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滿朝蟲豸

“說的好聽些是徙陵,不好聽些就是把我們都關起來。”

“是啊,這消息傳到下面,地方上的鄉紳們,怕會先躁動。”

“千萬不能亂,眼下若亂,齊王必然會主動開刀!”

“動是死,不動也是死,還不如動手!”

“我們在軍中也有一定力量,就不信他可以一手遮天!”

三月初,陵邑的事情並沒有瞞住百官們太久,僅僅半個月就盡數曝光。

被朱由檢整治了那麼多次,守舊派官員若是再不學聰明,加碼情報的話,那就實在是太失敗了。

明時坊的房府內,守舊派諸黨五品以上的官員都坐在了會廳,交頭接耳的討論着這次議事的議題。

誰都沒想到,朱由檢準備反向徙陵,想把士紳豪強們都按照藩王名義上的名字藩地來免費給藩王遷移人口。

這次的人口對象不是他們口中的泥腿子,而是大量的士紳豪強。

“肅靜!”

當房可壯、馮銓兩人的聲音響起,百餘名守舊派五品大員紛紛閉上了嘴,而坐在上首位的分別是房可壯、馮銓、溫體仁、周延儒四人。

雖然是他們四人主持議事,但從四人表情上明顯可以看出,溫體仁和周延儒根本不想摻和這檔子事情。

他們二人眼觀鼻、鼻觀心的模樣就已經讓不少官員都打起了退堂鼓,畢竟這麼多年以來,他們和朱由檢的交鋒就沒有勝利過。

現在得知他要搞反向徙陵的操作,百官們自然是不想和他正面作戰。

或者說不是不想,而是沒有本錢作戰。

論生產資料、論政治影響,論軍事實力,論民心所向……

這些各種各樣的東西,他們都比不上朱由檢。

在這樣的局勢面前,想要和朱由檢起衝突,違揹他的想法,除非有人能拉到更多的軍隊和燕山派官員。

況且,就算拉到軍隊也沒有用,不管是朱由檢在軍中的名聲,還是在民間的名聲,都已經到了他振臂一呼就能策反一支軍隊,一股民間勢力的程度。

這種情況下……

“那天啓十一式步槍不是能打三百步遠嗎?何不……”

“住口!”

沉默的環境下,不知是那個蠢貨居然提出了刺殺朱由檢的想法。

確實,步槍出現後,刺殺王公權貴的成本變低了,但這並不能說刺殺朱由檢就很簡單。

“殺了他之後呢?”坐在主位的馮銓大罵道:

“五軍都督府的人會怎麼想?齊王府裡那麼多郡王,隨便扶持一位便是新帝,屆時恐怕就不是徙陵那麼簡單,而是九族了!”

馮銓沒想到這羣人裡還能出現這種蠢貨,居然能想出刺殺朱由檢這樣的戲碼。

如果說徙陵最少還有活路,那刺殺朱由檢就是用九族來賭五軍都督府那羣驕兵悍將有沒有善心。

大明文官和武將的矛盾從未消失,只是隱藏於水下。

但凡有明目張膽殺文官的機會,五軍都督府的人絕不手軟,先把朱由檢的死誣陷給皇帝、太子和文官,然後就扶持齊王府郡王長子朱慈烺爲新帝,發兵“平叛”。

屆時他們這羣人,恐怕真的就成“插標賣首”之人了。

馮銓只是想阻止朱由檢,而不是想把自己的頭查到旗杆上!

“真是荒謬!”

“今日刺殺他,明日便是我們被殺了。”

“此等人物,也不知道如何擠進我們之中的……”

百官們都開始埋怨起了剛纔說刺殺的那個人,就光憑他這一句話,這府內的人就全部得替他陪葬。

好在他最後被馮銓喝止,不然等消息傳出去,所有人及其九族都別想活。

“眼下事情難辦,我最擔心的還是他自己一手謀劃各種事宜來清算我等。”

東林黨的房可壯一臉慮色,馮銓聞言也覺得自己一行人手裡已經沒有了可以談判的資本。

他們一直隱匿江南的具體人口,瞞報少報衆多賦稅,爲的就是給下面的鄉紳惠利。

結果眼下好了,大明已經發展到不需要江南三省的賦稅都能正常運轉的程度。

這種情況下抗稅?齊王完全可以對江南蠲免一年賦稅,然後一口氣清理掉所有不合作的江南士紳。

“他之前蠲免那麼痛快,恐怕就是在試探大明能不能承受失去江南三省賦稅。”

馮銓倍覺頭疼,尤其是對於朱由檢的年齡。

當年齊楚浙宣昆五黨可都是打着熬死朱由檢的念頭才堅持下來的,眼下二十年過去,五黨走馬觀花的換了一任又一任魁首,結果朱由檢卻愈發強大了。

這下朱由檢要對他們下面的鄉紳動手,一旦鄉紳倒下,那他們這羣守舊黨官員就成了無根之萍,只能飄零。

馮銓有些牙疼,但看着他們這羣人,周延儒和溫體仁卻着實忍不住了。

他們算是看出來了,如今的守舊派已經淪落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

眼下的局勢那麼清晰明瞭,不管是換方從哲、孫如遊、朱國祚、沈潅等人,還是換上以前的各黨魁首,可以說只要是個聰明人就知道怎麼做。

結果呢?眼下這羣人卻連這麼簡單的局勢都看不懂。

“徙陵海外未曾不好,最少少了齊王這個制衡鄉紳的人,況且海外的藩王也肯定會依仗出海的鄉紳豪強來加強在地方上的統治。”

周延儒實在看不下去這羣蠢貨了,不由開口道:

“朝廷兵強馬壯,齊王又民心在握,正面對抗不但不利,更是不行,不能做之舉。”

“眼下的當務之急,是告知各地鄉紳豪強,將手中的宅院、田地迅速拋售,要麼主動遷移海外,要麼主動遷移朝廷需要百姓的移民大省。”

“安西、北庭、單于、漠東、東海、南州、舊港、麓川……”

“這些都是朝廷需要加強統治的地方,只要遷移去了這些地方,便是齊王也不會過多糾纏。”

周延儒的想法很明顯,就是在齊王要動手前變賣所有資產,遷移齊王不會動手的一些省份。

如果鄉紳們都這麼做,那朱由檢肯定不會對他們動手。

“這種消息放出去,恐怕會讓天下士紳方寸大亂。”

山東出身的房可壯猶豫着開口,但周延儒見狀卻連話都懶得繼續說下去,起身便作揖道:

“我話已至此,具體該如何做,想必諸位已經清楚了。”

“藩地、海外、還是陵邑,想來下面的鄉紳們比你們更知道選擇。”

周延儒言盡於此,拔腿便離開了房府。

見狀的溫體仁也立馬起身,對着馮銓作揖之後他便也跟着離開了房府。

許許多多有了決斷的人也紛紛離開了房府,只剩下一些不捨得家產,或者扛不住鄉紳壓力的官員留了下來。

這一切切,在第二天被齊王府安插其中的人透露給朱由檢。

“倒是還真有幾個聰明人……”

朱由檢拿到消息時,他正坐在存心殿裡和袁禧嬪用膳。

在得知有人居然提出提前一步變賣家產,遷移到偏遠省份的時候,他立馬就猜到了是周延儒、溫體仁、馮銓三人之中的一人。

結果不出他預料,周延儒比起溫體仁和馮銓,果然更加衝動,不夠老謀深算。

“殿下,那個在議事中提及步槍之人,要不要……”

陸文昭弓着身在朱由檢背後小心翼翼的提醒,朱由檢聞言也是輕描淡寫道:

“看他選擇,若是他要負隅頑抗,便按照《大明律》來吧。”

朱由檢不是傻子,眼下這種關鍵時期,他根本不可能出齊王府。

他要做的就是從今年開始常住府中,並且着手解決士紳的事情。

對於他來說,士紳的事情並不困難,他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被士紳拿捏錢袋子而不敢大聲出氣的人了。

即便江南三省士紳拒絕繳納田賦糧,大明依舊還能有五千萬兩的歲入。

大不了就是鐵路、基建全部停工一年,只支出官員、軍隊俸祿,然後雷霆一擊的辦了士紳就足夠。

想到這裡,朱由檢站了起來:“我吃飽了,你們慢慢吃吧。”

朱由檢露出和善笑意對袁禧嬪、周素潔等人安慰,隨後轉身離去。

王承恩和陸文昭等人見狀,紛紛跟了上去,而相比較齊王府的雲淡風輕,此刻的東宮卻讓人充斥着不安。

當齊王府不再提供庇護,東宮的一項項新政很快就推行不下去了。

“這些都是被駁回的奏疏?”

“是的殿下……”

春和宮內,看着六十餘份被退回的奏疏,十八歲已經成熟不少的朱慈燃略微皺眉。

站在他身旁的堵胤錫見狀也不由上前打開了幾份奏疏,不過當他看到被駁回的理由後,他立馬轉身作揖道:

“殿下,他們並不是有理據的駁回,而只是發泄罷了。”

“發泄?他們憑什麼發泄?”朱慈燃不再如當年一樣平靜,而是有些暴躁道:

“他們拿着朝廷的俸祿,靠着百姓養活,現在這一條條新政都是對百姓有利的政策,他們憑什麼駁回,憑什麼在孤的面前發泄?!”

朱慈燃拿起一份奏疏,狠狠摔在了春和宮的金磚上。

四周人見狀並沒有太大的動靜,只是紛紛低下了頭。

看樣子朱慈燃已經不是第一次那麼生氣了,曾經那個愛笑,崇尚自由的少年人,也在爾虞我詐的朝政中變得急躁易怒了起來。

面對這樣的情況,便是堵胤錫也不知道應該怎麼安撫朱慈燃。

倒是這個時候,剛剛散班回來的孫傳庭看到了動怒的朱慈燃,他皺着眉走了進來。

見他進來,朱慈燃也似乎有了主心骨,不由上前拉住他:

“孫師,這些……”

他向找孫傳庭抱怨,但孫傳庭只是看了一眼便道:

“您是殿下,官員不接,您還可以發中旨,地方不接,您還可以派往地方衙門。”

“如果地方衙門都不接,那您可以廢黜他們。”

“去歲我們在官學畢業學子中篩選了八百官員入東宮,殿下除了派出去百餘人,其餘人都沒有外派。”

“這些人留着,便是用來對付地方官員的。”

孫傳庭傳遞的處事風格便是曾經齊王的處事風格。

地方不聽話,那就換上聽話的人,不要從一省布政司衙門換,而是從一鎮、一縣、一府來一點點換人。

傷其一臂不如斷其一指,軟刀子一點點割肉纔是最痛的。

“學生知道怎麼做了……”

朱慈燃稱呼自己爲學生,看得出二人已經成了師徒,而孫傳庭這個師傅也是來告知一個好消息的。

“南邊傳來消息,洪亨九已經在月初登船,估計四月初就能抵達京城。”

“看樣子他是下了決定,有齊王在,他只能投你而不能投百官。”

“他來之後,在朝中伱算有了依仗,他在治理朝政上,比你我應該更善。”

孫傳庭很推崇洪承疇,這倒不是他認爲自己不如洪承疇,而是他覺得自己更善於兵事,在處理朝政上容易站在個人角度。

洪承疇不同,同樣善於兵事,但他處理朝政都是站在大明的角度。

孫傳庭的想法就是貪官污吏必死,而洪承疇卻要看他們的功績,哪怕他們貪污,但只要有真功實績,洪承疇便不會管他們。

這樣的處事風格,說不上誰好誰壞,但就大明眼下的局面來看,洪承疇顯然更適合大明。

這點是他從不避諱,在朱慈燃面前常說的一點,因此朱慈燃聞言後也不由點頭承認。

洪承疇的到來,會讓東宮在朱由檢就藩前,都擁有分散燕山派的力量的資本。

孫傳庭和洪承疇二人的影響力並不僅僅在都督府內,他們畢竟是經略一方的文官。

曾經在他們任期內,在西北和西南就職的官員大多也都受過他們的舉薦和表功之恩,因此在一些事情上,他們就算不報恩,也不會站在對立面。

眼下朝中有許多官員都是他們舉薦入京的,如果說孫傳庭的到來,讓東宮擁有了抵抗的力量,那洪承疇的到來就是有了反擊的力量。

“我知道怎麼做了,多謝孫師……”

朱慈燃執弟子之禮,以此回禮。

見狀,孫傳庭也回禮並說道:“我來此便僅此一件事,殿下繼續處理朝政吧,文華殿那邊也積攢了不少政務。”

說罷,孫傳庭慢慢退出了春和宮。

朱慈燃望着他離去,直到徹底消失才轉過頭來看向那些奏疏。

他不得不承認,離了孫可望,政務上他處置起來有些麻煩。

不過眼下他纔剛剛下放孫可望到地方上,立馬將他召回京城有些不妥。

對此,他只能寄希望於孫可望早點幹出一些功績,好給他爲他升官的機會。

“孫可望如何了?”

朱慈燃走回了位置上坐下,堵胤錫聞言也作揖道:

“剛剛抵達鄯善縣沒多久,不過聽聞他已經憑着拖拉機,帶着百姓將鄯善縣原本的田地開墾了。”

“看這情況,即便年末不能評得甲等功績,拿個乙等還是可以的。”

大明地方官員評功在天啓十年改制後便分爲甲乙丙丁四等,甲等代表地方有巨大提升,乙等是促進地方明顯提升,丙等是保持原樣,丁等是比起就任時略差。

甲等可提升官職一階,乙等一般平調到上級任同品官職,丙等不賞不罰,不做調遷,丁等則是貶官一階。

甲乙丙丁四等,只有甲乙有提升空間,甲等每年可提升官職一階,乙等則是維持三年能提升一階。

這聽上去不難,但實際上十分困難。

眼下大明官職十八階,想要從從九品的地方村官升到實權頂峰的正二品大員,不算入仕的從九品,那最少得連續拿十五年甲等,這並不容易。

如果是乙等,那也需要連續拿四十五年才行。

算上大部分官學學子畢業年齡都是十八九歲,那如果想在走上官場頂峰,他們最少得在官場上拿不少於五次甲等,才能在五旬前坐上正二品尚書官職。

然而拿五次甲等對於大部分官員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不過對於連續五年拿了五次甲等的孫可望來說,朱慈燃還是很有信心的。

“有二百多臺拖拉機,我看孫可望只要招募足夠的移民,就一定能拿到甲等。”

“只是他這次升遷後便是從六品,官職不好安排。”

“還是繼續讓他在鄯善縣再待上一年,拿了正六品官職後,便把他調回詹事府擔任府丞吧。”

朱慈燃還是有些想念孫可望的,畢竟孫可望在的時候,他還能抽出點時間去宮城城牆上騎自行車。

現在他不過走了四個月,朱慈燃就已經覺得十分疲憊,不敢想象自己還需要等整整二十二個月。

一想到這裡,朱慈燃便捏了捏自己的太陽穴。

“兩年也沒什麼的,好在兩年之後,那人應該快回來了……”

朱慈燃不知想到了什麼,突然臉上掛起笑意。

“砰——”

“落了落了!今日有鳥吃了!”

正當朱慈燃懷揣着一縷笑意的時候,遠在五千裡外的安西碎葉城也響起了一聲槍聲。

伴隨着槍聲,一隻只大雁被擊斃落下,而明軍的騎兵也高興的去撿鳥準備晚上烤了吃。

當最後一隻大雁被射殺,李定國也將手中的步槍丟到了旁邊士卒的懷裡。

“好了,去收拾你們的鳥湯吧,別忘了給我拿來一碗。”

李定國側臉帶着一抹笑意開口,旁邊的守備們聞言紛紛笑着離開了城頭。

最後只剩李定國一人時,他如釋重負的收起了笑意,轉頭看向了碎葉城的城外。

十個月的時間一晃而過,整個碎葉城與去年相比,簡直變了個摸樣。

沙土夯實的城牆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用水泥、碎石、河沙、石塊壘砌的混凝土城牆。

城內的建築也大多被推倒,一座座佔地四分的水泥小院被搭建而起,不過由於木料不足,只能搭建成了水泥瓦房。

這個周長四里的城池不再空無一人,街道上稀稀疏疏的有不少活動的百姓。

李定國轉頭看向城外,只見碎葉城的田間,許多農民正在進行春耕,上千臺拖拉機都在耕地,而順着碎葉水的更北邊,開墾生地的百姓正在清理石塊,等待春耕結束後的生地開墾。

李定國在歷史上的理政能力或許不行,但在這裡,在朱由檢的調教下,不管是理政能力還是情商,李定國都算得上上上之姿。

他雖然比不得孫可望那樣天賦異稟,但他善於動用資源,遠期規劃。

他很清楚碎葉城是日後大明收復河中地區的兩大橋頭堡,因此碎葉城必須要開墾出足夠的土地來維持日後大軍的補給。

歷經十個月的時間,碎葉城的耕地達到了四萬四千餘畝,人口也達到了三千七百多人。

以這些人口和田地,想要養活駐紮在這裡的碎葉營並不困難,相反還很富裕。

“按照這速度,今年再新墾兩萬畝土地不是難事。”

李定國身後傳來了一道聲音,他轉頭看去,那是滿桂的長子滿憲。

他和父親的高官不同,他只是碎葉營的一名軍需同知罷了。

碎葉城的開墾事宜,都由他來負責執行和監管,算得上李定國的幫手。

從他二十八歲的年紀來看,不難看出他其實在軍事上沒有太大建樹,不然也不會僅僅擔任一名正七品的軍需同知。

面對他的話,李定國也不由眺望那遼闊的麥田,但口中卻不服道:

“省裡的機器還沒發完,如果再移民三千人前來,那就可以再發一千臺機器。”

“天啓二十二年的時候,這裡就能有良田十餘萬畝,足夠供養一路人馬西征。”

“天啓二十二年……”聽到李定國的話,滿憲就笑着說道:“你想回京城了吧?”

“想……”李定國直言不諱:“但我不是想它的繁華,而是想在那裡的人。”

他的目光一直停留在北邊的天山支脈,望着那終年不化的皚皚白雪,他的手不由搭在了腰間的刀柄上。

“平滅了北虜,收復了河中,我也能以將領的身份回京述職了。”

“便是殿下,也沒有理由阻攔我回京。”

“……”聞言的滿憲不由沉默,他可不敢像李定國這樣說話。

他要是敢這麼說,回京路上的滿桂立馬就會讓人把他逮回京城。

因此,他只能拍了拍這個比自己小八歲同袍的肩膀:

“好好休息吧,先把眼下的事情渡過,別太想得太久,最少殿下現在還沒走。”

“嗯……”應了一聲,李定國也不再眺望那遼闊的西北,轉身與滿憲一起走下了碎葉城牆。

下午更新五點以前

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場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246章 《明荷南洋條約》簽訂第202章 遼東備戰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391章 謀國先謀身第669章 番外(十七)政見不合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當官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446章 天啓第三次北伐(犁庭掃穴)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487章 苦練內功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290章 膨脹的野心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339章 巡撫天下孫傳庭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543章 雙璧隕落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555章 鼓勵造反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609章 秋風起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18章 國喪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30章 兄弟和睦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176章 三省地震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625章 兄弟同遊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443章 風雨前的平靜第166章 黃臺吉的計劃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458章 北山血戰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國難爲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111章 立場轉變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290章 膨脹的野心
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場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246章 《明荷南洋條約》簽訂第202章 遼東備戰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391章 謀國先謀身第669章 番外(十七)政見不合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當官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446章 天啓第三次北伐(犁庭掃穴)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487章 苦練內功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290章 膨脹的野心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339章 巡撫天下孫傳庭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543章 雙璧隕落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555章 鼓勵造反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609章 秋風起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18章 國喪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30章 兄弟和睦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176章 三省地震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625章 兄弟同遊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443章 風雨前的平靜第166章 黃臺吉的計劃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458章 北山血戰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國難爲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111章 立場轉變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290章 膨脹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