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謊言

蜀郡。

益州城外,大慈寺。

寺門外站着一列列的士卒,守備綿延了數裡。

“籲!”

劍南節度使李宓匆匆翻身下馬,在離得還有頗遠距離之時,就大步往寺廟趕去,臉上帶着深深的思慮之色。

到了門外,他竟是被攔住了,遂臉色一沉,大喝道:“你等不認得我嗎?!”

“節帥,裡面是聖人。”

“恭喜陛下!”

老僧搖了搖頭,緩緩道:“你還沒說實話。”

老僧道:“言未盡其實,貧僧如何度你?”

然而,盧杞卻有了不同的意見。

李隆基開口寬慰了李宓幾句,之後君臣對答,唏噓不已。

“臣不敢!”

“朕不會再住大慈寺。”李隆基終究是不信任佛門,深覺不安,當即做了決定。

先開口的是崔圓,他感受着李隆基的怒氣,發現李隆基已經冷靜下來,便道:“忠王既已稱帝,覆水難收,便不會再退位,而慶王雖守住長安,夾在忠王與叛軍之間,其糧草補給,必依賴於蜀郡。臣以爲,當傳旨於慶王,命其自尊奉聖駕。”

兩人對視了一眼,無言地笑了笑,並未把這份領悟說出來。

“他爲人死板,不會反的。”崔圓道:“蜀中共事多年,我豈能不瞭解他?”

終於,老僧睜開眼,緩緩道:“蔽寺不必擴建,貧僧卻想往天竺求《大毗廬遮那經》及《梵夾餘經》,你二人可願與我一同前往。”

~~

一道紅光忽然降下,落在了玄中觀與劍南節度使行營附近。

說着,崔圓轉身,先是一指寺門上的“大聖慈寺”的匾額,道:“這四個字,乃聖人敕書。”

“一邊是佛法大道,一邊是聖心難測,你們自己選吧。”

李隆基看向他們,臉上浮起了笑意。這兩個僧人,一個法號無相,一個法號英幹,都是他的救命恩人。

“臣以爲,忠王雖不會再退位,卻可奉陛下爲太上皇,且以太上皇之名蒞國事。今慶王守住長安,得民心所向,若迎陛下回鑾,必置陛下於空閣。”

當他不停喊着捷報,被領到李隆基面前時,自然不認爲這是聖人。非但不行禮,反而道:“你們蜀郡的官員太容易被騙了,聖人就在長安,怎會在此?!”

“愛卿誤會了,朕與你說笑罷了。”李隆基擺擺手,道:“放着吧,朕會看。”

第一道,先是升益州爲“南京”,作爲大唐的陪都。不論長安、太原、洛陽如何,也不管國都南遷對於整個大唐意味着什麼,這是李隆基這個聖人的政治需要,天子所在即爲國都。

李隆基心中不喜,已生了罷免李宓之心,卻是點了點頭,淡淡道:“朕至南京,爲統籌兵馬糧草,使關中破敵。迴鑾不急於一時。”

崔圓頓時汗顏,拜倒請罪。

李宓一臉喜色,稟奏道:“正應了‘天回’之祥瑞,太子殿下守住了長安,陛下很快便迴鑾了。”

李宓隔着院牆,往深處的禪房望了一眼,緩緩道:“聖人一向信道,不信佛。如今到了益州,不住在玄中觀,反而住在大慈寺?”

如今,到了李隆基報答他們的時候,他一向大度,更是不會虧待恩人。

他驟登高位,又是在這混亂的時局當宰相,蜀郡也沒有多少官員可以幫忙。雖然滿腔壯志要力挽狂瀾,可確實是力不從心,焦頭爛額。

可實際上呢?他已經被無數謊言矇蔽了十年。

“遵旨。”

到了最後,見老僧佛法高深的模樣,兩人終究是不敢動手。他們因貧賤所迫而做些偷雞摸狗之事,心地卻也不算惡。

“那便是了,節帥一見便知。”

崔圓擦了擦額頭,匆忙告退。

李隆基喃喃着這個名字,一揮手,道:“安排吧。還有,遣快馬把人追回來。”

崔圓有些意外,原以爲這只是一樁小事,陛下不會深究。於是此時纔派人去捉拿那兩人。

他一下子問了這許多問題,崔圓卻只用簡單的一句話就回答了。

“我亦不知。”

他眯起老眼看去,見上方有幾道天然形成的紋路,分明是兩個字。

李隆基獨自待在屋中,忽然覺得無比孤獨。

“臣請陛下至玄中觀暫住。”崔圓道:“玄中觀離劍南節度使行營不遠,更爲安全。”

無相、英幹磕頭哀求了良久,擡頭看去,只見老僧閉目養神,似乎已睡了過去。

“把他們押來。”

盧杞點點頭,往山門內又看了一眼。

再一指英幹,他道:“你亦不是蔽寺僧侶。”

“天回,天回。”盧杞也是思索着,之後恍然道:“臣以爲,該是‘天子迴鑾’,陛下至此,一定會很快平定叛亂,迴鑾。”

李宓面聖時說起了一樁小事。

李宓道:“我曾任殿中侍御史,見過聖人數面。”

其實,崔圓並不是在漢中第一個接到聖人的官員,而是在嚴武、高適領兵北上之後,盧杞才引着聖人來見他。

“這……我們救了聖人,可是要享榮華富貴的。”

崔圓不想回答他的不停追問,道:“節帥可曾面聖過?”

“臣以爲,這不是壞事。”

他終於看清了,眼前真是聖人,形貌雖老了很多,但普通人絕沒有這種天威。

聽着這有感而發的話語,李宓頓生感觸,甚至紅了眼眶,落下淚來。先是稟報了劍南的時局,提醒聖人留意吐蕃的動向,之後,提到了忠王於靈武稱帝一事。

之後,得到的回報卻再次出乎了他的意料。

“走了?”

老僧一指無相,道:“你不是新羅王子。”

李宓道:“近來各種消息太亂了,難以分辨。聽聞,在漢中,有不少人冒充聖駕?”

~~

數日後。

沒有高力士在場,他感到非常不方便。少了宦官在其中,很多話只能由他親自與臣子說,失去了轉圜,連說笑都很不恰當。

待他們出了禪房,迎面便見一名老僧盤坐在地上,乃大慈寺的住持,正以悲憫的目光看着他們。

“無相禪師原是新羅國的王子,俗姓金,名悟真,法號無相。”崔圓道:“盧杞,則是洛陽殉節的盧中丞之後。”

崔圓能揣摩到聖意,無非是眼下宣佈忠王、慶王的逆行,便要撕破臉。隨着日子逐漸安定些,聖人也不想立即就重回動盪。

“你是故意讓他懷疑聖人是假的。”

“聖人就在前面了,我們就在這裡等吧。”崔圓道。

待得知薛白請回聖駕,帶着高力士、陳玄禮、楊玉環回京,他的眼神中就閃過慍意。再聽得那“聖人”昭告天下,平反三庶人案,封薛白爲北平王,那股慍怒更是深深地刺痛了他……

他用的是個“押”字,殺機畢露。那兩人的救命之恩,在他看來成了嘲弄。

老僧轉向英幹。

天色才亮,盧杞有些激動地拜倒在李隆基面前,將一塊質樸天成的玉石雙手呈上,激動萬分。

總之,他就這樣拿了李宓的兵權,任用崔圓、盧杞爲他新的實權宰相。

李隆基點點頭,明知這是地方官員安排的,卻不宜破壞了這種吉利,遂撫須大笑道:“天佑大唐,傳旨,將此地改名天回。”

“當此生靈塗炭之際,大興土木,豈是好事?”老僧長長嘆息一聲問道:“兩位還打算在蔽寺招搖撞騙多久?”

無相雖然年輕,卻是新羅王氏出身,心懷慈悲,給了李隆基吃食,讓他換了一件袈裟,帶着他下山,離開了險地。

“那是他誤以爲朕葬身山火了,不知朕得上天庇佑。”李隆基暫時沒有對此事多做評述,他自有他的考量,“朕聽聞,你遣了嚴武、高適支援長安?”

第二道聖意則是封賞功臣,進位李宓爲中書令,封鄭國公,代哥舒翰爲天下兵馬副元帥;拜崔圓爲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劍南節度使;盧杞爲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度支使,南京道觀察使……

“朕知你是爲了社稷。”

一開始,聖人還經常怒叱那幾個叛逆,可當他們秘密護送着聖人到了蜀郡,聖人的怒氣似乎是漸漸消了一些,開始對陳倉之事緘口不言,更多地關注起一些務實之事,比如劍南的兵力、糧草。

李隆基勃然大怒,問道:“這就是大慈寺的守備?幾個大活人在守衛的眼皮子底下離開你卻不知?!你置朕的安危於何地?!”

老僧目露悲憫,緩緩道:“你們可想過,聖人聰慧,早晚將看出你們的妄言,到時性命何在?”

此事若是他發現的,他不會主動說。但既是聖人要他查的,只過了七天,他就查得一清二楚。

李宓擡頭看去,果然見大慈寺換了新匾,上面的字跡龍飛鳳舞,確像是天子筆跡。當然,牌匾是刻出的,是可以仿的。

突然聽到一聲大喝,李宓連忙停下腳步,緊接着,他慌忙拜倒在地,道:“臣李宓,救駕來遲,請聖人賜罪!”

“英幹禪師既是益州大慈寺的僧人,如何會到漢中?”

“你要朕如何向你證明朕是朕?”

“懇請禪師饒命,千萬不要告訴聖人了。”

李隆基安撫着李宓,也觀察着他,在確認了他不是一個容易被逼反的跋扈將領之後,下了幾道聖旨。

“這是真的。”崔圓小聲道,“聖人之所以住大慈寺,因爲正是無相禪師將他從秦嶺中領出來,且到了漢中,最初是大慈寺的英幹禪師給聖人施了粥……”

“是。”崔圓道:“我故意拖延,先給他看天子御書,不答他的問題,引他起疑。他自然要在聖人面前失態。”

能把李宓擺弄於股掌之間,是他們意料之中的事,只是沒想到會這般順利。

“稟陛下,他們昨日已經走了,與智詵禪師去天竺取經。”

他必須殺了他們,他無法忍受自己被這麼拙劣的謊言矇在鼓裡。

~~

寺廟中,兩個僧人走進禪房。

如今這個南京朝廷初立,他們最是關心各地的動向,第一時間便召驛使上前報信。

“節帥這是何意?”崔圓沒有馬上回答,而是反問道,“你不會是疑聖人是假的吧?”

這兩步,嚇了對方一跳。

接着,他又道:“你二人,甚至不是我佛門弟子,如何打着佛門旗號招搖撞騙?欺君罔聖。可知這是死罪。”無相大驚,連忙拜倒在地,道:“禪師饒命,小人也是苦命人啊,不得以才扮成僧侶躲避租庸,因爲口齒不清,總被人瞧不起,才說自己是新羅王子,求禪師不要揭穿小人。”

兩人對視了一眼,目光交流,已起了殺意。若是將這老和尚殺了,也許事情就不會敗露出去了。於是,他們不停向對方努着下巴,示意對方去殺。

他說“朕十年不出長安而天下無事”,自以爲英明神武其實就是狗屁……想到這裡,他頹然跌倒。

“朕這些年,信錯了人,釀成了許多大錯啊。此番西狩,恍然大悟,往後該勵精圖治,再現盛世。”

無相與英幹聽得歡喜,連連稱“阿彌陀佛”領旨謝恩。

今日已有美婢在,上前接過,將玉石遞在李隆基手上。

比預想中還要老而昏聵些。

他把一份僧侶名冊遞到了李隆基面前,道:“陛下,臣發現,大慈寺的度牒裡,並沒有英幹禪師……”

“禪師。”兩人上前行禮道:“好消息,聖人要擴建本寺。”

對此,李宓十分愕然。他看似升官拜相了,可卻失了實權,而聖人一下子封三個宰相,只有崔圓、盧杞是有實權兼差的,顯然是不信任他。

出於方纔所見所聞而產生的懷疑,他並沒有馬上行禮,而是先警惕地四下打量了一眼,之後,目光落在那老者臉上。

“阿彌陀佛。”

有人連夜循着光亮找了過去,挖到了一塊石頭。

“我們把聖人救來了,怎麼能叫招搖撞騙?”

~~

出了寺門,崔圓回過頭,看了一眼那“大聖慈寺”的牌匾,笑了笑,向盧杞道:“李宓還沒想明白,從他站在這裡,就已經被我算計了。”

他的意思更簡單,只比較李琮與李亨之間,誰更需要李隆基。

另外,今日他們還忽然發現,其實那個開創盛世的英明天子,心意是十分容易揣摩的。只要猜準聖人的忌憚之心,很容易就能操持聖人。

但他也只是俯首謝恩。

揮退這些不識聖意的臣子,他只留下崔圓、盧杞,問詢他們對事態的看法。

“愛卿平身。”

他印象裡的聖人,還是當初那個正當盛年、意氣風發的模樣。乍一看眼前老者滿頭白髮,面容憔悴,他沒有馬上認出來,而是擔心崔圓被騙了。遂上前兩步,更仔細地端詳。

盧杞笑道:“你也不怕真個逼反了他?”

“無相禪師雲遊天下、徒步入蜀的時候遇到了聖人,從陳倉山中引聖人南下,至漢中,遇到了盧杞。”崔圓說到這裡,他頓了頓,提醒道:“此二人如今極得聖人信任。”

~~

“陛下,陛下!天降祥瑞,天降祥瑞啊!”

這句話,前半句是唐太宗皇帝說的,後半句是他說的,接着,他輕聲喃喃道:“朕知你等是忠臣,卻不知李宓是不是忠臣。”

“聖人放心。”崔圓道:“臣得右相囑託,早已在蜀郡安排好接駕事宜。選作護衛的,都是忠於陛下的精兵驍卒,李宓定不能危及聖人安危。”

李宓穿過院落,步入一間禪房,只見一個老者正由一衆士卒保護着,端坐於房內。

李隆基沉默了很久,他一輩子喜怒不形於色,這一刻卻是控制不住那種頹態。

無相、英幹吃了一驚,心虛不已,連忙把老僧擡起,趕到一間無人的禪房,方纔說起話來。

李宓目露懷疑,但還是把語氣放緩,道:“我想求見聖人。”

李隆基雖厭惡薛白,卻也認爲這是最顧全大局的辦法,點了點頭。

“他們是誰?”

“天回。”

然而,十分尷尬的是,那驛使是關中派往各地報捷的。他出發之時,崔幹佑剛剛從長安城下退走,而他一路狂奔,此時還不知聖人已到了蜀郡。

又等了好一會兒,終於,盧杞與無相禪師從院子裡出來,與李宓見了禮,帶他入內。

他想起走過秦嶺的一路上,每次遇到險道,無相都會揹着他,想起英幹會在灘塗上支起柴火熬粥,他們也曾打獵,烤了肉卻說自己是僧人,不能食葷,但爲了他破戒殺生了。

穿過一重又一重的院門,兩人終於停下了腳步。

“你查他做什麼?”李隆基不悅,臉上不動聲色,反而帶着些笑意,淡淡問道:“查朕的救命恩人,你可是懷疑朕是假的?”

“是。”

等了一會兒,節度副使崔圓從寺中出來,長揖一禮,道:“聖人正在歇息,我帶節帥前去候見。”

崔圓拜相,想的是興復天下,正忙着兵糧賬冊。沒想到還要爲聖人做這些小事,但李林甫、楊國忠一向也是圍着聖人轉的,只好領命。

“英幹禪師是個假和尚無疑,本名殷一十,是綿州的一個盜賊,犯了大案,往北逃了;至於無相禪師,臣派人悄悄試探過,他並不會說新羅語。”

兩人之間的距離有些近了,這讓李隆基感到有些不安,這讓他心中十分不喜,進而下定了某個決心。

盧杞才領了旨,便聽說遠處有驛馬奔來。

這陣子,他正在安戎城與吐蕃兵馬對峙,接連得到一些消息後,不得不臨時趕回來。

英幹無奈,只好道:“小人確實不是貴寺的僧人,只是在秦嶺時看他二人身上頗有值錢的物件,便說自己是益州的僧侶,給他們引路。”

所幸,盧杞已趨步過來,擋在了他與李宓之間,讓他不至於如坐鍼氈。

“小人一開始確實沒想救聖人,只是看他說話很有架勢,想讓他與小人一道化緣……一道行騙。後來,才知他是真的。”

無相沒想到他這般神通,目光看去,見他寶相莊嚴,驚爲天人,只好小聲地從實招來。

忽然聽到這一句,李隆基從思緒中回過神來。

他的意思是,還是有辦法控制住李琮、薛白,重奪權力的。

“你欲何爲?!”

李宓得到的旨意是做好接駕的準備,畢竟,李隆基都打算入蜀了,自是不會讓蜀郡的兵馬離開。換言之,出兵關中是李宓擅作主張了,他必然要有個說法。

但穿過秦嶺並非是那般容易的,兩人走到一半就把乾糧都吃完了,幾乎要餓死。幸運的是,遇到了英幹,英幹是大慈寺的得道高僧,心懷蒼生,把身上僅有的食物都施給了他們。

狗屁的破戒!

一陣響,李隆基猛地把桌上的筆墨紙硯全都推倒在地,眼中殺氣畢露。

“玄中觀?”

“朕打算擴建大慈寺,將此處擴建爲皇家寺院,亦作爲行宮。朕還要賜給禪師每人良田一千畝,讓伱們更好地賙濟百姓……”

他駐守蜀地,鎮壓南郡、防備吐蕃,在軍務上做得也許不錯。可顯然不是一個擅於揣測聖意之人。

李隆基喃喃念着這兩字,沉吟道:“何意啊?”

李隆基自是不會與這等小卒一般見識,當旁人怒而問罪,他反而擺擺手,赦免了這驛使的罪,詳細問了長安城的情形。

等到李宓退了下去,李隆基看向崔圓、盧杞,道:“疾風知勁草,世亂識忠臣啊。”

“是。”英幹只好低下頭,繼續道:“小人原本是想偷偷藥了他們,好拿走他們的財物,後來沒想到……真是聖人。”

“聖人是如何到蜀郡的?”李宓問道。

“臣……誤信了傳言,請陛下治罪。”

“捷報,捷報!王師已擊退叛軍,守住長安!”

李宓又追問道:“可知在陳倉發生了何事?爲何靈武那邊還有一封旨意?還有,我聽聞聖人是孤身而來的,朝臣們呢?”

待李宓走後,他還是拾起了地上的冊子,看過之後,目露疑惑,招來了崔圓,吩咐道:“你去查查。”

李隆基點了點頭,不由在心中感慨,還是楊國忠知他心事且做事熨帖,忠心耿耿。

當時,他被困在陳倉山頂的棧道上,天已經完全黑了,使他舉步不敢前,深怕墜入深淵。所幸一隻寶雞,一邊叫,一邊爲他引路,將它引到了山頂的鐵廟之中,而無相禪師就在鐵廟當中。

方纔李宓面聖的態度,並沒有讓李隆基感受到其忠誠。

“臣有罪,臣絕無此意。”李宓卻依舊放下手中的僧侶名冊,道:“臣只是擔心陛下安危。”

“遵旨。”

如今的情形是,他們雖可通過蜀郡控制長安的糧食,但看爲人處事,李琮與薛白反而比李亨要不受控得多。

李隆基權衡着此二人的意見,終於緩緩道:“傳一封旨意給李亨……”

230.第227章 每個兇手第116章 悔婚第372章 彭娥第603章 書僮256.第254章 深耕第521章 死守汴州128.第125章 敵友第531章 主戰場38.第38章 平安無事308.第302章 狡辯63.第63章 佳節183.第180章 貪心29.第29章 金吾衛第363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121.第121章 舊事19.第19章 欺上門164.第161章 醉態第614章 稅264.第262章 奪印第407章 血口噴人第436章 都在努力313.第307章 羅鉗第582章 斬草除根第574章 最後的機會第422章 恩人第409章 壯膽304.第298章 人間薛公子第389章 一條船上的人205.第202章 早做準備第7章 夜眺長安第496章 咸陽橋之戰260.第258章 分化與抱團297.第291章 消失的奏章205.第202章 早做準備180.第177章 揭榜219.第216章 掩蓋的真相第587章 重臣第399章 泄密315.十一月總結第427章 傳檄24.第24章 公主宅第379章 或輕於鴻毛109.第109章 手掌心第356章 夾擊86.第86章 會當凌絕頂43.第43章 滿堂驚貴303.第297章 天上李太白294.第288章 冬至第362章 君臣情義第117章 魚鉤171.第168章 以小見大第344章 西南52.第52章 贈禮第489章 將晴第439章 無貴賤319.第311章 禮成251.第249章 銅幣第399章 泄密第461章 餘燼第557章 新官上任275.第271章 不歸第558章 和睦119.第119章 結交邊將第601章 最後的手段第567章 內鬥第426章 晉陽宮第409章 壯膽第12章 引見第456章 挾天子第579章 各打算盤第363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82.第82章 自立門戶125.第123章 共識第558章 和睦188.第185章 衣冠戶120.第120章 尋合作第582章 斬草除根36.第36章 兩頭通吃169.第166章 教坊第363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143.第140章 水調曲第374章 新的平衡69.第69章 案發109.第109章 手掌心第4章 良娣第565章 激化第364章 積怨210.第207章 牛刀小試第544章 服衆94.第94章 天下一牌局第463章 真與假47.第47章 羅織罪名第526章 父子142.第139章 胡兒舞第488章 明朗142.第139章 胡兒舞70.第70章 夾縫生長第558章 和睦66.第66章 夜宴209.第206章 出闕
230.第227章 每個兇手第116章 悔婚第372章 彭娥第603章 書僮256.第254章 深耕第521章 死守汴州128.第125章 敵友第531章 主戰場38.第38章 平安無事308.第302章 狡辯63.第63章 佳節183.第180章 貪心29.第29章 金吾衛第363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121.第121章 舊事19.第19章 欺上門164.第161章 醉態第614章 稅264.第262章 奪印第407章 血口噴人第436章 都在努力313.第307章 羅鉗第582章 斬草除根第574章 最後的機會第422章 恩人第409章 壯膽304.第298章 人間薛公子第389章 一條船上的人205.第202章 早做準備第7章 夜眺長安第496章 咸陽橋之戰260.第258章 分化與抱團297.第291章 消失的奏章205.第202章 早做準備180.第177章 揭榜219.第216章 掩蓋的真相第587章 重臣第399章 泄密315.十一月總結第427章 傳檄24.第24章 公主宅第379章 或輕於鴻毛109.第109章 手掌心第356章 夾擊86.第86章 會當凌絕頂43.第43章 滿堂驚貴303.第297章 天上李太白294.第288章 冬至第362章 君臣情義第117章 魚鉤171.第168章 以小見大第344章 西南52.第52章 贈禮第489章 將晴第439章 無貴賤319.第311章 禮成251.第249章 銅幣第399章 泄密第461章 餘燼第557章 新官上任275.第271章 不歸第558章 和睦119.第119章 結交邊將第601章 最後的手段第567章 內鬥第426章 晉陽宮第409章 壯膽第12章 引見第456章 挾天子第579章 各打算盤第363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82.第82章 自立門戶125.第123章 共識第558章 和睦188.第185章 衣冠戶120.第120章 尋合作第582章 斬草除根36.第36章 兩頭通吃169.第166章 教坊第363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143.第140章 水調曲第374章 新的平衡69.第69章 案發109.第109章 手掌心第4章 良娣第565章 激化第364章 積怨210.第207章 牛刀小試第544章 服衆94.第94章 天下一牌局第463章 真與假47.第47章 羅織罪名第526章 父子142.第139章 胡兒舞第488章 明朗142.第139章 胡兒舞70.第70章 夾縫生長第558章 和睦66.第66章 夜宴209.第206章 出闕