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章 削弱世族豪強根基

光熹元年二月初,選定吉時後,孝果皇帝劉宏便葬於文陵,這些時候,然後伏泉每日除了在府邸處理事情,那就是入宮陪喪,直到劉宏的棺槨送到陵寢,屍體下葬以後,這才能空閒下來。

而一旦空閒,伏泉所準備的諸般政策計劃也該一一實行了,首先開始的便是在朝會向宋太后和小皇帝劉崇舉薦新的向他拉攏的名單,因本就是伏泉爲了掌控基本朝堂,所以這些人多爲數百石朝官,人員分佈也多是並非當地望族的豪強和寒門出身的士人爲主。

至於州郡世族子弟,除了前番在劉崇登基後,伏泉舉薦的多成爲千石以上高官的世家大族出身的人以外,這次伏泉有意少選,只是相對選取了他放心的一些世族子弟舉薦。

當然,這般舉薦,伏泉也有意的將那些實權部門,多安排寒門子弟,雖然他需要人才不假,而且這個時代往往世族豪強人才,要比寒門出色的多,但是深知世族豪強德性的伏泉,可真不敢多加重用。

畢竟,一旦有變,世族豪強爲了家族和自身前途,往往多會背叛他,反而那些被他一手提拔的寒門不同。寒門士人之中雖然會有品性不佳者,但是多是感恩之人,並且因爲伏泉一手提拔,作爲伏泉門生故吏的緣故,在政治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除非到了完全沒有希望的地步,否則他們會跟着伏泉一路走到底的。因此,對於那些世族豪強瞧不上眼的官職小的朝官職位,伏泉是有意在裡面摻雜了不少實權的寒門進去。

當然,並非是伏泉不願意重用寒門子弟,實在是寒門人才少,而精英人才更是稀缺,畢竟與世族豪強比,他們所擁有的教育資源實在是差了不少,無論是人才的數量,還是精英程度,世族豪強比寒門子弟不知道好了多少。

就算自本朝以來,提倡儒學氣節,不止太學學風昌盛,便是各地私學也並起,但是那些私學質量參差不齊,而且私學學子受限於自己的客觀條件,真正能堅持下去成才的也不多,這也是寒門對比世族豪強一直勢弱,所不可避免的原因。

對此,伏泉暫時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除了儘可能的提高寒門官吏在中央和地方上的比例以外,在文事武事上面,也多給這些人出頭的機會,讓寒門先成爲朝野一股不小的勢力再說。

這也是伏泉和賈詡商議官吏委任的重要話題,就算他有意拉攏那些想投靠的黨人士人,但也不能什麼人都收,如果都收世族豪強的人,天知道他後面一些必定會損害世族豪強利益的國策,會不會讓這些人對他反撲。

來於後世,對於後漢的土地兼併,世族豪強佔據社會重要資源,伏泉可是深知其中危害的,它雖然不會要了表面上是提倡儒家仁厚,內在卻是以開拓征服爲主的軍國主義的大漢的命,但卻會讓大漢中央朝廷越來越難以制衡各地的世族豪強,最終間接要了大漢的命。

這一點,歷史上的黨錮,和之後黨人士人的諸多對抗漢室的行爲,便是明證。

雖說光武中興後,各方面都是頂級能力的光武帝劉秀,厚待功臣,但並沒有說讓那些功臣所出身的世族豪強多加優待,沒有任何皇帝會看不出這些地方豪族坐大的危害,其實都在想方設法制衡他們,保證中央威信。

而且,在悄無聲息的用各種政策制衡各地豪族時,劉秀又大力提倡儒學氣節,這裡面除了劉秀本就是太學生,深受儒家思想的緣故,同樣也有劉秀深知儒學對於控制思想的好處,他要在思想上最大程度控制限制世族豪強。

當世族豪強子弟,都去學習去儒學,以儒學中忠君愛民,不失氣節爲己任時,這些對於中央王朝來說是大敵的世族豪強,明顯在威脅上下降了好幾個檔次,如此的話,中央王朝在控制限制制衡他們的力度上,就要小的多了。

然而,時代都會變的,劉秀考慮到了思想進化,最大限度避免再出現前漢王莽的事情,但背不住人是聰明的,是會隨時代而變化的。

人都是貪婪的,在世族豪強子弟爲主的士人之中,衣食無憂的他們明顯想要的更多,而愈發感到朝廷制衡,不滿於現狀的他們,自然想要更多的權利。再加上漢代一直流傳的“大漢國祚四百年之期”的讖緯言語,士人心中因此多有想法,他們和朋友互相結伴同盟,也就慢慢形成了那些一身清正,要和貪官污吏鬥爭,還大漢政治一片清明的黨人集團。

然而,除了少數黨人是真的想要做實事以外,大多數黨人其實只不過把成爲黨人,當作他們日後在政治上的保護傘,只是希望對自己仕途有利,他們做一個政治投機者,僅此而已。

當然,其實士人結黨倒也沒什麼,畢竟他們也就是一個政治聯盟的團體而已,關鍵是隨着他們政治集團的擴大,他們已經不滿足於自己現在的政治權勢,要獲取更大的權利,這可就嚴重影響了封建王朝的皇權統治。

隨着黨人勢力越來越大,針對皇權越多,自然引起皇帝猜忌,而且他們因爲出身士人,天生就在輿論上有優勢,這不斷刺激着皇帝的神經,到了某一個點,也就是漢桓帝劉志時,皇帝徹底忍不住了,終於爆發出來了。

原本在後漢外戚與皇權相互爭鬥,而悄悄發展壯大,並且結黨的黨人,連番用讖緯言語,挑釁皇權,爭奪權利,導致了劉志眼見黨人勢大,開啓黨錮,總算壓制住了第一次對抗的團結無比黨人。恐怕,這是劉秀怎麼也想不到的,他用文化和思想來制衡世族豪強,結果卻培養出一個更加團結牢靠的組織。

不過,這也不能怪劉秀,畢竟,提倡儒學弘揚氣節,其實也就是一個嘗試而已。劉秀可不是穿越者,想到那麼多政治上的伎倆,他的出發點和策略都是好的,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只不過是因爲劉秀只注意到控制個人思想,卻沒有注意到控制社會民間的整體輿論。

所謂三人成虎,完全詮釋了輿論的重要性,黨一些心思不軌者,掌控了輿論,並且用輿論團結了一大批仕途不如意者,也就不難想像這個團體的內在本質和結黨的初衷了。

而他們的內在本質,自然就是成官,保證各自仕途,而結黨初衷,當然是達到政治權利的頂層,可到那一步,無疑會和皇權相爭,任何一個明智的皇帝,都不會讓一個自己控制不了的政黨上位頂峰的,因爲那可能意味着他將被架空,成爲這羣在朝爲官的黨人的傀儡。

因此,劉志開啓了黨錮,而相比較一直實行黨錮的劉志和劉宏而言,後漢以前的皇帝,對於世族豪強的制衡,無疑力度上沒有那麼大的。

而說黨錮也是制衡日益龐大的世族豪強,自然也是有緣由的,想想看,後來黨錮開啓,世族豪強鬧得最兇、損失最慘的是誰?

無疑是世族豪強出身的黨人,畢竟,能建立出勢力龐大的黨人集團,沒有一定的家世背景,肯定辦不到的,看看黨人的“三君”、“八顧”、“八及”……這些黨人領袖的背景,便會發現,裡面真正出身寒門的可沒有幾個。

這也是劉志制衡黨人的重要原因,畢竟在黨人高層之中,擁有絕對人數優勢的是世族豪強團體,而且,就算黨人團體中有不少寒門,可是在後漢出身決定命運的時代,多數寒門爲了自己和後代,最終無疑都會選擇向世族豪強傾斜,把自己也變成世族豪強,真正還當自己是寒門子弟,不與那些世族豪強同流合污的有幾個?

黨人的領導階層的背景如此,那黨人向朝廷建議實施的諸般政策,最後所優待的是誰,便可呼之欲出了,那自然是世族豪強無疑。

換句話說,劉志制衡黨人,其實就是制衡日益壯大的世族豪強而已,只是,黨人在輿論上所與生俱來的欺騙性,以及黨人之中那些真正有氣節、清廉爲民,沒有太多政治訴求的名士,成爲了大多數只爲政治行動的人的門面而已。

從這幾點上,伏泉覺得,東漢的黨人其實和後世明末的東林黨,在立場轉變上沒有什麼不同。畢竟,多數出名的東林黨人,在崛起之前,其實都是寒門中人。只是,他們一旦崛起入仕,他們的政治訴求和個人利益,就絕對不是寒門底層人士的政治訴求和個人利益了。

當越來越多的地主,將土地主動投獻到他們的名下,他們從寒門一下子變成大地主,自然的,除了少數人能堅持自身外,多數人都轉換了立場,自己也變成了地主,同時成爲了地主階級的保護者,與皇權、百姓這兩個社會的最高層和最底層,爭權奪利,保護中層的地主利益。

無論是東漢的黨人,還是明末的東林黨人,如此和皇權抗爭,轉換立場,其實這也沒什麼沒有道理的,原因也只有一點,就是利益而已。

至於漢桓帝劉志開啓黨錮的效果,自然也很明顯,其一生重用寒門和名不見經傳的小族,壓制袁楊等基本上一世便出一公的門閥,使得袁楊等著姓終其一生,也沒有出身頂級大族的族人,在其任上登上三公之位,便是明證。

而袁楊等著姓,掌握不了權利高層,自然也就不會有威脅皇權的勢力存在,反之,一旦世族連連掌控權利高層,就不難保他們不會出現窺視權利頂峰的皇權了。

所以,不得不佩服漢桓帝的手段,實在令人稱道,而到了見識少,手段不如劉志的劉宏即位,終究是欠缺了火候。

其實,劉宏上位也是有模學樣,執政以來,一直都是沿用漢桓帝的執政方案,只不過力度更大,更激烈而已。再加上他幼年即位,和知曉人間疾苦才即位的劉志不同,在一些政策上的自以爲是和過分享樂,當然激起了黨人士人利用皇帝貪圖享樂,導致民不聊生的等等輿論反抗。

最終,到了太平道謀反,面對黨人所代表的世族豪強可能和逆賊聯合的情況,劉宏妥協,下令黨錮,並且任命了不少大族出身的黨人做高官,雖然一時安穩了朝局,但也爲日後的朝中皇權旁落的局勢埋下了禍根。

現在,伏泉要大力提拔寒門,自然也是用的這種模式,當然,他要吸取劉志、劉宏的教訓,不能過分激怒這些不容忽視的黨人團體。否則,天知道,這些暫時被伏泉打壓的黨人,會不會在隱忍幾十年,像逼劉宏解除黨錮一樣,再玩出一些不知道怎麼樣大亂子來,從而奪取權利。

伏泉的想法也很簡單,挑選那些沒機會成爲黨人的寒門士人,這些人因爲和黨人同爲士人的緣故,肯定能和黨人之間保持融洽關係的同時,還能保證伏泉在政治上大量提拔他們,而不讓主體爲世族豪強的黨人怨恨。

這是漢桓帝對付世族豪強爲主的黨人的法子,不過,伏泉要做的可不是這些,他準備待他積蓄實力掃平尚在北方安穩的黑山賊、南匈奴、屠各、烏桓等勢力,在國內並無可以讓人利用的反對勢力後,便將漢代的孝廉舉薦制逐步取消,而後用考試的形式取士,代替孝廉舉薦制度裡多爲世族豪強的壞處,從而慢慢削弱他們。

考試選拔人才,沒有人爲干預的情況下,無疑是最公平的,雖然在初期,掌握絕對資源的世族豪強會佔據很大優勢,但從長遠來看,擁有人數基礎的寒門,看到崛起的希望,很明顯最終勝利的絕對是他們。

當然,伏泉可不會學宋明的科舉,寒門崛起一躍成高官,享受到各種非人福利,最終世族豪強消失了,轉而出現大地主階級,中央朝廷連最基本的戶口都查不清楚,那不就得不償失了嗎?

至於具體如何安排,那得以後修改,而且,伏泉削弱黨人和世族豪強的手段也不止這一手,用考試取士只是他撬動世族豪強根基的第一手而已,而世族豪強崛起的根基自然是孝廉舉薦制。

現在,伏泉要做的,就是在朝中和地方安排不少代表寒門利益的官員,這樣,一旦他要用考試來代替漢代一直以來取士所用的孝廉舉薦制的話,會有一批絕對忠心的政治勢力支持他。

不是伏泉不相信他麾下,一直效忠他的文士,這些人如今都在朝中地方有不小的官位,可是,他們大多出身世族豪強,就是伏泉自己也是世族出身,一旦他動了世族豪強爲官的蛋糕,可以想見,會有多少人會反對他?

因此,伏泉不得不早做準備,提拔寒門,除了是應削弱黨人外,又何嘗不是他在爲以後的背叛做準備呢?

第三百零三章 吾段公外孫也第四十四章 宋酆與蔡邕第二百三十五章 好一夥烏合之衆第六百零一章 每一發兵 頭鬢爲白第三百零三章 吾段公外孫也第二百九十五章 露出馬腳第四百七十二章 涼州俊傑何其多也第四百三十七章 草聖第三百九十八章 喪師取死之道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命一說何有之第三百零三章 吾段公外孫也第五百三十三章 四姓小侯待救援第二百七十七章 盧仙姑第十章 佳兒早慧第五百七十四章 涼州第四次漢羌大戰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別山下突遇伏第九十九章 無錢募兵第四百三十六章 弘農張氏第七十六章 袁氏妖言惑衆之輩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漢四百年之期第五百七十一章 儒教天命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定要成爲大將軍第一百四十章 可願通漢第一百五十二章 小兒曹乃有大意哉第三百六十五章 樅陽小城第四百四十四章 僕從兵比職業兵好使第五百二十六章 高歌勁舞震羣賊第二百六十九章 大丈夫當雄飛 安能雌伏第四百三十三章 崤函古道第一百零六章 激將第二百二十二章 小子安知壯士志哉第三百一十五章 可識得皖縣喬公第六百三十五章 張燕之謀第四百一十三章 何不行伊霍之事第六百六十四章 孤之名聲 爾不知乎第二百二十六章 局勢應對第二百一十八章 馬可識途 牛亦識羣第二百零四章 困獸猶鬥 況人乎第六百二十七章 南匈奴屠各反第三百八十五章 滅賊前奏第五百八十六章 聯姻是宋伏的需求第四百九十章 火馬之下同歸於盡第一百五十五章 勿使何家立足於朝第一百四十五章 遊俠少年劉張簡第一百六十六章 四世出了六位三公第二百九十二章 推翻大漢 以造盛世第五百一十七章 歸去蜀中還諸事第八十五章 外放幽州第一百五十二章 小兒曹乃有大意哉第五百八十九章 是宦官的人又如何第五十八章 永樂太后第三十二章 伏子全一豚犬耳第一百零五章 狼煙起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第五百零二章 大戰之下真情義第三百三十八章 汝曹誤朕第三百零三章 吾段公外孫也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子劉崇莫名出第四百九十三章 持久遊擊的影子第六百四十七章 何進身死第三百章 君有何志第一百四十五章 遊俠少年劉張簡第兩百章 平蠻夷計策初定六百二十三章 張玄被劫 黃忠再戰第四百七十五章 做本朝的李陵第二百一十八章 馬可識途 牛亦識羣第三百五十一章 吏不必可畏第三百四十五章 強弩長弓戰不休第一百二十四章 天怒第十三章 獎賞第二十八章 袁紹之約第三百六十五章 樅陽小城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六百零八章 涼州風再起第四十一章 伏誅第二百一十六章 薦才第八十九章 楊縣良將第四百二十六章 相遇救鹿第六十章 揭過第三百零六章 一月滅賊第一百五十一章 江東虎戰武聖第六百零七章 西州之主 當爲韓將軍第三百八十三章 譁變伊始只爲糧第一百五十三章 南疆兵戈第六百一十章 又是一年不穩事第一百四十四章 涿縣巧遇第五百四十五章 王佐留香厚臉談第六百三十七章 獻關第四百零七章 周禮盡在魯矣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戰伊始第五百八十八章 必令涼州成赤地第三百七十六章 孤必奏請封侯第一百七十四章 一直奪權的劉宏第九十一章 幷州第三百八十四章 嘭嘭噹噹第四百零一章 何人可令段紀明爲輔第六百七十二章 塞北豐收和大婚第三百八十章 周郎小兒有大略第五百四十五章 王佐留香厚臉談第二百一十八章 馬可識途 牛亦識羣
第三百零三章 吾段公外孫也第四十四章 宋酆與蔡邕第二百三十五章 好一夥烏合之衆第六百零一章 每一發兵 頭鬢爲白第三百零三章 吾段公外孫也第二百九十五章 露出馬腳第四百七十二章 涼州俊傑何其多也第四百三十七章 草聖第三百九十八章 喪師取死之道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命一說何有之第三百零三章 吾段公外孫也第五百三十三章 四姓小侯待救援第二百七十七章 盧仙姑第十章 佳兒早慧第五百七十四章 涼州第四次漢羌大戰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別山下突遇伏第九十九章 無錢募兵第四百三十六章 弘農張氏第七十六章 袁氏妖言惑衆之輩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漢四百年之期第五百七十一章 儒教天命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定要成爲大將軍第一百四十章 可願通漢第一百五十二章 小兒曹乃有大意哉第三百六十五章 樅陽小城第四百四十四章 僕從兵比職業兵好使第五百二十六章 高歌勁舞震羣賊第二百六十九章 大丈夫當雄飛 安能雌伏第四百三十三章 崤函古道第一百零六章 激將第二百二十二章 小子安知壯士志哉第三百一十五章 可識得皖縣喬公第六百三十五章 張燕之謀第四百一十三章 何不行伊霍之事第六百六十四章 孤之名聲 爾不知乎第二百二十六章 局勢應對第二百一十八章 馬可識途 牛亦識羣第二百零四章 困獸猶鬥 況人乎第六百二十七章 南匈奴屠各反第三百八十五章 滅賊前奏第五百八十六章 聯姻是宋伏的需求第四百九十章 火馬之下同歸於盡第一百五十五章 勿使何家立足於朝第一百四十五章 遊俠少年劉張簡第一百六十六章 四世出了六位三公第二百九十二章 推翻大漢 以造盛世第五百一十七章 歸去蜀中還諸事第八十五章 外放幽州第一百五十二章 小兒曹乃有大意哉第五百八十九章 是宦官的人又如何第五十八章 永樂太后第三十二章 伏子全一豚犬耳第一百零五章 狼煙起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第五百零二章 大戰之下真情義第三百三十八章 汝曹誤朕第三百零三章 吾段公外孫也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子劉崇莫名出第四百九十三章 持久遊擊的影子第六百四十七章 何進身死第三百章 君有何志第一百四十五章 遊俠少年劉張簡第兩百章 平蠻夷計策初定六百二十三章 張玄被劫 黃忠再戰第四百七十五章 做本朝的李陵第二百一十八章 馬可識途 牛亦識羣第三百五十一章 吏不必可畏第三百四十五章 強弩長弓戰不休第一百二十四章 天怒第十三章 獎賞第二十八章 袁紹之約第三百六十五章 樅陽小城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六百零八章 涼州風再起第四十一章 伏誅第二百一十六章 薦才第八十九章 楊縣良將第四百二十六章 相遇救鹿第六十章 揭過第三百零六章 一月滅賊第一百五十一章 江東虎戰武聖第六百零七章 西州之主 當爲韓將軍第三百八十三章 譁變伊始只爲糧第一百五十三章 南疆兵戈第六百一十章 又是一年不穩事第一百四十四章 涿縣巧遇第五百四十五章 王佐留香厚臉談第六百三十七章 獻關第四百零七章 周禮盡在魯矣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戰伊始第五百八十八章 必令涼州成赤地第三百七十六章 孤必奏請封侯第一百七十四章 一直奪權的劉宏第九十一章 幷州第三百八十四章 嘭嘭噹噹第四百零一章 何人可令段紀明爲輔第六百七十二章 塞北豐收和大婚第三百八十章 周郎小兒有大略第五百四十五章 王佐留香厚臉談第二百一十八章 馬可識途 牛亦識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