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2章 西涼(六)

這一天,吐蕃人沒有再攻城,詭異的平靜之中,本來被圍的死死的西涼城也閃開了一道縫隙。

面向戈壁沙漠方向的北城這邊,圍城的吐蕃人收拾行裝,退了開去。

圍三闕一,典型的攻城路數,趁勢而來的吐蕃人,終於開始變得不那麼張狂了,但理智的攻城者,在戰爭中往往會顯得更加可怕一些。

這是西涼城被圍之後,最平靜的一天。

但在平靜的表相之下,城中內外都是暗流涌動。

在城外吐蕃大軍當中,一些準備好行裝,想要離開的這裡的人,都被捉了起來,隨後,數十顆血淋淋的人頭便掛上了高杆。

太陽之子在用鮮血宣示着自己的決心和不容任何人挑釁的威嚴。

高地人咒罵着他的殘暴和專橫,也恐懼於這位低地王者的血腥手段,而低地人則俯下頭顱,祈禱着他們的太陽之子能夠收斂他的怒火,再次帶領他們奪得一場輝煌的勝利。

而在西涼城內,守軍依舊人心惶惶,一些謠言在快速的傳播着,以指揮使李成忠爲首的西夏將領們,一邊在安撫着城中動盪的人心,一邊也加快了出逃的進程。

這沒什麼好奇怪的,從吐蕃人吐蕃出現在西涼城下,這些深知右廂軍司情形的軍中重將們,便沒有一個人會相信能守得住這座西涼城了。

相比那些像李大勇之類的低級軍官,他們更加清楚自己,面對的是怎樣一種內憂外患的糟糕境地。

本來夠右廂軍司主力數年之用。並支應甘沙等軍事重鎮的糧草。早已在這幾年被倒騰一空。尤其是去歲,以指揮使李成忠爲首的軍中將領們,都在爲自己的後路忙碌。

金銀細軟,紛紛外運,交結朝中權貴,作爲西涼城,或者說是右廂軍司軍中,最多也是最珍貴的東西。糧草軍械等物,更成了將領們上下其手的重點。

在他們看來,西涼城一旦劃歸秦人,東西留着可不就便宜了外人,不如都分了了事,只要朝中的大人們能分上一杯羹,過後哪裡還會追究什麼,這樣的事情在如今的西夏,也都是司空見慣之事。

所以,這些右廂軍司的將領們做的分外大膽。只給留下了過冬的糧草,其餘都已不知去向。即便是李成忠自己,也不太清楚,這些糧食什麼的,到底都流入了哪些人的口袋。

可以說,右廂軍司諸將,在其中都分到了不少的好處,到了開春季節,李成忠還在想着,收了自己好處的那幾位大人,應該能加把勁,往西涼城這邊,再運上幾批糧草,那樣一來,大傢伙的好處定要更多一些纔對。

可惜的是,他這裡還沒等到朝中的消息,卻已經將吐蕃人給等來了。。。。。。。。

一連幾日的攻守之戰過後,如果說底下大膽一些的軍兵,就像李大勇等人,多數會覺着番人蠻子雖然來勢洶洶,但接着堅城之利,就算不能將番人擊潰,自保卻應無虞,還能輕鬆的笑聲幾聲的話,那麼一到晚間,就聚在李成忠府中的各部將領們,就可謂是心知肚明,死氣沉沉了。

外間沒有援軍,因爲根本沒機會派人出去請援,內無糧草,因爲右廂軍司的糧草多數都是經他們之手運出去的,他們到現在最後悔的也許就是沒跟着糧草一起走罷了。

在這些軍中大將看來,如今的情勢,只能用險惡來形容。

現在靠着各部積蓄還能勉強支撐一時,但實際上,只要吐蕃蠻子等在這裡,不用怎麼打,城中自己就會亂起來。

吐蕃蠻子沒來之前,就已經險些釀成兵變,那就是明證,西北涼州地界,軍人們向來膽大妄爲,殺官造反其實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比之左廂軍司更難管束,若非如此,朝中也不會有人提議將西涼重鎮送給秦人。

歷來右廂軍司上下,也多有怨言,說是右廂軍司是後孃養的,不能借着商道之便逐利也就罷了,糧餉上也無法跟左廂軍司相提並論,守着這荒涼地界,着實眼紅東邊銀夏等處富得流油的傢伙們。

當然,現在說這些都沒什麼用了,右廂軍司勢弱,也不是一日兩日的工夫造成的,其中的原因,也非是一句兩句能說的清楚的。

到得現在,右廂軍司實已窮途末路,這個情勢許多人心裡都是明鏡一般。

從吐蕃大軍來到城下,聯營遍佈十數裡,李成忠帶着衆將只在城頭看了一眼,心下駭然之餘,頭一個想到的便是,此城已不可守。

事實上,跟他一樣心思的人絕對不在少數。

三日以來,衆將議事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李成忠只是命衆將安撫軍心,卻拿不出一點辦法來退敵,而衆將議論紛紛,說的雖多,卻也只能說是坐困愁城,無計可施。

。。。。。。。。。。。。。。。。。。。。。。。。。。。。

“姑父,城南城西被圍的死死的,看樣子是出不去了,咱們得。。。。。。。。早做打算啊。。。。。。。。”

此時已是深夜,李成忠府邸中,李成忠面沉似水,聽着外甥在那裡着急上火的勸說,只是一言不發。

不過看上去平靜,心裡卻已是在暗暗後悔,當初將親眷送走,其實他自己也已有了離去之意,只是朝廷那裡有人送密信予他,讓他收攏人心,一旦議和事成,絕不會讓他沒個下場。。。。

實際上,字裡行間隱約透露出來的意思,李成忠再明白不過。

時至今日,雖說右廂軍司已呈窮途末路之勢,但畢竟右廂軍司駐守西夏西南久矣,多年以來,見的陣仗不比左廂軍司少,和回鶻人還有着這樣那樣的牽連。

換句話說,右廂軍司的底子,在西夏各大軍司當中,那要算得上是厚的,就算這些年情勢急轉直下,但軍中之精銳還是留了一些下來。

而關節之處就在這裡了,朝中之事,身爲党項皇族的他再是清楚不過,這些年來,朝中風波實際上就是皇帝和國相之間在鬥法。

說起來也是可笑,自太祖元昊立國,除太祖元昊南征北戰,國朝上下無有不服之外,以下歷代帝王皆都受制於人,少有人能像太祖元昊般乾綱獨斷的,不是政出後宮,就是主弱臣強。

這般一來,皇帝與外戚,皇帝與臣下之間的鬥爭,簡直是無日或無。

好在的是,左右廂軍司以及各大軍司相互掣肘牽制,從來沒有哪個將軍接着兵權在手,於朝堂上話事,不然的話,西夏也不能存世至今纔對。

當然,由將軍而國相的人也不是沒有,比如當今西夏國相李元康,就是如此,此人在平滅任得敬之亂中暫露頭角,以後二三十年間,率兵屢次攻秦,官位扶搖直上,先帝晚年倦政,此人也越發得勢。

上面聯結朝中重臣,下面各大軍司司主不是出自其門下,便是甘爲其驅使,所以,先帝駕崩,與秦人議和之際,此人趁機獨攬朝綱,成了西夏又一大權在握,爪牙遍佈朝野內外的強勢國相。

這話說的有些遠了,回到當前,其實在李成忠看來,李元康叔侄兩人一內一外,把持西夏軍政這些年,也沒什麼不好。

這叔侄兩人本就是皇族,比那些外戚看着要順眼的多的多,西夏皇族們的日子不好過,那根本怨不得旁人,誰讓歷代先皇都那麼能生呢。。。。。。

當然,這些都是玩笑話了,李成忠看的很清楚,別說李元康叔侄掌權,就算是當今陛下拿到了權柄,皇族們的日子就能好過起來?

那纔是真正的玩笑,說句大不敬的話,就算是當初太祖皇帝在時,殺起自己的子侄兄弟來,也不帶眨眼的,實際上,外姓掌權還要好些,總歸要忌憚一下皇族臉面,不會對皇族子弟大開殺戒。

實實在在是皇族掌權,要更加忌憚這些叔伯兄弟一些呢。

而李元康叔侄皇族出身,這些年下來,卻沒對皇族子弟大動干戈,只是將他紛紛貶至外方,其實已經算是宅心仁厚的了。

在這一點上,李成忠是看的分外透徹。

但話說回來了,身爲西夏皇族,有些時候。。。。。。你不爭,卻指望旁人心慈手軟?做夢去吧。

就像之前,密信到了他這裡,他左思右想之間,還是決定在右廂軍司等一等,右廂軍司看上去是完了。

但所謂破家還值萬貫呢,何況成軍百年的右廂軍司了,而這裡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西涼精兵。

這些在黃沙戈壁之間縱橫多年的軍漢,只要掌握住了他們,任是到了哪裡,都能賣出去好價錢來。

而密信中的意思,是要他選出精銳,去京師汰換一些京師近衛下來。

到了這裡,熟悉朝局的李成忠哪裡會不明白,等到朝廷旨意下來,他可能就會一頭扎進京師那個越來越湍急的漩渦中去了。、

那裡其實是一處險的不能再險的險地,一個不慎,他李成忠的人頭很可能就要飄蕩在興慶的城頭,陪着他的,也斷然不會少了,但他能不答應嗎?能不去嗎?

答案顯而易見。。。。。。。。。。(未完待續。。)

第1345章 肺腑第864章 吉兆第379章 豪傑(三)第718章 開端(七)第1235章 破關第1428章 夜談(二)第1017章 封號(二)第999章 箭雨第1505章 進攻第466章 準備第732章 決斷(三)第810章 相絕第84章 風雲(二)第1536章 村落第64章 京官第916章 請降第1268章 使者第1225章 蠻王第197章 孤僻第205章 嚴苛(七)第272章 開拔(二)第265章 拜訪(三)第1173章 入宮第321章 相見第1363章 煎熬第74章 夜戰第1352章 陰私第203章 嚴苛(五)第826章 鬼祟第316章 來意第1529章 相議第822章 天妖(四)第1396章 破敵第900章 請戰第150章 陌刀第353章 祝壽(三)第772章 鏖兵(五)第1393章 安撫第1381章 進軍第166章 賭局第263章 拜會(一)第1069章 敬酒第42章 謀算第364章 慶功(二)第836章 竹林第606章 夜談(一)第1364章 馬伕第723章 偏師第1205章 平涼第1291章 大事第751章 崎路第200章 嚴苛(二)第311章 邸報第1367章 聚飲(二)第1335章 質問第820章 天妖第1326章 消息(二)第317章 少君第680章 相遇(三)第532章 猶疑第153章 相抗第1409章 佈局第1435章 驟聞第128章 選擇第541章 奏表第1454章 老僧第597章 提議第1102章 商人(五)第1382章 騎兵第1541章 怨恨第159章 騎戰(二)第1056章 宴請(四)第346章 許諾(一)第1427章 夜談第1041章 對戰第726章 解州第1331章 諫言第1427章 血色第273章 開拔(三)第1265章 韋州(十一)第1422章 太子第1560章 狹路第1409章 佈局第1017章 封號(二)第706章 亂子(五)第216章 年關(九)第728章 變故第1145章 國策第1150章 國策(完)第1405章 夜宴第1164章 惱火第466章 準備第1070章 奪旗第453章 條陳(二)第174章 壽筵(一)第267章 猛將第148章 計議第652章 多事第297章 先鋒第1400章 罪責
第1345章 肺腑第864章 吉兆第379章 豪傑(三)第718章 開端(七)第1235章 破關第1428章 夜談(二)第1017章 封號(二)第999章 箭雨第1505章 進攻第466章 準備第732章 決斷(三)第810章 相絕第84章 風雲(二)第1536章 村落第64章 京官第916章 請降第1268章 使者第1225章 蠻王第197章 孤僻第205章 嚴苛(七)第272章 開拔(二)第265章 拜訪(三)第1173章 入宮第321章 相見第1363章 煎熬第74章 夜戰第1352章 陰私第203章 嚴苛(五)第826章 鬼祟第316章 來意第1529章 相議第822章 天妖(四)第1396章 破敵第900章 請戰第150章 陌刀第353章 祝壽(三)第772章 鏖兵(五)第1393章 安撫第1381章 進軍第166章 賭局第263章 拜會(一)第1069章 敬酒第42章 謀算第364章 慶功(二)第836章 竹林第606章 夜談(一)第1364章 馬伕第723章 偏師第1205章 平涼第1291章 大事第751章 崎路第200章 嚴苛(二)第311章 邸報第1367章 聚飲(二)第1335章 質問第820章 天妖第1326章 消息(二)第317章 少君第680章 相遇(三)第532章 猶疑第153章 相抗第1409章 佈局第1435章 驟聞第128章 選擇第541章 奏表第1454章 老僧第597章 提議第1102章 商人(五)第1382章 騎兵第1541章 怨恨第159章 騎戰(二)第1056章 宴請(四)第346章 許諾(一)第1427章 夜談第1041章 對戰第726章 解州第1331章 諫言第1427章 血色第273章 開拔(三)第1265章 韋州(十一)第1422章 太子第1560章 狹路第1409章 佈局第1017章 封號(二)第706章 亂子(五)第216章 年關(九)第728章 變故第1145章 國策第1150章 國策(完)第1405章 夜宴第1164章 惱火第466章 準備第1070章 奪旗第453章 條陳(二)第174章 壽筵(一)第267章 猛將第148章 計議第652章 多事第297章 先鋒第1400章 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