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風起未央 橫過玉門

在《大漢帝國史?西域傳》中,史官寥寥幾筆交代了這年秋天發生的一件事:“……有客自西來,言中外互通之便。天子下廷議,丞相諸大夫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否之。天子不悅 ,問詢尚書檯,常侍慷慨陳詞,盛言通西域之利,朝臣不能駁。遂定策,遣使持節往之……。”

寫史者,春秋筆法,最善用之增刪,往往會把一些不亦宣之於衆的史實,隱藏在這些簡略的記載中。後人尋章摘句,苦苦鑽研,也很可能理不清頭緒。但對於當時的見證者來說,卻無比深刻的知道這背後銘刻的較量和重量。

最開始,當皇帝劉徹看到長樂侯元召的奏章,要求單獨奏對時,他的心中是有些驚奇的。這樣的時候,並不多見。於是,他帶着一種期待的心情,在宣室閣召見了元召,想聽聽他給自己帶來了什麼好消息。

時間定格在一個秋日的午後,一篇足以光耀史冊的君臣對話,便在這方天地中,由那位匆匆趕回長安的少年侯爺開了頭。

負責在旁邊執筆記錄的,是一個剛剛十八歲的毛頭小夥子。太史令司馬談年紀有些老了,已經幹不了幾年了。現在已經在開始培養史筆紀錄的接班人。而他選中的人是他的兒子,子代父業,這也是一種職業慣例。更何況他的這個兒子才華出衆,舉賢不避親,他足以做好史官這個職位。

名叫司馬遷的年輕人是第一次進到宣室閣中來,也是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皇帝。但他心中最大的期待,卻不是這些。

靜靜的跪坐在一角,眼前案上,筆墨竹簡早已經擺好。他平心靜氣,神態從容,眼角的餘光追隨着從門外進來的那個身影,心中的波瀾從臉上看不出半分。

有一些神奇的事,司馬遷曾經聽身爲太史令的父親私下裡秘密的對他說起過。觀察星辰、研究天像,紀錄奇異,探尋天人之間的關係……這些本來就是太史的一種職責。因此,他們比別人知道更多的一些事,也就不足爲奇了。

對於這位如同流星般出現的小侯爺,司馬談對自己的兒子說過一番意味深長的話。讓他好好的收集整理元召做過的事和說過的話,如果有可能,就細細的關注他的成長,也許會發現許多人間的奧秘。

司馬遷是個聰明人,他知道父親的話一定意有所指而不能說破。於是,他在閒暇時間裡便認真的瞭解了元召的全部過往。

看過那些詳細的資料後,他心中的衝擊很巨大。司馬遷在太史令官署那些堆壘的簡書中知道,在遠古時候,曾有聖人出,生而知之,教導萬民,學會各類生存的本領;再稍後來,有聖人出,造字傳播,教授禮儀,讓天下民衆學會爲人的基本條件。

世間五百年當有聖人出!這是不見於經傳而暗中流傳的一句話 。沒有人清楚出自何人之口,又是從何處而來,反正每個人都相信,到了一定的時候,必定有大賢出,天下安!

那麼這個比自己還小了五六歲的長樂侯,會是這樣應運而生的人嗎?司馬遷輕輕提起筆來,飽蘸濃墨,一字一句,開始在竹簡上記錄今天的見聞。

元召所上的奏章很詳細,先是說了下現在草原上匈奴人的局面、形勢和勢力的劃分。重點指出匈奴騎兵征戰所依仗的給養,武器裝備的製作,馬匹來源等這些重要的東西都是來自他們的後方大本營,也就是陰山東麓的連綿牧場和冶煉製作基地。

而那個地方不僅水草豐美氣候適宜,而且最重要的是從那兒往西就是西域各國了。西域大小三十六國,有近大半的國家都屈從於匈奴這個強大鄰居的意志,爲它輸血,給它提供各種物資來源。這就是匈奴人用鐵蹄和彎刀征服的結果。

而漢朝與這些國家,相隔的也並不遙遠,只是很可惜,在從前的這些年裡,除了商人們之間的往來,朝廷與官方卻並沒有很好的建立聯繫,相互之間一知半解,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現在,漢匈兩國既然已經明刀實槍的開始了戰爭,那麼早晚之間必然有一場大戰。這對於兩個強大的宿敵來說,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宿命,更是一場決定兩國命運的豪賭。

因此,運用合縱連橫之策,把西域各國爭取到大漢的陣營中來,剪除匈奴人的臂膀,截斷它的物資供應來源,就是刻不容緩需要去做的事了。

原先還無從下手,現在有一個絕好的機會擺在了面前,卻是千載難逢。匈奴的流亡王子餘丹來到長安求助,並且願意協助漢朝聯絡西域諸國,共同對付弈稚邪單于。在漢朝與匈奴各自積儲力量,準備更大的戰役之前,得到這樣的助力,真是太及時了!

因此,元召請求皇帝陛下召集羣臣,拿出一個穩妥的方案來,並馬上派出得力之人,持節西出玉門,曉諭天子意思,讓西域各國明白漢朝的誠意,開闢出一條往來的通道,爭取得到他們最大的助力。

秋日暖陽,微風浮動,宣室閣中寬闊明亮,年輕史官手中的筆在沙沙作響。劉徹仔細看完奏章,有片刻的沉思。

這位胸襟開闊的帝王,讀到一半兒的時候,就已經讀懂了這份奏章蘊含的重量。開玉門,通西域,這就是說,要把大漢帝國的西大門徹底開放了啊!

在大漢開國七十多年的歷史中,沒有人敢有這麼大的胸襟與氣魄。就連偉大的漢文皇帝也從來沒有去想過。因爲內患一直未平,國內矛盾動盪,已經牽扯了太多的精力,還根本顧不上去考慮這些。

那麼,現在劉徹有這麼大的魄力嗎?他的朝堂改革纔剛剛開始,國內的隱患依然未除,如果稍微保守一點兒的話,恐怕他也不敢現在就開始這件事的吧?不過……元召安靜的等待着他的迴應,因爲他知道,自己面前的這位皇帝,將要做出的決定,一定會是自己想要的那一種。

記錄告一段落,司馬遷停下來筆,稍微調整了一下坐姿,跪坐的時間久了,上身會有些僵硬,寫出來的字有點兒呆板。他是一個認真嚴格的人,不容許在自己筆下出現一點兒瑕疵。

“元卿,朕從前聽人說過,西域各國,地處偏遠,大都是些未開化的蠻夷之地。他們這些小國,真的會給予匈奴強大的助力嗎?難道朕聽來的那些傳聞,都是不真實的嗎?”

半響之後,御案後的人開始問話,他想知道的是,匈奴人到底從西域得到了什麼好處。

元召點了點頭,作了個肯定的手勢:“陛下,朝廷從來沒有派真正的使臣出使過西域,您聽到過的那些西域傳聞,不過是以訛傳訛罷了。據微臣所知,從長安出發,西出玉門關後,經過荒原沙漠,遠涉千里之外,會到達一片神奇的土地。那就是我們中原人口中所稱的西域了。”

天子安坐,靜靜傾聽。幾個尚書常侍在不遠處伺侯,也是正襟危坐,唯恐發出一點兒響動,打斷了講述者的思路。司馬遷筆下不停,一個字也未曾漏卻,懷着傾慕的心思擡頭看過去時,斜陽正穿過長窗,灑在少年的眉宇間,彷彿鍍上了一道淡淡的金色光芒。

“當然,我們口中的西域,只是一種狹義的說法。其實在西域往西,還有更加廣闊的天地,那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我們現在還沒有能力到達。呵呵,陛下,我們今天就只說離我們最近的這片西域好了。那裡有巍峨的高山,低窪的盆地,嚴寒酷暑,冰川和火山,都在此地匯聚。當地有民諺說‘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最形象的說法了。那裡的物產豐富,無論山川草木,還是風土人情,都與中原大地截然不同。想來我們漢朝民間,通過那些胡商的往來,對這些基本的情況應該也有所瞭解的。”

元召說到這裡,略微的停頓了一下。看了看聽他講述而滿臉驚奇的人,淡淡的笑了笑,繼續說下去。

“至於陛下您想知道匈奴人究竟從西域得到了什麼樣的助力……微臣可以肯定的說,他們得到的助力,非常重要!重要到可以支撐匈奴騎兵對於我們漢朝發動一次次的進攻,而不會後繼無力。西域因爲獨特的氣候,盛產各種農作物和植物,源源不斷的東運到陰山腳下,這可以增加匈奴人的供給儲備。西域盛產的戰馬,高大健壯,日行千里,比匈奴人自己牧養的還要優良,這使得匈奴騎兵永遠都馳騁在最好的馬上。而來自西域的精鋼冶煉術,使匈奴騎兵手中的彎刀鋒利無比……正是因爲西域各國提供的這種種便利,才使得匈奴這個不事生產只在馬背上游蕩的民族,擁有如此強大的力量,給我們大漢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所以,如果想辦法使西域這些國家不再聽從匈奴人的意志,即便是兩不相助,也等於是斬斷了他們的臂膀了。到那個時候,匈奴人的力量,必將會大大的減弱,我朝再與之開戰,勝算在握矣!”

“好!元卿分析的果然透徹!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朕此前從未聽人說起過這些,原來匈奴人所以強大,竟然有這許多因素在內。剪除匈奴人羽翼!只憑這一點,西域之援,大漢就勢在必得!”

皇帝眼中有着興奮的色彩,在這一刻,他已經下定了決心,不管自己將要推行的內政有多麼難,也不管國內的矛盾有多麼兇險,他,身爲大漢天子,有決心也有能力打開帝國的西大門,開闢出這一條對大漢有利的西行道路。

元召早已看出來他的心思,爲了鞏固他的決心,把這件事當做一條重要的國策來執行。他又說出了另一番道理。

“陛下聖明!其實微臣剛纔的話還並沒有說完。交好西域諸國,斬斷匈奴臂助,這只是對大漢有利的一個方面。而相比起打通這條通道後,在文化和經濟方面,給我們帶來的種種巨大好處,這一條又顯得有些微不足到了。呵呵!”

開國門,通西域,能極大的抑制住匈奴人的力量,難道這一條還不夠?還有更大的好處?所有人,包括劉徹,都把耳朵豎了起來,緊緊的盯着元召,聽他下面的說話。司馬遷更是屏神靜氣,手指捻過筆桿,生怕漏寫了一句。

元召並沒有賣關子,有些事他必須利用這個機會詳細地講清楚,使皇帝心中真正的明白打開這條通道對漢朝的今後意味着什麼。

“陛下,世界之大,不止九州!而物種之豐富,也並不是中原所獨有。在西域各國,有着許多珍稀的農作物和果蔬植物,種類繁多,如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豆、胡瓜、胡蔥等物,都是在中原未曾見過的。如果能引進種植,對於天下黎民來說,將是一項巨大的收益。生長在西域的動物種類更是繁多,大宛良馬,人稱汗血寶馬,乃是真正的千里馬,雄駿冠絕馬羣,最是不可得之物。還有在沙漠荒原中長途負重而行的駱駝,能辨識路途,預測氣候,是商旅之人的必備腳力,享有‘沙漠之舟‘的美稱。另外還有水牛、獅子,犀牛、孔雀,大象等都是世間的珍禽異獸。另外他們的文化,也與中原有很大的不同,正可以供我們借鑑創新,令我大漢更加繁榮昌盛……!”

他滔滔不絕的說着記憶中的那些知識,旁聽的人已經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日色漸漸平西,都沒有人察覺。聽着元召的這一番異域奇談,皇帝劉徹心中驚喜交集,對這遙遠的西部風物,產生了一種神秘感和深深的嚮往。

尤其是元召口中所說的汗血寶馬,令他更是心嚮往之。他從小就喜歡狗、馬、華服這些東西,聽着元召的訴說,他的腦海中忽然就浮現出曾經翻閱《易經》時曾經看到過的句子“神馬當從西北來”!

這難道是巧合嗎?還是上天早已經給過他預示?日行千里的汗血寶馬啊!他想象着那種畫面:如同天馬一樣呼嘯着,像一條神龍飛騰而來,它橫跨崑崙,踏遍西域,雞叫天亮的時候,它掠過了燕趙大地,不等落日西沉,又跑到了吳越海邊去飲水,它風馳電掣,如同電閃雷鳴……!

“這樣的天馬,朕一定要得到它!元卿,後天朝議,朕就把這件事下廷議,讓羣臣好好的拿出一個穩妥的辦法,一定促成與西域各國的交往,打通這條西行的大道。”

看到皇帝的決心已下,元召心中也是暗自喜悅。沒有人比他更知道開通西域的意義。因爲,這條通道,在後世被稱作“絲綢之路”!

正是絲綢之路的開通,把西域作爲跳板和橋頭堡,使中國與世界第一次真正的聯繫在了一起。人類的文明得到了互相的傳播。中國精美的瓷器、絲綢以及古老的發明被送往世界,澤被蒼生。而中亞的駿馬、農作物,印度的佛教、音樂、醫藥,西亞的建築、樂器,金銀器製作、天文學、數學知識開始傳入中原,促進發展。

“絲綢之路”的偉大歷史作用,還在於把兩個開放、創造、進取、博大的輝煌時代緊緊的連接了在一起,它開創於漢代,到唐代達到了鼎盛時期,流韻千古,彈奏出偉大的漢唐雄風!

在歷史上,劉徹派使節出使西域的初衷,也只是懷着試試看的想法,去聯絡西域大月氏國,企圖共同聯手對付匈奴,以緩解漢朝所承受的軍事壓力,那是不得已而爲之的舉動。結果並沒有達到軍事目的,使臣歷盡九死一生,多年後回來,也只是探明瞭那條通道的風土人情,屬於無心插柳而成的。

而今天,通過自己的提議,皇帝已經認識到了這其中蘊含的巨大好處,主動以國家的力量,去開闢這條光輝的大道,先期佈局,取得的成果會有怎樣的差別呢?元召有些莫名的激動,他很期待。

“陛下,微臣還要多問一句,如果朝堂上的重臣們與陛下所想不同,形成阻礙,那又如何呢?”

聽到元召的擔心,皇帝的神色中忽然掠過一抹得意的色彩,好像是策劃已久的計謀得逞了一般,他哈哈的大笑起來。

“哈哈哈!元卿,你知道嗎?朕新磨了一把寶刀,藏在鞘中已經很久,是時候讓它開刃了!如果這次真如你所說,丞相及衆臣不恤聖心,辜負朕意,那麼,寶刀出鞘,以作清吟,就從這一次開始吧!”

元召順着他的眼光看過去時,卻見嚴助、終軍、東方朔、枚皋等五六位加官爲尚書常侍、給事中的原翰林侍讀們,正肅然安坐,面帶鄭重之色,似乎是在認真思索剛纔的君臣對話,又似乎是在考慮即將亮相於朝堂時該用的策略。

元召臉上也浮現出笑容,心中卻有一絲凜冽的寒意,對皇帝的意圖早已瞭然於胸!劉徹着力培養的這批新班子,終於要開始啓用了。這是對朝堂上整個傳統官僚系統的一次攤牌,這位敢做敢想的皇帝,從此以後,將利用這些類似於後世“秘書人員”性質的年輕官員,形成“內朝”制度。把所有的朝堂權利,一步步地獲取到自己手中,一言九鼎,唯吾獨尊,三公九卿今後形同虛設矣!

第七百一十四章 四海之外第三百一十章 仇與怨 轉念間第二百九十八章 英雄刀劍分長短第二百二十六章 談笑生死過指間第七百七十四章 計殺諸王第六十章 山水冷回眸 煙籠長安路第六百零八章 血染長街第七百二十五章 針鋒相對第八百八十一章 功勳蓋世當人傑第七百九十四章 金甲長安第三百五十一章 飛火令 墨雲白第二百零八章 西風吹落多少恨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龍在野血玄黃第八百六十六章 聲震蒼穹龍在天第七百九十八章 奪門之戰第二百二十六章 談笑生死過指間第二百零五章 自有碧血照丹心第五百九十五章 魚腸名劍綻寒芒第六百三十二章 喋血宮廷第五百二十章 策馬雙騎情切切第一百五十七章 執手歲月 掌握乾坤第四百六十三章 此身肝膽 何懼詆譭流言第七百一十五章 堯母門中第五十一章 白馬踏夢境 心字點硃砂第五百一十五章 縱虎歸山兩拼殺第四百八十三章 疾風不識 白髮蕭疏勁草第八百五十五章 華夏龍騰風雲上第七百七十九章 浩然之氣第四十八章 名將猶未老 大風起飛揚第七百二十四章 威名所在第九十六章 遙望關山遠 隱約星斗寒第四百零七章 曾經留得 世間功名傳說第五百九十四章 舊恨新仇分成敗第四百九十一章 下弦月落 大漠雄風似刀第七十八章 借我翻雲手 爲你摘星辰第三百九十二章 夜歸人 孤鴻影第七百七十四章 計殺諸王第二百二十章 一局黑白賭輸贏第七百四十章 爲卿披甲第六百九十一章 步步殺局第三百二十五章 戰於野 血玄黃第七百一十三章 一騎絕塵第二百七十一章 半步青蓮彈指開第一百一十九章 利之所在 義之所往第五百六十八章 鐵甲風塵歸長安第八百六十七章 征程遠在山海間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戰將起 勝負誰知第四百四十七章 天下棋局 若似掌上煙雲第三百八十五章 河上誡 曾聽聞第七百四十八章 潛龍嶺上第一百一十八章 青衫磊落 人在天涯第六百三十七章 國士無雙第五百五十九章 大風起兮青萍末第六百六十八章 天地豪情第八百八十九章 名將得來非虛名第三百五十四章 風去疾 識勁草第五百零一章 報國忠烈不惜身第二百六十三章 紫禁之巔多悲涼第二百五十二章 豪情天縱大漢魂第五百五十一章 蠻族可驅之以方第六百八十四章 狹路相逢第六百一十二章 豈曰無家第二百九十章 胸有蹈海平天策第三百八十五章 河上誡 曾聽聞第三百七十六章 千機變 無敵殺第一百八十三章 月夜射虎 故人西來第五百九十二章 負劍袖手辨黑白第二百八十五章 浴血遼東染冰花第三百七十八章 命如蟻 箭如麻第六百七十章 當殿發難第四百三十七章 赤火流雲 人揚眉劍出鞘第八百七十四章 斬草除根不留情第八百三十六章 十萬敵虜盡誅殺第八百三十四章 蒼茫大地誅強梁第五十七章 卿本蓬萊客 流落在紅塵第二百六十九章 恩斷義絕摧肝腸第八百六十七章 征程遠在山海間第二百八十八章 臨危受命披戎甲第六百章 龍吟清嘯入長安第六百八十三章 傾城爲禍第四百四十一章 俠骨柔情 仁義重於生死第八十七章 山長水闊處 曾爲誰駐馬第六百六十章 君心難測第六百五十七章 潤澤蒼生第二百零九章 皇圖霸業一夢中第七百零五章 禍起蕭牆第七百九十章 上林伏兵第三百七十九章 旌旗卷 映朝霞第三百二十八章 樓船至 鎖大江第七百七十一章 帷幕密議第三百八十一章 暗獠牙 冷森森第四百一十五章 身在溝渠 來去明月相照第四百二十章 最難消受 美人情深意重第三百五十五章 氣凜凜 馬蕭蕭第七百一十三章 一騎絕塵第七百一十八章 煙火人間第八十二章 萬字平戎策 一語定興衰第四百九十四章 長安春釀 飲君一盞黃泉第八百八十四章 滄海橫流若等閒第六百二十五章 波詭雲譎
第七百一十四章 四海之外第三百一十章 仇與怨 轉念間第二百九十八章 英雄刀劍分長短第二百二十六章 談笑生死過指間第七百七十四章 計殺諸王第六十章 山水冷回眸 煙籠長安路第六百零八章 血染長街第七百二十五章 針鋒相對第八百八十一章 功勳蓋世當人傑第七百九十四章 金甲長安第三百五十一章 飛火令 墨雲白第二百零八章 西風吹落多少恨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龍在野血玄黃第八百六十六章 聲震蒼穹龍在天第七百九十八章 奪門之戰第二百二十六章 談笑生死過指間第二百零五章 自有碧血照丹心第五百九十五章 魚腸名劍綻寒芒第六百三十二章 喋血宮廷第五百二十章 策馬雙騎情切切第一百五十七章 執手歲月 掌握乾坤第四百六十三章 此身肝膽 何懼詆譭流言第七百一十五章 堯母門中第五十一章 白馬踏夢境 心字點硃砂第五百一十五章 縱虎歸山兩拼殺第四百八十三章 疾風不識 白髮蕭疏勁草第八百五十五章 華夏龍騰風雲上第七百七十九章 浩然之氣第四十八章 名將猶未老 大風起飛揚第七百二十四章 威名所在第九十六章 遙望關山遠 隱約星斗寒第四百零七章 曾經留得 世間功名傳說第五百九十四章 舊恨新仇分成敗第四百九十一章 下弦月落 大漠雄風似刀第七十八章 借我翻雲手 爲你摘星辰第三百九十二章 夜歸人 孤鴻影第七百七十四章 計殺諸王第二百二十章 一局黑白賭輸贏第七百四十章 爲卿披甲第六百九十一章 步步殺局第三百二十五章 戰於野 血玄黃第七百一十三章 一騎絕塵第二百七十一章 半步青蓮彈指開第一百一十九章 利之所在 義之所往第五百六十八章 鐵甲風塵歸長安第八百六十七章 征程遠在山海間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戰將起 勝負誰知第四百四十七章 天下棋局 若似掌上煙雲第三百八十五章 河上誡 曾聽聞第七百四十八章 潛龍嶺上第一百一十八章 青衫磊落 人在天涯第六百三十七章 國士無雙第五百五十九章 大風起兮青萍末第六百六十八章 天地豪情第八百八十九章 名將得來非虛名第三百五十四章 風去疾 識勁草第五百零一章 報國忠烈不惜身第二百六十三章 紫禁之巔多悲涼第二百五十二章 豪情天縱大漢魂第五百五十一章 蠻族可驅之以方第六百八十四章 狹路相逢第六百一十二章 豈曰無家第二百九十章 胸有蹈海平天策第三百八十五章 河上誡 曾聽聞第三百七十六章 千機變 無敵殺第一百八十三章 月夜射虎 故人西來第五百九十二章 負劍袖手辨黑白第二百八十五章 浴血遼東染冰花第三百七十八章 命如蟻 箭如麻第六百七十章 當殿發難第四百三十七章 赤火流雲 人揚眉劍出鞘第八百七十四章 斬草除根不留情第八百三十六章 十萬敵虜盡誅殺第八百三十四章 蒼茫大地誅強梁第五十七章 卿本蓬萊客 流落在紅塵第二百六十九章 恩斷義絕摧肝腸第八百六十七章 征程遠在山海間第二百八十八章 臨危受命披戎甲第六百章 龍吟清嘯入長安第六百八十三章 傾城爲禍第四百四十一章 俠骨柔情 仁義重於生死第八十七章 山長水闊處 曾爲誰駐馬第六百六十章 君心難測第六百五十七章 潤澤蒼生第二百零九章 皇圖霸業一夢中第七百零五章 禍起蕭牆第七百九十章 上林伏兵第三百七十九章 旌旗卷 映朝霞第三百二十八章 樓船至 鎖大江第七百七十一章 帷幕密議第三百八十一章 暗獠牙 冷森森第四百一十五章 身在溝渠 來去明月相照第四百二十章 最難消受 美人情深意重第三百五十五章 氣凜凜 馬蕭蕭第七百一十三章 一騎絕塵第七百一十八章 煙火人間第八十二章 萬字平戎策 一語定興衰第四百九十四章 長安春釀 飲君一盞黃泉第八百八十四章 滄海橫流若等閒第六百二十五章 波詭雲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