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王只帶了晏嬰一個人過來。
眼看着大軍越來越逼近, 他心跳如鼓, 掌間冷汗直冒, 心底深處的那股不安也越來越強烈, 彷彿在等待放榜的考生。
以往征戰四方,面對千軍萬馬時,他都不曾有過這種感覺。
巫子玉的叛變,不僅令他心神俱傷,更令他加深了對另一孩子的愧疚。
他隱隱已知道結果,卻仍舊懷抱着一絲希望, 且這絲希望如火苗一般, 在夾縫中蔓延衝撞, 幾乎要將他的理智吞沒。他甚至不切實際的希望,那日九辰之所以那麼說,只是爲了保全巫後的權宜之計。
畢竟,臨行時,他已用那枚平安符, 傳遞了他的心意。
有那麼一瞬間,他忽然有些後悔, 這十八年來, 把對巫後的恨意轉移到一個孩子身上。
聽聞大軍今早抵達滄溟,他徹夜未眠,天不亮便吩咐內侍爲他更衣,趕來尚未及修繕的北城門。守門大將驚詫不已,忙命人提前半個時辰打開了城門。
季劍遙遙望見城門樓上只站着巫王和晏嬰,也微感詫異。待逼近城門,他明顯看到,巫王臉色唰的慘白,身體劇烈的晃了晃,幸而晏嬰及時扶住,才未摔倒。
他當先翻身下馬,帶領衆將跪行大禮:“末將叩見王上。”
三軍將士盡皆跪地高呼:“王上福壽綿長,英德不衰!”
過了許久,城門樓上都無人迴應。
除了微微顫抖的軀體,巫王整個人彷彿僵化了一般,目光定定的望着遠方某處,似乎想確認是不是還有一波人馬沒有趕上來。
他記得,兩年前巡查威虎軍,回宮途中遇刺,九辰奪了他衣袍隻身引開刺客時,他也是這樣望着遠處的羣山。果然沒過多久,那少年就帶着擒住的刺客出現在了道上。無論何等絕境,他總有辦法死裡逃生。
可惜,已經過了很久,官道盡頭,依舊沉寂得嚇人,連一絲煙塵都沒有揚起。
晏嬰早已淚眼模糊,眼見着三軍跪在城門樓前,還在等巫王旨意,便哽咽道:“王上,將士們還跪着呢。”
巫王有些茫然的望着烏壓壓的將士們,許久,才機械的道了聲:“起。”又怔愣了好一會兒,方對晏嬰道:“扶孤下去。”
季劍見巫王從城樓下來,立刻迎了上去,復單膝點地,行了簡單一禮。
巫王強擠着笑意,撫着他肩膀道:“這次你們大獲全勝,孤很欣慰。”
季劍清晰的感覺到,那隻寬厚的手掌,在他肩頭停留了許久,都沒有放下。
果然,巫王目光往左右環顧一圈,略顯急切,又有些惶然的問:“世子呢?”
季劍從懷中取出那根骨笛,恭敬呈在掌中,眼眶微微發紅:“出發那夜,殿下所居帥帳突然起了大火,等火滅時,帳中物件皆被燒爲灰燼,只餘了一具焦屍和這根骨笛。”
晏嬰終於抑制不住,愴然大哭。
巫王顫抖着雙手,拿了好幾次,纔拿起那根小巧精緻、雕刻着繁複花紋的骨笛。當日,他因爲雲弩丟失之事遷怒死士營時,那個向來桀驁的黑袍少年,爲了重新拿回這枚死士令,不惜放下所有的自尊和驕傲,冒着風雪,在玉珪殿前跪了整整一夜。
從小到大,他和九辰之間,極少有正常父子間的交流。那夜在世子府中,九辰第一次剖明心跡,他才知道原來他對威虎軍和死士營有那樣的熱誠。當時他雖本能的心存顧忌,更多的卻是驚訝。
他緊緊把那根骨笛攥在掌中,直到掌心硌得生疼,似乎才確信這東西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他也終於確信,九辰是真的離開了。
走得順其自然,了無痕跡。
正如出征前一夜,他所承諾的一般。
季劍又命穆寒捧來一個方正的匣子,道:“因當時滄溟情勢危急,三軍來不及扶棺,末將便自作主張,將殿下屍骨焚化,帶了回來。這裡面,是殿下的骨灰,和殿下生前欲呈送王上的一份朱簡。”
一個極普通的紅木匣子,上面繪着象徵吉祥的雲紋,封口處已微微鬆動,想來是隨三軍一路顛簸的緣故。巫王墨眸間的水澤閃動了幾下,幾乎就要溢出,下一瞬,他卻已把目光投向沉沉的天空,用力張開眼角,把那些水澤悉數吞回去。
晏嬰忙接了過去,小心翼翼的捧在懷裡,如護珍寶,而後對季劍躬身施了一禮:“多謝侯爺。”哽咽着說完這四字,便再難出聲。
這日,巫王命司禮取消了宮中的慶功宴,只在城外和將士們飲了幾杯薄酒,又讓晏嬰宣讀了封賞令,便魂不守舍的回宮了。
在垂文殿枯坐一日,到了夜裡,巫王翻來覆去輾轉難眠,便披衣來到書閣,命晏嬰掌燈,打開了那方紅木匣子。
匣子共分爲兩格。左邊格子裡放着一個小小的瓷罐,想來裝的是骨灰,右邊格子裡則放着一卷厚厚的朱簡。
看到那瓷罐時,巫王目光彷彿被狠狠燙了下,迅速挪開了,繼而迅速取出另一邊的朱簡,命晏嬰把匣子合上。
這份朱簡,已是唯一能捕捉到九辰氣息的東西了。
巫王試圖把它攥緊,可這份朱簡太長,卷得甚厚,他根本握不住。最終,還是失力般把東西擱到案上,苦笑道:“方纔,孤做了個夢,夢見世子小時候,孤第一次帶他去東苑大營的情景。夢裡,他正費力的提着一把青銅短劍,跌跌撞撞的朝孤走過來,眼看着就要走到孤跟前了,卻突然不見了。你說,這夢奇不奇怪?”
他像是自語,又像是在問晏嬰。
晏嬰哽咽道:“王上定是想念殿下了。”說完,偏過頭,悄悄引袖拭掉眼角淚痕。
巫王苦笑着搖了搖頭,低頭緩緩展開了那份朱簡。
朱簡很長,從長案案面一直鋪展到墨玉地板上。晏嬰怕巫王熬壞眼睛,立刻又悄悄喚來一名小內侍,加了一個燭臺。
待安排妥當,轉身之時,他才發現,巫王正雙掌顫抖得握着一頁朱簡,不知何時已淚流滿面。
這夜,蘭臺之上,卻也斜坐着一個白衣少年,徹夜飲着最烈的酒,仰天大笑,雙眸寂如死灰。
第二日,天色剛矇矇亮,季劍便已在垂文殿外等候巫王。
短短一夜,巫王似乎比昨日更削瘦了幾分,眼底泛着濃重的烏青,那雙墨眸,亦不似往昔銳利深沉。見季劍過來,巫王顯然很高興,立刻招手示意他近前說話。
季劍在離御案五步遠的地方停下,如實道:“臣入宮,是有一個不情之請。”
“孤聽說,這次大勝,你什麼賞賜都不要,想來是因爲這個「不情之請」。”
巫王點頭,無奈的笑了,示意他說下去。
季劍吸了口氣,重新跪落,鄭重道:“懇請王上封臣爲北尉將軍,準臣永駐劍北。”
巫王倏地一怔,許久,才緩過神,問了句:“你可想明白了?”
季劍重重磕個了頭,道:“昔年,爺爺獨擋邊關十餘載,威震各國,替巫國百姓免去無數戰亂之苦。臣不敢奢求能建立像爺爺那樣的功業,只望能用這血肉之軀,爲巫國、爲百姓盡綿薄之力,不負季氏男兒忠勇之名。”
說罷,他擡起頭,目光灼灼的看向御案之後:“懇求王上恩准!”
又是重重一叩首。
這種只有少年人眼裡纔會燃起的光亮,是如此灼熱逼人,巫王心口忽然悶得難受,曾幾何時,他也曾在另一個少年的眼睛裡,看到過同樣的光彩。
“孤準了。”許久,他黯啞着嗓音道,喉頭是難言的酸脹。
“臣,叩謝王上恩典。”
又磕了個頭,季劍撩袍起身,正欲告退,忽聽巫王聲音隱隱發顫的問道:“你可知,他去了何處?”
季劍登時僵立原地。
巫王猛地扶案起身,愈加迫切的問:“告訴孤,他去了哪裡?”
季劍強忍了多日的悲痛,在這一瞬間崩潰,頓時眼眶發紅,道:“王上若真關心他,爲何非要在把他逼上絕路之後,再來問這句話。臣所認識的阿辰,赤膽忠心,胸懷坦蕩,但有一絲希望,也不會輕言放棄。他失明之前,整日悶在帳中,徹夜不眠,就爲了整理那份劍北佈防策略。如今,他已如王上所願,王上還要他如何?”
“你說、什麼?……失明?!”巫王艱難的從喉間擠出每一個音節,墨眸驟然縮了數次,眼底的血絲一根根浮起似要迸出,臉色更是白得滲人。
季劍離開後,巫王木然坐了許久,纔想起來讓晏嬰傳隨軍的那兩名醫官過來回話。
問及世子失明緣由,兩名醫官如實道:“與刺心草之毒無關,殿下眼疾乃積勞積病而致,至少已持續兩年之久,當日徹底失明已是窮途末路,藥石無靈,若能提早一兩年發現,興許精心醫治,還有回春希望。”
頓了頓,又道:“殿下出生時恐不足月,本就帶着氣血不足之症,且眼部猶寒。平日若生了病,一旦發燒發熱,最易傷眼。素聞殿下精於箭術,那也是極耗費眼力的——”
還未說完,巫王忽得勃然大怒:“一派胡言!當年王后難產,懷胎十三個月才生下世子,哪裡來得不足月,分明是你們庸碌無能,還故意找藉口搪塞!”
兩名醫官羞愧不已,不敢再多言。
雖然巫王還沒有公開宣佈,「世子征戰途中不幸葬身火帳」的消息還是在宮內宮外迅速傳開了。畢竟,大軍班師回朝那日,統帥只有季劍一人,是不爭的事實。更何況,季劍還帶回了世子的骨灰和那支死士令。
朝中百官俱驚,待慢慢消化了這個事實,立刻意識到當務之急,是確立新的儲君,以安定人心。
至於儲君人選,也根本不用選。世子戰死,文時侯還押在詔獄候審,左右都要落在這兩年備受巫王器重、又身負鳳神血脈的公子子彥頭上。向來行事低調的右相桓衝,因爲還擔着公子子彥太傅的名義,這兩日在朝中都毫不掩飾滿面春風。
奇怪的是,衆臣請奏立公子子彥爲世子的奏簡雪片般飛進垂文殿,巫王卻始終沒有給答覆,並一連數日稱病罷朝。更奇怪的是,當事人公子子彥對此事也顯得極不上心,甚至說是漠不關心。更有傳言,有兩個宮人私下針對此事嚼舌根子時,被子彥撞見,向來脾氣溫和的子彥,直接當場斬殺了那兩名宮人。
不過,接下來,巫王的一道旨意,倒是令百官稍稍安心。
收繳巫後鳳令,交由雲妃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