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孫氏要忙着燒飯,所以楊若晴便幫她跑一趟,去老宅看看爺奶的東屋收拾得咋樣了。
當她來到老楊家老宅後院東屋門口的時候,就看到滿院子都是譚氏晾曬的東西,牀上的,衣櫃裡的,把院子裡搭在院牆上的三五根長竹篙都給曬滿了。
除此外,還有老頭老太太的鞋子,也在院子裡擺了一地。
老楊頭端着旱菸杆子蹲在門口的屋檐底下,嘴裡吧嗒吧嗒的抽着煙。
東屋門敞開着,屋裡傳來譚氏絮絮叨叨的聲音,都是在數落老楊頭,楊若晴側耳聽了幾句,五句裡頭有四句半都是在數落老楊頭懶,髒,亂。
楊若晴能聽到,老楊頭自然也能聽到的,可是這老漢卻一副樂呵呵的樣子,彷彿被老太婆這樣數落,是一種莫大的榮耀和幸福似的。
“晴兒,你過來有啥事?”老楊頭拔出嘴裡的旱菸杆子,在腳邊的地上磕了幾下,好把煙眼裡那些焚燒殆盡的煙屎給磕出來。
如果那些煙屎不磕出來,回頭想要再抽,可就沒法往裡頭塞菸絲兒了。
“爺,我娘讓我過來看看你們忙得咋樣了,要是差不多了,就去三房坐和喝茶吧。”楊若晴說。
老楊頭點點頭,沒有應聲,卻悄悄指了指東屋,朝楊若晴眼神示意。
楊若晴明白老漢的意思,這是讓她進去問問譚氏,因爲忙得咋樣這個問題,老漢沒有話語權,也不清楚。
若要真讓老漢來決斷,那老漢肯定會目光一掃東屋,然後大手一揮說:“沒啥好忙的,做家務,就是自己給自己找事做!”
楊若晴進了東屋,然後就看到了像小蜜蜂那樣忙忙碌碌腳不沾地的譚氏。
楊若晴沒有進來就詢問,她絕對相信剛纔在門口,她問老楊頭的話,老太太絕對聽到了,這是故意不搭理。
既然不搭理,那楊若晴也不會傻乎乎去問第二遍。
“呀,奶,這屋子被你的一雙巧手收拾完,大變樣了啊!這也太神奇了吧!”
當聽到楊若晴這誇張的語氣,譚氏原本繃着的臉也繃不住了,扭頭看了眼楊若晴,沒好氣的撇撇嘴:“一間老屋子,再往死裡收拾也就那麼回事!”
“奶,上回四叔他們起對面的新屋子,當時就說了,索性把你們這東屋也給推了重新起兩間新的,你和我爺都一口推辭吶!”
當時楊華忠楊華明兄弟確實是那麼打算的,可是,這老兩口都不樂意,說東屋這三間可不能推掉,這是他們年輕時候就蓋的,幾個孩子都在這屋裡出生,長大,東屋這幾間屋子跟別處的屋子,那意義不一樣。
就連院子裡原本那棵老柳樹被砍掉,譚氏都鬧了好幾天的脾氣。
譚氏聽到楊若晴這麼說,吃能啞巴吃黃連,有苦不能言。
“我就隨口說兩句,又沒人稀罕蓋新屋子,扯啥呢!”老太太拿着手裡的雞毛撣子,踮起腳把櫃子頂上的灰來來回回彈了個三五遍。
但因爲身高的問題,櫃子頂上挨着牆壁那端,始終有一片是雞毛撣子覆蓋不到的,但老太太有潔癖,又愛鑽牛角尖,所以就來回的在那折騰。
看着老太太那事倍功半的狼狽樣子,楊若晴有點想笑,但又知道不能笑,笑了就觸犯到老太太的逆鱗了。
老太太雖然矮小,年輕時候巔峰身高剛剛一米五,年紀大了腰彎了背駝了整個人都萎縮了,目測身高不到145,所以譚氏現在特別忌諱身高這個問題。
“奶,我來把!”楊若晴直接從譚氏手裡接過雞毛撣子,輕輕鬆鬆就把櫃子頂部給打掃的一乾二淨。
譚氏看着楊若晴雙腳穩穩落地,壓根就不用踮起腳後跟的樣子,那羨慕嫉妒哦,真的不打一處來。 但轉念一想,這也不是自己的仇人和旁人,而是自己嫡親的孫女,哎,算了算了,總歸是自己腳底下的人。
因爲楊若晴幫助譚氏把櫃子頂打掃乾淨了,所以譚氏心情好一些了,看了眼屋裡,也確實沒什麼事情要做。
至於收拾東西,鋪牀那一塊的事情,得等到日頭落山了再做,還有好幾個時辰呢。
“走吧,咱去村口三房,老頭子,走了走了,別抽了!”
“好嘞,走起!”
當下老兩口一起起身,走的時候老楊頭要把東屋的門給鎖上,被譚氏攔住了。
“用不着鎖,值錢的東西都不在這屋,屋裡的東西都給搬到院子裡去晾曬去了,不怕被賊惦記!”
楊若晴站在一旁,聽到譚氏這話,心說那倒也是,譚氏的那口裝私房錢的小木匣子,應該早就隨她一塊兒去了鎮上姑姑那裡了……
譚氏話雖那麼說,但是打後院大竈房經過的時候,她還是忍不住喊了趙柳兒一嗓子:“我們去村口你三叔家吃晌午飯,回頭我那屋沒上鎖,你和永智幫我們盯一眼。”
趙柳兒和楊永智一塊兒從竈房裡出來了,圍裙是系在楊永智的腰上。
“爺,奶,你們放心去三叔家吃飯,東屋我們盯着吶!”趙柳兒笑着說。
楊永智則直接吩咐大妞妞:“你待會沒事兒不要去外面玩,就在家裡玩,幫你太爺爺太奶奶盯下屋子。”
結果,大妞妞卻不哼聲,兩根小辮子一甩,扭身進了竈房隔壁的堂屋,找她大舅趙大毛說話去了。
今天中秋節,趙柳兒唯一的孃家親人趙大毛也隨着楊永智一塊兒下山來了村子裡過節,闔家團圓呢,先前楊若晴過來的時候,趙大毛還從堂屋出來跟她打了個招呼。
此刻,看到大妞妞這樣,譚氏立馬就瞪起了眼,滿臉詫異。
楊永智和趙柳兒也很尷尬。
楊若晴和老楊頭對此倒見怪不怪,這孩子十歲了,漸漸進入了叛逆期,跟小時候那個乖巧聽話有問必答,叫什麼應什麼的小丫頭,就像掉包了似的。
趙柳兒見狀就要數落大妞妞兩句,或許是懷孕期孕激素讓她情緒也沒有以往那麼穩定吧,剛張嘴就被楊永智攔住。
“她聽到了的,不用再說,她會照做的。”楊永智道。
而楊若晴這邊也挽住了譚氏的手臂:“走吧奶奶,咱去村口吧!”
就這樣,一場家庭內部的風波就這樣被悄然化解了。
在去村口的一路上,遇到不少左鄰右舍和村裡人,看到譚氏,他們習慣性的就是想要避開,不想跟這個老太太正面接觸。
但因爲今天是楊若晴攙扶着,所以這些人只能硬着頭皮擠出笑臉過來打招呼:“老太太回來了?”
“這波去梅兒那裡過了好一陣啊,老太太過好了,越過越年輕。”
“梅兒那幾個三胞胎又長了吧?招人稀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