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談笑東瀛(一)

和六年冬,範六領叛賊四千渡海陷鹽瀆、射陽,聚飢高郵,廣陵太守桓石虔擊退,範賊退守射陽。

“父親,前面就是劉公島軍港嗎?”曾旻指着前面在海面中隱現的島嶼興奮地問道。

“是的,旻兒,那就是我北府最大的海軍港-劉公島軍港。那左邊是威海海軍軍官學院,右邊是威海水師學堂,專門培訓水手長、舵手、炮手等專門海船人員,再遠處是威海海事學院,專門培訓民船船長、大副等海事人員。”曾華笑着回答,目光卻直接望向了曾旻旁邊一直默不作聲的尹慎,這是位長安大學經濟學院的高材生,畢業後在科考中取得優異成績,去了禮部理藩局這個北府的”外交部“,負責分析江左朝廷和周邊鄰國的情報,。正是這位高材生的報告和經歷讓曾華一下子“頓悟”,建議長安大學增設了政治學院,並新開設了長安情報學院,掛在長安陸軍軍官學院名下。

原本曾旻、尹慎、慕容令原本是好友,號稱三傑,只是後來尹慎和慕容令因爲各自理念不一,便起了分歧,最終分道揚鏣,而慕容令也因此與曾旻疏遠,慢慢地與曾聞接近,這次太和西征兩人更是並肩作戰。曾華知道其中的原因,慕容燕只剩下慕容垂一支,而且一直保持尷尬的身份。在經過十餘年地發展。慕容家最終還是選擇了吐谷渾真秀所出的曾聞,因爲吐谷渾和慕容家一脈同源,而且有些同病相憐。而慕容垂一家應該最親近的是慕容雲所出的曾穆,可惜曾穆一是年紀還小,二是慕容垂雖然暗地裡非常親近愛護這個外甥。但是卻不敢如此明目張膽地與曾穆走在一起。

正當曾華想着這些事情時,曾旻的聲音卻打斷了他地思路。

“海軍軍官學院,水師學堂,海事學院,父親,青島也有這麼三所學堂。”曾旻想了想說道。

“不光青島有,平州遼東郡旅順也有類似這三所學堂,不過這兩個地方的學堂都是從威海分出去的。”曾華這個時候是個非常耐心的父親。

“哦”。曾旻很快把注意力放到了那些海船上,誰叫那些船隻在碧海雲天間太顯眼了。

“真的好多船啊,那是近海戰艦,我在青島海港看到過。那十幾艘大的是一等戰艇,它後面的幾十艘是二等戰艇。還有左邊的那幾十艘,應該是運輸艇。

”曾旻指着港口裡地船隻大聲叫喊着,他現在是一個十足孩子,一個在自己父親揮面前灑着依賴的兒子。

“父親,我到青島港時,看到那上百艘海船。已經覺得不可思議了,但是想不到來了威海後,發現這裡比威海更加不可思議,真的不愧是我北府最大的海港。”正當曾旻說話的時候,突然發現港口出現了一行奇怪地船隻,它們看上比那些戰艇要寬闊許多,而且它們沒有戰艇獨特的船槳,只是掛滿了巨大的布帆,而這些布帆都掛在兩根或者三根高高的“木杆”上。

“父親。這是什麼船?”曾旻指着那些船問曾華道。

“那是威海大帆船,中間那行十餘艘應該是歸來的捕鯨船,左右護衛的那幾艘船應該是三級戰艦。”曾華仔細看了一眼答道,這些船地最初設計圖紙就是出自他的手,雖然現在有了不少改動,但是曾華還是能看得出來。

“威海大帆船?”曾旻吃驚地說道,有這樣的船嗎?自己怎麼沒聽過呢?

“這威海大帆船以掛帆風力驅動,不同與近海艇船,只能近海航行。它可用於遠海航行。直驅上千裡。威海大帆船可分爲民船,這捕鯨船是其中一種。還有商船,順風可掛帆從威海港直至廣州港。”

曾旻不由更加吃驚了,還有這等海船?連剛纔還在那裡默然平和的尹慎也不由動容,有這樣的海船,這四海之處還有哪裡不能去?

”這威海大帆船製造複雜,威海造船場花了近十年時間纔在太和三年間正式定型生產。現在不過生產了六十餘艘,其中三十餘艘是捕鯨船,十餘艘是遠海商船,二十餘艘是戰艦。”曾華繼續解釋道。

“捕鯨船?父親,這捕鯨船有何用處?”

“大海之中有一種大魚叫鯨魚,長數十米,重居然達數十上百噸,足有一艘船那麼大。而捕殺這些鯨魚最是考驗船隻、水手,因爲要追尋捕殺這些鯨魚有時需要在海上逐風數十日,一旦遇上這些鯨魚又跟打仗一樣,稍有不慎不但捕殺不到,反而船隻水手都會有危險。”曾華眯着眼睛看着遠處的捕鯨船說道,“捕鯨最能鍛鍊我們海軍。以前我們只是用近海戰艇靠近鯨,然後用手擲梭矛和牀弩捕殺它們,這種不但效率不高,而且非常危險。現在有了威海大帆船,再加上配上了扭力弩炮和改進牀弩,不但可以進行遠海追尋,捕殺的效率也提高了。”

說到這裡,曾華轉過來對曾旻說道:“而且這鯨魚非常有用,不但有大量的鯨肉可以

,還有很珍貴的鯨油脂,因爲它能夠用來製作北府肥脣膏等等貨品。”

曾旻點點頭答道:“父親大人,我知道了,北府地海軍應該就是捕鯨船開始。父親,那戰艦是怎麼一回事?與戰艇有什麼不同?”

“正是,海軍軍官學院和海事學院的畢業生必須在捕鯨船服役三年才能正式就職。”曾華接言道,“艦專指五百噸以上的軍用威海大帆船,以上分爲三級戰艦,二級戰艦和一級戰艦,目前我們只能造三級戰艦,他們應該剛從東瀛島海域巡航過來。”

“東瀛島。父親,我們地海軍據說已經打到了東瀛島了,你能給我講講嗎?”曾旻走到曾華的跟前,拱手施禮問道,看樣子如果曾華不講明白的話就不罷休。

“旻兒。待會有近海第一艦隊提督韓休和駐防平壤都督諸葛承將在威海軍港海軍部駐所彙報近期戰況,你可以去聽聽。守誠也可以一起去

在海軍部威海都督府作戰廳裡,坐船從羅山感趕過來的韓休,諸葛承正準備介紹最近的東瀛戰事時,卻被曾華阻止了。

“秉業,長沐,你們把東瀛戰事從頭到尾說一遍,因爲我想讓旻兒徹底瞭解整個戰事過程。”曾華指着曾旻說道。

“是地大將軍。”韓休和諸葛承用非常有內容地眼神看了一樣坐在曾華身邊的曾旻。拱手答道,然後兩人商量一下,先由諸葛承來解說。

“東瀛國,也叫倭國。在前魏時期便有邪馬臺女王卑彌呼遣使入朝進貢臣服,受親魏倭王金印。其實邪馬臺國王不是東瀛本島地國家。而只是東瀛西邊一個被我們叫做熊本島部落聯盟,現在早就已經沒落。現在東瀛島最強勢的有三國,一是吉備國,二是紀伊國,三是河內大和國,都在東瀛最大的本島。而本島其餘還有針間國(播磨國)國、美濃國(三野國)、越國國)、葛城國、尾張國等諸國。熊本島則有肥國、豐國、熊襲等。北邊有最靠近漢陽郡的對馬、壹岐島。東瀛島第三島被我們叫做土佐島,上面有土佐、波多、伊予、贊岐、粟國和長國。而東瀛島還有第四島,在本島的北邊,那裡一年多半冰雪,人跡罕見,只有捕鯨船到過那裡,被暫時取名爲長鯨島。”

看來北府對東瀛島很是下了一番工夫,情況瞭解得非常詳細。

“東瀛島現在已經是諸國分列,例如以本島北部地吉備國勢力最強。但是以河內大和地方爲中心的河內大和國卻是最先稱王的列國,其已經是一個非常完整的官府體系了。大和倭王名爲大王,以倭王爲首,屬下有豪族葛城臣、平羣臣、蘇我臣、大伴連、物部連等聯合組成統治機構,臣、連等豪族分掌國家的祭祀、軍事、外交、財政等,在朝廷內有較大地權力。地方設國(以國造爲長)、縣(以縣主爲長)、村(以稻置和村主爲長),國和縣中有公、直、首等姓的地方豪族。豪族的同族集團叫做氏,有臣、連、君、直、造、首等姓。而整個大和國以姓氏表示的關係的氏姓制度連接。大和國的賦稅基礎是大王地直轄領地(屯倉和田莊)和部民制。部民在氏姓豪族和倭王領地的田莊和屯倉中從事生產。在其官府和豪族控制的手工業部門中的生產者也叫部民,以專業不同編成不同的部。各部的領導(伴造)多半由地位較低的豪族充任。其餘吉備國、紀伊國大多類似。”

“吉備國國主叫吉備津彥,一向對河內大和國虎視眈眈;大和國倭王叫伊奢別命。實權卻掌握在其母親長足姬命手裡,紀伊國國主是武內宿。由於大和國和紀伊國地理相連,多年來聯姻結盟,親如一國,共同對抗北邊強勢的吉備國。”

“由於地理條件的便利和家族地歷史傳統,武內宿在繼承了紀伊國主的位子之後,就開始圖謀漢陽郡。首先,考察前往漢陽郡的必經之道—土佐島北水道和熊本島的筑紫的通道是否暢通,因爲這裡可能會有很多地方勢力阻礙他向漢陽郡發展。由於土佐島和熊本島諸國國不成國,反而更像部落,於是沒有什麼勢力能阻止紀伊國主武內宿向西發展的腳步。“

曾旻和尹慎聽得津津有味,因爲在長安大學的學習過程告訴過他們,要想征服某一個地方,首先要詳細瞭解這個地區各種勢力的情況,如果現在不搞明白東瀛島的勢力狀況,聽後面地戰事就是雲裡霧裡了。

“大約是昇平二年,紀伊國主武內宿派遣使者斯摩宿來到漢陽郡,進入前任那諸國的卓淳國,通過卓淳王末錦旱岐地引見,在嚮導任那隨傔人爾波移與卓淳人過古二人地帶領下。來到了百濟國,覲見了當時的百濟國王是餘句王。餘句王那時面臨北邊高句麗國強大的壓力。非常願意結交任一個盟國,於是他熱情地招待了使者,並表示願意與紀伊國建立聯盟。斯摩宿在完成任務後,於昇平三

月轉道任那卓淳國。回到紀伊國。而百濟王派遣了流、莫古三名使者隨其回訪紀伊國。武內宿又派遣千熊長彥回訪百濟,繼續與餘句國保持聯繫。”

“隆和元年,我軍滅高句麗,數萬黑水渤海鐵騎繼續南下,攻打百濟、新羅和任那諸國。餘句王向紀伊國求援,然此時紀伊國出現內亂,武內宿自身難保,所以沒有出兵相援。”

“紀伊國出現內亂?出現怎麼樣的內亂?”曾旻開口問道。

諸葛承猶豫了一下才開口道:“武內宿有一個異母弟弟叫甘美內宿。他的母親雖然是尾張國主地女兒葛城高千那姬,但甘美內宿卻沒能獲得尾張國的繼承權。於是甘美內宿開始覬覦他哥哥武內宿的紀伊國主位子。叛亂一開始很成功,武內宿被迫出逃到壹岐島。在國主真根子的幫助下,武內宿逃到筑紫地區,然後悄悄地藏身於商船上。沿着土佐島北水道潛入大和國,尋求援助。大和國的息長足姬命,立即派兵平叛,幫助武內宿打敗了甘美內宿,甘美內宿被迫逃往山代地區。而站在甘美內宿一邊的葛城國也被順勢吞併,併入紀伊國。武內宿重登紀伊國主之位。立即與大和國誓盟,奉大和國主爲宗,自願爲輔。”

諸葛承非常簡短地講述了紀伊國的叛亂,曾旻依然聽得津津有味,而旁邊的尹慎卻皺了皺眉頭了,看了一眼諸葛承,但是卻沒有出聲。

“興寧二年,百濟、新羅和任那國滅,百濟餘句王、其世子貴首、新羅王奈勿王以及木羅斤資、沙沙奴跪、沙白、蓋盧等百濟新羅貴族。彙集百濟、新羅殘軍數千經對馬島退逃熊本島紫築地區,並派遣使者久向武內宿求救。此時地武內宿已經平定內亂,於是與息長足姬命商談,準備對漢陽郡用兵。”

“對漢陽郡用兵?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是我們北府嗎?”曾旻不由非常驚奇地問道,有人還敢主動與北府開戰,在曾旻等人看來真是膽肥得很。

諸葛承不由地笑了,看來他當初也不敢相信這個事實:“大和諸國很少知道中原事宜,知道的一些情況只是從百濟、新羅轉道過去的。餘句王等人爲了能讓大和諸國出兵,極力貶低我北府的實力。誇耀大和諸國地武力,在此情況下。大和等倭王賊寇纔會如此狂妄。而且……”

“好了,秉業,不要再說了。旻兒你來說說這其他的原因。”曾華突然打斷諸葛承的話。曾華的這一番動作言語,使得諸葛承和韓休望向曾旻的眼神更加內容豐富了,不過王猛和樸二人還是當初那種平靜。

曾旻思慮一下說道:“我想是息長足姬命和武內宿因爲他們想從漢陽郡掠奪人口和財富,彌補在內亂中的損失。”

“還有呢?”曾華繼續問道。

“還有?”曾旻猶豫了一下,還是沒有想出來,只好向好友尹慎投去求助地目光。

“大將軍,依臣下想來,息長足姬命和武內宿這兩人還可以借戰爭動員掌握國內的軍隊,藉助戰事清除異己。根據諸葛將軍先前的話,大和國與紀伊國聯盟最大的敵人是北邊與強大的吉備國,兩邊知根知底,一旦開戰勝負是很難預料的。於是息長足姬命和武內宿不如像賭博一樣,到漢陽郡碰碰運氣,或許會有不小的收穫,如果能增長實力,將來對付吉備國也會更容易些。”

聽完尹慎的話,曾華、王猛、樸等人不由點點頭,露出讚許的目光,看來此子真是一個人才。

“旻兒,你要好好向守正學習。”曾華意味深長地說道。

“是地父親。”曾旻歡喜地答道。

“秉業繼續!”

“是的大將軍,”諸葛承慌忙應了一聲,並開始繼續說下去,“爲了增加兵力,息長足姬命和武內宿四處遊說,拉攏更多的勢力加入他們的遠征軍。毛野國主荒田別家族與和邇臣難波根子武振熊家族等諸國加入大和遠征軍。毛野國是紀伊國的分支,自然很容易加入;和邇臣家族很早就臣屬於大和國,也願意在這場看上很有勝算的戰事中分一杯羹。”

“興寧三年三月,大和遠征軍以荒田別、鹿我別爲首的先頭部隊帶着百濟使者久等從和邇津出發,先來到紫築島匯合,開始對我漢陽郡羅山城沿海一帶進行襲擾。息長足姬命、武內宿、武振熊的軍隊不久後在河內集結,從紀水門出發,分批沿着土佐島北水道抵達紫築地區,並準備了大量船隻,試圖渡海攻擊我漢陽郡。我軍早有準備,集中了近海第一艦隊和第二艦隊,在對壹岐島海域與倭國聯軍水軍展開了一場大戰,具體的戰事請親身經歷過地長沐給大家講。”

第155章 永和十二年(二)第74章 長安第107章 河北戰事(二)第249章 誰家之天下(六)第81章 野利循(一)第140章 慕容恪(二)第133章 長安的冬天(二)第113章 初戰拓跋(三)第61章 餘波(一)第73章 巡視第269章 泰西封風雲(二)第118 北府的戰爭機器(一)第209章 太和西征案(一)第23章 梁州(1)第177章 冀州風雲(五)第151章 涼州戰事(三)第232章 壽春袁真第211章 碎葉川之戰(一)第245章 誰家之天下(二)第228章 戰爭還是和平(三)第125章 萬馬度陰山(四)第75章 江夏第48章 初出關中(一)第90章 清泉驛第15章 塘溝之戰(1)第234章 遙遠的戰事第74章 長安第101章 木根山之戰(上)第128章 北海之畔第77章 建康(二)第128章 北海之畔第256章 哥特人(一)第224章 華夏必勝(四)第14章 江映月第146章 永和十年(五)第236章 青州(一)第260章 納伊蘇斯會戰第38章 宕昌城(全)第196章 渤海道(二)第104章 木根山之戰(完)第94章 燕國第278章 - 伊斯法罕(三)第279章 - 伊斯法罕(四)第29章 仇池(1)第71章 宜陽(二)第30章 仇池(2)第256章 哥特人(一)第123章 萬馬度陰山(二)第127章 萬馬度陰山(六)第201章 三省第267章 南海攻略(五)第121章 北府的戰爭機器(四)第156章 永和十二年(三)第129章 大風東去第229章 戰爭還是和平?(四)第197章 閒談(一)第110章 下一個目標第38章 宕昌城(全)第7章 江陵來的傳令官第34章 武都(2)第29章 仇池(1)第123章 萬馬度陰山(二)第280章 - 三皇會議(一)第110章 下一個目標第225章 華夏必勝(五)第160章 我們要西征(二)第189章 旌旗招招皆向東(一)第23章 梁州(1)第265章 南海攻略(三)第87章 北地郡第148章 大戰前夕第3章 襄陽第27章 新的起點1第173章 冀州風雲(一)第200章 漢陽郡第78章 建康(三)第204章 進學(二)第212章 碎葉川之戰(二)第207章 天災人禍(一)第36章 飛羽軍第246章 誰家之天下(三)第58章 關中(四)第212章 碎葉川之戰(二)第206章 進學(四)第94章 燕國第185章 王者歸來(一)第277章 - 伊斯法罕(二)第203章 進學(一)第103章 木根山之戰(下)第211章 碎葉川之戰(一)第129章 大風東去第23章 梁州(1)第12章 夜襲江州(1)第212章 碎葉川之戰(二)第151章 涼州戰事(二)第103章 木根山之戰(下)第126章 萬馬度陰山(五)第84章 幷州(二)第117 回家過年
第155章 永和十二年(二)第74章 長安第107章 河北戰事(二)第249章 誰家之天下(六)第81章 野利循(一)第140章 慕容恪(二)第133章 長安的冬天(二)第113章 初戰拓跋(三)第61章 餘波(一)第73章 巡視第269章 泰西封風雲(二)第118 北府的戰爭機器(一)第209章 太和西征案(一)第23章 梁州(1)第177章 冀州風雲(五)第151章 涼州戰事(三)第232章 壽春袁真第211章 碎葉川之戰(一)第245章 誰家之天下(二)第228章 戰爭還是和平(三)第125章 萬馬度陰山(四)第75章 江夏第48章 初出關中(一)第90章 清泉驛第15章 塘溝之戰(1)第234章 遙遠的戰事第74章 長安第101章 木根山之戰(上)第128章 北海之畔第77章 建康(二)第128章 北海之畔第256章 哥特人(一)第224章 華夏必勝(四)第14章 江映月第146章 永和十年(五)第236章 青州(一)第260章 納伊蘇斯會戰第38章 宕昌城(全)第196章 渤海道(二)第104章 木根山之戰(完)第94章 燕國第278章 - 伊斯法罕(三)第279章 - 伊斯法罕(四)第29章 仇池(1)第71章 宜陽(二)第30章 仇池(2)第256章 哥特人(一)第123章 萬馬度陰山(二)第127章 萬馬度陰山(六)第201章 三省第267章 南海攻略(五)第121章 北府的戰爭機器(四)第156章 永和十二年(三)第129章 大風東去第229章 戰爭還是和平?(四)第197章 閒談(一)第110章 下一個目標第38章 宕昌城(全)第7章 江陵來的傳令官第34章 武都(2)第29章 仇池(1)第123章 萬馬度陰山(二)第280章 - 三皇會議(一)第110章 下一個目標第225章 華夏必勝(五)第160章 我們要西征(二)第189章 旌旗招招皆向東(一)第23章 梁州(1)第265章 南海攻略(三)第87章 北地郡第148章 大戰前夕第3章 襄陽第27章 新的起點1第173章 冀州風雲(一)第200章 漢陽郡第78章 建康(三)第204章 進學(二)第212章 碎葉川之戰(二)第207章 天災人禍(一)第36章 飛羽軍第246章 誰家之天下(三)第58章 關中(四)第212章 碎葉川之戰(二)第206章 進學(四)第94章 燕國第185章 王者歸來(一)第277章 - 伊斯法罕(二)第203章 進學(一)第103章 木根山之戰(下)第211章 碎葉川之戰(一)第129章 大風東去第23章 梁州(1)第12章 夜襲江州(1)第212章 碎葉川之戰(二)第151章 涼州戰事(二)第103章 木根山之戰(下)第126章 萬馬度陰山(五)第84章 幷州(二)第117 回家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