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打壓

只聽得李諮說道:“鑑於目前兵力制肘,和本朝律例,再經過樞密院商量。樞密院決定給予王爺你三萬貫錢,用於難民中招募士兵,不過最多隻能夠組建一軍兵馬!兵力編制包括王爺目前的扈從禁軍在內!”

這一軍的編制,別看好像很多,雖然古代有三軍主帥一說,說得三軍兵力很多。而實際上,北宋的禁軍編制,不同於古代和現代。北宋禁軍百人爲一都,五都一營,五營一軍,十軍一廂。

也就是說,一軍滿編不過是二千五百人,而且其中還超過八成,還要趙禳自己從難民中招募的。而實際上宋朝禁軍很少有滿編一說的,理論上一個步兵營應該是五百人,實際情況只有四百人左右,而騎兵營更加少,只有三百騎,有的甚至只有三百騎不到。

趙禳壓抑着心中憤怒,道:“三萬貫,真是多錢啊!而且還不包括裝備武器呢!李相公是想本王,帶着手無寸鐵的士兵,赤手空拳去護送糧食嗎?”

李諮臉皮厚的很,一臉委屈的說道:“王爺你這可就冤枉我了,這不是有三萬貫軍費嘛?這可是三萬貫啊,王爺你知道三萬貫有多大用處嗎?都足夠萬戶百姓一月所度了!”

宋仁宗其實也看得出趙禳被一衆宰相打壓,但是宋仁宗性子軟,而眼下的宰相,都是當初奮力推自己上位的人,實在沒有好辦法調解。正因爲如此,宋仁宗才一臉不自然的在預案上傾聽着,不發一言。

不過到了這個地步,宋仁宗也覺得李諮等人做的的實在太過分了。畢竟趙禳怎麼說也是自己親弟弟啊!宋仁宗忍不住插口道:“李相公,三萬貫的確是不少,但購買武器應該也花費不少,你便支一些給長沙王吧!”

宋仁宗都開到口,李諮不好拒絕。不過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李諮眼珠子一轉,道:“如此臣便讓兵部撥二千杆長矛、五百套鑲鐵皮甲、一百套步兵甲,弓三百張,於長沙王吧!”

宋仁宗想了想,也覺得這也算不錯。宋朝的禁軍部隊披甲率也就百分之四十以上。李諮撥了六百套盔甲給趙禳,再加上趙禳本身的禁軍有二百套左右的盔甲,八百套盔甲雖然沒有四成的披甲率,但鑑於宰相們針對趙禳的情況,能夠有這樣的待遇,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宋仁宗滿意,趙禳卻是咬牙切齒。他那裡不知道李諮等人的小心思呢?鑑於大宋目前已經三十年沒有什麼大的戰事發生,兵器庫裡面,有的是陳年盔甲。這些東西穿了比沒有穿還苦逼,鐵片都生鏽的,鏽跡粘在一起,穿上他後動作僵硬,活生生一個箭靶。

至於皮甲?那東西里面都不知道藏了多少蟲子,膽子小一些的穿上去,看到幾百只各類型的蟲子怕出來,怕還沒有打仗就已經被嚇暈過去了。

武器什麼的就不用說了,那東西沒有碰的時候,還裝模作樣的,但手一握長矛,都是木屑渣滓。矛頭和矛杆兩斷了,拿這玩意上戰場,不是送人頭就是潰敗。

趙禳冷笑着看了李諮、張士遜等人一眼,咬牙切齒道:“黨爭誤國啊!古人誠不欺我也!本王現在才深有體會啊!皇兄,臣弟告辭了!”

面子都撕破了,趙禳說罷便拂袖轉身,怒氣衝衝的離開。

宋仁宗臉色尷尬,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剛剛親政的宋仁宗,對於朝野上下的掌控能力真的弱小得緊。

張士遜等人都臉露怒色,語帶不滿的向宋仁宗告辭。宋仁宗都成了什麼?受氣包?於是宮裡面的東西遭殃了,又有幾件陶瓷之類的傢伙被摔破了。

李迪厚道一些,覺得趙禳臨走時候的負氣話。有些心虛的說道:“順之(張士遜)、仲詢(李諮),我們剛纔是不是做的有些過了呢?”

參知政事王隨猶豫了下,也說道:“打壓宗室,此乃正道,只是以京東東路四百萬百姓爲代價,豈不是太過了些?”

張士遜冷哼道:“你們這是婦人之仁,再說京東東路老夫豈會真的置之不理呢?你可別忘記了,範(諷)補之在那裡當知府,再則程琳雖然是見風使舵的小人,但他還是有能力的!”

李諮最是激進,喊道:“古曰:宣王復古也,宣王能內修政事,外攘夷狄,覆文武之境土(注:1)。古代聖人都知道,如果不能夠把內部修正,怎麼能夠中興國家呢?”

(注1:周宣王恢復先輩輝煌,是因爲能夠在內部修理政事,對外擊敗蠻夷,所以恢復周文王、周武王時候的疆土。)

王隨可以說是一個宋仁宗的翻版,他喜愛佛家,所以爲人性子也軟,聽了李諮這樣說,沒有敢吭聲了。

李迪想說什麼,但見王隨沒有吭聲,有看看走在最後面的王德用。此時王德用頭低低的,如果不是那身官袍,怕是叫人誤會這是一個宦官。李迪搖了搖頭,沒有再說什麼。

王德用出身武人,爲朝野上下士大夫所排擠,王德用雖然名爲宰相,實際上唯恐被人誣陷造反,可是什麼事情都謹小慎微。

雖然如此,王德用沒有做幾個月宰相,就被孔老二的子孫孔道輔以“壯貌奇偉,疑非人臣之相”彈劾。好吧!王德用嚇的屁滾尿流。民間又盛傳,王德用樣貌很像宋太祖。

王德用已經不是屁滾尿流了,而是嚇的快死了,連忙上表請辭,跑去徐州避難,雖然掛着軍職,卻一點軍中事情都不敢碰,唯恐他人猜忌。

可以說,從宋仁宗一朝開始,武人被打壓的情況,發展到極處。勢力相對宗室根深蒂固的武人尚且如此,數十年無人爲官的宗室,現在只有趙禳一個異類突圍而出,也不知道能夠走得到多遠。

第238章 募兵第56章 張子始第163章 情斷還連第208章 落水的女子第224章 西華門第159章 勝捷軍的逆襲(5)第237章 融溪大敗(上)第96章 公孫(下)第253章 挾民意以令衛王(下)第11章 苦肉計第140章 安賑司(2)第259章 軍情第20章 商謀(下)第103章 昔日故人第239章 入宜州第189章 應對第307章 聚焦鎮戎 軍第94章 公孫(上)第1章 雷擊第157章 獨眼大鬍子的逆襲第71章 詠雪第144章 蒙山賊的逆襲第156章 勝捷軍的逆襲(3)第301章 秦鳳路(中)第301章 秦鳳路(上)第83章 錢氏第282章 陝西事(上)第231章 風波不止第4章 皇后風波第274章第84章 王王聯合(上)第178章 貪官第230章 丁憂第85章 王王聯手(中)第312章 武延山(上)第185章 走私第157章 獨眼大鬍子的逆襲第71章 詠雪第268章 突襲(上)第96章 公孫(下)第258章 斷案(中)第57章 文人節操第31章 汴梁論劍第21章 威逼利誘第286章 官宦浮沉第55章 招賢(下)第224章 西華門第258章 斷案(下)第172章 獄訟第6章 師傅(下)第284章 殺人立威第205章 踏春(6)第189章 應對第191章 市馬第281章 皇儀殿(續)第420章 千秋茶肆(上)第98章 囚中對(中)第80章 生母第5章 師傅(上)第300章 史吉第183章 福運來金第238章 募兵第206章第262章 出兵第100章 王珪第126章 彌勒教的摻和第83章 錢氏第88章 棋錯一着第116章 母心第222章 西宮寒(下)第253章 挾民意以令衛王(中)第219章 學員難第56章 張子始第55章 招賢(下)第215章 君子閣(下)第26章 白蓮淨世第253章 挾民意以令衛王(上)第225章 小娘娘第12章 處罰第61章 張元獻計第245章 言論之威(上)第30章 結黨第113章 甲杖庫第264章第282章 陝西事(上)第22章 開拓財路第116章 母心第55章 招賢(下)第258章 斷案(中)第297章 一唱一和第166章 回京與留青第231章 風波不止第312章 武延山(中)第281章 皇儀殿(續)第201章 母子相見第28章 楊二郎第129章 攻城戰(1)第276章 突火槍構思第258章 斷案(中)第195章 邸報、彈劾
第238章 募兵第56章 張子始第163章 情斷還連第208章 落水的女子第224章 西華門第159章 勝捷軍的逆襲(5)第237章 融溪大敗(上)第96章 公孫(下)第253章 挾民意以令衛王(下)第11章 苦肉計第140章 安賑司(2)第259章 軍情第20章 商謀(下)第103章 昔日故人第239章 入宜州第189章 應對第307章 聚焦鎮戎 軍第94章 公孫(上)第1章 雷擊第157章 獨眼大鬍子的逆襲第71章 詠雪第144章 蒙山賊的逆襲第156章 勝捷軍的逆襲(3)第301章 秦鳳路(中)第301章 秦鳳路(上)第83章 錢氏第282章 陝西事(上)第231章 風波不止第4章 皇后風波第274章第84章 王王聯合(上)第178章 貪官第230章 丁憂第85章 王王聯手(中)第312章 武延山(上)第185章 走私第157章 獨眼大鬍子的逆襲第71章 詠雪第268章 突襲(上)第96章 公孫(下)第258章 斷案(中)第57章 文人節操第31章 汴梁論劍第21章 威逼利誘第286章 官宦浮沉第55章 招賢(下)第224章 西華門第258章 斷案(下)第172章 獄訟第6章 師傅(下)第284章 殺人立威第205章 踏春(6)第189章 應對第191章 市馬第281章 皇儀殿(續)第420章 千秋茶肆(上)第98章 囚中對(中)第80章 生母第5章 師傅(上)第300章 史吉第183章 福運來金第238章 募兵第206章第262章 出兵第100章 王珪第126章 彌勒教的摻和第83章 錢氏第88章 棋錯一着第116章 母心第222章 西宮寒(下)第253章 挾民意以令衛王(中)第219章 學員難第56章 張子始第55章 招賢(下)第215章 君子閣(下)第26章 白蓮淨世第253章 挾民意以令衛王(上)第225章 小娘娘第12章 處罰第61章 張元獻計第245章 言論之威(上)第30章 結黨第113章 甲杖庫第264章第282章 陝西事(上)第22章 開拓財路第116章 母心第55章 招賢(下)第258章 斷案(中)第297章 一唱一和第166章 回京與留青第231章 風波不止第312章 武延山(中)第281章 皇儀殿(續)第201章 母子相見第28章 楊二郎第129章 攻城戰(1)第276章 突火槍構思第258章 斷案(中)第195章 邸報、彈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