷州第二百零五章 孤身說降心意絕第六百五十七章 沒有下限第四百六十六章 漢人英雄永垂不朽第二百七十九章 天下出聖人第二百六十章 爲了黃巾而上位第九十八章 亡命第一百一十八章 放兵三日第四百七十五章 做本朝的李陵第三百九十七章 西邸問對第二百九十四章 祈福儀式第六百八十一章 化肥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第三百五十五章 類似官渡第六百七十四章 監者瀆職第四十六章 提前謀劃第三百七十章 激戰事急唯行險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音公孫瓚第二百六十八章 朝中驚變 帝心何意第三百六十三章 一路南行路崎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