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永和十二年(一)

溫請移都洛陽,修復園陵,章十餘上,不許。拜溫督司、兗二州諸軍事,以續討周。

——————-引言摘述

永和十二年秋九月,河東郡安邑城外十里鋪驛站。這裡是東西要道,所以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從冀州經壺口關入幷州,過上黨出平陽,再由這裡轉蒲阪渡口過河水就可以入雍州馮郡而直至長安了。而司州河內、汲郡等地入關經東垣也彙集到這安邑十里鋪驛站,再轉蒲入關右。

由於十里鋪驛站是一等驛站,所以這裡不但旅館佔地廣闊,有上百間房間之多,而酒樓也非常得大,足有三層樓之高。只見身穿灰衫灰褲的驛丁和青衣小衫的夥計忙進忙出,一會將從驛車裡走出的客人迎到酒樓上去休息一會,而馬車直接馳到旁邊的車馬院裡,先將馬匹卸下來,牽到馬廊裡休息。這個時候兩名工匠走了上來,拿着幾件看上去稀奇古怪的傢伙什在馬車前後左右,邊看邊敲,最後弓着腰鑽到車底下,仔細地看個清楚,有時還乾脆躺在地上對着車底叮叮噹噹地敲打着一陣。

過了大約半個時辰,工匠檢查完了馬車,而驛丁也牽來了四匹馬,套在車轅上。兩名馬伕圍着馬車轉了一圈,發現整個驛車看上去非常齊整,於是在驛丁遞過來的簿本上簽字畫押,然後跟驛丁大聲說了幾句,笑了幾聲後一個坐在前面做爲主馬伕。負責駕駛,另一個坐在馬車後面,負責換班和看管馬車後面的行禮。只見主馬伕策動馬匹馳出車馬院,停在酒樓旁邊。

而休息得差不多地旅客在驛丁的招呼下,很快就走下酒樓來,鑽進驛車裡。隨着主馬伕一聲吆喝,四匹馬同時起動,很快就越跑越快。沿着河東郡大道向東、或向西、或向北急馳而去。

不一會又一輛驛車停了下來。又是剛纔的那一幕。而在同時。時不時有自己趕着馬車,或者騎着馬的旅人停了下來,被引入到車馬院,然後檢查車輛,人和馬都安心地休息一下。只有在下午時分,纔會陸續有旅人因爲天色將晚而投宿。這可時候只見整個上午都相對比較安靜的旅館一下熱鬧起來。

酒樓第三層有兩名灰衫長袍的人正出神地看着樓下的這一切。這兩人一個看上去方亮嚴整,只是下巴那一縷鬍子讓他顯得有些飄灑;另一個身長七尺。清正素雅,其聲如鍾,時不時發出幾聲嘆言。而邊一桌坐的四個人看上去是他們地長隨,正一邊注意着周圍地動靜,一邊低頭喝茶。

“這北府真是好生興旺呀!”

“是啊,你看着這安邑車來馬往,人水馬龍,連綿接踵。真是一派繁忙榮華地景象。這還只是幷州的河東郡。不知道入了關右又會是怎麼樣一個場景了。現在世人皆言北府關右富甲天下,我以前總是不相信,現在卻有了六分相信了。”

“長鳴。你還記得嗎?當日我們出朝歌的時候,東海公曾言我們會有一番大見識。看來東海公真的說對了。”

“善佐,你說的對呀!”

這個時候,夥計送上了幾盤,而兩人連忙停住話,不再言語了。夥計對這種情景看得多了,當下只是笑了笑不再言語了。剛纔這幾個人進得酒樓的時候有驛丁檢查過他們的文書,爲首地這兩人一個叫薛贊,一個叫權翼,是河內郡的士人,準備去長安“觀學”。這些年慕名去長安觀學或求學的人多如過江之鯽,衆人早就習慣了,何況這些人的文書上還有關、東垣等關卡的關印,是守法的正當旅人“學者”。

待夥計輕快地走開後,薛贊又開口道:“不知道這次東海公託付給我們的任務能不能完成?”

“到了長安我們去找一找樑爭等人,希望念在故友舊交的份上能給我們引見一二,就是見一見景略、素常、武子、武生四先生其中一個就可以了。”權翼臉上有些憂慮地說道,他口中地樑爭原來和他們一起都是從關右遷出來地世家,也都是姚戈仲、姚襄父子屬下。後來姚家失勢,他們先後都失散了,樑爭等人運氣好跑到了關右投了北府,而薛贊、權翼則投奔了周國,成了苻堅的屬下。

“長鳴,你的期望恐怕太高了點。樑爭等老夫子都只是長安大學堂和雍州學堂地講學,就是鼎力引見恐怕也只能見到京兆尹李存。不過如果能認識到教授郝隆、羅友也不錯,他們倆是北府名士,如果能鼎力引見的話說不定能見到武子先生了。”薛贊緩緩地扶着鬍子說道。

“希望能如此,周國的情形實在是……”說到這裡,兩人都不由住嘴了,坐在那裡看着樓下黯然傷神起來。

這時,樓梯裡響起了一陣腳步聲,幾個人在夥計的引領下走了上來,直奔薛、權二人旁邊的一張空桌子。

走到薛、權兩人旁邊,夥計笑眯眯地說道:“打擾兩位了,這幾位是冀州來的客人,在你們旁邊搭個桌子,二樓都客滿了,你們看這三樓也只剩下這張桌子了。打擾了,打擾了!”

夥計邊說邊將幾個人引了過來,只見打頭的兩個人一個瑰偉倜儻,一個夷簡大度。只見最前面的那位拱拱手道:“在下姓蔣,名幹,字守義,這位是我的同伴,姓繆名嵩,字維嶽,我們都是從城來的,這廂有禮了。”

薛贊、權翼兩人連忙站起身來,拱手回禮:“相逢就是緣分,我等都是從河內來的士人,前往長安觀學。”然後各自介紹了自己一下。四人互相一介紹,發現對方都是文雅之人,而且身上都有一種貴人官宦氣質。當下都有了結交之心,於是四人便拼在一桌,把空桌子讓給蔣、繆的隨從。

待四人坐下之後,蔣幹突然問道:“聽說周國最近發生很多事情?不知兩位能否給我等詳解一二。”

看到薛、權兩人臉上地詫異和微微的尷尬,蔣幹連忙說道:“是我魯莽了,蔣某是個好奇之人,還請原諒。”

薛贊和權翼對視一下,無可奈何。濮陽那位周主苻生實在是鬧得太厲害了。搞得天下衆人皆知。而周國人卻都羞於提到這些。不過薛贊和權翼原本是姚家的人,對苻生和周國沒有什麼太深的感情,只是對苻堅還有主臣之情。

薛贊拿起一杯酒,抿了一口長嘆一口氣,開始說道:“周丞相雷弱兒性情剛直,看到奸臣趙韶、董榮亂政,常常對言於朝堂。而且每次看到都恨得咬牙切齒。趙韶、薰榮心懼,便言於周主。周主殺雷弱兒及其九子、二十七孫,滅其一門。於是周國諸羌人首領皆有離心。周主常

刃於朝堂,以此接見朝臣。而錘鉗鋸鑿等刑具常備殘害從人。即位未幾,后妃、公卿下至於僕隸,已經殘殺五百餘人,截脛、拉脅、鋸項、胎等。比比有之。”

看來薛贊對苻生也是一肚子怨氣。認爲這個周主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而是一個暴君。加上他們兩人只是庇護於苻堅之下,而這裡又是遠離周國的北府之地。所以一腔的悲憤忍不住就說出來了。

蔣幹、繆嵩等人點點頭,薛贊說的這些東西跟外面傳說地差不多,只是要詳細直觀很多,也沒有那麼悚然地添油加醋。

看到蔣、繆兩人沒有驚奇之色,薛、權知道自家周主鬧得實在是太出名了,已經超過了北府地曾鎮北和江陵的桓荊州。

“周司空王墮性情剛峻,看到右僕射董榮、侍中強國皆以佞幸進幸於周主,便疾之如仇,每次上朝見董強二人,都不與他們搭理。有同僚勸王公曰:‘董強二人貴幸無比,請公委屈降身結交,以免其禍。’王墮卻答道:‘董強雞狗之輩,而我只結交國士之人!”

“三月,當時有天變,董榮與強國進言周主曰:‘而今天譴甚重,請殺貴臣應之。’周主便殺王公以應天變。王公受刑之時,薰榮笑道:‘你還敢說我是雞狗之輩嗎’王公瞋目怒叱,憤然受刑”。說到這裡,不但薛贊一陣黯然,就是其餘三人也是心中惆然,暗自零嘆。

“夏四月,濮陽大風,毀屋拔木。周宮衆人驚擾,紛紛稱賊人作亂。宮門白天也緊閉不開,第五日纔開。周主把宮中衆喊賊者盡數捕殺,出其心。左光祿大夫強平諫曰:‘天降災異,陛下當愛民事神,緩刑崇德以應之,乃可弭也。’。周主怒,鑿其頂而殺之。衛將軍廣平王黃眉、前將軍新興王飛、建節將軍鄧羌,以強平是太后之弟,叩頭固諫。五月,太后強氏以憂恨卒,曰明德。”權翼接着幽幽地說道。

“周主一夜夢大魚食蒲,又兗州有童謠曰:‘東海大魚化爲龍,男皆爲王女爲公。’周主就將太師、錄尚書事、廣寧公魚遵,並其七子、十孫盡數誅殺。金紫光祿大夫牛夷懼禍自殺。舊勳親戚,誅之殆盡,羣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

薛贊和權翼都沒有進入到濮陽的周國權力中心,他們一直是緊跟着堅,對那些被誅的周國鍾臣沒有太多的來往,但是看到跟着苻家打天下的一干舊臣被苻生這個瘋子殺得差不多了,心中還是一陣悽然。

“真是可惜了,可惜了。”蔣幹也不由地嘆息道。

聽到蔣幹的嘆息,薛贊不由轉言道:“倒是你家魏主這兩年奮發圖強,去年討北冀州河間,敗燕國折衝將軍慕輿根,名震中國。今年四月攻我汲郡,於淇水連敗東海公,迫使其移鎮汲縣。”

聽到這裡,做爲魏國人地蔣幹、繆嵩不由臉露喜色,有些得意起來,“我家主公勇冠萬軍,就是北府的曾鎮北也推崇我家主公爲中國第一將。”

這話不假,當冉閔在去年開始大發神威,連敗燕國和周國之後,曾華在《大將軍府邸報》裡撰文讚歎過一番,也說過這句話。隨着北府邸報傳播天下,大家也記住了這個稱讚。

看到蔣、繆兩人笑得臉都有些紅了,權翼心中一聲冷笑,都被人家當槍使了還在這裡得意洋洋,沉默了一會便開口道:“魏主冉公現在用兵倒是謹慎了許多,看來從曾鎮北那裡學到了不少。我記得曾鎮北還言道,他現在追求的用兵境界是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權翼的話一出,蔣幹、繆嵩兩人便明白其中的意指了,但是卻不好再開口反駁了。

做爲風雲人物,曾華的用兵之術早就被天下有心人細心地研究來研究去。他們根據北府的戰報和以往的歷史,發現曾鎮北地用兵以前是以奇爲主,以正爲輔,而現在卻越來越轉向以正爲主,以奇爲輔。他們不清楚曾華在北府搞得那些軍制、軍事學院、樞密院等軍事建設思路,也不明白曾華搞這些地深刻用意。他們只能從表面分析曾華的用兵到了另一層次,而且在衆人看來,曾華也當之無愧地擠進這個時代用兵大家的行列,所以蔣幹、繆嵩纔會因爲曾華高調讚揚自己主公冉閔而感到自豪和高興,因此面對權翼這挾槍帶棒地話語實在沒有辦法反駁,蔣、繆還沒有狂妄和無知到說自己主公用兵比曾華還要高明。要知道當初在冀州魏昌,要不是曾華那驚世駭俗的大奔襲,怎麼會有今天的這個局面呢?而魏主冉閔也不會好好地活到現在。

“聽說城最近也不得安寧,魏世子(冉智)和平原公(冉操)有些不合。聽說三月的時候,世子因爲平原公強徵民女而嚴懲了將軍劉安。不知有沒有這回事?”薛贊繼續問道。

蔣幹、繆嵩心裡惱火呀,這薛贊一下子就捅到了要害,問中了魏國內部不願意提及的問題-冉閔的兩個兒子冉智和冉操已成水火之勢。當魏國慢慢穩定下來之後,從不會安分的冉閔也開始四處出擊,但是他的兩個兒子卻開始鬧騰起來。被平原公的冉操仗着冉閔對他更加寵愛,再拉攏瞭如車騎將軍張溫、將軍劉安等一幫人,在城跟世子冉智是明爭暗鬥,氣焰囂張得不得了。

而冉智雖然不得冉閔的看重,但是他是嫡長子,名正言順的世子,加上大司馬董、大將軍蔣幹、侍中繆嵩等大部分魏國重臣站在他這一邊,和冉操堪堪能打個平手。

而薛贊剛纔說得那件事情正是兩人交鋒的一個大事件。冉智和冉操都好女色,自從北府將城宮中女子接收一空,加上魏國要恢復元氣,不敢擾民。所以這兩年可苦了這兩位公子爺。好容易等魏國安穩了一些,冉操便迫不及待地徵民女充實平原公府,結果被冉智抓住了機會,把執行人-冉操的心腹劉安暴打了一頓,然後免職。

冉操丟了面子,對冉智更加恨上了,於是兩人徹底撕開臉面,更是鬥得不可開交。冉閔爲當世猛將,但是卻對兩個兒子束手無策,只好由他們去了,只要不鬧得太過分就行了。

薛贊、權翼和蔣幹、繆嵩四人你來我往,話鋒機敏,暗中相鬥,最後還是薛、權兩人佔了上風。不過四個人卻也隱隱猜到了對方的身份,明白了對方的目的。想明白了這些,四人一下子釋然了,覺得也沒有什麼好相爭的了,反而相約結伴一起去長安。

第264章 南海攻略(二)第146章 永和十年(五)第2章 南逃(2)第261章 報酬和交易第221章 華夏必勝(一)第154章 永和十二年(一)第148章 大戰前夕第218章 侯洛祈的選擇(四)第224章 華夏必勝(四)第158章 遙遠的西域(二)第54章 石苞第21章 接降第186章 王者歸來(二)第262章 普通法、特例法和宗教事務法第4章 受封第54章 石苞第192章 旌旗招招皆向北第248章 誰家之天下(五)第214章 西征前夕第29章 仇池(1)第156章 永和十二年(三)第180章 燕周之戰(一)第154章 永和十二年(一)第92章 高僧(二)第267章 南海攻略(五)第146章 永和十年(五)第21章 接降第176章 冀州風雲(四)第82章 野利循(二)第169章 延城決戰(一)第186章 王者歸來(二)第6章 車胤第144章 永和十年(三)第6章 車胤第261章 報酬和交易第62 餘波(二)第188章 劉家兄弟第244章 誰家之天下(一)第223章 華夏必勝(三)第210章 太和西征案(二)第6章 車胤第53章 初出關中(六)第57章 關中(三)第198章 閒談(二)第260章 納伊蘇斯會戰第65章 討胡令第189章 旌旗招招皆向東(一)第244章 誰家之天下(一)第169章 延城決戰(一)第39章 吐谷渾第184章 王猛出關(二)第12章 夜襲江州(1)第253章 取經人第180章 燕周之戰(一)第245章 誰家之天下(二)第209章 太和西征案(一)第3章 襄陽第49章 初出關中(二)第48章 初出關中(一)第31章 仇池(3)第188章 劉家兄弟第163章 第一次西征(二)第154章 永和十二年(一)第142章 永和十年(一)第92章 高僧(二)第61章 餘波(一)第26章 鳳求凰第15章 塘溝之戰(1)第107章 河北戰事(二)第133章 長安的冬天(二)第199章 南北分治第129章 大風東去第28章 新的起點(2)第202章 大理寺和樞密院第25章 梁州(3)第93章 趙國第20章 入成都第212章 碎葉川之戰(二)第77章 建康(二)第84章 幷州(二)第167章 第一次西征(六)第196章 渤海道(二)第88章 王師北伐(一)第8章 曾氏兵法第232章 壽春袁真第236章 青州(一)第235章 各幹各的第61章 餘波(一)第68章 金城之戰(三)第243章 江左風雲(四)第179章 狼孟亭第172章 沙州和西州第70章 宜陽(一)第184章 王猛出關(二)第13章 夜襲江州(2)第36章 飛羽軍第86章 上郡第268章 泰西封風雲(一)第237章 青州(二)第66章 金城之戰(一)
第264章 南海攻略(二)第146章 永和十年(五)第2章 南逃(2)第261章 報酬和交易第221章 華夏必勝(一)第154章 永和十二年(一)第148章 大戰前夕第218章 侯洛祈的選擇(四)第224章 華夏必勝(四)第158章 遙遠的西域(二)第54章 石苞第21章 接降第186章 王者歸來(二)第262章 普通法、特例法和宗教事務法第4章 受封第54章 石苞第192章 旌旗招招皆向北第248章 誰家之天下(五)第214章 西征前夕第29章 仇池(1)第156章 永和十二年(三)第180章 燕周之戰(一)第154章 永和十二年(一)第92章 高僧(二)第267章 南海攻略(五)第146章 永和十年(五)第21章 接降第176章 冀州風雲(四)第82章 野利循(二)第169章 延城決戰(一)第186章 王者歸來(二)第6章 車胤第144章 永和十年(三)第6章 車胤第261章 報酬和交易第62 餘波(二)第188章 劉家兄弟第244章 誰家之天下(一)第223章 華夏必勝(三)第210章 太和西征案(二)第6章 車胤第53章 初出關中(六)第57章 關中(三)第198章 閒談(二)第260章 納伊蘇斯會戰第65章 討胡令第189章 旌旗招招皆向東(一)第244章 誰家之天下(一)第169章 延城決戰(一)第39章 吐谷渾第184章 王猛出關(二)第12章 夜襲江州(1)第253章 取經人第180章 燕周之戰(一)第245章 誰家之天下(二)第209章 太和西征案(一)第3章 襄陽第49章 初出關中(二)第48章 初出關中(一)第31章 仇池(3)第188章 劉家兄弟第163章 第一次西征(二)第154章 永和十二年(一)第142章 永和十年(一)第92章 高僧(二)第61章 餘波(一)第26章 鳳求凰第15章 塘溝之戰(1)第107章 河北戰事(二)第133章 長安的冬天(二)第199章 南北分治第129章 大風東去第28章 新的起點(2)第202章 大理寺和樞密院第25章 梁州(3)第93章 趙國第20章 入成都第212章 碎葉川之戰(二)第77章 建康(二)第84章 幷州(二)第167章 第一次西征(六)第196章 渤海道(二)第88章 王師北伐(一)第8章 曾氏兵法第232章 壽春袁真第236章 青州(一)第235章 各幹各的第61章 餘波(一)第68章 金城之戰(三)第243章 江左風雲(四)第179章 狼孟亭第172章 沙州和西州第70章 宜陽(一)第184章 王猛出關(二)第13章 夜襲江州(2)第36章 飛羽軍第86章 上郡第268章 泰西封風雲(一)第237章 青州(二)第66章 金城之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