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2章 太子

(一更,今天應該能將昨天的欠更補上,阿草努力中。)

實際上,每一個新上任的官員都不會想着平平淡淡的熬資歷,做個下屬眼中的庸官,或者被別人說成是尸位素餐之輩。

無論是樞密副使張承,還是兵部尚書成巒,都有着自己的謀劃。

像樞密副使張承就對將要到來的整軍之事非常的上心,在樞密院中提出的觀點是,分而治之,全局統籌,召之即來,合之能戰雲雲。

張承的經歷,決定了他對整軍之事的看法非常的務實。

張承出身於西軍,參加過的戰事在兵部,和樞密院中,都少有人能及。

西軍在西北和西夏人的諸般戰事不提,只說近十幾年來的大的戰事,他就參加過大秦第一次東征,平蜀戰事,滅夏之役。

這讓他對大秦進行的大規模戰役之中的弊端非常的瞭解。

事實上,其中最讓人懊惱的那些弊端,困擾了一代代軍中將領,卻無法做出太大的改變。。。。。。

就像大秦朝堂上的文武之爭一樣,誰都明白,這樣的事情會靡費國力,於國家並無益處,但沒誰能徹底解決這個文武之間的矛盾,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好像根本不存在合流的可能。

而大秦諸次大規模的戰役當中,最大的問題其實不是軍中派系林立,在統屬上造成的混亂。

而是軍中士卒的裝備,後勤輜重,以及戰力上的參差不齊。由此延伸開來。兵員素質。以及他們所受到的軍事訓練,盡都五花八門,各有特色不假,但卻很難讓新領大軍的將帥們發揮出各部秦軍的戰力。

而體現在戰陣之上,很多時候,便是各自爲戰,無法相互配合,降低了秦軍真正的殺傷力。

其實只這麼一說。就都明白了,樞密副使大人的心可不小,甚至猶過於樞密使李承乾。

這真的是一篇大文章,做的好了,大秦的軍旅將真正變成無敵之勁旅,這個根本不用懷疑,大秦的軍事動員能力將成爲天下之冠,甚至於,可以說,自古以來的歷朝歷代都不能相比。而做成這件事的張承等人,名標青史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但這樣的大事。相當於一次整體的軍事變革,涉及到的更是軍中諸事的方方面面,比如募兵,比如各部糧草供給,比如練兵等等等等。

可以想見,一旦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誰都說不好,會發生什麼。

就像自古以來歷次變革一樣,面臨的問題不在於初衷,只在於結果,初衷都是好的,但變革的風險一直存在,看的就是結果,不會有其他什麼。

張承有這個雄心,是因爲他有這個時間來慢慢完善他的謀劃。

還好,張承並非剛愎自用之人,雖然弄出了一個大題目,卻也沒鬧的滿城風雨,只是稍稍流露出了自己的意圖,並跟趙石商量了一下。

對於這樣的大事,趙石只能表示出有限度的支持。

不過說實話,趙石並不看好張承能將事情辦好,並像李承乾那樣得到太多的助力。

這樣大規模的變革,觸動的將是大秦軍旅的根基所在。。。。。。。。

他十分明白張承的意圖,想要在根本上全方面縮短地方軍旅和邊軍之間的差異。

但地方軍旅和邊軍。。。。。。。。怎麼可能是一個模樣,相比較常年守衛邊塞的邊軍來說,禁軍天然就處於劣勢。

在裝備和後勤上,想要達到邊軍的程度,邊軍先就不會滿意,朝廷也不會答應,戶部那裡也實在頂不住這麼折騰。

而自古以來的軍隊,都是以精銳爲支撐,輔以地方常備軍旅,這樣的模式雖有着種種弊端,但還是合適的。

張承的想法很多,也有着自己的抱負,但乍入中樞,還無法肆意施展手腳,但以其人的年紀,還有那銳意進取的勁頭兒,幾乎是必然會受到皇帝陛下的倚重。

現在還看不出什麼,這樣的一篇大文章也不會在此時此刻出現於朝堂之上,因爲時機並不成熟,不過等到其在樞密站穩腳跟,也就說不準了。

像張承這樣征戰多年的軍中將領,也許有很多欠缺之處,但最不缺少的就是毅力和膽量。。。。。。。

實際上,這幾個人當中,兵部尚書成巒反而是最溫和的那一位,也是最能緊跟趙石步伐的一個人,如今人家看到的事情,不是紛繁的外間諸事。

他所看到的則是,樞密院強勢崛起的勢頭已然無法遏制,那麼將來朝廷該如何以兵部制衡樞密,在形成新的平衡之前,其實有着很多事情要做。

而身爲兵部尚書的成巒,其意也就昭然若揭了,在穩固自己的地位之餘,他要做的就是在這之前,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爲新的朝堂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實際上,這也正是常年身處中樞之地的官員,城府,手段的最好的體現。

在朝堂上呆的久了,無疑會感到沉悶,但只要細細品味,卻會讓你發現另有一番精彩之處。。。。。。。。。

。。。。。。。。。。。。。。。。。。。。。。。。。

大年初一,晉國公府的姻親陸續登門,其實這並不合漢家習俗,姻親一般應該在初三初四這兩天,到府中赴宴纔對。

但晉國公趙石在京師長安沒什麼長輩和近支的兄弟子侄,到是和姻親們走的很近,所以,大年初一除了去入宮覲見太皇太后娘娘之外,作爲和晉國公府走的最近的幾家姻親,也就理所當然的成了堂上客。

不過習俗就是習俗,大年初一沒誰會大擺筵宴,這一天是閤家團圓的日子,不會給外人留下什麼位子,一般都是派自家子侄,出去拜會一番親戚,盡到心意便了。

所以,趙石在這一天當中,可以說是晉國公府中最悠閒的一位了。

妻妾們都入了宮,定會被太皇太后留下,估計得到晚間才能迴轉。

他的長子趙君玉,會代表晉國公府到種府,柳府,魏王以及康清郡王府上轉悠一圈,再給留駐於理藩院的那些胡人送去些禮物,一天也就過去了。

其餘幾個孩子,都被石頭娘攏在身邊,到晉國公府上的姻親們也不會想着來拜見趙石,而是去給老夫人拜年,陪着老夫人說會兒話,再贊上孩子們幾句,也就算完成了長輩交託的任務。

不過到了晌午的時候,老夫人那邊還沒派人過來叫他過去用飯,下人已經傳報過來,太子李珀來了。

太子李珀渾身包的嚴嚴實實,看上去就像從林子裡轉出來的一個毛球,手抱在胸前,摩挲着手裡的暖爐,站在晉國公府門前,出神的望着晉國公府的門庭,回想着這座府邸的歷史,努力的尋找着悲春傷秋的情懷。

皇太子在大年初一也閒不着,皇家的親戚也不少,身爲太子,在年節上,到一些皇家老人兒府上拜會,並不算什麼稀奇的事情。

而且,太子身爲一國儲君,在交遊之上,除了把握分寸之外,還要盡力尋找拉攏人心的機會。

今年就是這樣一個機會了,中樞和樞密院在河南戰事上碰了一下,直接倒下了一位尚書,一位參知政事。

這可不是小事了,幾乎可以用一次風波來形容,皇帝陛下需要用一些手段來安撫朝堂人心,所以,太子李珀便離開了溫暖的東宮,在幾家皇親國戚府上走了走,剩下的任務,就是到幾家重臣府上瞧瞧了。

晉國公府是第三家,第一家不用說了,長安李氏怎麼也要排在頭一位,第二家自然便是樞密使府上,這個順序錯不得,文武之首領,衆官之表率,順序一旦錯了,就相當於一次政治事故,不定就會鬧出天大的風波出來。

他這裡也是掐着點來到了晉國公府,就是想在晉國公府用膳了,因爲相比較而言,他和晉國公趙石接觸的最多,也清楚的曉得,晉國公趙石在父皇心裡,以及朝中重臣中間,有着怎樣的分量。

去年的長途跋涉,讓他身心俱疲,還在秦州小病了一場,但這一趟行程,歷經千里,地方官吏,軍中將領,吐蕃蠻族,見到的各色人等實在不少,也着實開闊了眼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多少飽學之人跟他說過這些東西,但不出京師,一切都是枉然。

書本上,老師們說的再多,也多爲傳聞,沒法在他心裡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但這一趟走下來,見識到的風物便不同了。

農家百姓的質樸,商人的油滑,地方官吏的艱辛,地方豪族的不易,大秦軍兵們的彪悍善戰,吐蕃蠻族的熱情好客以及風俗習慣,西北的荒蕪以及吐蕃高原的惡劣氣候等等等等等。。。。。。

都在他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讀萬卷書,總不如行萬里路,年紀還稱幼小的皇太子殿下,心思一下便活躍了起來,對外間諸事的嚮往,幾乎是一發不可收拾。(未完待續。。)

第1394章 交底第640章 國武(四)第491章 青龍第474章 飛燕第1455章 起意第1047章 狂勝第419章 拜訪第383章 商人第238章 血夜(六)第1398章 戰爭(二)第1463章 亭會第1155章 拜會(五)第234章 血夜(二)第1037章 獻策(三)第334章 山匪(四)第1116章 盟約(十一)第846章 暴起第22章 說服第636章 定計(二)第369章 決定(三)第461章 草包第351章 祝壽(一)第1259章 韋州(五)第522章 戰報(二)第475章 大戰(一)第1561章 碰撞第782章 議和(四)第1141章 家宴第1571章 尾聲(二)第780章 議和(二)第205章 嚴苛(七)第527章 比武第1511章 婚姻第474章 飛燕第958章 北上第785章 議和(七)第1466章 參劾第1537章 女人第7章 徵兵第912章 行程第620章 陛見(二)第991章 小戰第348章 大虎第1232章 匪類第327章 鏖戰第1439章 做歌第194章 故人(四)第445章 棧道第1407章 爭權第445章 棧道第784章 議和(六)第1538章 交易第83章 風雲(一)第946章 道官第1376章 學說第619章 陛見第1374章 推心第67章 剿匪第539章 善後第1344章 紛擾第761章 驚濤第847章 百態第162章 動盪第159章 變生第1370章 聚飲(五)第561章 人情第786章 議和(八)第107章 長安第178章 壽筵(五)第1288章 思鄉第985章 開始第456章 驚變(二)第21章 意外第475章 大戰(一)第733章 決斷(四)第329章 鏖戰(三)第429章 遊園(二)第602章 歸家第542章 奏表(二)第1030章 交戰(三)第731章 決斷(二)第912章 行程第3章 血色都市第833章 平靜第1275章 戰果第1355章 踏青第677章 餘孽第1129章 喜事第146章 出行(五)第953章 狎妓第343章 突圍(二)第509章 雲涌(九)第719章 開端(八)第611章 勸說第1375章 烏澤第1055章 宴請(二)第1520章 長亭(二)第1562章 大軍第21章 意外第1370章 旅程
第1394章 交底第640章 國武(四)第491章 青龍第474章 飛燕第1455章 起意第1047章 狂勝第419章 拜訪第383章 商人第238章 血夜(六)第1398章 戰爭(二)第1463章 亭會第1155章 拜會(五)第234章 血夜(二)第1037章 獻策(三)第334章 山匪(四)第1116章 盟約(十一)第846章 暴起第22章 說服第636章 定計(二)第369章 決定(三)第461章 草包第351章 祝壽(一)第1259章 韋州(五)第522章 戰報(二)第475章 大戰(一)第1561章 碰撞第782章 議和(四)第1141章 家宴第1571章 尾聲(二)第780章 議和(二)第205章 嚴苛(七)第527章 比武第1511章 婚姻第474章 飛燕第958章 北上第785章 議和(七)第1466章 參劾第1537章 女人第7章 徵兵第912章 行程第620章 陛見(二)第991章 小戰第348章 大虎第1232章 匪類第327章 鏖戰第1439章 做歌第194章 故人(四)第445章 棧道第1407章 爭權第445章 棧道第784章 議和(六)第1538章 交易第83章 風雲(一)第946章 道官第1376章 學說第619章 陛見第1374章 推心第67章 剿匪第539章 善後第1344章 紛擾第761章 驚濤第847章 百態第162章 動盪第159章 變生第1370章 聚飲(五)第561章 人情第786章 議和(八)第107章 長安第178章 壽筵(五)第1288章 思鄉第985章 開始第456章 驚變(二)第21章 意外第475章 大戰(一)第733章 決斷(四)第329章 鏖戰(三)第429章 遊園(二)第602章 歸家第542章 奏表(二)第1030章 交戰(三)第731章 決斷(二)第912章 行程第3章 血色都市第833章 平靜第1275章 戰果第1355章 踏青第677章 餘孽第1129章 喜事第146章 出行(五)第953章 狎妓第343章 突圍(二)第509章 雲涌(九)第719章 開端(八)第611章 勸說第1375章 烏澤第1055章 宴請(二)第1520章 長亭(二)第1562章 大軍第21章 意外第1370章 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