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鬧劇就這麼結束,青青娘即使不願也不得點頭,玉生即使被迫也不得反悔,村裡人只道玉生仗義,卻不知那本就是欲蓋彌彰!
劉家從此便把蕭家當成了恩人,蕭家從此卻是恨死了劉家。
棗兒被放了,也因此小病一場。孕婦頭三月本就有兇險,這麼一折騰還真是讓人後怕。
十天,要在農村準備一場婚禮算是挺緊張的,往常是要先兩家看好,定日子,聘禮選吉時,修房子準備嫁妝,一切準備好最少也要兩月有餘了。蕭家對這婚事本就不上心,房子是不打算修的,聘禮也沒打算給,日子是訂好的,她連兩家看好也都能省了,到了日子就直接把人擡了來,請村裡人吃喝一頓也就算了。
請吃喝也沒打算用太好的席面,青青娘算着手裡的銀子,除去買地什麼的,家裡還有一百多兩,過兩天去鎮上,買些菜什麼的,稀裡糊塗的把宴席辦了就算了!
棗兒爹孃不知道事情真相,也只當蕭家是恩人,所以那些禮什麼的沒有也就沒有了,他們也不上趕着去要,能保住一條命者比什麼都重要了!更何況,棗兒爹是算計着蕭家現在不同以前了,將來若是發達了,棗兒自然會幫襯着孃家,和那麼一點聘禮比起來,明顯的是他佔了大便宜了。
棗兒娘卻是記着自己還欠青青三百五十兩,這下成了一家人了,這銀子她是不是就不用還了呢?
關於嫁妝問題,棗兒爹孃也是商議過了的,家裡有什麼就給添點什麼算了,畢竟這是劉家欠了蕭家的。
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多少也是忙碌了些,轉眼便到了娶親的時刻了。
村裡人家有看笑話的,也有真心祝福的,有關係好的提前一天就給棗兒家添了香,這些禮是要留在劉家的。也有的是等着正日子上拜禮,當然,拜禮就是新嫁娘被迎娶到男方家後,所行拜堂禮,這些禮是要留在男方家裡的。
一早青雅兩人就去了孃家幫忙,段泓毅也跟了去,劈柴挑水這些事自然少不了他。
村裡人家成親是大喜,且不說關係好的,就是關係一般的也會送些米麪來慶祝,到時候留人家吃飯是必須的,這就差不多是要宴請全村的人了,所以菜式自然不會少,這要忙起來也真是夠累人的,好在隔壁的安安也來幫忙了,還有杏兒的小姑子鐵梅,也被喊來幫忙。
肉和菜都是前兩天鎮上買的,幾人早上就開始忙,摘菜洗菜切菜,磨刀揮揮殺雞燉肉,一直忙到了晌午纔算完。
村裡成親的習俗稍有不同,這裡習慣下午接親晚上拜堂,所以到了申時,玉生才從家裡出了,他穿着一身藏藍色的長袍,沒有大紅,也沒有掛彩,在村裡幾個小子的簇擁下就往棗兒家去了。
玉生才十五,可能是這半年來跟着青青家沒少吃肉的事,身體猛漲,這半年來長高了,也壯實了,如今他一身藏藍色的長袍到顯成熟不少。
一路被那幾個小子起着哄,打打鬧鬧的就到了棗兒家的門口。杏兒過了晌午就在門口守着了,見玉生被人擁着往這邊來,連忙就跑屋裡告訴爹孃,原本還擔心怕玉生變卦不來羣親,到時候劉家可就丟人丟大了!現在好了,來接親了,老兩口的心也終於放下了。
因爲棗兒是有身子的人,所以沒有安排闖門關,直接就讓玉生將人給接了去。
棗兒終於又嫁人了,爹孃小哭一場,棗兒也跟着落淚,杏兒跟鐵牛好言勸了幾句,玉生跟棗兒對着爹孃行禮,改口稱棗兒的爹孃爲一聲岳父岳母,這過程也就算是走完了。
這邊沒太多觀女婿禮的,也沒什麼可熱鬧的,送親的人擡着嫁妝跟着一對新人就又打打鬧鬧的開始往蕭家走。
“杏兒,你們兩口子跟去看着點兒,這蕭家心裡估計還沒舒坦,萬一要是對你姐有個爲難什麼的,你們也好幫着解解圍。”
“哎,娘你放心,我會看着我姐的。”
杏兒應了一聲,扯着鐵牛就去了蕭家。這裡嫁女兒爹孃是不能去男方家觀禮的,孃家送親的人也只能是去雙數,杏兒是已經嫁過人了的,自然是能跟着鐵牛一起去男方家送親觀禮的。
一路爆竹響過幾遍,熱鬧聲離蕭家越來越近,青青聽到,連忙吩咐廚房可以開始忙活了,幾個年紀稍大的老婆子進了廚房,開玩笑似的說道:“青青,蕭月,你倆可是大小姑子,不去門外迎親發進門禮,躲廚房幹什麼?”
“行,我這就去,你們手腳都利落點啊!”青青嘻嘻哈哈的說着,然後領着蕭月就出了廚房。
進門禮,其實可給可不給,要給也是婆婆給,輪不到她這個大姑姐的,但她想也知道,那老太婆怎麼可能給棗兒銀子?也虧了她早有準備,應該不會讓棗兒太難堪的。
剛到門口,就見一身粉紅長裙的棗兒蒙着紅蓋頭,被玉生牽着到了家門口。村裡人家沒有花轎,路稍遠的就用牛車驢車什麼的直接拉回家,近一點的,都是這樣用一根紅綢帶牽着走回來的。
門口放着一個火盆,玉生進了家門,棗兒就跟着跨過火盆進了門,棗兒是嫁過一次的人,對於這些心裡都是明白的。
棗兒剛跳過火盆,就有兩人迎了上來,這兩人正是青青和蕭月,青青將一個繡着雙喜的荷包塞進棗兒手中,說道:“棗兒,進了蕭家的門就是蕭家的人了,恭喜你!”
棗兒挺感動的,沒想到青青會給她進門禮,而且那荷包在手裡沉甸甸的,裡面分量不少呢!
村裡人倒是挺熱鬧,青青娘卻是躲在屋裡不願出來,心裡有着一口氣始終沒出來呢!
進了門又行一些禮節,之後就要拜堂了,可這堂上沒婆娘,讓怎麼拜?
屋裡院裡的不少人,青青娘不出來就代表着她還沒接受棗兒,棗兒孃家的人只覺臉上有些掛不住,一個個的黑着臉也都議論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