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內閣

內閣位於宮城的東南角,自東華門而入,往北是文華殿,往南一排廊廡,便是內閣所在。

明代內閣,最早設立於太宗文皇帝時期。

太祖皇帝廢宰相,罷中書省,削弱了通政司,形成了一套由皇帝直轄六部的政治體制,這樣固然使皇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但是代價就是朝廷所有的政務都壓到了皇帝一個人的身上。

太祖皇帝南征北戰,馬上得天下,精力充沛,自然是能應付得過來。

但是到了太宗皇帝時期,就不行了。

倒不是說,太宗皇帝的精力不如太祖皇帝,而是因爲,太宗皇帝因靖難而得帝位,朝野上下雖不敢言,但終究是得位不正,需以大功業向天下人證明,他老人家纔是最合適坐這個皇位的。

這就導致太宗皇帝不能將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處理政務上,他需要分出相當大一部分的精力,用來經略邊境。

內閣和司禮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朝堂慣例,將六部及各寺監等辦事機構,稱之爲外朝,將內宦執掌的包括司禮監在內的二十四監稱爲內廷。

內閣恰恰是位於外朝和內廷之間,起到調和內外,總柄機要的作用。

不過那是明後期的內閣纔有的權勢。

太宗皇帝也是一個控制慾很強的帝王,他雖然建立了內閣,但是更多的是以備諮詢之用,同時,也給了翰林院的學子們一個觀政參政的機會。

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內閣最開始設立之初的用意之一,就是爲了讓翰林院的學子能夠參與政事。

這也是有明一代,內閣和翰林院密不可分的關鍵所在。

太祖皇帝對官員十分嚴苛,但是對於讀書人卻十分優待,翰林院作爲讀書人的最高機構,自創立之初起,就是文臣清流養望之地,說得更直白些,就是文臣的後備軍。

要知道,大明以科舉取士,所有考上來的士子,無不是十年寒窗苦讀之輩,心性毅力都足夠,但是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真正參與過政事。

翰林院就是這些新科進士們用來觀政的地方,但是翰林院畢竟是清流之地,執掌的權柄不外乎是修史,文翰,制詔這些東西,很難真正參與到朝政當中來。

於是太宗皇帝就設立了內閣,從翰林院當中簡拔出優秀者,入直內閣,預聞機務,減輕皇帝壓力的同時,也鍛鍊自己參與朝政的能力。

所以內閣的傳統,就是閣臣自翰林而出,這也是明後期非翰林不得入閣的雛形。

至先皇之時,天下承平已久,先皇雖然英明果決,但是既不是太祖皇帝那樣過過苦日子的,也不是太宗皇帝那樣歷百戰而定天下,因此性子難免趨於安逸。

於是爲了減輕自己處理政務的壓力,進一步擡高了內閣的地位,先皇先是將負責抄錄奏疏,勘定古籍的中書科併入內閣,成爲內閣的下屬機構,又在內閣左右設制敕房和誥敕房,將翰林院錄詔的權力劃歸內閣,同時,凡有大政,必召內閣學士商議,使內閣在朝堂當中的地位逐漸攀升。

而真正使內閣風頭一時無兩的,則是“三楊”之時。

先皇死後,因今上幼弱,遺命太皇太后張氏垂簾聽政,同時,命內閣大臣楊士奇,楊榮,楊溥,英國公張輔,禮部尚書胡濙五位大臣輔政。

作爲最被先皇信重的三楊,也在太皇太后張氏的支持下,成爲了當時朝局的整個核心。

不僅以內閣之名,行使了票擬之權,更是將內閣的制度基本固定下來。

在三楊之前,內閣成員的基本來源有兩個,其一是翰林學士兼任,其二是有翰林經歷的部院大臣,但是性質都是以備諮詢。

所有的內閣大臣,包括翰林學士在內,都不會放棄本職,仍舊在自己的衙門當中掌事。

至三楊之時,三楊以輔政大臣之名,身負三師三公之銜,雖然仍舊兼任翰林學士,但是已經將重心放在了內閣當中。

以致於正統七年,翰林院喬遷新居,落成之時,主位上竟然沒有設三楊的位置,當時的翰林掌院錢習禮甚至理直氣壯的道:“此非三公府也。”

雖然最後在三楊的堅持下,還是恢復了他們的座次,但是這件事情已經足可看出,在當時的朝臣心中,內閣已經不單是翰林院的一個附屬差遣,而是一個獨立的機構。

朝廷慣例,一官不得二任,就是說一個官員,不能同時執掌兩個衙門,三楊既然執掌了內閣,哪怕兼任着翰林學士,也只能是虛銜,而非實職。

那個時候,應該算是明前期,內閣權勢最盛之時。

然而即便是文臣內部,依然會有派系的爭鬥,內閣之設,畢竟沒有書面上的定製,更多的是依靠三楊輔政大臣的權威。

因此三楊一死,六部便重新拿回了朝政的主導權,與此同時,幼年天子漸漸長成,一番雄心壯志,勵精圖治之下,內閣的票擬權也大大削弱,恢復了以備諮詢的地位,內閣的權勢也重新陷入了低谷當中。

但是即便如此,以及內閣草擬詔旨的權力,還是被保留了下來。

更重要的是,雖然這個時候,因爲內閣權勢不彰,而恢復了翰林學士兼任的傳統,但是內閣依舊被視爲一個獨立的機構,在內閣排名首位的閣臣,依舊不得兼管其他衙門。

土木之役以前,內閣共有五位閣臣,分別是吏部左侍郎翰林學士曹鼐,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苗衷,戶部侍郎兼翰林學士陳循,工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高谷,翰林侍讀張益。

天子親征時,帶走了排名首位的曹鼐和排名末尾的張益,二人如今俱死於難。

因此內閣如今,就剩下了三個人,曹鼐,排名第二的苗衷理所當然的排名內閣首位,但是他老人家體弱多病,這幾個月都在府中將養,估計過不了多久就要乞骸骨了。

故而內閣現在真正做主的,就是陳循和高谷二人。

內閣和文華殿遙相對應。

二人用了午膳之後,站在廊下,遙遙望着集義殿中進進出出的勳戚朝臣,正巧看見於謙和陳鎰聯袂而出。

片刻後,高穀道:“這一天下來,勳臣文武,郕王爺至少見了七八位了吧……”

“應該有了,總政第一日,郕王便如此勤政,是社稷之福啊……”

陳循開口,語氣卻是一陣莫名,高谷並不答話。

又過了一會,陳循問道:“世用,依你所見,郕王今日之命,乃是何意?”

世用是高谷的字,陳循和高谷皆是翰林出身,二人年歲又差不多,私下裡都是以字相稱。

今天一大早,他二人就被召入了宮中,在太后的命令下,草擬了冊立太子的詔旨。

本以爲,此事會讓郕王不滿,但是卻沒想到,他二人等來等去,竟然等來了金英傳命,恢復了內閣的票擬之權。

雖然郕王言明,此乃特殊時期的權宜之計,但是不管是陳循,還是高谷,都是深諳朝局之輩,豈會不懂這其中的含義。

朝堂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從權宜之計開始的,三楊之時是權宜之計,現在又是權宜之計。

再這麼弄兩次,那權宜着權宜着,說不準就變成了制度……

高谷搖了搖頭,亦是有些猶豫,道:“這位郕王爺的心思,我也看不準,金公公說,是因爲局面危難,朝務繁雜,郕王爺爲大局計,因而……”

“這話你信嗎?”

話沒說完,陳循就嗤笑一聲,道。

第五十二章:後宮動向第十五章:金英諫言第八十七章:學習先進經驗第三百二十一章:張軏的憂慮第941章 被騙了……第二十四章:死亡名單(上)第四百七十八章:太上皇您多少有點不知好歹了……第八百五十九章:談條件第一百七十六章:文臣的變臉技能第五百八十八章:冷霜冬雪落枝頭,迎風乘寒不垂首第六百二十一章:攤牌了又沒全攤第892章 所謂朝無正臣,內有奸邪……第950章 有個好岳丈真好第219章 後宮典制第二百一十九章:一舉多得第三百四十八章:憋屈的寧陽伯第四百六十七章:新的使團第三百九十三章:要活的第三百二十一章:張軏的憂慮第二百八十三章:矛盾激化第五百八十七章:小公爺漸漸心動第二百四十一章:相互套路第三百二十一章:張軏的憂慮第一百七十章:白吵也要吵第1184章 無奈第1246章 危機第二十五章:死亡名單(下)第三百章:胡攪蠻纏朱音埑第四百七十八章:太上皇您多少有點不知好歹了……第七百零九章:鐵骨錚錚朱小公爺第七十一章:一出好戲第一百四十九章:抵達紫荊關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太上皇的帝王心術第934章 清流的未來第二十二章:詳細軍報(下)第三百八十八章:成國公府的去處第四百七十八章:太上皇您多少有點不知好歹了……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加一把火第五百四十章:我,唯我爾!第二百零六章:廷鞠第六百二十七章:這不還是有明白人嗎第一千零六十二章:不聽勸的於少保第二百四十三章:最後一塊拼圖第一百七十七章:勳戚第一人第四百二十八章:入宮覲見第六百九十二章:我還能再水,啊不,分析一章第一千零九十八章:雙王組合再次出手第四百七十二章:和談第一千零四十一章:皇莊再現第七百七十四章:朱·大忽悠·儀第1165章 所謂張冠李戴第七百二十六章:江閣老的神奇體質第五百一十三章:祭奠死難官軍第1217章 朱見深的考題第二百三十五章:岷王朱楩第六百章:您說是就是吧第四百八十四章:舉朝歡騰第七百四十八章:聖上口諭第1164章 查?不查?第四百八十章:談判談的是耐心第1254章 聖心莫測第一百三十二章:人多且能說第六百四十一章:風向要變了第1142章 朝堂對罵第八百四十一章:什麼,任侯竟然還沒死?第九十二章:曹吉祥第六百二十一章:攤牌了又沒全攤第二百五十八章:得寸進尺沈司徒第893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六百一十三章:幹一票大的第四百三十三章:不是要證據嗎?第九十四章:喜事第六百三十二章:背水一戰?第四百一十八章:威逼利誘第五百三十章:朝會發難第三百七十九章:這個時候想起總憲大人了?第898章 各有謀算第992章 拉扯第五十八章:值或不值第1263章 番外:東宮之爭(五)第四百一十八章:威逼利誘第873章 出城第一千零三十九章:真誠是必殺技第一千零二十九章:狐狸尾巴第六百二十四章:四個人三個羣第一百七十四章:封賞爵位第四百五十二章:質問第七十八章:逼宮(下)第935章 宋文毅第二百三十四章:大人物第三百七十章:天官大人,不愧是你第五百二十八章:太后懿旨第三百八十三章:高次輔的去處第1215章 闖宮第1236章 于謙回京第905章 殺招第二百六十章:鎮南王上門第七百一十五章:都是聰明人第五百四十一章:母子再相見第959章 衝突
第五十二章:後宮動向第十五章:金英諫言第八十七章:學習先進經驗第三百二十一章:張軏的憂慮第941章 被騙了……第二十四章:死亡名單(上)第四百七十八章:太上皇您多少有點不知好歹了……第八百五十九章:談條件第一百七十六章:文臣的變臉技能第五百八十八章:冷霜冬雪落枝頭,迎風乘寒不垂首第六百二十一章:攤牌了又沒全攤第892章 所謂朝無正臣,內有奸邪……第950章 有個好岳丈真好第219章 後宮典制第二百一十九章:一舉多得第三百四十八章:憋屈的寧陽伯第四百六十七章:新的使團第三百九十三章:要活的第三百二十一章:張軏的憂慮第二百八十三章:矛盾激化第五百八十七章:小公爺漸漸心動第二百四十一章:相互套路第三百二十一章:張軏的憂慮第一百七十章:白吵也要吵第1184章 無奈第1246章 危機第二十五章:死亡名單(下)第三百章:胡攪蠻纏朱音埑第四百七十八章:太上皇您多少有點不知好歹了……第七百零九章:鐵骨錚錚朱小公爺第七十一章:一出好戲第一百四十九章:抵達紫荊關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太上皇的帝王心術第934章 清流的未來第二十二章:詳細軍報(下)第三百八十八章:成國公府的去處第四百七十八章:太上皇您多少有點不知好歹了……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加一把火第五百四十章:我,唯我爾!第二百零六章:廷鞠第六百二十七章:這不還是有明白人嗎第一千零六十二章:不聽勸的於少保第二百四十三章:最後一塊拼圖第一百七十七章:勳戚第一人第四百二十八章:入宮覲見第六百九十二章:我還能再水,啊不,分析一章第一千零九十八章:雙王組合再次出手第四百七十二章:和談第一千零四十一章:皇莊再現第七百七十四章:朱·大忽悠·儀第1165章 所謂張冠李戴第七百二十六章:江閣老的神奇體質第五百一十三章:祭奠死難官軍第1217章 朱見深的考題第二百三十五章:岷王朱楩第六百章:您說是就是吧第四百八十四章:舉朝歡騰第七百四十八章:聖上口諭第1164章 查?不查?第四百八十章:談判談的是耐心第1254章 聖心莫測第一百三十二章:人多且能說第六百四十一章:風向要變了第1142章 朝堂對罵第八百四十一章:什麼,任侯竟然還沒死?第九十二章:曹吉祥第六百二十一章:攤牌了又沒全攤第二百五十八章:得寸進尺沈司徒第893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六百一十三章:幹一票大的第四百三十三章:不是要證據嗎?第九十四章:喜事第六百三十二章:背水一戰?第四百一十八章:威逼利誘第五百三十章:朝會發難第三百七十九章:這個時候想起總憲大人了?第898章 各有謀算第992章 拉扯第五十八章:值或不值第1263章 番外:東宮之爭(五)第四百一十八章:威逼利誘第873章 出城第一千零三十九章:真誠是必殺技第一千零二十九章:狐狸尾巴第六百二十四章:四個人三個羣第一百七十四章:封賞爵位第四百五十二章:質問第七十八章:逼宮(下)第935章 宋文毅第二百三十四章:大人物第三百七十章:天官大人,不愧是你第五百二十八章:太后懿旨第三百八十三章:高次輔的去處第1215章 闖宮第1236章 于謙回京第905章 殺招第二百六十章:鎮南王上門第七百一十五章:都是聰明人第五百四十一章:母子再相見第959章 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