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泰西封風雲(二)

當奧多里亞將卑斯支送出宮門之後,不久卻迎來了阿爾達希爾,沙普爾二世的長子(有文獻記載阿爾達希爾是沙普爾二世的弟弟,但沙普爾二世卻是“著名”的遺腹子,怎麼還會有弟弟?於是本書中就採用阿爾達希爾是沙普爾二世兒子的說法)。他是沙普爾二世最受寵的兒子,從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沙普爾二世以薩珊王朝創建人,第一位“衆王之王”-阿爾達希爾一世(Ardshr)的名字來給自己的長子命名,可見對其寄託了多大的期望(在歷史上,阿爾達希爾繼承了沙普爾二世的皇位,被稱爲阿爾達希爾二世)。

阿爾達希爾原本是阿迪亞波納(原本是美索不達米亞的一個古老王國,被波斯征服後便成了一個地區,在今伊拉克北部地區)的藩王,隨着沙普爾二世年紀越來越大,阿爾達希爾便從阿爾貝拉(伊拉克北部大城市,在摩蘇爾以東約80公里)跑到泰西封,而且找到了藉口留在了這裡,時不時就跑進皇宮向沙普爾二世請安問候。

聽完阿爾達希爾滿臉笑容地講明來意,奧多里亞毫無表情地點點頭,帶着阿爾達希爾向皇宮走去。

阿爾達希爾跟着後面,望着奧多里亞有些微微彎曲的後背,臉上卑謙的笑容中隱藏着一絲淡淡的寒意。這幾年老皇帝陛下對自己似乎越來越沒有把自己放在心上,應該是眼前這個閹人幹得好事。全波斯人都知道奧多里亞和卑斯支情同父子,難保奧多里亞不會爲了擡起卑斯支而在父皇面前說自己的壞話,

想到這裡,阿爾達希爾不由一陣心酸,自己都五十多歲的人,在皇長子這個位置上也坐了五十多年。爲了能夠討得父皇的歡心,爲了能夠躲避弟弟們的暗箭,我從懂事開始就曲意奉承。夾着尾巴做人,我容易嗎我。現在好不容易老皇帝快到歲壽了,自己有了盼頭,而一向對自己寵愛有加的父皇卻似乎疏遠了自己,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一定是奧多里亞這個老閹人幹得好事,要是老子登基了,看我怎麼收拾你這個老貨!阿爾達希爾暗地裡咬着牙在心裡恨恨地說道。

走在前面的奧多里亞並不知道自己已經被阿爾達希爾列爲眼中刺。他依然毫無表情地邁着小步,引導阿爾達希爾向內宮走去。奧多里亞是沙普爾二世最信任的人,但是他卻從來不插手朝政。也不會在沙普爾二世面前說哪個人的好話或者壞話,就是幫助卑斯支也是利用自己地影響力去暗中照拂。也正是因爲如此,奧多里亞纔會被沙普爾二世信任了六十年。

當奧多里亞走進內宮偏殿時,沙普爾二世正在翻閱一些文書。

“哦,奧多里亞,有什麼事嗎?”沙普爾二世非常和氣地問道。

“皇帝陛下,阿爾達希爾皇子殿下有事求見。我把他帶到了殿門外。正在等候你的傳見。”奧多里亞彎腰答道。

“哦,阿爾達希爾來了。”沙普爾二世應了一聲,卻突然轉言道:“卑斯支出去時對你說了什麼?”

“陛下,他很憤怒。”奧多里亞毫不隱晦地答道。

“憤怒,他應該憤怒,但光是憤怒是無法戰勝敵人的。”沙普爾二世搖搖頭說道。

“陛下,經過十年的磨鍊,卑斯支殿下已經變得非常穩重了,但是唯獨在華夏人面前卻無法保持冷靜。”奧多里亞繼續答道。

“我擔心的正是這一點。”沙普爾二世默然了一會又說道:“奧多里亞。請繼續好好地幫助他。”

“我的陛下,我會的。”奧多里亞深深地彎腰答道。

“那好吧,讓阿爾達希爾進來吧。”

不一會,阿爾達希爾在內侍地引領下來到偏殿裡。

“我的孩子,你有什麼事嗎?”沙普爾二世問道。

“父皇。我接到巴士拉的報告。一支華夏人地商船隊到了那裡。”阿爾達希爾彎腰稟報道。“華夏人到了巴士拉?”沙普爾二世感到很吃驚,巴士拉是兩河流域最大的海港。號稱是波斯的亞歷山大港,天竺、希木葉爾(阿拉伯半島南部地區古國,包括現在的也門和阿曼)、甚至阿克蘇姆的商船都會彙集到這裡,而波斯人、巴比倫人、甚至羅馬人會在這裡搭載海船,遠至天竺、阿克蘇姆甚至更遠到南海諸國。但是華夏人怎麼會來了呢?他們不是還隔着無邊無際的大海,隔着南海諸國和天竺嗎?華夏人與波斯的聯繫一向是通過漫長地陸路,現在怎麼連海上也有華夏人地蹤跡了?

“父皇,兒臣特意瞭解過這些華夏商人的來歷。”阿爾達希爾胸有成竹地說道。

在沙普爾二世點頭示意下,阿爾達希爾開始仔細講述他探聽來的消息:“華夏人前幾年開始進攻南海諸國,他們動員了上千艘海船和數十萬軍隊,想要把南海變成他們的海。據說華夏人的進攻頗有成效,他們打敗了南海地區最大的國家和一個諸國聯盟,剩下的事情就是進行漫長的清理和佔領了。”

“華夏人在佔據南海通往天竺的一條咽喉海道後,立即派出一支商船隊伍向錫蘭(今斯里蘭卡)和天竺駛去。他們花了一年地時間沿着天竺的海岸線和阿曼海來到了阿曼地區。”阿爾達希爾現在有點意氣風發,不過他很快就覺得不對,因爲他在講述別人的功績。

沙普爾二世點點頭,並沒有出聲。他心裡明白,波斯人、巴比倫人與天竺人聯繫緊密,通過海上交通互相往來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了。只要華夏人能航行到天竺,就很容易找到能帶領他們駛向巴士拉的海員和水手,而且現在貴霜王國在華夏地支持下,突然“復興“起來,正在和天竺爲了爭奪北天竺霸權大打出手,不過兩國勢均力敵,誰也談不上佔上風。所以貴霜王國和天竺都刻意交好華夏人。不希望保持“中立”地他偏向對方,破壞整個局勢。而阿曼地區是兩個地區重要的中轉站,華夏人自然會先去到那裡。

“華夏人在阿曼地區用一船地貨品向希木葉爾國王舍麥爾換得了馬斯喀特的一片土地。”

“哦,就是那個自稱是賽伯伊、賴伊丹、哈德拉毛和葉門國王的舍麥爾。”沙普爾二世開口問道。

“是地父皇。”阿爾達希爾恭敬地答道。

“這個愚蠢的傢伙。他把自己的咽喉讓給了華夏人,或許也是我們的咽喉。”沙普爾二世有些氣悶地答道。

“父皇,那裡只是一個小海港,而且。”阿爾達希爾斟酌了一下繼續說道:“而且華夏人在這裡非常孤獨,雖然他們可以佔據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隻能爲通商提供方便。無法用於軍事,他們太遙遠了。”這個時代還沒有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思想概念。

“阿曼地區原本屬於哈德拉毛王國,現在被納入希木葉爾王國,舍麥爾更看重舍卜沃(Shabwah德拉毛王國的首都)的乳香,所以不會看重東北方向地馬斯喀特,對於舍麥爾來說。那裡只是遙遠偏僻的一個海港。而一船華夏人的貨品,這個誘惑夠大。”沙普爾二世嘆了口氣說道。

哈德拉毛王國是整個阿拉伯半島最適合種植乳香地地區,而這個地區每年收穫的乳香都會集中在舍卜沃,然後轉運他處。乳香可以藥用,治療多種疾病,也可以用於貴族保護皮膚,最重要的是乳香是敬獻給神最重要的禮品之一,所以自古以來乳香幾乎就等價於黃金,在地中海地區和波斯、巴比倫地區供不應求。而哈德拉毛王國也曾經非常富足。當希木葉爾王國吞併了哈德拉毛王國之後,舍麥爾自然非常看重這個巨大的金礦。而馬斯喀特相比就輕微多了,根本不在舍麥爾的考慮之中,當一船精美的瓷器、紙張、絲綢擺在他地面前,舍麥爾自然懂得選擇。而且他也認爲華夏人租借馬斯喀特只是爲了商業上地便利而已。

“阿爾達希爾。你繼續說。”沙普爾二世轉向阿爾達希爾說道。

“是的父皇,華夏人大部分留在馬斯喀特。修建港口和城鎮,其餘的人駕着十艘海船便直接駛向了巴士拉。”

“華夏人總共有多少艘海船?”

“據說他們總共有二十二艘大帆船,但是在途中三次遇上了暴風雨,沉沒了五艘,所以只剩下了十七艘,現在還有七艘留在了馬斯喀特,據說他們現在對阿克蘇姆又非常感興趣了,希望從那裡能夠直通埃及。”

“看來無論是雪山還是沙漠,無論是河流還是海洋,都無法擋住華夏人的腳步。”沙普爾二世突然感嘆道,不過他是面向奧多里亞發出這個嘆言的。

“阿爾達希爾,你能談談你的想法嗎?”沙普爾二世轉過頭來問道。

阿爾達希爾的臉似乎紅了一下,但是很快就恢復正常了,然後語氣平和地說道:“是的父皇。根據種種情報,華夏人正在全力攻打南海,如此看來他們沒有力量對西邊採取任何大的行動。依兒臣看來,華夏帝國太大了,一旦它地重心傾向了一方,就很難在短時間裡轉移到另一方。”

“哦,我明白你的意思。這樣吧,你全權負責接待這些華夏商人吧。”沙普爾二世最後說道。

“是的父皇!”儘管阿爾達希爾的語氣還是那麼平和,但是仍然能聽出一絲欣喜。

看着阿爾達希爾的身影在殿門口消失,沙普爾二世轉過頭來對奧多里亞說道:“看來阿爾達希爾還是不夠了解華夏人,哦,如果不是你地詳細介紹,我也不會真正地瞭解華夏人。對了,奧多里亞,你怎麼看?”

“華夏是一個偉大地國家和民族,現在他們又有了一個偉大的君主。”奧多里亞低頭答道。

“奧多里亞,你總是這麼謹慎。”沙普爾二世笑了笑說道,“波斯人和羅馬人,甚至埃及人都無法不談論華夏人。據去過華夏地商人說。那裡廣袤肥沃,人口衆多而且都很富有。他們有着不一樣的文化和信仰,他們所有的男子都是合格的戰士,他們的商人地位非常高,對了,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股讓人難以忘記地自信。”

“是的陛下,華夏人擁有世界上最廣袤的土地。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他們還認爲自己的文化最燦爛,自己的君主最偉大。他們沒有辦法不自信。”奧多里亞低頭答道。

“偉大的君主,一兩個偉大地君主是能創造輝煌的歷史,但是誰又能保證這個輝煌維持多久。”沙普爾二世有點低沉地說道。

“我的陛下,我見過華夏地君主,我承認他是我見過最有魅力的人,但是光靠魅力是無法征服和管理這個龐大的國家。”

“說不定他會魔法?”沙普爾二世笑着答道。

“或許吧,陛下。不過我從來沒有見過或者聽說他施展魔法。”奧多里亞也笑着答道。“但是另一個事情卻值得回味。”

“什麼事情?”

“現在越來越多的羅馬學者渴望前往華夏,前往長安,根據傳說,那裡是學術的天堂,知識的海洋,無論你的觀點如何,都會受到歡迎。而波斯和巴比倫許多學者也在蠢蠢欲動。”

“學者?”沙普爾二世眨了一下他渾濁地眼睛,“這地確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華夏六年秋天,沙普爾二世染上了風寒。身體一下子垮了下去,皇宮的御醫們束手無策,整個泰西封和波斯帝國頓時暗潮洶涌,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皇宮。過了幾天,沙普爾二世吃下花重金買來的華夏藥丸。病情好轉了一些。但是年邁的身體似乎已經承受不了這次病痛的折磨,躺在病榻上一直沒有恢復過來。而且時好時壞。

這天夜裡,卑斯支接到了奧多里亞的密信,立即派心腹裝着自己的鎧甲,打着自己地旗號,前呼後擁地出門,前往城門巡查,而自己卻穿了一身便衣從後門悄悄溜了出去,直奔皇宮。

在皇宮的側門,幾個侍衛接住了卑斯支,並悄悄地將他帶往內宮。

“奧多里亞,出了什麼事?”卑斯支焦急地問道。

“皇帝陛下快不行了。”奧多里亞的語氣裡終於帶着一點點憂傷。

“父皇,”卑斯支的淚水一下子涌了出來。

“事情安排的怎麼樣?”奧多里亞現在還是比較鎮靜。

卑斯支搽了搽眼淚,低聲答道:“聯繫好了,其餘四個城防將軍有兩個已經宣誓效忠我,我已經派人給他們報信去了,讓他們把其餘兩個抓起來,兼併他們地軍隊。我也派人給我所有地心腹和親信傳達了命令,要他們牢牢的掌握住軍隊,估計控制整個泰西封沒有任何問題。”

“另外,”卑斯支頓了一下繼續低聲說道,“薛怯西斯幫我聯繫了昂薩利等十二個大臣,他們願意在合適地時候出來支持我。”薛怯西斯是卑斯支奶媽的兒子,也是他手下頭號大將,雖然也受波悉山大敗被髮配到敘利亞前線作戰去了,但是很快就被調了回來,在泰西封附近的阿拉西薩地區任軍事長官,誰讓他是波斯帝國首席大臣昂薩利的女婿呢?

“還有樸雅德瓦舅舅爲了聯繫十九名大貴族和五名大祭祀,他們也願意出來支持我。”卑斯支的母親出身於設拉子一家大貴族世家,而設拉子歷來是波斯的中心地區,他的舅舅們一向在波斯帝國擁有極高的聲望和權勢,也願意跟隨外甥更進一步。

聽完卑斯支的講述,奧多里亞只是點點頭,輕聲答道:“皇宮的侍衛你可以放心。”

卑斯支當然放心,奧多里亞擔任內宮總管數十年,要是沒有控制住數千侍衛軍也說不過去。

奧多里亞站在門口,對卑斯支輕輕地說道:“進去吧。”

其實奧多里亞還沒有開口,卑斯支已經慢慢地向屋裡走去。沙普爾二世靜靜地躺在那裡,花白的頭髮,憔悴蒼老的臉龐,歲月和病魔已經把這位波斯雄獅折磨得不成人形了。

卑斯支的眼淚又忍不住緩緩地流下來了,從記事起,沙普爾二世就是自己的偶像,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在他看來,自己的父親是宇宙之王,任何人都無法打敗他。但是今天,歲月和華夏人卻打敗了他。在卑斯支的眼裡,現在的父親變成了一個懦弱的人,變成了一個與自己一直崇拜的偶像格格不入的人,這讓他無法接受,也最讓他受打擊。自己可以被華夏人打敗,但是父親怎麼能夠被華夏人打敗呢?而且他還沒有與華夏人交手便已經低頭了。這件事情象毒蛇一樣咬着卑斯支的心,他不知道用什麼辦法去改變這個現狀。

卑斯支跪在牀前,輕輕地撫摸着父親那花白的鬍子,記得兒時父親總是用還非常硬的鬍鬚來扎自己的臉蛋。卑斯支的左手繼續向上,輕輕地撫摸着同樣花白而又凌亂的頭髮,記得小時,自己努力地學習,努力地習武,爲得就是讓父親高興地這樣撫摸自己的頭髮。

在輕輕地撫摸中,卑斯支的右手悄悄地摸出一把鋒利的匕首,然後顫抖地刺進了沙普爾二世的心口。在昏迷中的沙普爾似乎痛醒了,他一下子睜開了眼睛,還顫顫地伸出手來。淚流滿面的卑斯支輕吻了自己的父親額頭,向這位他最崇敬的人告別。彌留的沙普爾二世看上去沒有絲毫的痛苦,他用最後的力氣嘗試去輕輕地撫摸着卑斯支的頭。卑斯支低下頭,伏在沙普爾二世的胸口上接受着自己父親最後也是最溫情地一次撫摸,就像小時一樣。

一直隱在陰影中的奧多里亞悄然地站了出來,他愣愣地看着已經死去的沙普爾二世,看着正在無聲哭泣的卑斯支,喃喃地說道:“陛下一直在猶豫,他其實很想傳位給你,因爲只有你跟華夏人正面交過手。但是擁護阿爾達希爾的勢力根深蒂固,還有你其它四個哥哥,你無法與他們抗衡,或許只有這個辦法才能讓你當上波斯帝國的皇帝。”

“但是皇帝陛下還是擔心你的憤怒,你對華夏人的憤怒。你的憤怒來自於你的恐懼,陛下希望你能表現出一種決心,一種能夠克服憤怒的決心。”

說到這裡,奧多里亞的淚水終於流出來了:“今天,陛下已經體會到你的決心了,他也放心了。”

到了半夜,阿爾達希爾在侍衛的引領下來到門口,然後獨自走進室內,迎接他的只有已經死去的沙普爾二世和他心口上的那把匕首。正當阿爾達希爾驚恐萬分時,侍衛們衝了進來,並且活捉了“弒父”的阿爾達希爾。

很快,犯下滔天大罪的阿爾達希爾被處死,受牽連的還有上百位貴族和他的兩個弟弟,一共兩千多人一同被處死,而另一個弟弟罪行稍微輕了一點,被流放去了呼羅珊。在昂薩利等大臣和樸雅德瓦等貴族的擁護下,做爲唯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卑斯支皇子登基,正式成爲波斯帝國皇帝,卑斯支一世。

wωω●ttKan●C○

第62 餘波(二)第235章 各幹各的第155章 永和十二年(二)第105章 上元節第256章 哥特人(一)第54章 石苞第220章 波悉山第21章 接降第151章 涼州戰事(二)第72章 周第101章 木根山之戰(上)第147章 姑臧火光第162章 第一次西征(一)第193章 直入鄴城第18章 笮橋大戰(1)第283章 大爭論(二)第83章 幷州(一)第36章 飛羽軍第57章 關中(三)第124章 萬馬度陰山(三)第237章 青州(二)第257章 哥特人(二)第156章 永和十二年(三)第207章 天災人禍(一)第120章 北府的戰爭機器(三)第278章 - 伊斯法罕(三)第250章 塵埃落定(一)第231章 徐州事件第8章 曾氏兵法第52章 初出關中(五)第31章 仇池(3)第209章 太和西征案(一)第233章 江左窮,桓溫窘(二)第165章 第一次西征(四)第175章 冀州風雲(三)第234章 遙遠的戰事第237章 青州(二)第174章 冀州風雲(二)第68章 金城之戰(三)第200章 漢陽郡第248章 誰家之天下(五)第89章 王師北伐(二)第203章 進學(一)第102章 木根山之戰(中)第214章 西征前夕第46章 聖教(上)第216章 侯洛祈的選擇(二)第206章 進學(四)第193章 直入鄴城第16章 塘溝之戰(2)第26章 鳳求凰第156章 永和十二年(三)第41章 葉延和楊初的結局第131章 懊悔的人們(二)第203章 進學(一)第33章 武都(1)第9章 西征大計第247章 誰家之天下(四)第23章 梁州(1)第91章 高僧(一)第15章 塘溝之戰(1)第27章 新的起點1第19章 笮橋大戰(2)第267章 南海攻略(五)第210章 太和西征案(二)第31章 仇池(3)第82章 野利循(二)第102章 木根山之戰(中)第179章 狼孟亭第144章 永和十年(三)第197章 閒談(一)第173章 冀州風雲(一)第26章 鳳求凰第54章 石苞第116章 風雪夜歸人第197章 閒談(一)第87章 北地郡第52章 初出關中(五)第74章 長安第80章 紛亂的永和七年第172章 沙州和西州第39章 吐谷渾第107章 河北戰事(二)第4章 受封第142章 永和十年(一)第203章 進學(一)第11章 夜渡長江第81章 野利循(一)第62 餘波(二)第163章 第一次西征(二)第83章 幷州(一)第243章 江左風雲(四)第193章 直入鄴城第133章 長安的冬天(二)第4章 受封第74章 長安第145章 永和十年(四)第116章 風雪夜歸人第151章 涼州戰事(二)第159章 我們要西征(一)
第62 餘波(二)第235章 各幹各的第155章 永和十二年(二)第105章 上元節第256章 哥特人(一)第54章 石苞第220章 波悉山第21章 接降第151章 涼州戰事(二)第72章 周第101章 木根山之戰(上)第147章 姑臧火光第162章 第一次西征(一)第193章 直入鄴城第18章 笮橋大戰(1)第283章 大爭論(二)第83章 幷州(一)第36章 飛羽軍第57章 關中(三)第124章 萬馬度陰山(三)第237章 青州(二)第257章 哥特人(二)第156章 永和十二年(三)第207章 天災人禍(一)第120章 北府的戰爭機器(三)第278章 - 伊斯法罕(三)第250章 塵埃落定(一)第231章 徐州事件第8章 曾氏兵法第52章 初出關中(五)第31章 仇池(3)第209章 太和西征案(一)第233章 江左窮,桓溫窘(二)第165章 第一次西征(四)第175章 冀州風雲(三)第234章 遙遠的戰事第237章 青州(二)第174章 冀州風雲(二)第68章 金城之戰(三)第200章 漢陽郡第248章 誰家之天下(五)第89章 王師北伐(二)第203章 進學(一)第102章 木根山之戰(中)第214章 西征前夕第46章 聖教(上)第216章 侯洛祈的選擇(二)第206章 進學(四)第193章 直入鄴城第16章 塘溝之戰(2)第26章 鳳求凰第156章 永和十二年(三)第41章 葉延和楊初的結局第131章 懊悔的人們(二)第203章 進學(一)第33章 武都(1)第9章 西征大計第247章 誰家之天下(四)第23章 梁州(1)第91章 高僧(一)第15章 塘溝之戰(1)第27章 新的起點1第19章 笮橋大戰(2)第267章 南海攻略(五)第210章 太和西征案(二)第31章 仇池(3)第82章 野利循(二)第102章 木根山之戰(中)第179章 狼孟亭第144章 永和十年(三)第197章 閒談(一)第173章 冀州風雲(一)第26章 鳳求凰第54章 石苞第116章 風雪夜歸人第197章 閒談(一)第87章 北地郡第52章 初出關中(五)第74章 長安第80章 紛亂的永和七年第172章 沙州和西州第39章 吐谷渾第107章 河北戰事(二)第4章 受封第142章 永和十年(一)第203章 進學(一)第11章 夜渡長江第81章 野利循(一)第62 餘波(二)第163章 第一次西征(二)第83章 幷州(一)第243章 江左風雲(四)第193章 直入鄴城第133章 長安的冬天(二)第4章 受封第74章 長安第145章 永和十年(四)第116章 風雪夜歸人第151章 涼州戰事(二)第159章 我們要西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