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老家老宅

老家的老宅,來歷卻不平凡,養育過一代巨匠《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明代萬曆年間建造而成,歷經了數百年風雨,依然完好。

這所故居分成兩半,一半屬於爺爺奶奶一家,另一半據說在還沒解放之前就已經賣掉了,從此住着另一支宋姓。

現在還記得這所老宅的不同尋常,正中是一個大大的廳堂,成年人才能合抱的柱子,豎立了十二根。據老家人講,這個廳堂能夠一次性擺下二十四張酒席。

老宅除外牆是青磚壘成,裡面全是木料搭建而成,分成東西兩排,中間是一條幽暗深邃的走廊,走廊兩邊雕刻精美圖案,用雕樑畫棟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雕刻一般以花鳥蟲草爲邊,中間則是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年紀太小,具體是哪些故事,已經記不得了。只依稀記得有的席地坐談,有的拱手作揖問候,有的乘舟坐騎遠行。

圖案不但上了油漆,衣着鮮明,有紅有綠,還有的鑲嵌金邊,顯得熠熠生輝。可惜現在已經倒坍,經歷三四百年未毀,最後在生活條件改善,有了新居,無人照看,一點點被歲月侵蝕。

小時候每次回老家,都會被上面雕刻的故事吸引,一個個的觀看過去,那種興致能與看小人書相比。

老宅分成了兩層,記憶中似乎並沒有樓梯,上下時使用的是梯子,上面一般用來貯存各類物品,也有幾間用來住人。

可能是沒有高大木料的緣故,老家見不到“杆堆”,稻草收回之後,有時就貯存在樓上。

二伯父一直有養鴿子的習慣,他家用來貯存稻草的閣樓之上,特製了一排鴿籠,竹木打製,不知道經歷我多少年月,每天清晨,鴿子帶着哨聲飛出,傍晚又帶着哨音飛回。

山區取水灌溉方便,水渠之中常年有水,往往將水渠一堵,就能灌滿農田,很少見到因爲水源問題而起爭執,更沒有因爲缺水而發愁的。

老家則不同,那時水利還不夠完備,印象中水源一直比較緊張,爲搶水源常有爭執,有時甚至引發大規模械鬥,爲了解決農田水源不足問題,家家戶戶都有一輛水車。

平原的水車與山區的水車完全不同,山區是利用水源不斷的優勢,節省人力發揮用途。平原則是以人力踏動,將低窪處的水抽取到農田之中。

老家的水車,也叫龍骨車,一節節的看起來像是龍骨,裡面是一塊塊木板,用粗壯的棕繩穿在一起,兩端有齒輪,齒輪上有踏板連接。

使用時將一頭伸入低窪的水塘,一頭連着溝或者農田,不斷踩動踏板,帶動齒輪旋轉,在齒輪的咬合作用下,棕繩連接在一起的木板飛速轉動,帶起一片片水花流向高處。

平原也有平原的優勢,就是水塘特別大,而且沒有樹枝雜木,特別適合使用捕魚器具,老家就有這樣的器具,形同罩子叫“甄網”。

“甄網”有根細長杆子相連,頂上安裝了一根繩索,選一處水面,將“甄網”緩緩浸入,等待一段時間後,將繩索慢慢拉起,誤入其中的魚,就會被網兜起。

閣樓之上,放得就是如“水車”“甄網”之類的東西,當然還有其它的許多家用器具。

大約是九十年代,縣政府計劃修建宋應星紀念館,組成專家隊伍,專程到老宅看過,想在原址重建。不過那時已經成了殘垣斷壁,重建意義已經不大,紀念館最終建在了縣城。

到二十世紀時,又重新選址,不但建成紀念館,還在此基礎上建成了公園,成爲市民休閒娛樂的良好去處。

宋應星和他的《天工開物》,不但是歷史遺留科學巨產,更是成爲了一種文化,縣政府專門成立了宋應星紀念館管理委員會,不少人醉心研究,關於宋應星和《天工開物》的書籍,有數十種版本。

雅溪宋氏一直重視教育,考取功名求取仕途不在少數,在明朝時達到頂峰,據說當時在外的七品官員,如同一斗芝麻一樣,不可細數。

明嘉靖年間,老家牌樓出身的宋景,累官至三部尚書,得到皇帝嘉許,特封祖上兩代爲尚書,因此有一門三尚書說法,牌樓村建有“三代尚書”第。

類似這樣的老宅還有“進士第”“方伯第”,與“三代尚書”第一樣,現在大都僅剩牌匾門樓。

老家老宅大都是明朝建築,有些還相當完好,比如說我家老宅隔壁的“大堂前”,外牆用了生鐵拉牽,三進三出,有門當有勾欄,現在還相當堅實,相當氣派。

不久前,宋埠鎮政府還申請到了專項資金,對老家的老宅進行了修繕,恢復了不少往昔鼎盛風貌,村子前還建了個廣場,古香古色,特別有意味。

第九十二章 參謀助理第四十八章 冶城職高第四十五章 教師宿舍第六十八章 殿堂之夢第八十五章 團部報到第十章 火之記憶第七十七章 行軍拉練第三十六章 出行記憶第六十八章 殿堂之夢第八十六章 任職排長第七十四章 軍校學員第五十九章 學習訓練第三章 山路彎彎第二十六章 山裡人家第七十三章 桂林空軍學院第六十章 分兵下連第八十六章 任職排長第六十八章 殿堂之夢第七十八章 實彈射擊第四十八章 冶城職高第六十章 分兵下連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四十三章 澡下中學第十七章 共大分校第四十七章 初中少年第七十章 戰友戰友第四十五章 教師宿舍第八十章 院牆內外第二十四章 美味野果第二十八章 深山毛竹第五十四章 應徵入伍第二十七章 黑白電視第二十章 煙槍煙壺第七十六章 身先士卒第二十二章 溪流成河第五十七章 新兵連生活第九十一章 代理連長第八十八章 低窩鋪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獵第五十九章 學習訓練第九十一章 代理連長第三十四章 香甜大米第二十章 煙槍煙壺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獵第十二章 大伯無私第二十一章 瓊光照魚第八十四章 奔赴一線第五十六章 踏入軍營第七十章 戰友戰友第八十一章 寒假第八十六章 任職排長第七十四章 軍校學員第六十章 分兵下連第九十四章 告別軍營第八十六章 任職排長第八章 老家之辛第四章 柚珀棕麻第四十九章 校園生活第五十五章 86831部隊第三十二章 田間勞作第十九章 山裡照明第七十一章 情感羈絆第十二章 大伯無私第四十五章 教師宿舍第五十六章 踏入軍營第三十七章 人生首旅第六十五章 青春之歌第三十五章 賣谷第六十五章 青春之歌第三十九章 楓壠小學第三十八章 訪親之路第五十七章 新兵連生活第三十五章 賣谷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從第七十章 戰友戰友第三章 山路彎彎第三十一章 姊妹之間第五十八章 內務管理第五十三章 待業一年第六十六章 兵味第十五章 動盪年代第一章:出生之地第二十九章 毛竹製品第二十七章 黑白電視第十章 火之記憶第九十章 新兵連連長第四十章 會埠中學第六十章 分兵下連第二十二章 溪流成河第二十七章 黑白電視第三十五章 賣谷第四十八章 冶城職高第三十八章 訪親之路第三十一章 姊妹之間第六十三章 駐訓第六十六章 兵味第三十四章 香甜大米第九十四章 告別軍營第九十章 新兵連連長
第九十二章 參謀助理第四十八章 冶城職高第四十五章 教師宿舍第六十八章 殿堂之夢第八十五章 團部報到第十章 火之記憶第七十七章 行軍拉練第三十六章 出行記憶第六十八章 殿堂之夢第八十六章 任職排長第七十四章 軍校學員第五十九章 學習訓練第三章 山路彎彎第二十六章 山裡人家第七十三章 桂林空軍學院第六十章 分兵下連第八十六章 任職排長第六十八章 殿堂之夢第七十八章 實彈射擊第四十八章 冶城職高第六十章 分兵下連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四十三章 澡下中學第十七章 共大分校第四十七章 初中少年第七十章 戰友戰友第四十五章 教師宿舍第八十章 院牆內外第二十四章 美味野果第二十八章 深山毛竹第五十四章 應徵入伍第二十七章 黑白電視第二十章 煙槍煙壺第七十六章 身先士卒第二十二章 溪流成河第五十七章 新兵連生活第九十一章 代理連長第八十八章 低窩鋪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獵第五十九章 學習訓練第九十一章 代理連長第三十四章 香甜大米第二十章 煙槍煙壺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獵第十二章 大伯無私第二十一章 瓊光照魚第八十四章 奔赴一線第五十六章 踏入軍營第七十章 戰友戰友第八十一章 寒假第八十六章 任職排長第七十四章 軍校學員第六十章 分兵下連第九十四章 告別軍營第八十六章 任職排長第八章 老家之辛第四章 柚珀棕麻第四十九章 校園生活第五十五章 86831部隊第三十二章 田間勞作第十九章 山裡照明第七十一章 情感羈絆第十二章 大伯無私第四十五章 教師宿舍第五十六章 踏入軍營第三十七章 人生首旅第六十五章 青春之歌第三十五章 賣谷第六十五章 青春之歌第三十九章 楓壠小學第三十八章 訪親之路第五十七章 新兵連生活第三十五章 賣谷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從第七十章 戰友戰友第三章 山路彎彎第三十一章 姊妹之間第五十八章 內務管理第五十三章 待業一年第六十六章 兵味第十五章 動盪年代第一章:出生之地第二十九章 毛竹製品第二十七章 黑白電視第十章 火之記憶第九十章 新兵連連長第四十章 會埠中學第六十章 分兵下連第二十二章 溪流成河第二十七章 黑白電視第三十五章 賣谷第四十八章 冶城職高第三十八章 訪親之路第三十一章 姊妹之間第六十三章 駐訓第六十六章 兵味第三十四章 香甜大米第九十四章 告別軍營第九十章 新兵連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