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

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

“就這麼點?”

“就這麼點……”

勖勤宮內、朱由檢抱着王承恩送來的賬本,心情恍惚。

他爲明年的賦稅想了許多辦法,最後還是想着從御馬監着手,畢竟御馬監的草場耕地還是比較多的。

然而他又等了半個月,國喪都過半了之後,王承恩才把賬本送到了他的手上。

原本他以爲自己的家底很豐厚,但看到賬本上的各種草場、田畝後,他瞬間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草場42萬4600畝,田地68萬7423畝,皇莊146萬5520畝……”

朱由檢呢喃着這賬本上的各項御馬監數據,氣的想要拍桌子。

他不是氣御馬監,而是想到了另外一個也是負責養馬的部門,太僕寺……

這時候、開始有些煙火氣息了,不過住在皇城周邊的,都是官員的府邸,沒什麼可看的。

很快勖勤宮的太監和錦衣衛就準備好了,而朱由檢也坐上了馬車,準備前往皇城外的工部看看。

他拉上了車窗,隨後在搖搖晃晃的馬車內,一直坐了幾分鐘,過了一會兒馬車停下。

“殿下叫卑職?”總旗愣了愣,連忙一邊走,一邊作輯迴應。

十五六文錢能買兩斤米,半斤牛羊肉,末了還能剩個兩三文,屬實不錯。

五十個身穿緋色服飾的錦衣衛腰佩雁翎刀,拱衛在馬車兩側,王承恩親自爲朱由檢駕車。

這個時候、一個大廣場和高牆就進入了朱由檢的眼簾。

晚明時期,百姓已經很不重視大部分朝廷規定的禮制了,而朱由檢也不在意,反而看着這些百姓。

雖然物價比雲南高了些,但也高不到哪裡去。

“額……這……”總旗苦笑着對朱由檢回禮道:

“回殿下,我等錦衣衛,如卑職身爲總旗,正七品,一年可領八十石俸祿,換成銀子差不多四十兩銀子。”

哪怕不是新衣,但衣服也是認真洗過的。

朱由檢出行的排場,在國喪期間可以說算是隆重的那一種了,街道上來往的人都不由的看向他們。

太僕寺和御馬監一樣,不僅要養馬,也能夠賺錢。

因此從隆慶年間開始、太僕寺的馬政制度逐漸從實物管理變爲了貨幣管理。

“一年四十兩,月俸便是3兩3錢。”

作爲明代重要的國家財政來源之一,太僕寺因爲管理馬政所需,掌握着大量的國家財政資源,自成化四年開始就修建了專門儲備財政收入“馬價銀”的倉庫……常盈庫。

他打開車窗一看,準備巡查的東華門值守將領立馬就嚇了一跳,連忙作輯道:

“末將不知五殿下出宮,冒犯了五殿下,請恕罪。”

朱由檢如果記得不錯的話,弘治時期的時候,太僕寺就掌握的養馬人丁超過了六十八萬,而田地則超過了一千六百萬畝。

這麼想着、朱由檢只能起身道:“走、去工部看看,他們想怎麼修皇陵。”

親王出行,雖然是國喪,但排場還是要講究的。

嘉靖時期內閣首輔夏言也說過:“國之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馬。”

這一切、都是因爲小冰河的大旱災還沒有降臨,眼下的大明,哪怕偏遠的西北、西南地區,百姓還是能活下去的。

同樣是養馬,御馬監是爲四衛一營養馬的,而太僕寺是朝廷官營的養馬機構。

“這京城、眼下物價如何?以你等的俸祿,夠過日子嗎?”

到了明代中期以後,隨着“賦役折銀”改革以及白銀貨幣化的展開,太僕寺所掌握的財政資源也轉化爲了白銀收入。

他們並不像是晚清照片上那種枯瘦如柴,衣衫襤褸的模樣,相反一些挑着柴,推着板車的百姓都穿着得體。

類似京城的話、不管是順天府還是應天府,工錢一天在三十文左右,爲皇家做事的宮女太監,偶爾能拿到五六十文。

很快、他們就從東宮的慈慶門走出,在被東宮值守的虎賁左衛檢查了腰牌後,連忙放行。

沒有辦法、他只能憋着氣向王承恩問道:“那些查抄的宅邸,都賣完了?”

“沒事、趕緊檢查,我還等着出宮去工部。”朱由檢倒沒有上心,檢查越嚴,他住在皇宮裡越舒服。

“二十幾萬兩……”朱由檢有些鬱悶,這點銀子什麼事都幹不了。

朱由檢問過一個宮裡從雲南來的宮女,按她所說、雲南一些縣城裡,做一日工,也能有十五六文錢。

“嗯、問你個事。”朱由檢笑道:

值守將領見狀,連忙檢查了令牌,便讓人一路放行。

朱由檢來了興致,向一個錦衣衛總旗詢問道:“誒!”

然而這十倍於御馬監的田地數量的太僕寺,朱由檢記得最高一年交稅銀也不過七十八萬兩,萬曆年間常年只有四十多萬兩。

馬政在古代封建王朝屬於國家大事,馬匹更是軍國重器,朱由檢的老祖宗朱元璋曾說:“馬政、乃國之所重。”

原本單純的馬政機構也因此衍生出財政管理的職能,兼具了財政機構的性質。

朱由檢的馬車很快走出了東華門,來到了大街上。

“賣了一部分,獲銀四萬八千六百兩,眼下御馬監庫中尚有二十一萬八千六百兩。”

畢竟是國喪、象輅是不能坐了,但是馬車和人力轎子還是可以的。

“是。”王承恩見狀,連忙讓人安排馬車。

他看了一眼紫禁城的高牆,隨後瞥了一眼不遠處的文華殿,想來自己好皇兄還在文華殿上課。

這樣的數量,還不如朱由檢手上的御馬監,因此不難想象,這羣傢伙到底有多麼貪婪!

朱由檢氣的癢癢,恨不得帶着御馬監的人,去把太僕寺給抄了,說不定能抄出個幾百萬兩。

但這樣的想法也就是想想,真做是做不得的。

“如卑職家六口人,只有卑職一人爲朝廷做事,老父與兄弟靠着兩畝薄田勉強度日。”

“這三兩銀子的月俸,要是卑職一人,只要不尋花問柳,自然是夠花的。”

“眼下京城4文一斤米,上等豬肉一斤也不過20文,上等羊肉也不過15文、牛肉16文,活雞一隻40文罷了。”

“三兩銀子雖然不多,但家中六口人過得緊湊些,倒也能每隔幾天吃吃肉。”

(本章完)

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286章 欲哭無淚虎蹲兔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550章 治戎爲長李定國第64章 孜孜不倦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486章 發兵平緬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465章 拂曉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10章 局勢艱難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33章 客氏惱怒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352章 直諫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92章 點醒楊漣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34章 奸宦毒婦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168章 監國瑣事第265章 病來如山倒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歡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422章 均貧富論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73章 秦氏兄弟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559章 零丁洋裡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662章 番外篇(十) 叔侄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證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379章 對內反擊第32章 百般無奈
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286章 欲哭無淚虎蹲兔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550章 治戎爲長李定國第64章 孜孜不倦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486章 發兵平緬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465章 拂曉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10章 局勢艱難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33章 客氏惱怒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352章 直諫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92章 點醒楊漣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34章 奸宦毒婦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168章 監國瑣事第265章 病來如山倒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歡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422章 均貧富論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73章 秦氏兄弟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559章 零丁洋裡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662章 番外篇(十) 叔侄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證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379章 對內反擊第32章 百般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